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曰:“三重,谓议礼、制度、考文。”即统一的制度,统一的礼节仪式,统一的书写文字。王者重此,就会使“国不异政,家不殊俗”,便会减少过失。 “凡治民之体,先当治心。心者,一身之主,百行之本。”(《周书·苏绰传》)治理民众的根本,其首先应当从思想上予以教化,使他们从内心拥戴。因为思想是人身心行为的主宰,是一切行为的本原。民心就是天意,具有高尚品德的王者与天道合一。能王天下的人所持之道,必须要本诸自身道德,身体力行,取信于民,还要经得起历史考验,不悖于自然规律,使造化也无疑问,即使圣人再起,也改变不了,做到既知自然规律,又要知社会人生,这样言动都可成为天下的道理、法度、准则,远近都是众望所归,而获得天下人的普遍赞誉。 王天下有三重焉,(王(wànɡ)天下:做天下之王,统治天下。王,作动词,称王。三重:指上一章所说的三件事:仪礼、制度、考文。)其寡过矣乎!(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这三件重大的事,那就很少有过失了!)上焉者,(上焉者:指夏、商时代的礼制。)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夏商的制度虽好,但没有验证,如果没有验证的话,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遵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下焉者:指在下位的人,如孔子。不尊:没有尊位。)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像孔子这样身在下位的人,虽然有美德,但没尊贵的地位,没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本诸身:本源于自身。征:验证。)(所以君子治理天下应该以自身的德行为根本,并从老百姓那里得到验证。)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君王。缪(miù):通“谬”,谬误。建:立。悖:违背。)(考查夏、商、周三代先王的制度而没有违背的地方,立于天地之间而不悖逆自然,)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质疑,证实,求证。一说为卜问。疑:疑虑。俟(sì):等待。)(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质证于鬼神而没有疑问,这是因为知道天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等到百世以后圣人出现也不会产生疑惑,这是因为知道人情。)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世为天下道:世世代代成为天下效仿的榜样。世,世代。道,道路,楷模。一说通“导”,先导。)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因此君子的举动能世世代代为天下的先导,)(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远之则有望,(望:威望,仰望。令人敬仰,使人仰慕。)近之则不厌。(距离君子远的人常有仰望之情,距离君子近的人也没有厌倦之意。) 《诗》曰:(《诗》:此诗引自《诗经·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射(yì):《诗经》本作“斁”,厌弃的意思。)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庶几(jī):几乎。夙(sù)夜:早晚。永:永远。终:通“众”。誉:赞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蚤:即“早”。)(《诗经·周颂·振鹭》说:“在那里没有人憎恶,在这里没有人厌烦。希望日夜操劳啊,使众人永远赞誉。”君子没有不这样做而能够早早在天下获得名望的。) 【史例解读】 魏征(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人。诡为道士,隋末天下大乱,随李密参加瓦岗起义军,起义失败后,归顺唐朝。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等职,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向太宗陈谏二百多条。建议唐太宗广开言路,强调:“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临朝慨叹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主要著作有《群书治要》。 太宗曾同魏征谈话,唐太宗嫌上书陈谏的人太多,而且所言多是道听途说,是没有根据的无稽之谈,因此准备狠狠斥责这些人。魏征听了就奏道:“古代的圣王树立诽谤之木,让天下人都能自由说话,指出执政和德行的过失。陛下只能广开言路,让人们尽情议论,说出他们想说的话,从而使陛下知道自己有哪些过失。如果他们的议论是正确的,而且出于公心,那么就是有益的;如果他们所论言不由衷,或者偏执一词,那么对国家也没有什么损害。”太宗说:“你说得对啊!” 以诚信得天下 晋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时期,周天子有名无实,只是名义上的君主。因国内动荡,且受到翟戎的侵略。晋侯率兵勤王,一战而胜。于是,周王就把攒茅、阳樊、温、原四座城邑分封给晋侯,以表彰他的功德。晋文公 晋文公率兵接受土地。这个地方本来是周大夫伯贾的封地,因兵败无功,周王夺取他的土地改封给晋文公。伯贾因此怀恨在心,连夜散布谣言说:“晋兵围攻阳樊,屠杀了全城的百姓。”于是,原国人十分恐惧,誓死固守。 晋国大夫赵衰说:“民之所以不归服晋国,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信义啊,如果表示出诚信,那么原国将不攻自服啊。”文公说:“如何表示信义呢?”赵衰说:“请命令军队,每人只带三天的军粮,如果三天不能攻取原国,就撤兵解围而去。” 文公采纳了他的意见。让士兵向城里喊话劝降,说:“我军只准备三天的粮草,三天期满,如果仍然不能攻克,就立即撤兵,决不伤害百姓!” 结果,围满三天,原国仍然不投降。晋文公决定撤兵。这时,原国人探知阳樊并没有遭到杀戮,就有人逃出城,向晋军联系说,愿意在明日晚献城投降。 晋文公说:“寡人约定三日为期限,现在限期已到,寡人立即退师,你们各自尽力守城,不要心存二意。” 于是下令撤围退兵。他的部下请求再坚持一天,原国就会投降。 晋文公说:“信誉,是国家的至宝,是天下百姓赖以生存的条件。如果以付出信誉为代价,即使得到了原国,那么用什么来取得天下百姓的信任呢?” 于是解围。原国的百姓奔走相告:晋侯宁失城,不失信,是难得的有道之君。争相出城投奔文公。 原国遂即归附。 以花辨命 命运就如花朵,花里饱含着人生的运势与神秘。这个深刻的隐喻,如同箴言,注定了我们一生的起落。 《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鬼谷子“以花辨命”的故事。 孙膑,是春秋时军事家孙武的孙子,齐国人。与庞涓结拜为兄弟,拜隐士鬼谷先生为师,学习兵法。 鬼谷子是战国时代一位声名显赫的人物,是纵横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原名王诩,自号鬼谷,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归谷”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而“鬼”具有莫测的机变色彩,故称为“鬼谷”。鬼谷子既有政治家的权谋机变,又擅长于外交家的纵横韬略,更兼有术数家的神妙变化。世人称他是一位奇才、全才,著有《鬼谷子》一书。 在鬼谷子的悉心教诲下,孙膑和庞涓刻苦学习,精心研究,各自对兵法颇有心得。时光荏苒,转眼三年过去,庞涓自以为才识已足以傲视天下,所以,功名心生,就不想安心继续学习。 恰在这天,庞涓到山下汲水,偶然听见路人传说,魏国重金招贤,求聘将相。庞涓怦然心动。就想辞别先生下山,去魏国应聘,又恐先生不放,心怀忐忑,坐立不安,欲言又止。鬼谷先生鉴容知意,就对庞涓说:“你飞黄腾达的机遇已经到来了,为什么还犹豫不定,赶快下山,用自己的所学,建功立业,求取富贵。”庞涓听先生这样说,正中下怀。却故作不舍地向前跪拜说:“学生虽有这个想法,只是心里没有把握,不知道能否达成愿望?” 鬼谷先生说:“你去摘取一枝山花,我为你预测一下前途命运。” 庞涓于是便下山寻找山花。此时时令正值盛夏,百花早已开过,遍野绿草郁郁,哪里都找不到一枝山花。庞涓寻觅很长时间,才找到了一棵草花。他便连根拔起,返回走了数步,忽又觉得这棵草花质弱低微,不为大器,便心生厌弃,抛掷在地。又继续寻找,可是任他如何急切,再也没有一棵山花。只得又拾起那棵草花,藏在衣袖中。回来对先生说:“山中没有一枝花。”先生说:“既然没有花,那么你衣袖中藏的是什么?”庞涓只得取出这枝草花呈送先生。只因为草花被拔离土地时间太长,又经受了太阳的晾晒,已显出枯萎的状态。 先生说:“你知道这朵花的名称吗?这是马蔸铃花。盛开时十二朵花同时开放,正象征你的命运中最为辉煌的时间年数,这朵花是在鬼谷所找到的,且由于太阳的照射而显出枯萎的形态,暗示出你必能在魏国显达。”庞涓暗暗惊奇。 先生又道:“但是,你不应该存心欺骗别人,存心欺人的人以后也必定会被人欺骗,切记切戒。我送给你八个字,你应当牢记在心:遇羊而荣,遇马而卒。” 庞涓再拜致谢说:“恩师大教,敢不书绅?” 临行,孙膑相送下山。庞涓说:“我与兄八拜深交,又同学三载,这次弟先出山,如有晋身之阶,一定举荐兄长,同建功业,共享富贵。”孙膑说:“贤弟果能如此,为兄必当厚报。”庞涓对天立誓说:“弟若谬言,当死于万箭之下!”孙膑说:“兄弟厚谊,先自心领,何须如此重誓!”相顾依依不舍,挥泪而别。 庞涓来到魏国,径直拜见相国王错。经王错推荐,魏惠王召见庞涓。正值魏惠王用午膳之时,庖人呈献蒸羊于惠王之前。庞涓看到后,心里暗自高兴:“老师说遇羊则荣,看来应验了。”果然,魏惠王见庞涓一表人才,起身以礼相迎。谈论之间,庞涓倾其所学,说:“我拜鬼谷先生为师,已学得用兵争战的要义。”因而对于历史上的战例进行评点褒贬,详明精警。魏惠王深为叹赏。于是魏惠王以当前面临的军事形势询问:“我国东部边境潜伏着被实力雄厚的齐国侵凌的危险,西边承受着来自强大的秦国的威胁,南面被楚国制约,北方有韩、赵、燕等国掣肘,处在强敌环伺之间。而赵国此前又夺取了我国的属国中山,此仇未报,先生有什么高明的良策吗?” 庞涓说:“大王不用微臣则已,如用微臣为将,管教战必胜,攻必取。可以兼并天下,何忧六国哉!”惠王说:“先生豪言壮语,令人鼓舞,只是有多大把握实现呢?”庞涓说:“臣自揣所长,实可操六国于掌中,若委任不效,甘当伏罪。” 魏惠王听了十分高兴,于是任命庞涓为元帅,兼任军师的要职。整军训练,先后对卫国、宋国用兵,屡屡得胜。宋、鲁、卫、郑诸君相约来魏朝见。这时,齐国发动了对魏国的战争,庞涓率军御敌于国门之外,于是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不时夸诩。 孙膑经鬼谷先生的朋友墨翟的荐举,被魏惠王拜为客卿。 当孙膑拜辞鬼谷先生时,先生也让孙膑去取山花一枝,卜问凶吉。当时正是九月天气,孙膑看见先生几案之上,瓶中供有黄菊一枝,于是就取菊花呈上,并立即放回瓶中。先生沉吟片刻,剖析评断说:“此花现被残折,不为完好,但性耐岁寒,经霜不落。虽有残害,不为大凶,且喜供养瓶中,为人爱重。花瓶又是范金制成,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名勤鼎钟矣。只是此花再经提拔,恐怕一时未能得意,仍旧归瓶,预示你的功名,最终还是在故国的土地上才有所建树。”并代为改名为膑,以避刑罚,又送锦囊一枚。吩咐说一定等到危急之时,才可打开。 后来,孙膑受膑刑而致残,终为齐国所用,庞涓死于乱箭之下。所言全都应验。 人生如花,有盛开也有萎谢。花兆人生,有坦荡也有崎岖。当你进入顺境时,花鲜艳而蓬勃,当你身处逆流时,花暗淡而委靡不振。 播下的是什么种子,得到的是相应的收获。 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作为一个领导,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影响部下,需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 二十六岁的色诺芬不仅是哲学家,另一个更为让人敬重的身份是希腊的将军。有一次,为了摆脱土著人和波斯追兵,他发出了迅速抢占制高点的命令。“士兵们!”他喊道,“想想你们现在是在为希腊而战,为你们的妻儿而战!稍加努力,前方的路就会畅通无阻!”就在这时,一个名叫索特里达斯的士兵闷闷地说:“色诺芬,我们不在一个水平上,你骑在马背上,而我却拿着盾牌,早已疲惫不堪。” 按一般人的做法,色诺芬可以理直气壮地把这个士兵抓起来处罚,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立刻从马背上跳下来,拿过索特里达斯的盾牌徒步前行。其他士兵大为振奋,生气地看着索特里达斯,向他扔石头,打骂他,直到他重新拿回自己的盾牌,让色诺芬重新骑马指挥。 最终,色诺芬领导的这支队伍先于敌人到达了制高点,成功地挺进了底格里斯河边肥沃的平原。 从色诺芬的故事中,可以看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当这个榜样就是身边的领导人时。当你教别人的时候,你是不是把你自己的立场、观念、评价都教给别人?在教导别人的同时,也在训练自己,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去主动训练自己。 持守“慎独”之境 韦温,字弘育,唐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七岁时就能每天背诵诗书数千言。曾为翰林学士,后官至宣、歙二州观察史。侍奉护理亲人的疾病,调适汤剂,共二十余年,衣不解带,谥号“孝”。 其父韦绶在朝廷为官,掌管禁密机要,所以养成了谨小慎微的习惯,后来竟成了心病。临死时告诫他的儿子韦温说:“不要在皇帝身边任职。”当韦温升为翰林学士,皇上要韦温在朝廷任职,韦温坚持辞谢,皇上生气地说:“难道是你父亲韦绶的主意?”礼部侍郎崔蠡说:“韦温之所以违拂圣上的命令,也是因为要守孝道啊。”皇上才稍微释意不再生气了,就改任他为知制诰。 后来韦温卧病,就把子女亲属召集来,对他们大声诵读韦绶的诗《在室愧屋漏》,读着不觉泪流满面。他说:“到今天才知道一生埋没无所成就,所幸没有辜负这样的告诫。” 君子贵有自知之明 王浚(206—286),字士治,西晋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县)人。博通经典,有大志,却总是受到乡邻的讥嘲。于是常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自抒心声。历任巴郡太守、益州刺史、右卫将军、抚军大将军、大司农等职。施政有方,分利给民,深得民心。 三国末期,王浚巧用火烧铁索之计,平定吴国。三国分裂的局面至此结束,国家重新归于统一。王浚自以为功大,反而被王浑父子诬陷及豪强压制,心中愤愤不平,每次晋见皇帝,都一再陈述伐吴之战中的功劳,以至越说越激动,很失礼地转身离去,也不向皇帝辞别。皇帝总是很大度地宽恕了他。时任益州护军的范通,是王浚的一个外家亲戚。范通对他说:“足下的功劳实在是不可磨灭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做到尽美尽善啊!” 王浚问:“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 范通诚恳地说:“当时,足下凯旋就应当请求退职,安居家中,说话再也不要提及伐吴的事。并经常说:‘这是皇上的天威圣德、诸位将帅并力作战所取得必然结果,我有什么功劳可自夸呢!’这样,王浑能不惭愧吗?” 从此,王浚改变了心态,按照范通的话去做了,谗言果然不止自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