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晨的空间 [http://1050397586.qzone.qq.com]

 中外比上 2015-01-06
诬蔑古人 诽谤爱情 亵渎文学——反王立群解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西汉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其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汉代最重要的文学样式是赋,而司马相如是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和赋论大师,也是一位文学大师和美学大家。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整个《史记》中,专为文学家立的传只有两篇,一篇是《屈原贾生列传》,另一篇就是《司马相如列传》,并且在《司马相如列传》中,全文收录了他的三篇赋、四篇散文,以致《司马相如列传》的篇幅大约相当于《屈原贾生列传》的六倍。这就表明,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是超过贾谊的。《司马相如列传》也是司马迁的《史记》中篇幅最长的一篇。仅此即可看出司马相如在太史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汉武帝时文人两司马,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被称之为才子佳人的传奇,在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每每谈起还被人津津乐道。

可是,这个中国人心目中的爱情佳话,这个被称之为“情圣”的文学大师,却被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百家讲坛》栏目文读《史记》时给完全打破了。

王教授说司马相如给汉武帝写《上林赋》、《大人赋》是为了迎合汉武帝,是附庸风雅,是曲意逢迎;说司马相如在追求卓文君时,是心怀不轨,是有提前预谋的欺骗卓文君,欺骗她爹的财产;说司马相如骗色、骗财,劫色、窃赀;说司马相如老谋深算、行为卑劣、无耻、有一颗被铜臭污染的心;说司马相如的婚姻有太多的瑕疵;说他是靠卓文君的支持,是靠吃软饭才出的名,是卓文君成就了他。

我认为王教授对这位中国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文学大师的污蔑、污辱、污损太大了。听完他的讲座很替司马相如生气,如有机会很想到电视台当面与他辩驳。

从古至今,被冤枉死的人、被污蔑死的人多了,冤假错案多了,被无故害死的人也多了,后被洗冤招雪有,没有被洗冤招雪的也有。但是,所有被冤枉死的、被污蔑死的,都没有王教授对司马相如的冤枉与污蔑大。

因为,其他人的冤枉与污蔑有的是人品方面的,或是政治方面的,抑或其它某一方面的。而王教授对司马相如的污蔑,不但是对他人品的玷污,对他爱情的诽谤,还有对他文学的亵渎。

观众听了王教授对司马相如的解读后,有人认同他的观点,有人抱质疑态度,也有人反驳了他,还有人也给司马相如翻了案,但我看不够全面。所以,还想从我所理解的角度给司马相如洗洗冤(虽然这是2007年的事情,但我刚看到,还是想说说)。

 

第一、先从文学方面说

司马相如在汉景帝身边做武骑常侍时,因景帝不好辞赋,所以,对怀有辞赋才华的司马相如来说有不遇知音之叹。待梁孝王刘武来朝时,认识了司马相如并非常欣赏他的辞赋才华,司马相如也得以结交梁王身边的邹阳枚乘庄忌辞赋家。这使司马相如决定辞了汉景帝的职,前往梁地与这些志趣相投的文士共事。也就是在梁地为梁王写了那篇著名的《子虚赋》。在刘武去世后,司马相如就称病辞职,离开了梁地,回到了四川临邛老家。

汉武帝偶然看到司马相写的《子虚赋》非常喜欢,以为是古人之作,叹息不能与作者同时代。当时侍奉汉武帝的狗监(主管皇帝的猎犬)杨得意是蜀人,对汉武帝说:“此赋是我同乡司马相如所作。”汉武帝闻之惊喜,马上召司马相如进宫。

1就是说司马相如在写《子虚赋》时是在汉景帝时期,汉武帝还没有当皇帝,也不认识司马相如,当汉武帝看到《子虚赋》时司马相如正在成都老家。怎么能说是迎合汉武帝呢?

司马相如见到汉武帝时说:“《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作一篇天子打猎的赋”,这就是《上林赋》。如果说这篇《上林赋》是为了迎合汉武帝,为了讨好汉武帝,那么,为什么这篇《上林赋》会得到当代太史公司马迁的欣赏呢?

司马迁与汉武帝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众所周知,司马迁为李陵事件下狱,又遭宫刑,对汉武帝耿耿于怀,司马迁是不会迎合汉武帝的。司马相如的作品不但同时得到汉武帝与司马迁两个人共同的认同与欣赏,以致于得到了当代与后代各个朝代著多文学家的欣赏与赞叹,可见他的文学功底之深、文学价值之大、文学成就之高!

2《上林赋》与《大人赋》两篇赋文,除了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之外,最主要的内涵不但不是为了迎合天子,而且都是在劝谏天子的。《上林赋》劝谏汉武帝不要光想着奢侈之乐,不顾及黎民百姓的疾苦;《大人赋》劝谏汉武帝不要去妄想求仙得道、长生不死。像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仙丹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司马相如劝谏汉武帝不要像秦始皇那样。一个百姓奢侈不要紧,一个小官奢侈不要紧,而一个皇帝奢侈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跟着遭殃受苦。司马相如用辞赋对皇帝的劝谏太智慧、太高明了,连司马迁都赞叹不已!

3司马迁不但欣赏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更欣赏司马相如劝谏天子的大智慧。他把司马相如的多篇赋文收集到列传中,也是想借司马相如之口,借他的智慧,借他的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当代或后代皇帝的劝谏。

像司马相如这种既发挥了文学才能,又能抓住皇帝的心理来达到劝谏目的的人实属不多。如在秦始皇用各种方式去寻找长生不老药时,有几个人敢劝?就是劝能劝住吗?像司马迁为李陵事件劝汉武帝时为什么没有劝住?当然有多种原因,不但当时情况就有多种原因,而且现代研究历史,研究汉武帝,研究司马迁的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理解而说出多种不同的理由。但是,我想有一个原因应该是有的,就是司马迁说话的方式不会变通,当面指责汉武帝的错误,或者是说了什么让汉武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下不了台的话。至于司马迁到底是怎么说的,我不想在历史资料里找各种言词证据,我想从心理学方面来分析。不管司马迁言词是怎么说的,总之,他让汉武帝有被种羞辱的感觉,才导致汉武帝用宫刑来反羞辱他。

司马迁受宫刑表面上看是他拿不出钱,其实,从心理学方面来看,不是钱的问题,是汉武帝一定要用这种方式来打击司马迁清高的心,用这种方式来羞辱他。否则,司马迁为官清廉,又没有别的错误,只为了李陵的事有不同意见,至于用宫刑吗?在朝政中每天、每件事最初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任何一个天子(哪怕是昏君)也不会把每个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都杀了,或下狱吧?更何况是生不如死的宫刑?

那个时代对皇帝来说刑法只是一方面,某些时候,皇帝想让谁用刑,不想让谁用刑,想让谁死,不想让谁死,都只是一个心情、一个念头、一句话而已。

要说司马迁就说多了,暂且不说,这里谈一点司马迁是想说明他受宫刑以后,是多么的欣赏司马相如劝谏天子的方式与智慧啊!

4王教授说司马相如与司马迁虽然都有很高的文学成就,但是他们两个的人品与人格是不一样的。还说他本人虽然怀疑司马相如的人品与人格,但承认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而我认为这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不能自圆其说。

因为,文学作品的思想就代表着文学家本身的思想,文学作品的境界就代表着做人的境界,文学作品的精髓就代表着做人的精髓。有大才的人可以有生活中的小毛病;可以有其他方面的不足与弱点;也可以对追求爱情、婚姻、幸福等方面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其内在的品德与胸怀是一样的。一般情况下,才华高的人,做人的境界也高,胸怀也大。当然,人品不好而有计谋、有才能、高智商、有短暂成就的人也多得是。但是,如果品德不好、胸怀不大的人,基本上也做不出旷古的、对黎民百姓有利的大事业,更做不出博大精深的文章。

5当年,窦太后非常喜欢小儿子刘武,想让汉景帝立刘武为储君,汉景帝当然想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因此汉景帝非常排斥刘武,以致于后来不让刘武进京朝拜。而司马相如仅仅因为汉景帝不喜欢辞赋,就辞了他的职务去跟刘武,跟刘武也仅仅因为刘武能欣赏他的辞赋。仅凭这方面就可以说明司马相如与司马迁有着同样的文人气节。

 

第二、再说爱情方面

《史记》记载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结合大概过程是这样的:在刘武去世后,相如回到了四川临邛老家。临邛县令王吉与相如交好,天天拜访相如。临邛富人卓王孙得知县令有贵客,便在家中设宴请客结交,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孙有位新寡的女儿(新婚不久丈夫死了,又回到娘家),名文君,有才貌双全、精通音律的誉名。因久仰相如文采,便从屏风后面窥视相如,见相如不但琴声优美传情,而且长得一表人才,不由得被他的气派、风度和才情所吸引,便产生了爱慕之情。因相如亦早闻文君芳名,也偷偷地从门缝中看她,又受邀抚琴时,便趁机弹了一曲《凤求凰》,以传爱慕之情,文君听出了相如传情的琴声,他们都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感觉。宴毕,相如又通过文君的侍婢向她转达心意。于是,文君深夜逃出家门,与相如私奔到了成都。卓王孙大怒,声称女儿违反礼教,自己却不忍心伤害她,但连一个铜板也不给她。

当时相如的家境穷困不堪,除了四面墙壁之外,简直一无所有,最基本的生活都没有保障。文君在成都住了一些时候,穷日子过不下去,她就想了个挣钱的办法,就是与相如一起到临邛开个酒官,一方面挣些钱,另一方面,想刺激她爹。卓王孙光家僮就有八百,如果他不忍心让女儿受罪,或丢不起人,随便拿点钱给她就够他们用的了(卓文君不亏是商人的女儿)。所以,他们把车马卖掉做本钱,开了一家酒店。文君当垆卖酒,掌管店务,相如系着围裙,夹杂在伙计们中间洗涤杯盘瓦器。

卓王孙闻讯后,深以为耻,觉得没脸见人,就整天大门不出。他的弟兄和长辈们都劝他说:“你只有一子二女,又并不缺少钱财。如今文君已经委身于相如,相如一时不愿到外面去求官,虽然家境清寒,但毕竟是个人才,文君的终身总算有了依托。而且,他还是我们县令的贵客,你怎么可以叫他如此难堪呢?”卓王孙无可奈何,只得分给文君奴仆百人,铜钱百万,又把她出嫁时候的衣被财物一并送去。于是,文君和相如双双反回成都,购买田地住宅,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王教授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是,司马相如是有提前预谋、有准备地去骗色、骗财,而且他的两个计谋都成功达到了目的。还说连县令也是司马相如的同谋,是托儿。

而我从这个故事中得出的结论是,他们两个相互仰慕,一见钟情,知音相遇。而且他们两个的年龄也相当,按《史记》记载的时间,相如比文君大四岁。所以,他们年龄相当、志趣相投、才貌相配。他们的一见倾心与县令,与文君她爹的钱财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他们敢于反抗封建礼教、不拘封建习俗的束缚,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果敢精神,是非常值得敬佩的,也是被后人奉为古今中外经典爱情之一的原因。

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从同一个故事中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读出自己的见解。但是,不能瞎解,不能乱解,不能把善的说成是恶的;不能把美的说成是丑的;不能把君子说成是小人。虽然,在某些时候,善恶、美丑、君子与小人的标准不同,界线不清,但是,他们本质性的东西是不能轻易改变的,否则不是是非、黑白、善恶不分了吗?

单从《史记》记载的这个故事本身来说,王教授说司马相如是骗子,是小人,我说不是,这是说不清的。所以,我想从人的本性、品质、性格与心理学方面来说说。

1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没有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与艺术家在意钱财的,文学家都比较清高,他们在意人品、在意情怀、在意做人的境界,他们最不在意的就是世俗与铜臭气。一个在意钱财与世俗的文人不可能有大成就。所以,只要承认了司马相如的才华,那么,他就不可能是个在意钱财的人,更不可能有去骗钱,还骗色的想法。只能说他喜欢的这个女人刚好是个有钱家的而已。王教授既然承认了司马相如的才华,又说他是个骗子,这就是自相矛盾,只能说明他还没有看透人性本质的内外联系。

2文学家比平常人更喜欢能够欣赏自己的作品与思想的人,有两句话说:“智慧认识智慧”、“高雅欣赏高雅”。而世间平庸与低俗的人占多数,所以,一个心怀大才的人遇到一个能够欣赏自己的知音是很不容易的。比如,司马相如在汉景帝身边时,景帝就不欣赏他文学方面的才华,好不容易碰到欣赏自己的梁孝王又不久就死了。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到家乡遇到了一个美女知音,而且还是个既有才又有貌、比自己小几岁的单身美女。这种情况不要说司马相如,恐怕任何一个有点文才的二十来岁的单身男士都会动心吧?更何况这本身就具有放荡不羁、倜傥潇洒、脱俗气质的司马相如呢?可以说,相如喜欢难得的知音文君,又不及顾名声与形式地带她走,跟她老爹的钱财一点关系都没有。

3《史记》还记载司马相如的长相非同一般。他到卓王孙家坐客时,所有第一次见到他的人,都被他的相貌与风度惊呆了。这样一位大帅哥在去卓王孙家之前又是在汉景帝与梁孝王身边待过的人,如果说他想骗色骗财,那么,在京城里王候将相家的女儿,或是财主也比他老家一个县城里要多多了吧?他有必要离开京城去老家骗个女人吗?不管卓王孙多有钱,他都只是个住在县城里的商人。

4王教授说司马相如成名于天下是靠妻子卓文君的支持,是靠有钱的岳父给予他的经济支持。这太瞎说胡扯、胡编乱造了。卓文君他爹是有钱,算他是个全国首富,在经济上给予过相如支持与帮助,哪怕相如花的全是老岳父的钱。但是,这跟相如的文学才华有关系吗?汉武帝与司马迁对相如的欣赏是因为他有个有钱的岳父吗?后代人对相如文学的欣赏与他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有钱或没钱,钱是怎么来的有关系吗?司马相如闻名于天下是因为他的文学才能与文学成就,跟妻子文君,跟他岳父的钱有什么关系?肚子里的文学才华是有钱就能推出来的吗?可以说文君在生活上确实支持他,但他的文学才华与文学成就跟文君是没有关系的。

 

第三、再说人品方面

这要从相如与文君的“情变”说起。接上面的故事,汉武帝召相如进宫后,封他为郎官留在身边。几年后,相如在京城又看上一位年轻美女,就给文君写了一封信,意思是想通过文君的同意纳妾。

可文君不同意,她给相如回了两首诗,《白头吟》和《怨郎诗》(这里暂切不谈详细诗句,以后主谈文君的智慧时再谈)。光看这两首诗的名字就能明白,就是抱怨相如不应该纳妾伤害两个人的感情,她想两个人应该白头到老。《白头吟》其中一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就表达了文君的心意。

相如看了文君的信以后,一边赞叹妻子的文才,一边很惭愧,就放弃了纳妾的想法。相如最终放弃了新欢,选择了旧爱,与文君白头到老。

有人看到这里可能要骂相如了,就像王教授说的那样,这个家伙确实不是个东西。人家文君先是跟你私奔,又给自己的老爹要钱供养你,而你在汉武帝身边发达了,就想纳妾了,就花心了。太没良心了,无情、无耻的家伙。

我不这么看,理由是:1我们先看看那个时代的男人,皇帝有三宫六院,大户人家的男人基本上都有三妻四妾。其他文人也有纳小妾的,相如有这种想法,按当时的社会情况也是情有可原的。从人性的角度讲,从心理学的角度讲,都是有情可原的。当然,从女性的爱情观来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女性都希望自己的丈夫只钟情于自己一个人。

2可对男人来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男人不花心的少有,但男人的花心与良心,与责任心是不同的概念。小人会花心,君子也会花心,但小人的花心与君子的花心有本质的区别。区别就在于君子对妻子或小妾,对自己所喜欢的女人都会负责任,对女人都有怜香惜玉之心。虽然负责任的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君子一定有责任心。而小人则不会对任何人负责任,不会真正的心疼、爱护、怜惜任何一个女人,小人的眼里才只有自己的利益与快乐。

3就是这个情变恰恰证明了相如是个君子,是个负责任的、有良心的男子汉大丈夫。他因为文君的两首诗就放弃了纳妾的想法,而且,从此与文君走完终生没有纳妾。就凭这方面相如就非常值得尊敬。他如果是个不负责任、没有良心的小人,才不会因为文君的两首诗就放弃更年轻的美女。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如果要求一个很有成就的男人,要求相如连一点花心的想法都没有,那么,恐怕就太幼稚了。

4王教授在最后说的更气人、更无理的是,相如放弃新欢,选择旧爱的原因还是因为文君他爹有钱。相如的日子过得潇洒也是因为他有个有钱的老岳父。请问任何一个男人,会把老岳父的钱当成自己的钱吗?花岳父的钱心里舒服吗?就是再没出息的男人,生活再困难,也不会把老岳父的钱当成自己的钱来花吧?再说,相如最初到文君家时,虽然在汉景帝身边做过武骑常侍,但是他并不是汉景帝身边的红人。而在他想纳妾时,已经是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了,已经闻名于天下了,恐怕当时士、农、工、商界稍有点名头的人没有不知道司马相如的。如果他想在京城里找个有钱家的女儿也好,当官家的女儿也好,可以说太容易了。他还有必要因为文君他爹钱而不放弃她吗?

5汉景帝与汉武帝交接时期,汉朝非常富裕。因为,国家从吕后施行与民休息政策之后,又经过“文景之治”,已经几十年没有打过仗了。国家粮库里的粮食新的压老的,下面的都发霉了。钱库里穿钱的线因为时间太长都断了。老百姓当然也很富裕,富人太多了。如果司马相如有骗财、骗色的心,那么,这个既有才华,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长得又特帅的大帅哥想骗多少有钱家的美女不可以呀?可相如居然为了对文君负责任,而一辈子也没有乱找。有个念头也因为文君不同意而打消了。

6想法与做法,花心与良心,道德与本性是有区别的。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主要就是人品与人格区别,有无道德的区别,这里不赘述。只说皇帝身边的君子与小人最明显的表现之一在于,当皇帝有自私的、偏面的想法时,有错误的决定时,小人一定是迎合着皇帝的想法,而君子一定是不顾生命安慰的劝谏。

而司马相如最具代表性的两篇辞赋《上林赋》与《大人赋》都是劝谏天子的,虽然司马相如与司马迁劝谏天子的方式不同,但劝谏的心都是一样的。仅凭司马相如劝谏皇帝的心就能说明他是君子不是小人。

7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司马相如因为欣赏蔺相如的才智与大度,才把名字都改用他的。司马迁因为欣赏司马相如的才智与才华,才把他的多篇赋文收集在列传里。所以,司马相如与蔺相如,与司马迁在人品和人格方面是同类人。只是他们的处境不同,经历不同,处理问题的思路不同,对追求生活的外在形式也不同。

 

第四、再说说关于司马相如用钱买官的事

《司马相如列传》开篇说道:“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以赀为郎’就是用钱买个郎官,侍卫孝景帝,为武骑常侍。一般人认为用钱买官的人有几种类型,一是因经商有道发了财的商人,二是家里有钱的花花公子、富二代、富三代之类的人。古代用钱买官确实大多是这样的人。而从司马相如的家庭状况与文学才华可以说明他不属于以上这几种情况。

1有三件事情证明相如的家不是有钱的大户人家。第一他父母在小时候给他取小名为犬子,就是阿狗、阿猫的意思。当然,在中国也有大户人家给孩子起个小名好养活的习俗。但是,大户人家的孩子有小名也一定会有更有意义的大名。相如如果有更大气更有意义的名字,就不用去羡慕到改用别人的名字了。第二在他带文君回家时,家徒四壁,连个媳妇都养不了。第三如果他家有钱也不会被别人怀疑他骗文君家钱的嫌疑了。

既然没什么钱,为什么还要花钱买个皇帝身边的官呢?后事说明他从小自命不凡,自认为有大才,需要到皇帝身边才能发挥。他自命不凡表现在,仰慕蔺相如的智慧、勇气与为人,仰慕到把自己的名子都改用。这证明他在家学习时的理想就是像蔺相如那样,直接给皇帝效力,为国家担当大的责任。所以,他买官一不是为富贵,二不是为虚荣。他买官有点像毛遂自荐的意思,自告奋勇、自我推荐,为皇帝、为国家效力。

2可以说,《上林赋》与《大人赋》的内容所隐喻的那种劝谏,只有天子才配得上。当然,司马相如的作品,任何一个文学家,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可以欣赏。但是,这两篇赋文中那种气吞山河,凌驾云雾,遨游于天地之间的气势、气概,一般人是配不上的。

还有《长门赋》所描述的皇后的那种宫怨;那种被皇帝抛弃、冷落的哀怨;那种悲怆、悲愤、悲叹、悲痛欲绝的心境;那种壮观、磅礴的悲景也只有皇宫里的、被皇帝遗弃的皇后才配得上,其他任何一个被男人抛弃的女人,就连皇帝的嫔妃都配不上。

3司马相如最初用钱买官,与后来又用不同寻常的方式得到卓文君与卓家的钱财,这两种行为也是遭到别人对他误解的主要原因。而我认为误解他与诬蔑他的人还有点嫉妒他的意思:第一,在官场混的人看来,别人摸打滚爬多少年还不一定能混到皇帝身边去,而你小子第一次花点钱就直接到汉景帝身边了,第二次居然又被汉武帝亲自召到身边。第二,在文人看来,别人学呀学呀,写呀写呀,多少年也不一定有大成就,而你小子用几篇文章就抓住了皇帝的心,还成名于天下。第三,更让人嫉妒的是,别的男人不管有钱的没钱的娶老婆都得花钱送彩礼,还不一定有才又有貌,而你小子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个才貌双全的美女不说,还倒贴那么多财产。第四,更更让人嫉妒是他性情的豁达与潇洒,其他皇帝身边的人天天、时时、刻刻,都得小心翼翼、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地夹着尾巴做人。伴君如伴虎,生怕一不小心得罪皇帝,或得罪其他人给自己穿小鞋。而司马相如在汉武帝身边时,是想上班就上班,不想上班就请病假。如王教授所说,他有卓家的财产支持,对皇帝那点俸禄不稀罕。潇洒到让人叹为观止啊!

所以,在司马相如身上所发生的种种事情,不是让人欣赏、仰慕、赞叹,就是让人羡慕、嫉妒、恨,或是琢磨不透。王教授为自己要否定司马相如的人品与爱情所找的那些不管是当代人的,还是后代人的言辞证据,就是对司马相如琢磨不透,或是羡慕、嫉妒、恨的人所写的吧?

 

第五、王教授还说司马迁为了司马相如的才华而对他的婚姻与人品都写的比较隐晦。

司马迁隐晦什么了?如果他想隐晦就不会写司马相如是‘以赀为郎’;如果他想隐晦就不会写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的过程;如果他想隐晦就光收纳司马相如的赋文与文学成就就行了。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的官职也好,爱情也好,与汉景帝汉、梁孝王、汉武帝之间的关系也好,都写出了事实,他并没有隐满什么。

司马迁虽然对司马相如的爱情与婚姻只是写出了过程,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是,对他文学的重视就足见对他的认可度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过程只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思想与品格都表现在文学作品里了。而对于这些内外联系如何理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王教授拿出扬雄说司马相如“窃赀、窃色”的证据,而司马迁在《司马相如列传》的最后几句话就是否定扬雄的。这就证明王教授认可扬雄对司马相如的说法,而不认可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的说法。

王教授不但说卓文君被骗了,居然还说司马迁也被司马相如骗了,这话有点不可思议,以为司马迁是弱智呀?怎么理解《史记》的?

 

第六,毛主席说过:“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说,学习需要注意,拿来主义,食古不化,精华没理解,糟粕却吸收了。

可以说,在司马相如身上所发生的所谓不合常理的那部分行为反而是合理的,因为有大成就的人,或是具有创造性的人,基本上都是不拘小节,不拘形式的,不走常路的。否则,就不可能有超常人的作为了。

比如,汉景帝把亲生女儿嫁自己的敌人匈奴单于,康熙把亲生女儿嫁给自己的敌人葛尔丹等等,历代皇帝把自己的公主(亲生的也好,假扮的也好)嫁给敌人时,能说他们本身是狠心的、懦弱的、无情的男人吗?他们是为了国家暂时的稳定,为了给国家挣取时间与积蓄力量,而忍受着个人对亲人的内疚与疼痛;再比如,蔺相如听到廉颇说如果见了他的面一定要羞辱他时,就避而不见,躲着他走,能说蔺相如是个胆小怕事、畏惧权贵的人吗?当时他没有解释时,廉颇没有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时,他身边的人就是那么认为的;又比如,爱迪生上学时,因为不守学生的常规,而让老师与校长都认为他是个弱智上不了学的孩子,让他退了学。在他的发明没有成功之前,他身边没有几个人发现、认可他是天才;牛顿当年给自己的猫屋,小猫挖个小洞,大猫又挖个大洞等等。所有那些心怀大才的人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不一定哪个方面都有让平常人所不能理解的东西。

但是,内在的人品方面,君子与小人永远有着本质的不同。

 

网上还有人疑问说:“像司马相如这样的男人,为什么还要委身于身为商界的卓家呢?”

还有人说:“司马相如只是个下士,而卓家因为有钱,一定依附了许多权贵,所以,司马相如也需要依附于卓家。”

可以说,在真正的文学家眼里,在艺术家眼里,就没有委身、依附、权贵这些词语。如果非说依附权贵,哪有直接依附皇帝来得实际?一般商人,一般权贵想依附皇帝也很难依附上啊,而司马相如是汉武帝非常欣赏,而且是直接叫到身边的人;如果非说依附权贵,司马相如可以直接依附汉武帝,还需要依附其他人?卓家不管多么有钱都只是县城里的商人,卓王孙一辈子有没有机会见到皇帝都是个问题,王教授说卓王孙是个全国性的首富,难道长安城内就没有比卓王孙更有钱的?我们再看看当年的大商人吕不韦,有记载说他家僮万人,比家僮八百的卓王孙大多吧?而吕不韦为了跻身于士人,为了跻身于政界,不惜豁出全部家财,不顾全家人生命之危,还搭上自己心爱的女人去奋斗。

我们不能用看现代商人的眼光去看那个时代的商人。当时的社会阶层是“士、农、工、商”,理念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时的士人是看不上商人的。讲中国封建社会史时这些是最基本的常识,我也不用赘述,我想说的是,王教授在解司马相如时,说司马相如要依附于卓王孙的人,怎么都忘了这些了呢?

如果非说依附,司马相如凭着自己的文学才能而受宠于皇帝,又是闻名于天下的士人,而卓王孙一个小商人(跟吕不韦比小多了),到底是谁依附谁?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说,一切的一切都证明司马相如是个有节操、负责任、有品格、潇洒、豁达的、超越世俗的君子。

司马相如当时未经卓父的同意带走了卓文君,与后来一辈子为她负责任,都是因为司马相如喜欢她、被她的才貌所吸引、被她敢于跟他私奔的心所感动。他爱她!他们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相如后来放弃纳妾,也是为了完成与承担一个大丈夫的责任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