分享

学会提问很重要

 秀水拖蓝 2015-01-05

要学会提问

从《论语·先进》课例记载里发现,孔子的教学是在问题讨论中进行的。

孟子也主张,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自求、自学、自得”。

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他还指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指引者,师之功也。”

蔡元培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陶行知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叶圣陶也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

有一次,去中央电视台,有位记者小张,听说我在研究快速学习的方法,就抱怨自己老学不好英语。

我就问她,是不是在三岁的时候就可以说汉语了?

这是因为有“环境”。

什么叫“环境”?

桌椅,空间,还有人。

桌椅和空间对你会说话有作用么?

……

她答不出了。于是反问我:

什么是环境?

我说:环境就是应用。

她和她的几个伙伴说,太对了。

我又问,什么是英语?

她又答不出了。

英语就是交流和表达的一种工具。

要掌握英语,只要天天应用就够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问题的世界,问题无处不在,时刻都有。从某个角度讲,思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体现在是否能面对和解决问题上,甚至MBA教学,也把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作其主要的特色……

当一个孩子问越多的问题时就越是显示出他有更大的潜能去发现,因为他想得更深,现有的答案不能满足他的好奇心。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

“为什么?”

“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脸上带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没完没了地问问题。”

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可见,提出问题,对于做学问是多么的重要!

奥修在他的自传中提到过这样一则关于提问的故事:

……耆那教徒相信有七层地狱,上面六层你都有可能出来但第七层地狱一旦你进去,你就会永远待在那儿。也许第七层是基督教地狱,因为他们也是说一旦你进了地狱将永世不得翻身。

我继续问他(耆那教的老师):“你提到过七层地狱,那么问题就出来了,难道你曾经去过第七层地狱?如果你去过,那么你就不可能在这儿,如果你没去过,那么你有什么资格说第七层地狱是存在的?或者如果你坚持第七层的存在,那么请证明给我至少有一个人曾经从第七层地狱回来过” 。

他一下子愣住了,他没想到一个孩子会问这样的问题,我能够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没受过教育,绝对没有被灌输过任何知识,知识会使你变得狡诈,但我一点都不狡诈,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任何一个没有受到过教育污染的孩子都能够提出来的。教育是人类对可怜的孩子们犯的最大的罪行,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最终的解放将是对孩子们的解放。

提出问题是推进对问题深入思考、发展思维和智慧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古希腊大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曾说过:没有一种方式,比师生之间的对话更能提高沟通能力,更能启发思维技能。

在课堂上,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教学策略,教师应正确运用提问等手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以刺激学生的思维和讨论,通常问题没有固定的正确答案,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教师乐于评论或补充学生的发言。师生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教师更象一位向导或协助者。

 

伟人大多始于发问
 
古希腊学者亚里土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从科学研究和学习的意义上讲,通常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对一个问题有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才能够问出有水平的问题,提出问题是学得真知、获得真理的关键一步。一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若提不出问题,他对知识的把握一般是肤浅的,而且他也注定不能真正学到什么。
  • 老子自幼就爱问,经常一直问到老师答不出来。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聃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类,三日不知饭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乎?”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

    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爱迪生小时候也是一个颇爱究根问底的孩子。由于追根究底的个性,爱迪生对于课业方面的问题非常固执,一个问题未获解答,他就不会继续作下道题目。因此,不了解他个性的老师,便把他当作是一位“迟钝”的学生,斥他为“糊涂虫”、“低能儿”。一次,在上算术课的时候,教师讲的是一位数的加法。许多学生都肃静地听讲。只有爱迪生忽然举手质问说:“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他问得老师张口结舌,实在没有办法可以回答。

    这样,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他的母亲叫来,对她说:“爱迪生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你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他母亲非常生气地说:“我认为爱迪生比同龄的大多数孩子聪明,我将教我的爱迪生,他再也不会来到这里!”

    当她携着孩子走出校门时,觉得一阵心酸,眼睛不觉掉下泪来。她始终不承认自己的孩子是低能儿。因为这时她正做女子学校的教师,是一个富有教育经验的人。据她平日留心地观察,爱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儿,而且时时表现出非常优秀的品质来。在受了这种刺激以后,爱迪生的母亲决心用全力教育爱迪生,最终使他成为世界上第一等的人物。

    很多科学发现也都始于问题。

    纵观科学发展史,几乎每一次质的飞跃都是从问题开始的。

    比如:在研究原子结构时,卢瑟福在α散射实验中发现了汤姆生原子模型所无法预料和解释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学说。

    可见科学创新源于问题。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而且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

    当代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 (K. Popper)曾经指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爱因斯坦曾这样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科学家必须重视科学研究中发现的任何问题,以创新精神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观念提出新的假设,建立新的理论以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推动科学的不断进步。

    发现问题是学习者第一要学会的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与学生认识问题的深度成正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