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纲要》(各论--第十三章)

 johnney908 2015-01-05
    第十三章. 消导剂处方法



一、概说

消导剂是在消法的指导下,以消导、化积、散结等药物为主组成,分别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作用,功能治疗积滞、痞块病证的一类方剂。因此,欲组成消导剂,首应对积滞痞块病证,消法,以及消导药的性效全面掌握。
积滞与痞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各种积滞往往是痞块的成因,即所谓“日积月累,而成积聚”。痞块一经形成,亦可加重积滞。
积滞之证,种类繁多。大凡气、血、痰、湿、食、虫等均可形成积滞,故有气积、血积、痰积、湿积、食积、虫积等各种积证。本章着重讨论食积证,至于气、血、痰、湿、虫积,参见有关各章。食积之证,往往因饮食过多所致,临床常见胸脘痞闷、嗳腐吞酸,甚则腹胀,或有泄泻等症。此外,常兼寒、兼热、兼湿、兼气滞、兼虚,从而伴有与此相应的各种临床表现。
痞积症块之证,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其病多由七情郁结,气滞血瘀;或由饮食内伤,痰滞交阻;或由寒温失调,正虚瘀凝所致。又可细分为积与聚两种,临床表现各不相同。正如《景岳全书》载曰:“积聚之病,凡饮食、血气、风寒之属,皆能致之,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垒之谓,曲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症块者,皆积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
无论是食积或症瘕痞块,均可用消法治之。消法是针对积滞、痞块所拟定的治疗法则。推其原始,它是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坚者削之”与“结者散之”的原则。消法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医学心悟》说:“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勿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故凡食积不化、血积、痰积、湿积、虫积、痞块等均可使用消法。换句话说,消法包括消食、消痞化积、理气、理血、除湿、祛痰、驱虫等法。本章主要介绍消食导滞和消痞化积剂的组方方法。至于理气、理血、除湿等法及处方法参见有关各章。
至于消导药的性效,从总体而言,消导药除能消化饮食积滞外,多数具有开胃和中作用,均能治疗食积不化证。但分而言之,又同中有异。其中鸡内金消食力强,并能止遗尿、化结石;麦芽善消米面薯芋之积,并能回乳,作妇女断乳之用;谷芽、六(神)曲皆单纯消食健胃,谷芽效力和缓,六(神)曲作用优于麦芽,亦可用于腹胀、泄泻;山楂善消脂肪类食积,并能消胀满,活血化瘀,治疝气,产后瘀痛,高血压及冠心病;莱菔子消食除胀力强,并能祛痰降气,治痰壅喘咳。



二、消导剂处方原则

消导剂是为积滞内停及痞块证而设,故组成消导剂必须以饮食停滞及痞块病证为依据。积滞痞块之证往往兼有寒、热、痰、湿、虫、气滞、血瘀等,故又当辨清寒热夹杂,并权衡轻重缓急,与它法配合使用。对于脾胃素虚,或积滞日久消耗正气者,须配用扶正健脾之品,组成消补兼施之剂,以期消积而不伤正。对于积滞内停重症,消导剂不易奏功者,则需配伍泻下药物,以助消除有形实邪之力。



三、各类消导剂处方法


(一)消食导滞剂处方法

消食导滞剂是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除饮食积滞等作用,功能治疗食积内停证的一类方剂。
《内经》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饮食失节,暴饮暴食,是导致饮食停滞的常见原因。临床常见脘腹痞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而以嗳腐气味酸臭难闻、泄泻臭秽、矢气频转、口臭、舌苔厚腻为特征。处方以消食导滞药(如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为主,配伍相应药物组成,代表方如保和丸。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食滞于中,气机易阻,则可兼见脘腹胀满或疼痛,此际,可配伍木香、槟榔、厚朴、枳实之类,行气消食,方如香砂枳术丸(《摄生秘剖》)。又积滞内停或久而不化,可郁而化热(湿热),兼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实等症,此时又需配用黄芩、黄连、连翘、栀子、大黄之类,组成清热消导之剂,枳实导滞丸以枳实、神曲配黄连、黄芩等,以及木香槟榔丸均体现了这一配伍方法。
平素脾胃不健易于停食,停食之后又易损伤脾胃之气,所以食滞又常可伴有脾胃虚弱,出现倦怠、面黄、食少、脉虚等症。此际,虚实互见,可于消导之中辅以白术、党参、茯苓、山药等补益脾胃之品,组成消补兼施之剂。但当权衡食滞与脾虚二者的偏重,来决定以补为主,或是以消为主。健脾丸中以神曲、麦芽、山楂、砂仁配伍人参、白术、山药等,以及小儿启脾丸、启脾散、大安丸均体现了这一处方法。
此外,若积滞兼痰、兼湿、兼寒、兼外感,则宜分别与化痰(如陈皮、半夏)、化湿(泽泻、茯苓)、散寒(干姜、吴(茱)萸)、解表(荆芥、防风或薄荷、牛(蒡)子)等药配合组方。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张?,男,6岁。因食油汤泡馍过多而发病,起初腹泻稀水样便、日四次、呕吐、厌食、口臭。后因寒暖失调,复又外感,增身热(38.2℃)、流涕、咳嗽、口渴能饮、小便短赤之症,舌质红、苔白厚、脉浮数。证属食积夹外感风热之候,治宜消食导滞,解表清热,处方:神曲10g、麦芽10g、山楂12g、莱菔子5g、藿香6g、茯苓10g、陈皮5g、连翘10g、葛根10g、(金)银花10g、荆芥7g,二剂。服上方后体温恢复正常,表症悉解,已不呕吐,但仍便溏、舌苔白厚、脉滑。说明外邪虽解,而食滞未尽,又于上方减连翘、葛根、(金)银花、荆芥,加白术6g、山药6g,共奏消食健脾化湿之功。经服二剂后,大便正常,食饮如故。

例二:阎?,男,3岁。去年曾因中毒性消化不良住院,以后常有消化不良。近日来,因食生冷及柿子多个,继而腹泻稀水、伴有奶瓣及未消化食物、大便臭秽、日泻6~8次,纳食不佳、面色黄、倦怠无力、小便短少、身不发热、舌苔白稍厚、脉滑。证属实中夹虚,治当消食和胃,益气健脾,处方:神曲6g、山楂6g、麦芽6g、陈皮6g、茯苓6g、党参5g、白术6g、车前子6g(另包)、藿香5g,二剂。服上方后,大便由水样变为溏便,余证如前。原方加升麻3g、葛根3g,续服二剂。服后腹泻次数减至二次,食欲稍振、精神转佳。此乃食滞渐消,而脾肾之气尚未全复,又以健脾为主,辅以消食和胃,调理3日而愈。

注:二例虽均属食滞泄泻证,但兼证不同,故组方同中有异。例一系食滞夹外感(风热)所致的泄泻,故治用消食导滞,解表清热之法。处方以保和丸加减: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消导积滞;(金)银花、连翘、葛根、荆芥解表散热;藿香等和中止呕。俾食滞得消,表邪得散,诸证自除。体现了消食导滞与解表相配伍组方的形式。例二系食滞兼脾虚所致的泄泻,故治当消食导滞,益气健脾,方用保和丸加益气健脾之白术、党参等药,共奏益气、消导之功。体现了消食导滞与补气相配合的组方方法。


(二)消痞化积剂处方法

消痞化积剂是以软坚散结,消痞化积药配伍相应药物组成,具有消痞满,消症积等作用,功能治疗症瘕痞块病证的一类方剂。
症瘕痞块,是指腹内积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如肝脾肿大,以及肿瘤等病变。本类病证多由寒热痰湿与气血搏结而成,故处方常以软坚散结药(如鳖甲)与破血逐瘀药(如大黄、桃仁、?虫、三棱为主),配伍行气药(如厚朴、枳实、香附、青皮)、化痰利湿药(如半夏、茯苓、苏子、石韦、瞿麦、葶苈子)组成。鳖甲煎丸以鳖甲软坚散结为主,配伍大黄、芍药、?虫、桃仁、紫葳等破血逐瘀;厚朴、半夏、石韦、瞿麦、葶苈子下气化痰,利水祛湿,体现了上述组方方法。
“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寒湿凝聚,脾阳不运,也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之一,故本类处方亦常配用散寒之品,药如桂枝、肉桂、干姜、(高)良姜、吴(茱)萸、丁香等。化症回生丹中配用肉桂、吴茱萸、(高)良姜等,即本此义。积之形成,与热亦有一定关系,且积症日久,亦能化生湿热。故《医学心悟》曰:“及其所积日久,气郁渐深,湿热相生,块因增大,法从中治,当祛湿热之邪,削之、软之以底于平”。故消痞化积剂又常与清热药(如黄芩、黄连)配合组方。鳖甲煎丸之用黄芩即是其例。
积证多系久病顽疾,气血多虚,故除治疗新病实邪外,一般尚须配伍补养气血药(如人参、党参、白术、阿胶、当归、白芍),消补兼施。俾攻消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两全其美。化症回生丹之用人参、地黄、白芍、当归,体现了这一精神。
此外,在组方时,当分清气滞与血瘀的偏重情况。偏于气滞者(多属痞证、聚证),往往是积证的早期阶段,当以疏肝理气化痰为主,或以调寒热、消食化痰为主。代表方如枳实消痞丸、六磨汤、逍遥散;偏于血瘀者(多属积证),当以活血祛瘀理气为要,并应辅以扶正软坚之法,代表方如化积丸(《类证治裁》)。


【临床实践举例】

例一:吴?,男,54岁。初诊:右胁痛引及脐部,气聚成瘕,食后更甚。泛吐黄水、得嗳则舒、二日未有大便、尿色深黄。乃肝胆失于疏达所致,拟舒肝理气,佐以降逆。处方:软柴胡4.5g、川楝子9g、延胡索9g、姜半夏9g、香橼皮9g、青皮4.5g、广郁金9g、广木香4.5g、制香附9g、全当归9g、赤芍9g、左金丸3g(分三次吞)。二诊:胁痛已止、泛吐亦减、舌苔薄腻、脉小弦。气机已畅,再从原法出入,将广木香改为3g、左金丸改为2.4g。续服三剂即愈。后又复发,服本方即止。(《内科学》,上海中医学院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5月版,69页)

例二:杨?,女,33岁,已婚。曾患两侧卵巢囊肿,剥除右侧囊肿(留下部分卵巢)。近二个月来,右侧卵巢又发现囊肿,经??医院检查证明:右侧卵巢囊肿3.5?3.5厘米。因不愿做手术,特来就诊。
患者平素月经赶前错后不定、色量正常,惟觉体倦神疲。平日白带不多。近感右胁及脘腹有时疼痛、睡眠不好,脉弦弱兼滑、96次/分、右寸力微、舌淡苔白、语声轻微、精神不振。根据脉证,此系气逆血留壅滞,结为症瘕。但精神不振、语声低微、右寸脉无力,却属精气亏损之证;右胁脘腹时痛,睡眠不佳,又为肝胃失谐之象。此邪实正虚明显可知(由于??医院检查证明,本院未做内诊)。拟攻补兼施之法,处方:萹蓄草12g,刘寄奴、茯苓各9g,煅云母、川军(大黄)炭、丹皮、赤白芍、炙甘草各6g,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g,别直参3g,连服三剂。服上方后右胁及脘腹疼痛减轻、睡眠好转,腹泻日2~3次、无腹痛。昨晚月经来潮、量正常、色较褐、周身乏力、脉弦滑、右手较细、舌苔薄白。患者已决定去南方,请酌拟汤药、丸药各一方,以便常服。方药:刘寄奴、煅云母、醋炒大黄炭、茯苓、赤白芍各9g,萹蓄草15g,桂枝、桃仁泥、醋三棱各4.5g,丹皮、生甘草各6g,鸡内金12g(炒),别直参3g,水煎服(此方可常服)。丸药方:茯苓、桂枝、桃仁泥各30g、丹皮36g、赤白芍各18g、真红曲15g,上药共为细末,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早晚各服一丸。服汤药五十余剂,丸药仍在续服,月经自去年12月28日来潮后,至今年2月28日方行。3月5日月经又来、量少色黑、类有烂肉样物,现少腹左侧有时疼痛、精神困倦、食眠尚好,脉弦滑、84次/分、右寸仍少力,舌边有齿痕、苔薄白。瘀结已通,精力犹弱。经补气健脾,调和冲任,六剂后,患者经??医院检查,右侧卵巢囊肿已消失。(马龙伯:卵巢囊肿三例,《新医药学杂志》,10:43,1975)

按:两例虽均属症瘕积聚,但病情不尽相同,处方用药各具特点。例一系肝胆失于疏达,气聚成瘕之病,故其证右胁痛、似有定处,实则时引脐部、有聚散之意、并无块物。所以治以疏肝理气,佐以降逆。方证相符,故取效甚捷。例二系气逆血留壅滞所致之症瘕,病属血分为主,且正气已虚,故见腹痛,且可查及右侧卵巢囊肿3.5?3.5厘米(中医称为症块之类)、语声低微、右寸脉无力等症,故治以攻(活血祛瘀消症)补兼施之法,方用桂枝茯苓丸加味,以增强化症祛瘀兼以扶正之效,末以补肾活血,调肝理脾法收功。由上可知,组成消痞化积之方,当辨清其病在气、在血,是瘕(例一)是症(例二),以及正气强弱,然后决定或行气、或行血、或攻补兼施,方可中的。



四、组成消导剂应注意的事项


(一)掌握消导药的配伍用法

消导药和消痞化积药是组成消导剂的基础,掌握它们的配伍方法,对组成该剂有较大裨益。现将消导药的配伍方法介绍如下。至于消痞化积药包括范围较为广泛,散见于活血、行气、化痰等章,请参见有关各章,这里不另介绍。
神曲:配鸡内金,化滞开胃;配白术,消补兼施,健脾和胃消食;配枳壳,消食开胃;配茯苓,化湿和中;配山楂,消积化滞;配木香、砂仁,行气和中,消积止痛。
麦芽:配谷芽,消食和中;配神曲,消食、回乳、消胀;配干姜,温胃消食;配党参或白术,益气健脾消食。
山楂:配木香,行气消积止痛;配川芎或益母草,行血止痛;配枳壳,消积散痞;配橘核、小茴香,行气消胀散结疗疝;配鸡内金,消食和中。
莱菔子:配苏子、白芥子,下气化痰;配山楂,行气消食;配枳壳,消积除满;配陈皮、半夏,降逆和胃化痰;配杏仁,宣肺化痰止咳。
鸡内金:配海金沙,通淋化石;配白术,健脾消积;配芒硝,软坚散结,清热化石;配鳖甲、穿山甲,通经行滞散结;配丹参,散结化积,凉血祛瘀,开胃止痛;配桑螵蛸,缩尿止遗。


(二)注意消导剂的用量及剂型用法

饮食停滞,症瘕痞块之疾,均需渐消缓散之法治之,非迅速攻除所能奏功,因而药量不宜过大,且多用丸剂。丸者缓也,使药逐渐发挥作用,持续起到治疗作用。但若属大积大聚,病重证实,需用峻剂猛攻者,即不宜用消导剂,以免药不及病,贻误病情。


(三)明确消导剂与泻下剂的区别

消导剂与泻下剂均有消除有形实邪的作用,但在临床应用上,二者有所区别。消导剂作用缓和,用于慢性和积聚胀满,不可、不必要而且无条件急于排除时,才采用,使它渐消缓散而不伤正气。攻下剂则攻力峻猛,对于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而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


(四)辨明证候,注意与它法配合使用

积滞痞块之证,多有兼夹之邪,积聚又有积(血分)与聚(气分)之别。组方时当辨清其类型、部位(在脏在腑)、深浅、轻重缓急。若兼气滞、血瘀、寒、热、痰湿、虫等邪,当分别与行气、活血、散寒、清热、化痰祛湿、驱虫等法配合。
消导剂虽比泻下剂和缓,但毕竟是克伐之剂,积久而正气虚者,宜套服补益剂,或在消导剂中配伍补药,消补兼施,使祛邪而不伤正。



--第十三章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