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江山携手 2015-01-06

 ——关于网上流传的“作文必杀技”之修正解读()

关于作文的绝招、宝典、秘诀可谓盛传众多,有些方法的确有其可取之处,有些方法却不免存在误导。本期搜集到一些比较流行的作文必杀技,特邀请作文研究专家和一线名师为同学们逐一解剖,助力写作。

 

  传说中的必杀技一: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

  此术适合胸无点墨之学子,只要改装形似,就可跻身优秀作文行列,可谓兵贵神速之法。先于心中默记一篇美文;其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看好作文要求,紧扣题目、话题、材料,用旧瓶装新酒。此术经过反复训练;最终可修成正果。

    同学甲:这算是投机取巧的一种方法。的确,如果在考场上,看见作文题目,就能够迅速按照心中所存的美文宿构,可以省去不少时间。可是,这个方法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哦,找一个“行文结构要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美文就是问题,更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反复训练才是重点。看来,就算是绝招,也还是要坚持动手写的。

    同学乙:从写作角度来讲,这个方法治标不治本,在考场上不一定能套用成功,所以说按照这种方法学习写作真是一种十分冒险的行为。不管什么时候还是练好基本功最可靠。而且,有反复训练这个方法的时间还不如好好练习写作。

    徐老师:在这里给同学们强调两点:第一,中考作文反对套作、宿构,一旦发现,作文分数绝不会高;第二,我们常常讲读写结合,模仿写作,可以说属于“宿构”的范畴,但“宿构”绝不是僵化地套作,只顾“复制”与“粘贴”,更重要的是“合情合理地改装”,或者说借鉴写法更为准确。这个必杀技应该具体修正为:“宿构”优秀文章别致的构思方法、素材的选择方法、结构方法、开头结尾的方法等,毕竟,写作“壳子”是谁都可以用的,但思想内容还是自己的最好——这也是“改装”的重点。如果用这种态度对待这个必杀技,就对了。

    所谓“宿构”,是指考生用现成的佳作,改头换面,变为适合考题的作文。但在实际操作上,同学们会发现,即便背好了文章,看到作文题目,也很难以不变应万变,套作成功。偶尔遇上也“纯属巧合”,而且常常难以“合情合理地改装”,拼接痕迹生硬明显。

    此必杀技从适合对象来看,适合于平时写作水平很一般的考生。而且一再强调的是并非直接“宿构”,而是“宿构+合情合理的改装”。因此,其写作流程应该是:看到写作题目和要求,联系在自己心中有印象的某篇佳作,进行合情合理的改装,或选材,或开头结尾,或结构模式,或语言表达等,使其尽量贴近试题的要求。试看下面示例:

     请以“一颗(棵、张、枚、幅……) ____________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形散神聚,线索分明,表达真情实感。(3)不少于600字。

     某考生看到题目联想到了冰心的散文《一只木屐》。从冰心的文章中,该考生想到如何构思,即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截取某一片段,描述细节,写出精彩的感悟。这样,写作时如法炮制,效果不错——

 

一棵兰草

                             安徽一考生

    “难学山顶青松立,就学空谷幽兰香。”在日记中,我写下了如此感言。

    初三了,进入到一个“时间就是成绩”的关键时刻,我再也不敢东张西望、魂不守舍了。课桌上一边是课本、资料,一边是试卷、笔记,这两座“大山”,似乎早巳经高过我头顶了。

然而,还有些同学整天嘻嘻哈哈的,好像根本就不是在迎战中考百日冲刺一样。瞧,他们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棵兰草,又有人去街上的花市买来了花盆,还有几个女生也跟着折腾起来,跑到操场的树下,用塑料袋装来了一些疏松的泥土。班长扶着那棵兰草,学习委员往里面倒土,上拍拍,还有个正在喝矿泉水的,索性把花浇了个透。

    这盆兰花,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摆在了神圣的讲桌上,与我的书山形成了鲜朋的反差。它是那么轻盈飘逸,又是那么淡定自在。

    我尽管没有去凑热闹,但是这棵兰草,也是我的一窗风景。它那绿得深沉的、细细长长的叶子,垂得特别可爱。

    老班来上课了,看见讲桌上的杰作,也没有多说什么。虽然他还是那么一如既往地一本正经,但也忍不住不时地瞟一眼,似乎在猜测是哪个调皮鬼的把戏吧。语文老师来上课,笑意挂满了脸颊,“入芝兰之室”“兰心蕙质”“空谷幽兰”,脱口而出,还有一些与“兰”有关的诗句,包括《孔雀东南飞》里的“兰芝”,竟然都巧妙地、绘声绘色地串联在了他的教学之中了。

    我想,英语老师该不会说出一些兰花的英语幽默故事吧?化学老师是不是要算一算它一天会吸进多少CO,放出多少O?无论如何,老师们最近各个都好像使尽了招数,“卖弄”他们的学问。

    同学们下课再也不是伏在书山题海之中小憩了,而是纷纷走到兰花前观察它每天细微的变化。中午的时候,我把它搬到走廊上去晒太阳,下午又搬回来。过了几天,兰花长到尺把高了,长出了12个花苞;又过了几天,花苞竟然次第开放了。细一看,兰花的花瓣上,还有很多的水珠,晶莹剔透,芬芳欲滴呢。教室里幽兰暗香,随风飘散,沁人心脾,爽快极了。这给我们考前紧张疲惫的心灵以莫大的慰藉,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

    兰花,继续开放着。我的心情与它一同开放,全班师生也与它一起绽放生命的芬芳!

    ●冰心的散文《一只木屐》的写作思路是开头描写环境,烘托压抑气氛,然后看见水面上“漂着一只木屐”,描写之。随后展开联想,想起在日本生活期间关于木屐声音的生活片段:日本劳动人民的木屐声在不眠的夜晚与“我”相伴,给予“我”精神力量,从而引起“我”许多复杂的情感。

    再看此文,作者先写了初三的压抑气氛,然后引出与书山形成反差的兰花。描写了与兰花相关的学习生活片段:老师们教学带劲,同学们精神振奋,自己则一改往日的疲惫,变得开朗起来。这棵兰花,在紧张的中考前夕,也许就改变了这个班级的考前迎战状态,起到了振奋人心的作用。作者联想丰富,起笔不凡,首尾呼应,结尾耐人寻味。

    这样,写作时做到名篇树标杆,仿作求创新,自成一家言,才是运用此必杀技需要下的真功夫。

 

没有细节就没有写作

——运用“感觉叠加,多重体验”手法打造细节

                               黄松海

    要想写好细节,我们还须开通“五觉”,描写时注意运用“感觉叠加,多重体验”手法,从多个角度来细腻地描写个人的观察体验、内心体验,让细腻的笔触、真实的情感流淌于字里行间,以此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文:

    这种小巷,隔绝了都市的红尘,却又不是乡村风味。它又深又长,一个人耐心静静走去,要老半天才走完。它又这么曲折,你望着前面,好像已经堵塞了,可是走了过去,一转弯,依然是巷陌深深,而且更加幽静。那里常是寂寂的,寂寂的,不论什么时候,你向巷中踅(xué)去,都如宁静的黄昏,可以清晰听到自己的足音。不高不矮的围墙挡在两边,斑斑驳驳的苔痕,墙上挂着一串串苍翠欲滴的藤萝,简直像古朴的屏风。墙里常是家的竹园,修竹森森,天籁细细;春来时还常有几枝娇艳的桃花杏花,娉娉婷婷,从墙头殷勤地摇曳红袖,向行人招手。    ——柯灵《巷》

写法探究:

在这一片段中,作者从视觉、听觉等角度描绘出了小巷的幽静与美丽。视觉上,小巷“曲折”“巷陌深深”,有“围墙”“苔痕”“藤萝”;听觉上,“幽静”“寂寂的”“可以清晰听到自己的足音”,这样细腻地描述下来,对小巷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读来不禁有向往之感。写景状物的精彩就在于调动感觉,写活体验,立体呈现,让人有一种如临其境之感。

习作展示:

    梦中,我常见到那条青石板路。天还在淅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地上还有一汪一汪的雨水,我撑着伞,独自走在那条梦幻的青石板路上……

    从梦中醒来,那不是家乡的雨巷吗?家乡的那条雨巷,是由青石板铺造而成的(视觉),就像苏州城那种古城风情。那石板经由时光的冲刷涤荡,不再僵硬、棱角分明,而是变得光滑(触觉)。幼时的我;最爱的就是夏天穿着凉鞋,在一汪又一汪的水里跳来跳去,雨后清新的空气和着孩童们嬉闹的声音(嗅觉、听觉),是我记忆中最美好的一个片段。听外婆说,这条青石板路已经历多年的风霜,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她是那样的风情万种,那样的温柔典雅,饱经风霜却不改容颜。    ——江苏淮北中学.何凯丽《那条青石板路》

●一试身手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写一下清晨的校园,300字左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