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在历史上绝对是个热点人物。有人认为他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又有很多人反对这一说法。其实,宋襄公是不是春秋五霸并不重要,因为他的人生故事传播甚广,足以使他成为一位春秋名人。所以,在春秋人物中,宋襄公一定是必说之人! 宋襄公,名兹甫,宋桓公之子,早在宋桓公在世时,就被立为世子。按说,他安稳地等着就可以作国君了。但宋襄公从小就志存高远,不满足于仅仅就作个国君,他要做名国君——霸主。而且,他不是光想想而已,他是付诸于行动的,从小处着眼,从身边入手。于是,一次以仁义著称的让位发生了。 宋襄公有个庶兄,叫公子目夷,名子鱼,其人甚为贤能。有这样一位人物在身边,宋襄公有主意了。在宋桓公病重时,他进言:“公子目夷比我年长又仁义有德,应当继承君位。”已经入膏肓的宋桓公只想再多争取点身前事,哪里还顾得上身后事,谁当国君他都同意。但目夷却是个聪明人,他明白这国君之位不是让给谁,谁就能坐的。国君之位固然好,但命更重要,他推辞道:“能以国君之位相让,仁义莫大于此!兹甫之仁,我比不上!况且,我乃庶子,继承君位与理不合。”目夷不敢坐这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位子,而宋襄公的仁义之名却传扬出去了。宋桓公去世后,宋襄公继位,任命公子目夷为相。俩人合作的不错,宋国大治。 国内一太平无事,就想到国外折腾点事儿。所有的领导人都一样,宋襄公当然也不能例外。于是,他干出了平生最引以为豪之事——平定齐乱。 说起来,此事与齐桓公还颇有关联。据说,管仲有感于周王室的储君之争,就向齐桓公建议早立储君。齐桓公道出了自己的为难:“寡人有六个儿子,都是庶出,无亏最大,昭最贤能。寡人很爱昭的贤能,但还是下不了决心,还要请仲父帮寡人作决断呀!”管仲答道:“想要把霸业发扬光大,非贤能不可,君既然知道公子昭贤能,就应当立他为储君哪!”桓公又说:“我是想这样,但又怕无亏日后会持长凌幼,挑起争位之祸呀?”因正值葵丘会盟前夕,管仲想了想回答说:“葵丘之会,主公可选择诸侯之中最仁义的人,将公子昭托付与他,即可有备无患!”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建议,就引出了宋襄公与齐乱的渊源。 葵丘会盟,可是当时能跟齐国混饭吃的各国首脑国际峰会,正想干一番大事业的宋襄公自信满满地去赴了会,还带着宣传材料——让国的仁德事迹。管仲作为此次会盟主办国的代表更是对宋襄公的这点儿事早有耳闻,以他多年的从政经验,看透了有仁义之名的宋襄公是什么样的人,就对齐桓公说:“宋君有让国的贤名,立储之事,可以托付给宋君。”就这样,齐桓公将世子昭托付与了宋襄公。后来,竖貂与易牙勾结公子无亏作乱,齐桓公被活活饿死。公子无亏继位,世子昭就逃到了宋国,投奔宋襄公。 在当时,宋国并非强国,没在国际上乱搀和事儿的能力。因此,对于世子昭的求助,宋国的大臣并不将国君的仁主名声放在心上,多主张置之不理,但宋襄公却将弘扬仁主之名作为第一要务。而且,他还有更重要的一重打算,平定齐乱,在曾经的霸主之国大家做主一回,那他倡率会盟,继承齐桓公事业成为新霸主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所以,宋襄公不但收留世子昭,还决定出兵讨伐齐国。他发出昭告,倡议天下诸侯,救助遗孤共同伐齐。 宋襄公认为以义举的名义作号召就可以一呼百应,但事实证明,号召能否获得响应,是不是好事不重要,关键是看发起者的势力大小。所以,经历了一番激情呼吁,宋襄公只获得几个实力在宋之下的小国——卫、曹、邾的响应。但他到底还是没见过世面,有“天下”的想法、没“天下”的见识。几个小国的追随,也让他兴奋不已。在各路兵马会合之后,他亲帅大军,大造声势地杀向了齐国。 这支队伍本没什么威慑力,但架不住刚经历了动荡的齐国早就人心涣散,难以组织有效抵抗。其实,齐国大臣中多数人本都认为世子昭才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当初他们拥立无亏纯属权宜之计。所以,在宋军压境的情况下,齐国的几个权臣就联合起来,顺势就搞起了叛变。他们设计杀了无亏与竖貂,赶走了易牙,向宋襄公求和,迎接世子昭归国为君。之后,他们又借助宋襄公,肃清了其他公子的党羽,巩固了世子昭地位。这样,宋襄公并没费多大的力气就顺风顺水地取得了平定齐乱的“骄人”成绩。 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的胜利,使得宋襄公没弄明白有实力才有魅力的道理,有了点名头就妄想去作霸主。他要会盟诸侯,但却在要付诸实施之时,发现了一个横亘在他称霸之路上的不可忽略的障碍,那就是楚国。自齐桓公死后,楚国开始肆无忌惮地染指中原,一些诸侯国纷纷归附,连一些大国都不得不与之结盟。虽然天下人多为势力而低头,认为时任楚国之主的楚成王比宋襄公更有资格担任这个盟主,但宋襄公却不能苟同。在他的认知里,霸主就是齐桓公那样的,要系出名门,还有名声在外。楚国为蛮夷之国,并非中原正统,武力蛮横,只有威武之师;而宋国根红苗正,商代后裔,讲仁讲义,才是仁义之师。所以,他得出了这样的论断:自己坐上盟主之位名正言顺,只是要向实力致敬一下——提前征得楚国的同意即可。为增加胜算,他还打算凭借平乱之功获得齐国的支持,共同对楚。 宋襄公遣使分赴齐楚,相约会盟。齐孝公和楚成王都答应了,三国相约在齐国鹿上会盟。在盟会之上,宋襄公以盟主自居,还以天下为己任地草拟了一份以三国名义倡导诸侯会盟、共辅周天子的通告,自己先署名后,请楚成王与齐孝公分别署名。但宋襄公本就以齐孝公的恩人自居,又急于征得楚国的同意,就做出了先让楚、后让齐的行为。这让齐孝公深感耻辱,他看出宋重楚轻齐,一气之下没有署名。但宋襄公并未放在心上,只要楚国签了名,他的目的就达到了。很快,这份通告就发往各国,相约众诸侯于当年秋季在宋国盂地相会。 鹿上会盟结束后,宋襄公自以为称霸之势已成,不免面有得意之色,似乎宏图伟业就在眼前了。可公子目夷毫不留情地给他泼了冷水,逢人便说:“小国争盟,祸也!宋难道要亡吗?如果能称霸失败,倒真是万幸啊!”宋襄公认定自己是天降大任之人,决心走自己的路,让目夷随便说。但事实证明,目夷的理性是正确的。 楚成王自鹿上回国后,令尹子文问他:“宋君狂傲,不自量力,君为何答应会盟?”楚成王神秘地笑了:“寡人欲主中原之政久矣,只恨未遇其时。今宋君倡衣裳之会,寡人趁机以合诸侯,称霸中原,岂非正当其时?” 到了会盟之期,楚成王带领一群得力干将如期赴盟,名为衣裳赴会,实则暗藏刀兵。在盟会上,宋襄公以为自己是毫无疑问的盟主,抬起屁股就要坐上盟主之位,可楚成王却突然跑过来把他推到了一边,说道:“楚称王久矣,宋虽为上公,也难列王前,盟主之位,寡人坐上正合适。”宋襄公当然不能干,马上反驳道:“寡人之爵位乃天子所封,真公也;楚之王为自称,假王也。岂有假王压真公的道理?”看他在实力面前依然执迷不悟,楚成王决定用实际行动帮他认清形势,大手一挥,让随行之人亮出刀兵,以武力劫持了追求梦想的宋襄公。 楚成王一不做二不休,押着宋襄公就率军攻打宋国。但宋襄公并未给他带来任何筹码,宋国当时有公子目夷做主,以弘扬爱国主义为大任,并不以区区宋襄公为念,全力狠打楚国,坚守城池。宋襄公这个人质明显没了作用,但楚成王虽杀人如麻,却也不挥无为之刀,久攻不下就将宋襄公带回楚国,以待后用。别说,这后用也没太往后。同年冬季,楚成王又起称霸之心,召集陈、蔡、郑、许、曹和鲁六位诸侯会于楚国亳地。会上,鉴于楚国的威严,郑国仗“义”执言,首发倡议尊楚成王为盟主,与会人员自然也纷纷响应。而这时,已坐拥实力的楚成王才为了表示仁义释放了宋襄公。 看看,宋襄公就不能正视现实,没实力的仁义只会给人可趁之机,遭人耻笑,有了实力才有资格展示仁义。但话又说回来,宋襄公也并非一无是处,于国际风云中混不开,在国内事务上却有两把刷子的。他一回到国内就收拾了局面,再次顺利上位。 宋襄公可能也看过许多名人传记,从中总结出百折不挠。所以,他虽遇挫折仍不放弃称霸。面对楚国的凌辱与霸权,他一定要有所表示,但楚成王的厉害仍让他心有余悸。于是,宋襄公最终决定把一腔怨恨爆发在了首倡尊楚成王为盟主、实力又不及宋的郑国身上,决定伐郑。他这边继续追逐梦想的狂热,公子目夷那边就又难免说三道四:“楚与郑正打的火热,现在若伐郑,楚必去救援,此行恐不能胜啊!”可宋襄公还是任凭目夷随便说,自己随便听,却不受影响地亲率大军伐郑去了。 公子目夷的理性再一次显示了正确性,郑国一知道宋军伐郑的消息后,马上遣人向楚国求救。楚成王愿意相救,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认为直接救郑,不如伐宋以救郑,于是,派成得臣率军伐宋。而正与郑相持的宋襄公,一得知楚军伐宋,也顾不上出气了,立刻兼程而归,忙着保家卫国了。 于是,双方就在泓水拉开了阵势。楚军这次很有礼,先下战书挑战,襄公也报之以礼,秉承兵者之道亮剑精神就要应战。这时,公子目夷当然还得说:“楚军此来是为救郑,我军已罢兵而还,再使人与楚讲和,楚军肯定就撤了。”理儿是这么个理儿,但宋襄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还是选择了梦想,决心跟着楷模的脚步走下去,他说:“昔日,齐桓公也曾兴兵伐楚,才得霸名。如今,与楚军相遇却不敢开战,怎能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呢?”一提起不靠谱的霸业,目夷就更加来劲了:“臣闻‘一姓不再兴’,上天早已抛弃殷商,君欲再兴商(宋国君主是殷商的后代),天必不佑。况且,楚军势强,我军势弱,宋人畏楚如畏蛇蝎,君何以胜楚?”虽然让位之事,目夷很有眼色地拒绝了,但后来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反调,也太不给领导留面子了。现在,竟然又把老天都搬出来诅咒他必败无疑,襄公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不禁利用领导的优势,强词夺理道:“楚虽兵力有余,但仁义不足,寡人虽兵力不足,但仁义有余,以仁义之师足可胜不义之兵。”言罢,即回复战书,定期与楚决战于泓水。 其实,已尝过阶下囚滋味的宋襄公,内心深惧楚国的威猛,但既已应了战,他只有相信仁者无敌了。为了增强对信念的信心,他又命人做了一面大旗,在上面绣以“仁义”两字,悬于军中。 至战期,宋军早早地就列阵于泓水之滨,而此时,楚军还未渡河。公子目夷当即进谏:“敌众我寡,趁楚军渡河的时候,发动突然袭击,必可获胜。”襄公烦透了目夷这副就属他能的样,张口获胜闭口获胜。他自己心里明白:楚国哪是那么好对付的,打是怎么打也打不过的。为今之计,只能寄希望于仁者无敌。于是,他指着大旗反驳道:“你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仁义之师,岂可趁人渡河之时出击?”。又过了一会,楚军渡河已毕,但尚未列阵。目夷又说了:“楚军尚未列阵,我军此时出击,尚可取胜。”目夷屡次不长眼色,让本就烦躁的宋襄公烦不胜烦,训斥道:“你只贪一时之胜,而不顾万世之仁义,不可!” 直到楚军列阵已毕,双方终于击鼓开战。楚军兵强马壮,很快就将宋军冲得溃不成军。宋军大败,宋襄公也陷于敌阵,身受重伤。但仁者虽不能无敌却还可保命,幸亏他平素为人仁厚,待下属极有恩德,才在危难之际得将士拼死护佑,保全了性命。宋兵死伤甚重,举国之人皆埋怨襄公,可宋襄公却解释说:“君子不趁人之危,不击未列阵之敌”。 看来,宋襄公作为领导还是够格的,发表言论很有高度。他不承认自己不该热心称霸,而说是因为想作死守仁义的君子才导致了一败涂地。 事实证明,与领导相比,其他人都是愚民。一直跟在领导身边的、有些见识的公子目夷都对襄公的话信以为真,还煞有介事地感叹道:“战争以取胜为目的,不可拘泥于常理。若如君所言,屈膝事敌既可,又何必发动战争呢?”有了目夷之言在前,后世那些个自以为了不得的名士们更是都前赴后继地要批判一下、嘲笑几声宋襄公的迂腐仁义了! 但凡事总有例外,太史公司马迁就不走寻常路,把宋襄公列入了春秋五霸之中。理由是:能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倡导仁义,并有礼让之德,实属难能可贵! 可那么久远以后的空洞赞美,当然填补不上当时失败带来的伤害。泓水一战,使宋国元气大伤。没过多久,在失败打击下的宋襄公就因伤势沉重,郁郁而终。 宋襄公是带着霸业成空的遗憾,结束一生的,但他没办法不成空呀。宋国,地处中原,在齐、晋、秦、楚等大国的包围圈中,且国力羸弱。这样的现实,实在容不得宋国在图存之外更有他图。宋襄公虽身为宋国国君,但与他景仰的前辈、登上霸主之位的齐桓公相比,却明显平凡了,无论是出身还是资质。可身处平凡的他却有个不凡的梦想——成为霸主,并热烈追逐,以至最后一败涂地、贻笑天下! 大家都笑宋襄公迂腐,死守仁义、不识时务。其实,宋襄公又不傻,他怎会不知道自己不具备争当霸主的实力呢?只是他太想实现梦想,就只能抓住“仁义”这跟稻草,期待能找到一个支点撬起地球。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世间,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因人力而改变,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凭努力而获得;人生中,总有些阻碍你无法逾越,也总有些境遇你强求不来!所以,生为平凡人,就注定,那些不凡的梦想,你都难以实现! 许多平凡人像目夷那样,让梦想只在梦里想,安分守己,活出个平平淡淡就是真,但也有个别平凡人像宋襄公那样,激情追求,妄想实现梦想,活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一段笑谈。 哎,明知梦想难以实现,还去追求,难免徒劳,而有梦想不追求,又颇有遗憾。即使平凡,也有权梦想、有权选择,哪种活法都没错!宋襄公的一生一言以蔽之,无非就是:平凡人,曾有不凡梦! 但哪个平凡人没有过不凡梦呢?就像哪个女人都想像西施一样美,丑女东施不过就是实在向往,效了一下颦。西施笑笑倒可以理解,但比东施美不了多少又同样想美的芸芸众生们又笑什么呢?宋襄公也无非就是一个平凡人拼了老命追求了一回不凡梦而已,也没什么可笑的,笑他就是笑我们自己:我们或安分守己,但心中却藏不凡梦;我们或追求不凡梦,或也成笑谈一段。 别笑宋襄公,身处平凡,生活本已不易,同为平凡人,平凡又何苦为难平凡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