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解答 ◆问:对于一般的记叙文来说,在阅读时应该重点读什么?
*答: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就是读内容要素、语段意蕴、语言特点、人物形象、表现方法。
◆问:我们为什么要从概括归纳篇开始学起?
*答:因为我们要想读懂一篇文章,特别是记叙文,首先必须要整体把握它的内容要点。有时候是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这叫要点概括(有的叫“信息提取”);有时候要求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把文章内容概括出来,这叫分析概括。就像我们在学习—篇新课文时,老师要引领大家弄清楚课文记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
◆问:阅读记叙文时一般从哪些方面进行概括归纳?
*答:首先是内容方面,就是弄清“记叙了什么”。比如读《阿长与(山海经)》时要弄清楚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其次是主题思想,就是弄清“表达了什么”。比如要弄清楚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准确回答这类问题,需要有概括归纳的能力。具体到记叙文阅读训练或者考试题中,概括归纳还可以有一些变化的题型。内容方面如概括事件要点、人物心理过程、描写的情景画面等。主题方面如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的性格特点或者文中不同的人物态度等。
二、失误矫正 例1
我想起,我的儿子自小就不把同学领到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我为什么不把这看做是他对我工作的一种理解与尊重?他也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我为什么没有看到文学在他心里也同样的神圣?我由此还想到,照看过他的一位老妇人说,他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当我把这些不曾留意的许多细节,与他中学时代就自己缴学费的事情串联在一起,我便开始一点点向他走近。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直到今天我才探进头来。
(节选自冯骥才《父子应是忘年交》)
●他早就有一个自己的世界,里边有很多发光的事物。(“我”儿子具体有哪些“发光的事物”?)
失误答案:他理解和尊重别人;不好奇和艳羡别人;自己能办的事自己办。
答案诊断:这个答案一是没有逐条梳理概括,二是概括事件的语言不够准确、明白。
参考答案:①自小就不把同学领至狭小的家里来玩,怕打扰“我”写作;②没有翻动过“我”桌上的任何一片写字的纸;③从来没有拉过别人的抽屉;④从不对别人的东西产生好奇与艳羡;⑤自己缴学费。
答题技巧:要做好概括归纳题,首先,要做好逐条梳理的工作。比如上段文字中叙述了儿子的5件事,概括前应该逐条列出。其次,要按照事件概括的方法,即“谁”——“做”(怎么样)——“什么”的句式进行概括。最后,概括的语言要简明。
例2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节选自朱自清《背影》)
●用—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说说“我”流泪的原因。
失误答案:写“我”被父亲感动。因为父亲对“我”关心而流泪。
答案诊断:这个答案失误在对主要人物把握不准。文段主要是写父亲,而答案却概括为“我”被父亲感动,主次没有弄清楚。“关心”一词不够准确,应该是父亲诚挚的爱。
参考答案:写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我”被父亲诚挚的爱所感动。
答题技巧:概括写人记叙文的主要内容,首先要辨别清楚文章所记叙的主要人物是谁,然后按照“谁”——“做”(怎么样)——“什么”的句式进行概括。比如上面的文段的主要人物就是“父亲”,而不是“我”。有时候人物主次很难辨别,‘就必须要进行分析。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就是互为映衬的人物,但是在概括时就必须要以韩麦尔先生为主,因为小弗郎士的变化,全镇人民抗侵略、爱祖国的意识,都是韩麦尔先生引发的。所以,概括时应该以韩麦尔先生为主。
三、方法归纳
1.逐条梳理进行归纳。
把材料的多个要点逐一梳理,然后按照分点归纳或一句话归纳的方式整理。比如:记叙了人物的哪几件事情?某个事物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中考链接】(2010年四川达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①那棵树立在那条路边上已经很久很久了。认识那棵树的人都说,有一年,台风连吹两天两夜,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塌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这真令人难以置信。据说,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旋涡形的洞里插一炷香呢。
②那的确是一株坚固的大树,几丈以外的泥土下,还看出有树根的伏脉。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荫,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③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幼稚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
④于是情侣止步,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
●从选文①~④段看,“那树”为人类作了哪些贡献?
答案:抗击台风,给人类树立榜样;给祈求平安的人心理安慰;给行人阴凉和清静;给幼稚园里的孩子带来快乐;给情侣们以温馨的感觉;加大它所能荫蔽的土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利。
2.提取要点概括归纳。
直接从文段中找出最能表现材料内容的词语进行归纳。常见的题型如概括叙写的事件、原因,或者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等。
【中考链接】(2010年湖北荆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⑤路从我家里延伸出来,走不到十几米,迎面就是二哥家的一堵墙壁。你总不能叫路穿过那堵墙而去,于是,路只得拐一个弯了。路又走了五六十米,翠花曾婆家的房子,正横在路当中。路有什么办法?只好又拐了一个弯,从翠花曾婆家门前过去。翠花曾婆人真好,碰上一棵树,也能说上半天话。不管张三、李四,还是王二麻子,从她家门前经过,只要她在家,看见了,都要邀请人家进屋坐坐,喝一碗茶。那些远道而来的卖窑货的、贩树的,经常在她家歇脚。你们这些人啊,都是沾了路的光了!路这个弯也拐得值了!路再往前走,又碰上了春伢家的猪圈。照理说,这又脏又臭的猪圈,应该让一让路吧。路不想说这些,更不想去和猪圈争,弯就弯点儿吧。
⑥路七拐八弯,总算出了村子。村外就是田地,一块块田,未免也太霸道了一点,总想多占些地盘,你用手推我一下,我用屁股挤你一下。本来应该是一条直路,硬是让它们挤弯了,挤窄了。我想,路一定也被挤痛了,不过它不会说而已。我说你们这些田呀,不要再挤了,让路从这里经过吧。没有这条路,牛怎么来耕田?稻子成熟了,人怎么来收割?路弯过了田地,遇到了河流,没有桥,在河里放几个跳石,人踩着跳石过去,这是秋冬。倘若到了梅雨天,过不了几天.发一场洪水,淹没了那几个跳石,路还得去弯,从上游的一座石桥上穿过去。又遇到了人家的菜园,你也总不能叫路穿过人家的菜园而去,把人家好端端的菜园,弄成路这边一半,路那边一半,再弯一弯吧。前面,路又遇到了谁家的祖坟,更不能去打搅祖上老人家的睡眠呀。路悄悄地,弯了个大弯。多少个弯都弯了,不在乎这一个弯。
●读第⑤⑥段,“我”家门前的路弯过了哪些地方?
请按顺序摘录。
如:墙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房子、猪圈、田地、河流、菜园、祖坟
四、强化训练
吴先生说,近年画“大画”少了,主要原因是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尽管如此,近年来老人家的画展不断,世界各地及国内不少博物馆收藏他画作的报道不断。
我认真拜读了吴先生送给我的文学作品集。我觉得他要是当文学家也会和当画家一样杰出。吴先生说我巧舌如簧,他说他的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一个杰出画家的成就绝不限于画面,憾人的画面孕育于丰厚的修养与独特的感悟中。鲁迅是吴先生最崇敬的人,莫泊桑小说出人意料的情节,古典诗词的优雅韵律也都曾使他陶醉。吴先生说,曾幻想从事文学却误入艺途。可惜自己现在已是白发苍苍的风景画家,不能互换,是文是画,只求表达真性情吧!
(节选自胡殷红《吴冠中印象》)
●依据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填空。
吴冠中先生“只求表达真性情”的性格体现在:
(1)对绘画创作: 答案:不想重复自己,没有新意、没有激情的作品不想画,另外精力、体力也觉得差了些。
(2)对文学写作:
答案:文是画之余,是画之补,是画到穷时的美感变种。
老孟子 2011.9.16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