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ZMXXX995 2015-01-06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本文转载自语参中旬 梁明书《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描画眼睛,凸显个性

——类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实录之一

■江苏省泰兴市济川初级中学/刘军

一、课前预热

播放音乐《善良》,让学生静听,辨析歌词内容。

师:同学们,《善良》这首歌曲很特殊,歌词仅有一句话,你听出来了吗?听出来的同学请举手,歌词的内容应该是?

1: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师:对,同学们都听出来了吗?

():听出来了。

师:好,那么请大家把这句歌词,记到课堂笔记本上。

(生齐读歌词)

二、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双眼睛,每双眼睛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一样的眼睛,就有着不一样的精彩。

投影:

要极简省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认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的头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师:从上面这段文字,你能捕捉到什么信息?

2:写人最好是描画人物的眼睛,因为通过对人物眼睛的描画,可以突出一个人的特点。

师:你回答得很到位,这里的特点包括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遭遇、经历、情绪、内心变化及个性等。

三、呈现文题

投影:

描画眼睛,凸显个性

四、出示目标

投影:

通过思考、研讨,能够探究出描画眼睛,凸显个性的方法,并能用所学方法来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接受情感熏陶,传递正能量。

师:请一学生读一读学习目标,同时希望大家能关注目标中的关键词。你认为目标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3:思考、方法、能量

师:很好,你的目光非常敏锐,关键词你找对了。老师认为作文是什么?作文就是思维 方法 能量

(板书作文 =思维 方法 能量)

五、搜寻角度

投影: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师:这幅照片发表后,“大眼睛”很快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正是由于海内外千百万人的“友善”,才成就了无数苏明娟式的孩子的梦想。“希望工程”被公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为改变教育落后面貌所付出爱心的一座丰碑。

投影: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文字,思考作者从哪些角度去描画这双“大眼睛”的?苏明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齐读以上内容并思考)

4:大——眼之形

5:明亮——眼之色

6:渴望、忧郁——眼之情

7:专心——眼之神

师:凸显人物的个性,不仅要从人物的外在面貌去表现,还要关注人物内在的神、情。这样人物个性才会鲜明、丰满。

师:那么苏明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8:她是个懂事的孩子。

9:她是个渴望读书的孩子。

10:她是个值得可怜和同情的孩子。

11:她是个读书专心、用功的孩子。

师:大家发言都很好,这些特点就是人物的个性。

(师总结明确)

描画眼睛的角度:眼之形、眼之色、眼之神、眼之情

六、讨论展示

投影:

    围绕眼之形、眼之色、眼之神、眼之情这四个角度,分别用一个词语或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描画你熟悉的眼睛。

2分钟后看哪个小组描画得最丰富,发言最精彩!(学生分成六小组)

师:第1组描画眼之形,第2组描画眼之色,第34小组描画眼之神,第56小组描画眼之情。

(学生讨论,准备展示)

12:眼之形,大、小

13:眼之形,细眯、深陷

14:眼之形,丹凤眼、圆溜溜

15:眼之形,单眼皮、双 眼皮、微微凹陷

16:眼之形 ,浓黑的眉毛下面摆着双大眼睛,乌黑的眼珠,像算盘珠似的滴溜溜地乱转。

师:很好,第1组同学从词语、短语、句子的角度对眼之形进行了生动的描画,可见大家平时的积累很丰富。第2组同学可不能示弱哟!

17:眼之色,明亮、清澈

18:眼之色,棕色、褐色

19:眼之色,亮晶晶、水灵灵

20:眼之色,暗淡无光、布满血丝

21:眼之色,她的眼睛是那样的明亮,像映在溪水里的星星,如柔美的月光。

师:与第1小组比较,两小组不相上下,看看下面两大组的表现如何?

22:眼之神,纯洁、坚定

23:眼之神,机灵、聪慧

24:眼之神,锐利如剑、深沉睿智

25:眼之神,深不可测、慈眉善目

26:眼之神,他的那双大眼睛,有时是那样的单纯、亲切,有时又是那样的神秘、严厉。

27:眼之情,担忧、羡慕

28:眼之情,含情脉脉、鄙夷不屑

29:眼之情,她的眼中似乎燃烧着不屈的火焰,那是她对未来的向往。

师:通过这一轮的对决,我发现同学们个个都是好手,每个人的表现都很优秀。

七、探究方法

投影: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你看,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
       你看,这双大眼睛,闪烁着渴望,充满着忧郁。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向我们讲述着成千上万濒临失学的儿童的故事。
       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从心灵深处唤起人们的同情和关心。

师:直到今天,这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还在注视着人们,召唤着更多的人投入到“希望工程”当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描画眼睛,凸显个性呢?我们还是一起去探究作者的写法吧!下面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这段文字,如果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就请举手,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见解。

(学生小组讨论,推举代表发言)

30:运用生动、传神的词语去描画眼睛,凸显个性,如文中的——大、专心、明亮、渴望、忧郁等词语就用得生动、传神。

31:文中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如最后一小节,看着大人,看着孩子,看着所有人,很有气势。

师:你们小组的同学很有眼光,从修辞的角度去发现,看看文中还运用了其它修辞吗?

32:反复,如这双大眼睛在文中出现了四次。

33:比喻,如这双大眼睛,好像在看着你,看着我。

34:不对,此处不是比喻,因为没有喻体。

师:好,这里不是比喻,那么这儿有没有运用什么表现手法呢?把“好像”去掉再读一读,看看去与不去有何区别?

35:去掉“好像”,就是实写,不去掉“好像”就是虚写,这里的写法应是虚写,是联想、想像。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师:描画眼睛,凸显个性,我们可以运用这三种方法:①锤炼字词,抓住特征;②巧用修辞,细致刻画;③联想想像,凸显个性。当然在写作的过程中,还有其它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如对比衬托,正侧相映等。

八、当堂训练

投影: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师:在“希望工程”的资助下,苏明娟终于实现了“我要上大学”的梦想,如今的苏明娟已经完成了从受助者到资助者的角色转换,她没有忘却播撒更多的希望,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中国人的爱心汇聚到了一起,汇聚成中国的希望之河。

师:这幅照片是苏明娟大学期间回到山村支教时的图片,她的这一举动,证明苏明娟是个怎样的姑娘?

36:苏明娟是个知恩图报的姑娘。        

37:苏明娟是个友善的姑娘。

38:苏明娟是个真诚的姑娘。

39:苏明娟是个懂得感恩的姑娘。

40:苏明娟是个坚定执著,对未来充满期待的姑娘。

41:苏明娟是个拥有爱心的姑娘。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出了苏明娟的个性特点。

投影:

请运用所学方法,以那双眼睛为题,写一段120字左右的片段,要求凸显人物个性,3分钟后全班交流!

九、交流分享

师:3分钟时间到,请同学们踊跃展示自己的作品,其它同学认真听,并随时对该同学的作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并给予合理化建议。

42:那双大眼睛,曾经充满着忧郁和渴望,令人心痛。如今这双大眼睛,洋溢着兴奋和希望,让人振奋。这是由于希望工程的资助,才成就了她读书的梦想,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实现读书梦,讲台上的苏明娟对孩子们充满了友善和关爱,她希望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多彩的世界。

43:这个片断写得不错,用词准确生动,同时运用对比手法去突出人物个性,如果再注意一些修辞的运用就会更好了。

44:多年后,那双大眼睛,依旧明亮,好像晴朗夜空中的星星那样晶莹,又如碧水深潭里的明月那样闪烁。她注视着每一个渴望读书的孩子,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那双漾满笑意的眼睛,流露出关爱,流露出希望,流露出欣慰。她凝视着前方,似乎看到了孩子们灿烂美好的前程。

45:这个片断,不仅注意了用词的生动传神,而且运用多种修辞,如比喻、排比等,同时也有适当的想像和联想。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46:那双眼睛曾经闪烁着渴望,那双眼睛曾经充满着迷茫,那双大眼睛曾经流露出无奈,那双大眼睛的主人就是苏明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一个希望工程的爱助者。如今的她,走上了义务支教的讲台,她的眼中满是暖暖的爱意,她的眼中满是智慧的光芒,她的眼中满是感恩的神采。她在那三尺讲台上,传播着知识,传送着柔情,传递着正能量。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课前我们没有任何交流,但我从电视中的广告知道你们这座城市是帝王之乡,智慧襄阳,加之大家都来自诸葛亮中学教育集团,我相信你们一定是最棒的,老师这里也写了下水文,不过老师不比同学高明多少,下面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下水文。

投影:

    你看那双大眼睛,熠熠生辉、炯炯有神,似夜空中明亮的星。我仿佛看到她渴求多年的梦实现后,内心洋溢的幸福与快乐。

    你看那双大眼睛,充满着感恩,闪烁着梦想,如春日芬芳的花。我仿佛看到她对各界帮助过她的好心人的感激,我仿佛看到她愿将善良传承的希冀。

那双大眼睛透着坚毅,透着执著,透着对希望之路的向往。

师:同学们,看过老师的下水文,再比较一下,你的感觉如何?

47:不分上下

(讲堂里响起阵阵掌声)

十、教师总结

投影: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掌握描画眼睛,凸显个性的写作方法,同时苏明娟的故事,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的典范,希望每一个同学都能做一个友善之人,常开一朵友善之花在心田,正如《善良》中的一句歌词: (生齐说)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十一、课后练笔

1. 修改课内写作的片段,比一比修改前后的效果。

2. 课后搜集描写不同特点眼睛的句子。(至少5句)

师:本节课到此结束,希望同学们记住作文 思维 方法 能量。谢谢同学们的努力。祝大家天天有进步,时时有收获!

【我讲我说】

一、写人的记叙文教什么

首先,我认为必须让学生明白什么是作文。我觉得作文 思维 方法 能量。针对作文教学中泛滥的“唯技巧”论,我认为技巧要教,但不能太过,唯技巧,学生是写不出能打动人心的佳作的。作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同时应注重传递一种正能量,即作者要有思想,有胸怀,有才情。

其次,要分清写人与写事记叙文之间的区别。写人的记叙文,写作的对象是人,写作的目的是表现人物的精神、品德、思想和性格等,写作的方法是通过对事情的具体描述和对人物外貌、神情、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写事的记叙文,写作的对象是事,写作的目的是表现事件的思想意义,写作的方法是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着重描述事件的具体过程,揭示事情的教育意义。

二、写人的记叙文用什么教

用什么教会学生写作?其实语文资源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语文。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语文教材,当然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我们不是实行简单地教教材,而是要真正地用教材教,让学生从教材中得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得到技巧和方法,得到正能量。除了语文教材,我们还应有经典美文、网络作文、新闻图片、时事点评以及来自学生的优秀作品等。本节课我就选取了两幅新闻图片和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节选来构思作文课的教学,简单、节俭,易操作,好把控,学生有兴趣,参与度高。

三、写人的记叙文怎样教

首先,作文的写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选取那些学生易模仿的片断,让学生通过思考、研讨,去探究方法,并能用所学方法来写作,从而提高作文水平。如果学生能写好肖像描写片断、语言描写片断、动作描写片断、心理描写片断等,然后在一个中心的统帅下,连缀成文,何愁学生写不出好作文呢?

其次,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接受情感的熏陶,传递正能量。本节课两幅新闻图片和一篇简短的新闻报道节选,其实弘扬的就是友善这一正能量,正是由于国人的友善才成就了无数苏明娟式的孩子的读书梦想,苏明娟的故事,是友善点燃友善,是友善传递友善的典范,正如《善良》中的歌词:让你的心燃烧熊熊爱火,给所有你身边的人。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真人真事真感情 大情大气大文章

  ——类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实录之二

                 

 

                  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第一部分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些作文的问题。网易今年有个著名的广告,广告词就是就三个字——有态度。我很欣赏。今天这个课,同学们虽然分小组围着坐,但我们不需要讨论,关键是你自己怎么想,你自己怎么表达。明白老师的意思吗?

生:明白。

师:好,现在我们讨论第一个层次的问题。研究第一篇学生作文,你觉得这是篇好作文吗?

【投影展示作文】

 

 

龙亿舟,你让我难忘

作者 小天(化名)

 

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它能指引你走上正确的道路,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人的一生中没有友谊,那么,生命就会像一口枯井,了无生趣。友谊如清风,驱散我心中的忧愁;友谊如高山,保护我那弱小的心灵;友谊如帆船,载着我乘风破浪!友谊比珍珠还金贵:友谊比翡翠还闪亮。友谊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跨入了清华附中的大门,在新同学中,我又结识了一位好朋友——龙亿舟。他个子很高,是我们班最高的同学。在他那友善的脸的背后,蕴藏着我们俩永恒的友谊。

金秋十月,树上那稀稀拉拉的叶子,干得像旱烟叶一样。站在校园的大草坪上,让人心旷神怡。放学了,我从洗手间出来的时候,左腿突然扭了一下,走不了路了。这已经是我的老毛病,左腿稍微一动,就得扭。“我今天还有课呢,又得迟到,真讨厌!”我从洗手间出来,左腿膝盖又酸又疼。我咬紧牙关,强忍疼痛,一瘸一拐地走回教室。教室里的同学早已是寥寥无几。当我准备背起书包赶快回家时,我突然发现我的书包不见了,椅子也早已经搬到了桌子上,一切好像被收拾过一样。我心想:又是谁啊?那么讨厌!我连忙以我最快的速度冲了出去。到了教学楼门口,眼前的一幕使我惊呆了,我的好朋友龙亿舟呆呆地站在那里,手里提着我的书包,手里拿着手机,应该是要给我打电话。我连忙走上前去,说:“龙亿舟,我来吧……”还没等我说完,他就关心我道:“我看你没回来,就帮你把书包拿了出来。你怎么了,腿崴了?”我回答道:“嗯,刚才上厕所的时候崴了一下。”于是,他搀着我,缓慢地一步一步地走上过街天桥,又一步一步地走下来,来到公交车站。他直到看着我上了车,才离开。我知道,那一天,他也有课,但从他的脸上却看不出一丝着急得意思,而是饱含着对我的关心与体贴。站在公交车上,我的腿仿佛不酸了,也不疼了。从公交车的车窗远眺学校,金黄的落叶衬着红色的教学楼,显得格外美丽!

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让朋友走近你的心田、滋润你的灵魂。我相信我们俩的友谊必将永远长存在我们彼此的心里。龙亿舟,你让我难忘!

 

1:我觉得这作文不错,细节描写很生动,语言也挺精彩的。

师:你很有眼光,一眼就看出来这个小作者语文素养挺好。确实是这样。小天同学语文成绩相当不错。

2:我也觉得这是篇不错的作文,整个结构比较完美,开头结尾也很精彩。

师:哦,开头结尾很精彩?有没有不同的意见?来,咱读读。

(组织生读开头结尾)

师:你们组比较沉默,要“有态度”。这个同学,给点面子……求求你了……说几句吧。(众笑。生终于接过话筒。扭捏地站起来。)

3:我觉得,我觉得……我不太喜欢这个开头结尾……好像有点儿造作,不自然。

4:我也是有这个感觉。他的抒情语言是很精彩,但就是有点儿过了。

师:什么叫有点儿“过”了?

4:就是事情很小,但作者过度拔高了它的意义。

师:对,我也这么认为。你们相信小作者写的这件事吗?

5:嗯……嗯……不太相信,情节的转折有点儿突然……不太符合生活实际。

6:写得太夸张了!不真实。同学之间拿个书包这样的事可能有,但没有那么崇高。

……

师:是。后来我采访小天同学。小天同学很可爱,很诚实。他承认,这件事是编的。我问他为什么要编,他说这个作文是以前作文课外班老师让背诵的一个作文模板。凡事往上面一套,就能出好作文。没有想到,这次露馅了……(众笑)

师:好,同学们,我们来总结一下。写文章啊,有缺点很正常,就像我们的身体,有小毛病,比如感个冒啊,发点儿炎啊,这不要紧,但怕的是出大毛病,得了高血压,心脏病,甚至癌症。写作文的癌症是什么?就是编造,就是说假话,感情不真诚。小天同学,文字水平不低,可这回惨了,三大病全撞上了——编造病,模板病,滥情病。(师板书)所以,他被我批评了,还打了屁股,啪啪啪,要求重写。他乖乖重写了。(众笑)写文章不真诚,当然要挨打屁股。

师:写文章真诚,那效果就不同,看大屏幕……

[投影]

 

李宇春照片

                             “春式体”家书

 

今天早晨我吃了一份煎蛋喝了一杯牛奶,先吃的煎蛋后喝的牛奶。今天中午我和朋友去露天球场打球,我输了,但是太阳晒着的感觉超好。今天晚上我坐在床头看照片,打算用小时候流水体的作文风格,写一封给妈妈的信。谢谢你。

(请学生读)

师:李宇春的这则微薄在网络上疯传,得到大家的喜欢。为什么这样的流水账的文字大家也喜欢?不仅仅因为李宇春是名人吧?

7:家书中的这些细节很真实,我想李宇春妈妈看了会很幸福。

8:我读出了李宇春对妈妈的想念,还有挂念。

师:就是这样的,孩子们,真诚的文字,哪怕一点儿文采都没有,它依旧会感人。

写作文,像做人。在写作这个生态系统中,最要紧的是我们脚下这块大地,大地的一沙一石,就是这个“真”字。

(师板书,画大地,写“真”)

师:写文章,“真”是前提。但“真”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进入第二个板块。

 

 

第二个部分

师:来,我们再聊聊下边这篇随笔。作者也是王老师以前的学生。大家聊一聊,你怎么评价?

【投影展示】

 

我多想上趟厕所

 

初一(9)班    陈实

 

早上,我努力睁开睡意正浓的双眼。看看手表,不禁大叫:“oh,my god!都6:50了!”我顾不得洗漱,吃早饭,就跑到了教室里。

过了一会,开始上第一节课了。刚上不久,我突然感到有一股强大的“浪潮”打击着我,原来是想撒尿了。好不容易挨到了下课,可倒霉事儿尽在我危急的时刻出现。刚下课,英语科代表叫我交作业,我翻翻堆积如山的课桌的书堆没有发现,又翻了翻书包……好不容易找到作业结果却上课了,没有上到厕所。

第二节课时,“浪潮”一次又一次的打过来,我一次又一次地忍着,真渴望上趟厕所。终于,下课了,我刚起身准备去上厕所,生物老师又进教室说:“今天下午要交抄的卷子,不交者重罚!”“啊,对了!我忘记了抄卷了。”便忍住赶起作业来。

经过了一节课,两节课,三节课,四节课,……“浪潮”一次又一次地打来,一次又一次的变本加厉。我忍,我忍,我忍,我再忍,我再再忍。终于,我迎来了曙光。放学了,我冲出教室,跑进了我期待已久的厕所。出来时,我顿时感到神清气爽,天更美了,鸟儿飞得更高了,我也舒服了,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快哉!快哉!为之爽也!”

9:这篇随笔,文字很粗糙。细节描写不到位。

10:这个同学不太会描写,也不太会抒情。很一般。

师:嗯,你们很有眼光。你一眼就看得出来文字很平凡。是,这位哥哥当时是班上语文成绩并不优秀的同学,不,是语文分数排在班级最后的几个同学之一。

11:我觉得我挺喜欢这篇随笔的。我觉得很真实,写出了我们学生的生活中的一些常态。没有时间上厕所,这种经历我有。

12:写憋厕所,这么写是不是有些庸俗啊?

师:哦,写憋尿,是不是很庸俗啊?大家议议。

13:这文章不好。首先,选材不当。其次,作者思想有问题。第三,没有升华。

师:嗯,你是个一直都很“有态度”的同学,老师非常欣赏,您能具体解释一下你的观点吗?

13:把走厕所这样的材料写在作文中,不雅观,所以选才不当。这个同学自己没有时间走厕所,肯定不是老师的问题,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怪罪在老师身上说明这个同学思想有问题。另外,好文章结尾一定要升华,要点题,可是这个同学没有。(众哗然)

师(对听课老师):这孩子真是懂事,真是贴心,如果我们教的学生都这样想,我们当老师,就幸福了。小同学,我代表所有老师感谢你。(众笑)

师:小朋友,老师也有点儿观点,跟你分享啊。我也说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这个同学没有时间上厕所,可能是他自己的原因,但也不一定哟。老师们呢,其实都好心。比如一个老师这么想,我还有一分钟的课没有讲完,我就只拖堂一分钟。另一个老师这么想,我得查查这个同学的作业,只占用他一分钟。还有一个老师也这么想,我得跟这个同学谈谈话,说说纪律的问题,只占用他一分钟……老师确实是好心,但如果三四个五六个老师都同时好心,那完了,我们,就真可能没有时间上厕所了。你说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生点头)

师:你是个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孩子,各种语文术语都掌握得很扎实。这很了不起。我还觉得你是个很有领导力的孩子,因为你的归纳总结能力超强。老师想跟你探讨一下,是不是每一篇作文的结尾都需要“升华”?不升华,就没有思想吗?或者说,要表达一种情感和思想,可不可以用很自然的方式,就像《我想走厕所》的作者的样子。

师(假装和孩子咬耳朵):王老师和你说句悄悄话:吃喝拉撒吃喝拉撒,吃饭当然很重要,但走厕所一样重要。拉屎和吃饭一样重要。

(全场爆笑)

师:我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篇随笔啊,被老师夹杂在二十多篇作文中,一起去给杂志社投稿。你猜怎么着?

14:就它被选中啦?

师:对,第一眼就被主编瞧上,首先被发表!王老师还专门为此写了篇教育随笔,叫《“忧生”作文也精彩》。来,同学们,我们看一个视频,是“中国达人秀”的一个表演片段。

(播放视频:“中国达人秀”之杭州老太太唱《因为爱情》)

(师生都流泪)

师:从演唱技巧和声音素质来看,这个老奶奶,唱得好吗?

生(杂):不算好。

师:但她感动了我们。她的言说和歌唱都感动了我们,奥妙在哪里?这就是真人真事真情的力量。写作和唱歌其实是一样的。有才当然更好,但我们如果没有足够的才华,那真情就是才华。在写作这个生态系统中,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接的果子,一定就是“真人真事真感情”。

(师画大树,板书“真人真事真感情”)

师:当然,同样的“真”,写出的文字还是有高下之分的。我们进入第三个板块的讨论……

 

 

第三部分

 

师:请仔细辨别两篇《爸爸戒酒》的文字,你认为哪篇更精彩。

(生再读,再思考)

15:我觉得是第二篇。第二篇三个部分非常清楚。这篇小标题用得很好。

16:我觉得是第一篇。第一篇写出了戒酒的曲折过程。

师:好!有不同意见就有交锋,有交锋就会有新的思想产生。继续!

17:第二篇写得不好,你看那结尾,根本和前文合不上。属于套话。

18:我觉得第一篇文字中的爸爸很丰满,第二篇中的爸爸显得简单。第一篇好。

19:第一篇真实吗?会有这样的爸爸?

师:老师讲讲自己的故事吧。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恨到30多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父亲年轻时候酗酒。我们一条街的小朋友围在我们家门口看我爸爸发酒疯是我童年时代最大的耻辱。而父亲喝了酒就砸东西打妈妈,打我,打哥哥,让我恨死了他。一直到我自己的孩子都很大了,我才渐渐理解了父亲当时的不容易,和他为什么要喝酒。孩子们,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师哽咽)

20:我觉得第一篇好。第一篇中作者的感受非常丰富。围绕着爸爸戒酒的事儿,作者好像思考了很多东西。作文中有一些话很打动人,比如“妈妈做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我得明白不是我爸爸不好,而是酒精不好”,“我得懂得原谅他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痛苦,明白那不是他的错误。起初我很恨他,但我需要学着去爱他”。

师:老师跟你一样的,还有一句“我也在学习原谅他”……

21:是的,老师。这篇文章,作者的情感很曲折,对爸爸的认识经历了非常艰难的过程。可是第二篇呢,爸爸轻而易举就和酒绝缘了,我觉得没有那么简单。

……

师:同学们,听你们发言,老师很感动。其实辨别这两篇文章孰优孰劣,不是那么简单的问题。可能有的老师也不一定说得明白。为什么?如果一个老师长期只关注应试作文,只关心如何赚得得好分数,他的文字审美能力也会弱化,也会迟钝。如果你们现在还辨别不出来,或者说不同意老师的意见,我也理解。为什么?因为你们还太小,生活经历还少。而读懂《爸爸戒酒》,是需要点儿阅历的。

师:老师的意见:我们假设第二篇戒酒的文章也是真的话,这两篇文章的高下之别还是很鲜明的。第二篇,是典型的应试作文。我们可以明显观察到简单化和模板化倾向──观察的浅表和表达的浅层,思维的感性和单一。第一篇很优秀,爸爸戒酒经历了非常复杂的过程,以至于妈妈最终采取极端手段。文中最感人的是“我”渐渐地认识到爸爸也是可怜人,并将恨转化成了对爸爸的理解和宽容,充满了人性的力量和理性的精神啊!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我得明白不是我爸爸不好,而是酒精不好。我得懂得原谅他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明白那不是他的错误。起初我恨他,但我需要学着再爱他。最后,我做到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多么令人痛苦的细节。

师:这样的感悟太深刻了。因为这里边,有了思想,有了情怀。同学们,很遗憾,第一篇,是美国中学生的作文,第二篇,是我们中国同学的作文。

(生惊讶)

师: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讨论。

(在黑板上画太阳)

师:我们行走在真实的大地上,做真人写真事表达真情,但还是会有高下之分。为什么?因为思想深度和情怀丰富度不一样。

(在太阳里边板书“思想   情怀”)

 

第四部分

师:最后,孩子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人大附中西山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苏致雅。当然她现在已经读高二了。这个同学,是王老师到了北方后遇到的语文最优秀的学生。后来她获得了全国创新作文大赛华北赛区的现场作文大赛第一名,后来又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首写妈妈的长诗,是她初一时候的作品。

【投影展示】

 

老娘赋

     初一(7)苏致雅

 

夕照满西山,晚来衣正单。凭栏思往事,一梦到乡关。

茅屋因风冷,柴门怯絮寒。夜来闻犬吠,晨起望星鸾。

墨鬓平添雪,身染五更寒。日夜持家苦,春晖教子贤。

生计映红火,流年起紫烟。怜儿细细叹,莹泪落青衫。

漫道鱼虾鳖,休嫌香辣甜。春晖无限意,尽在不言间。

儿病母心苦,夜半独自潸。摇篮声泣血,对缶哭心酸。

外婆仙逝去,娘亲情最惨。晴天响霹雳,疾病从兹染。

青丝轻轻落,衣襟渐渐宽。茫茫求医路,漫漫多少年。

积善无须报,抗争不怕难。坦对坎坷路,笑靥和倍番。

邻里知心交,业余调节官。对屏言国事,晨练拍栏杆。

佳酿一杯小,蔬果只半盘。天伦四代乐,膝下一堂欢。

今作老娘赋,代为寸草言。人生须尽孝,天下母亲安。

 

(配乐。师生合作诵读。感人至深)

师:同学们,除了真人真事真感情,除了思想和情怀,写作文,写出境界,还需要什么东西?那是通过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历练出来的——才华!

(老师板书“才华”)

师:好了,同学们,最后,我们做个总结。写作,“真”是基础,是底线。真人真事真情是写作的内容。然后,我们还需要历练,成为有思想有情怀,有才华的写者。请记笔记。下边这两句话,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追求。

投影展示

真人真事真感情

大情大气大文章

(请学生朗读、抄写、背诵。在诵背中下课。)

 

[附第三部分讨论文章]

 

                             爸爸戒酒

 

我爸爸是一个酒鬼。他一回到家就喝啤酒,喝得醉醺醺的,然后上床睡觉。有时候他喝得大醉,就变得很粗暴。那是最让我烦恼的时候。

在学校,我们开始了解酗酒的危害。开始,我没把它跟爸爸联系在一起,但过了些时候我就把两者联系起来了。我开始意识到爸爸,我的爸爸沾上了这种可怕的东西。

爸爸喝酒的事家里从没有谈论过。12岁的时候,我终于开口向母亲询问这件事,她当然说爸爸没什么问题。生活就像美妙的挽歌,但实际并非如此。

爸爸喝酒越来越厉害了。我从来不叫同学来家里,因为我不知道爸爸会是什么状态。当我对酒精的影响有更多的了解以后,他一喝酒,我就开始害怕。有时候他一喝醉就完全不正常了。他真是让我难受。我知道他喝这么多酒是不正常的,我朋友的爸爸就不像他这样。他每天都喝醉,完全不能控制自己。我们竭力争取帮助他,但他不承认自己有问题。

经过康复训练,以及参加了很多次匿名酗酒者组织的会议,爸爸并没有多少好转,所以妈妈做了她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她告诉爸爸她要跟他分居,直到他好起来。这对我的家庭而言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决定。爸爸搬出去了,妈妈、弟弟和我住在一起。

这是我面临的最大的挑战。我得明白不是我爸爸不好,而是酒精不好。我得懂得原谅他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痛苦,明白那不是他的错误。起初我恨他,但我需要学着再爱他。最后,我做到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多么令人痛苦的细节。

经过三个月的分居,我爸爸完全改变了。他有了新工作、新衣服、新的一切。他完全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最重要的是,他能一直保持清醒。

爸爸妈妈又和好了。我也在学习原谅他,过了一段时间,我们终于觉得又像一家人了。

到今天为止,爸爸没有喝过一滴酒。几年来他一直保持清醒。他向我们发誓,他一辈子都不会再喝酒了,我相信他。

像爸爸一样,我知道我永远都不会喝酒。

 

                       老 爸 戒 酒 记

 

                               老爸戒酒前

说起我老爸,真是惭愧,他可是个尽人皆知的“酒鬼”,无论在家还是在外吃饭,总是无酒不举箸,而且从来都是只喝酒不吃菜,更不用说吃饭了,十次喝酒十一次醉,摔坏了两辆摩托车,摔得自己住了院,还是不思悔改,只要有人来或有人叫,总是酩酊大醉才罢,以致于只要他一出门,我和妈妈就提心吊胆。

 

                                        老爸戒酒中

家中的酒桶(盛米酒用的)越聚月多,他的酒隐也与日俱进,妈妈整日愁眉不展。后来爸爸感觉自己身体不舒服,不想喝酒了。于是就到医院进行了检查,这一查可不得了,居然查出了重大问题,酒已经影响到肝脏了,医生建议戒酒。可哪有那么容易,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爸爸照喝不误。爸爸还是不太相信,决定到大医院再去查一下,结果完全一样,这回医生可是严令戒酒,不仅妈妈规劝他不要再喝酒,所有的亲戚朋友得知这一情况都劝他别喝酒。你还别说,从此爸爸真的就与酒绝缘了,我和妈妈都松了一口气。

 

                                     老爸戒酒后

爸爸住了一段时间医院,回来后再有客人上门,爸爸仅仅招待客人喝酒,自己只喝饮料,客人都很奇怪,怎么忽然就不喝酒了,老爸却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医生关照不能喝,那就不喝了。”得知原委后,大家也都点头赞许。

老爸的经历也许能给嗜酒成性的人以启示:凡事只能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

 

 

我教我说

 

 

                             拉屎和吃饭一样重要

 

在第二届语参杯颁奖典礼暨2014年全国初中语文同题(记叙文写作教学该教什么、用什么教和如何教)异构课堂展示研讨会上,我上作文课,出示了一则材料,是以前的学生写的一则小随笔《我多想上趟厕所》。

我请孩子们独立思考独立发表意见:你觉得这篇文章是好文章吗?今天上课的学生,是诸葛亮中学初二年级的孩子。个子普遍挺高大,面相普遍淳朴善良。

孩子们的意见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这文章不好,缺点比较多,比如说细节描写不到位,语言也比较粗糙等等。我夸他们有眼光。确实,这篇随笔的作者,是当时班上语文素养不太好的一个孩子。还有一类同学觉得这文章写得真实,算不错的文章。

在所有的孩子中,有一个一看就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从上课第一分钟开始,不需要老师鼓励,就主动发言。语言表达特别流畅,特别有自信,很让我喜欢。他举手起来,滔滔不绝地说了自己的观点。大意是:这文章不好。首先,选材不当。其次,作者思想有问题。第三,没有升华。

我追问。他解释说:把走厕所这样的材料写在作文中,不雅观,所以选才不当。这个同学自己没有时间走厕所,肯定不是老师的问题,应该是他自己没有合理安排时间,怪罪在老师身上说明这个同学思想有问题。另外,好文章结尾一定要升华,要点题,可是这个同学没有。

小家伙太可爱了。老师们听了,一片哗然。我走到前台,对大家说:这孩子真是懂事,真是贴心,如果我们教的学生都这样想,我们当老师,就幸福了。小同学,我代表所有老师感谢你。大家便又笑。

我继续说:小朋友,老师也有点儿观点,跟你分享啊。我也说三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这个同学没有时间上厕所,可能是他自己的原因,但也不一定哟。老师们呢,其实都好心。比如一个老师这么想,我还有一分钟的课没有讲完,我就只拖堂一分钟。另一个老师这么想,我得查查这个同学的作业,只占用他一分钟。再另一个老师也这么想,我得跟这个同学谈谈话,说说纪律的问题,只占用他一分钟……老师确实是好心,但如果三四个五六个老师都同时好心,那完了,我们,就真可能没有时间上厕所了。你说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呢?小家伙点头。

我继续说,你是个语文素养特别好的孩子,各种语文术语都掌握得很扎实。这很了不起。我还觉得你是个很有领导力的孩子,因为你的归纳总结能力超强。老师想跟你探讨一下,是不是每一篇作文的结尾都需要“升华”?不升华,就没有思想吗?或者说,要表达一种情感和思想,可不可以用很自然的方式,就像《我想走厕所》的作者的样子。

最后,我假装和孩子咬耳朵,说,王老师和你说句悄悄话:吃喝拉撒吃喝拉撒,吃饭当然很重要,但走厕所一样重要。拉屎和吃饭一样重要。

全场爆笑。

我自己也笑。这话有点儿粗了。故意的。我本来就是个草根,偶尔下里巴人一下,是我的本性流露。朋友们都说我课堂上胆儿大,大概这也是“罪证”之一。如果有时间,其实,我还想告诉孩子:我到一个饭店,一个宾馆,必先观察洗手间的情况。从洗手间的装修和管理,大概能够看出这饭店和宾馆的品味。其他的,倒是其次的东西。

这一番对话,孩子们和老师们大概能够理解了:这篇四流学生写出的《我多么想上厕所》为什么早早被《创新作文》主编看中,风风光光地登上了这家发行量最大的作文杂志了。

要让学生说真话,要允许学生说真话,要理解学生的真话,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克服盘踞在我们心灵深处的“高尚情结”、“文雅情结”等等我们自己可能无意识的“写作高大上情结”。

大会交流阶段,一个老师问我:学生写作文时装模作样假话连篇确实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到底要咋办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啊?

我说,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我们能不能够从学生开始写文章的第一天开始,就给他们一个安全的写作环境。你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你没有框框套套,他们怎么写都会受保护,都能够得到理解。你让他觉得他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写,是为了交流,不是为了迎合你,迎合考试。如果学生的写作大环境是这样的,问题就解决了。可是,这真的很难。老师明白了这个道理,家长不一定明白;普通老师明白了,改卷的老师不一定明白。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学生都会像惊弓之鸟,说假话不过是他们的自我保护罢了。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个个环节都出问题。政客说套话,商人说假话,明星说胡话,老百姓说气话……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急功近利,不练内功练套路,恨不得教学生一两个月他们的写作能力就突飞猛进。在这种背景下,老师必然干涉学生的写作自由,必然限制学生的写作空间,必然堵塞学生的表达欲望,必然扭曲学生的写作价值观。当全民族都在沸沸扬扬地造假的时候,小孩儿写文章说点儿假话算啥啊!

这个老师频频点头,追问:让学生随便写,他们尽写阴暗面怎么办?

我说,你就问到点儿上了。这是很多老师的纠结。刚才那个小领导学生说上厕所不能写,发牢骚不能写,就是咱们这么纠结的恶果。我这么看的:第一,一个孩子,哪能天天都说阳光的话。谁的成长容易呢?谁的日子好过呢?每个人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话说过头一点儿,甚至说错了,但毕竟是真心话,那也比说假话强。第二,作文要写得好,技巧之类都是末流的,关键是孩子的那颗心。他怎么观察怎么思考怎么用情才决定他怎么用笔。所以,教作文永远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阳光思维方式既是德育目标,也是作文教学的目标。孩子天生就“阳光思维”了,还要我们这些老师干啥呢?

所以,成长不过就是一个过程,写作也一样。让他们自由地写,放松地表达。憋尿了可以写,早恋了可以写,起坏心眼了可以写……啥都可以写。写作的天窗打开了,他们的心灵世界就敞开了,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巧妙引导。孩子都关闭着他的内心世界,他的文字就一定是死的。你教一万个技巧,全起不了作用啊。

退一万步说,真有几个老是跟咱们拧着的孩子,文字比较偏激的,也没啥关系。想我当年做学生时,就不是属于那种听话的。高三了,在课堂上还跟语文老师拧着干。结果后来当了语文老师,反而还算有点儿小出息。看看周围同学,有点儿出息的,无不是多少有点儿“反骨”的。孩子太听话,听话得青春叛逆期都没有,一辈子都顺着老师顺着家长顺着领导的意图说话做事,这样的孩子,至多成为一个好秘书。所以,该淘,还得让孩子淘。文字中的淘,也是一种淘。死不了人。出不了败类。      

 

设置悬念,文贵在曲

——写事类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实录之一

              湖北襄阳市诸葛亮中学王辉

一、游戏导入——什么是悬念

师:同学们,今天的作文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不好?

生:(齐答)好!(情绪兴奋激动)

师:不过,大家一定要注意观察,用心体悟哟!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件好东西。(拿出一个盒子)用精致古朴的盒子装着,就在里面。

1、 ——

师:摇一摇,咕咚咕咚响,大家猜猜看打开来,里面还用红绸布包裹着,是什么呢?来,看一看,是什么形状?闻一闻,什么味?摸一摸,硬的还是软的?,掂一掂,重不重?   

(老师走到学生中让学生体验)

(生有的猜沙包,有的猜巧克力,有的猜手机,有的猜词典等等)

师:大家猜的是五花八门,想不想知道这红绸布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

生:(情绪更激动,表情复杂)(齐答)想!

师:“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大家一起倒数5个数——(把红绸布包托在手心,层层揭布……)

2、 ——

师:这是什么?台下的观众看不见,谁来描述一下,告诉台下的观众。

生:这是一块形状不规则,红色的半块砖头。

师:你描述了它的外形颜色,谁还能描述得更细致更形象?

1:这是一块破旧的、布满尘土的砖头。

2:有的地方还有残存着些水泥。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也很细致!

师:红绸布揭开了,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生:我很惊讶也很疑惑。为什么老师会在漂亮的盒子里放个砖头?

师:有没有不同的感想?

1:我觉得不可思议。

2:我很失望,因为和我的猜想不一样。

3、想——

师小结:刚才的游戏,老师故意卖了一个关子,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让大家的心情也随之跌宕起伏,这在写作上有一个专门的名称,谁知道?

生:设置悬念。

师:是啊——如果我们记叙刚才这件事,写老师把砖头包上红绸布放在盒子里,平铺直叙,就会让人索然无味,但如果能设置悬念,就能引人入胜,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写文章要像山一样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写作,让我们叙事变得曲折,引人入胜。

(出示课题:设置悬念,文贵在曲)

二、再设悬念

师:我们的游戏并没有结束,大家想一想,王老师为什么会在如此精美的包装里放上一块随处可见、外表丑陋的砖头?她为什么拿个砖头来上课?老师这样厚待这块砖头,难道这砖有不平凡的经历吗?

1.制砖大揭密

师:请看大屏幕,看同学们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播放“制砖过程”视频)刚才同学们看的很认真,真正的会观察不是仅仅用眼观察外形,还要用脑去想,用心去体悟。看了刚才的视频,你想到了什么,老师为什么拿个砖头来上课?

1:普通的砖块却要经历那么多工序才能做成,人也如此,要经过风吹日晒、千锤百炼才能成才。

2:外表丑陋的砖头却有这么不平凡的经历,人不可貌相,不能以貌取人。

3:松散的泥土经过后来的加工终于成为有用的材料,正如人,也要善于借助他人的帮助,经过后天的教育也能成才。

师小结:同学们的头脑中已掀起了一场思维风暴。一块砖头能给大家带来这么多的启迪,它是不是个好东西?难怪老师用红绸布包着。可是为什么生活中如此常见的砖头,我们平常却熟视无睹,而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探究却有这么多的新发现?

1:平常没有认真观察,用心体悟。

2:用罗丹的话来说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老师带着砖头来上课的目的了吧。老师今天就是为了抛砖引玉,让大家从砖的身上获得作文和做人的启示。

    2.悬念大调查——怎么设悬念

师:大家静静地思考一下,刚才的游戏里,老师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怎样设置的?咱们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小组合作探究,看哪个小组总结的最快最多。

1:开头反常法——平常的作文课就是写作文,可为什么今天是玩游戏,设下悬念。

2:提出问题法——在刚才的游戏里,大家脑中一直盘桓着一个疑问:“红绸布里包着的到底是什么好东西?”就是这个疑问引着大家一直想寻求答案。

3:误会法——老师故意用红绸布包着让我们猜,我们以为是别的东西,产生了很多误会。

4:老师让我们听声音、闻味道、摸感觉、掂重量,多次迷惑我们。

5:先抑后扬法——砖头外表丑陋却蕴藏着很多宝贵的哲理启示。 

师:这就是层层设疑法。

(板书:开头反常法、提出疑问法、景物烘托法、先抑后扬法、内心独白法……)

师:同学们不仅善于观察还善于总结。不是外行只看热闹,而是内行看出了门道。

假如把今天这节课写下来,我们可以拟一个什么样的题目呢?题好一半文,题目也能设置悬念,这就是标题悬念法。谁来试一试?

1:《作文课上的游戏》

2:《终于发现它的美》

3:《红绸布下的秘密》

师:这么吸引人、又有趣的题目,老师都忍不住想去读一读了。

    3.写作大比拼。

师:,大家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刚才发生的事写下来吧。刚才欣赏了大家精彩的发言,接下来我们期待大家精彩的文笔。看谁能获得今天的优秀作品奖。我们小组分工合作,来一个片断写作练习。

123组写前半部分,从上课了写起写到红绸布揭开。

456组写后半部分,从红绸布揭开写到从丑陋的砖头身上获得的启示。

要求:1、至少运用一种同学们总结的设置悬念的方法。

2、可参考老师的开头“上课了……”、“精美的红绸布下包裹的竟然是……”也可自创开头。

    三、悬念写作。

1、学生独立写作。

2、小组同学互相评改,推选出一篇最优秀的作品,看谁设置的悬念最吸引人,展示给大家听。推荐的同学我们将奖励你独具慧眼,颁发慧眼伯乐奖,优秀作品奖。名字将写在黑板上,让全国的老师能认识你。

3、小组展示并点评。

4、老师展示下水作文

 

《红绸包里的秘密》

 上课了,老师笑盈盈地走上讲台,说:“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咦?作文课不讲作文,改玩游戏了?真不知老师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老师眨眨眼睛,神秘地对我们说:“我给大家带来一件好东西!”一听说“好东西”,同学们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都想一探究竟。只见老师拿出一个精致古朴的盒子,摇一摇,里面咕咚咕咚响,是好吃的吗?老师掀开盒盖,小心翼翼地从里面拿出一个红绸布包着的东西,让大家先猜。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人脱口而出说是一本作文书,有人猜是一件衣服,还有人猜里面什么也没有,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老师却微笑着不置可否,真让人捉摸不透。

老师让我们隔着红绸布闻了闻,没什么味道,摸了摸,感觉硬硬的,像是一块金属,又用手掂了掂,很重,实心的,我猜大概是一件古董吧。灯光洒在红绸布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大家的内心都被问号填满了。正当大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老师终于决定来揭晓谜底了,她把红绸包托在手心,灵巧的手指在红绸布上跳动着,同学们一齐倒数5个数,我的心也随之怦怦跳动。“5、4、3、2、1——”最终那个神秘的面纱被揭开了,红绸布里包着的竟然是一块普通的砖头。全班一片哗然,有的同学满脸失望,有的同学露出惊讶的神情,我也为我刚才的猜测觉得好笑。

这块砖头其貌不扬甚至有些丑陋,它饱经沧桑,表面粗糙,棱角略略有些磨损,想必是岁月无情镌刻下的累累伤痕,有的地方还包裹着薄薄的水泥,依稀能辨出以前棕红的底色,大概是拆旧房子时被人遗弃的吧,它像一位退下战场的老兵,又像一位迟暮的老人,独自黯然神伤。没想到,精美的包装之下竟是一块平淡无奇的砖头。

看着它,我陷入了沉思。。。

砖出自泥土,要经过粉碎、挤压、烧制、晾晒才能成形,正如人从一个婴儿成长起来,经过千锤百炼方能成才,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我想起生活中一次次风雨的打击,想起一次次艰苦的磨砺,那不就是铸成我成功之路的阶梯吗?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小小一块砖平凡之极随处可见,却能让我们领略了很多人生道理。看来所有平常之物,都需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能探寻出蕴藏其中的人生秘密啊。

(全场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同学们,我们的生活虽然很平常,但只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去书写生活,我们平淡的生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让我们把掌声送给那些榜上有名的同学,是他们的精彩展示让我们课堂变得精彩!谢谢大家!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发现读者的心理期待并予以满足

——写事类记叙文写作教学指导课实录之

 

江苏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杨友红

 

师:上课之前我来做一个小调查,喜欢写作文的同学请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你们有这么多同学喜欢写作文,是我见过的最喜欢写作文的一个班。其实,写作文应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如果你还没有爱上写作文,我相信经过这堂课之后你一定会有点喜欢作文,如果你不信,下面我们就来试试看。

生:面带微笑,很期待。

师:同学们,“如何写事”这是个很大的话题,今天,我们就从“读者期待”的角度来聊一聊“如何写事”的话题,于是,就有了我们今天交流的话题一(投影):作为读者,你喜欢读到怎样的事情。

生:思考,准备回答。

1:我喜欢读一波三折的事情。

2:我喜欢读有矛盾的事情。

3:我喜欢读有悬念的事情。

4:我喜欢读有情趣的事情。

师:这就满足了一种心理需求。

5:我喜欢读写得语言优美的事。

师:这也是满足了一种心理需求。

师:这些故事,必然要写出一个矛盾处、波折处、悬念处、需求处,而这些正是写事的立足点,这些立足点吸引读者去探索、追寻答案,我们可以把它称作读者心理期待点。所以,写事的关键点就是写清一个读者心理期待点。下面我们就结合学过的课文来品味一下读者的心理期待点。首先,我们默读《散步》的节选部分一起来寻找“读者心理期待点”。(出示幻灯片)

生:默读《散步》节选部分寻找“读者心理期待点”。

师:巡视。想好了吗?

1:举手。

师:请你回答。

1:我觉得“读者心理期待点”是“我决定委屈儿子”。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呢?

1:我想知道“委屈儿子”的原因。

师:这确实是一个“心理期待点”,其实,一件事还可以有其他的心理期待点,关于这一点我们后面再细讲。现在,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一段最明显的“读者心理期待点”。

2: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

师:能否说得再概括一些。

2:有了矛盾。

师:这就写出了矛盾点。能否用原文中的词语?

3:分歧。

师:这就是抓住关键词来点明“读者心理期待点”。 板书:点明一笔。

师:下面,我们默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片断来概括“读者心理期待点”。

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回答。

1:我想知道莫顿·亨特掉下来没有。

2:我想知道莫顿·亨特紧张的心理是怎样化解的。

师:两位同学关注的实质是一个问题,就是莫顿·亨特的紧张心理。作者在这一点上反复渲染,目的是强化读者的心理期待。这在表现方法上就叫渲染一笔。板书:渲染一笔。

师: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篇小短文的节选部分。请同学们默读《人质》这篇文章的节选部分,找出文章的心理期待点。

1:玛丽怎么成为人质的。

师:其他同学呢?

2:我很想知道玛丽的结局。

师:能说说你怎么找到这个心理期待点的呢?

2:我看到了这个地方的省略号。

师:哎呀,老师也和你关注的地方一样。这里就是本文特别要强调的一个心理期待点,这个地方用了标点符号这个特殊的语言形式来加以提示、强调。这在表现方法上就叫强调一笔。板书:强调一笔。

师:同学们,当你读到了这个省略号,你想到了什么呢?

1:我想到了玛丽是否受到了伤害。

2:我想到了玛丽是否从绑匪的手中逃脱了出去。

师:同学们,有了这个心理期待点,我发现我们的同学都想寻找一种答案来满足我们的心理期待。由此生成了我们今天交流的话题二:如何写好读者心理满足点。什么意思呢?有了心理期待,我们就要来寻求结果来满足心理期待。如何写好读者心理满足点呢,我们继续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来品味读者心理满足点。先来看课文《散步》的片断,请你结合课文的心理期待点“分歧”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文章如何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1:我想让母亲走大路,母亲疼爱她的小孙子,决定走小路,出现了一个转折,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

师:最后还有分歧吗?

1:没有了。

师:矛盾解决了。

2:从景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也喜欢走小路。

师:这是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心情。这些景物的描写透露出了读者的心理满足点。从上面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是用矛盾解决的办法来写好了读者心理满足点。

师:再看《走一步,再走一步》,请同学们关注红颜色的语句,把这几句话联系起来看,它是怎样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1:它是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来写的,“似乎”能办得到,到“信心大增”,写出了一种心理的过程。

师:“过程”这个词,你用得特别好,老师还想让你加两个字,你怎么加?这提出了一个挑战。

1:沉吟,答不出来。

师:谁来补充。

2:是一种心理变化过程。

师:这是一种准确的表达。这段文字通过写“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我”安全着陆,读者获得了一种心理愉悦。

师:下面我们继续看《人质》的后半部分,请你分析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1:文章通过事情的结局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

师:你读到这个结局想到了什么?

1:奇特。

2:我没有想到玛丽竟然是个机器人。

师:这就是运用出乎意料的办法来写出了读者心理满足点的。刚才读到这个故事有的同学偷偷地笑了,很有意思。下面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故事的结局,感受一下它的奇妙。

生:齐读

师:下面再来看这个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短语“罗伯特博士听不下去了”“想不到”,结尾也必然隐含了罗伯特博士的开怀大笑。还有《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的心理变化的描写,以及《散步》中“我决定”“变了主意”等词语的叙写,当你把这些内容联系起来,你能否想到心理变化的实质是什么?请思考

生:这三篇文章都通过细节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的过程。

师:所以,读者心理满足点的实质就是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调适的过程。这是写事最根本的东西。到此为止,读者的心理期待和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生动而有趣的文章。而且这一部分要详写,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做一个片断小练习,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你根据下面《捎》这篇文章的期待点来想象文章的心理满足点续写情节。同学们,你觉得这篇文章的心理期待点是什么?

生:他的母亲究竟想要什么东西。

师:用原文说。

生:娘,您老呢?

师:大家同意她的说法吗?

生:(齐声)同意。

师:那好,请同学们根据这样一个心理期待点来想象一个心理满足点来加以叙写,请同学们想一想前面几篇课文的写法,然后开始叙写。

1: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不需要什么,只要你平平安安地回来就行了。因为母亲是最牵挂着儿子的平安的。

师:这里写出了一个盼望儿子平安的母亲。而且他还讲明构思的理由。

2: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什么也不需要,只希望你捎张照片回来就好了。

师:还有用捎这个词的吗?

3:我叙写的内容是:我什么也不需要,只希望你在国外多学习,把知识捎回来。

师:这个母亲还很有文化。小朋友,还有交流的吗?

4:我叙写的内容是:娘不需要你捎什么,只要把你自己捎回来就行了。

师:请坐,我们来看原文是怎么写的。出示原文: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娘的眼里闪着晶莹的光。一起读。

生:齐读有关内容。

师:这叫英雄所见略同啊。这个“捎”字用的太好了,这叫一语双关的手法。刚才,老师还发现了一个问题,似乎同学们在这堂课中的思维趋同了。是不是我们的写作有问题了呢?不是,恰恰相反,是同学们都掌握了用转折来写好一个心理满足点的方法。

师:这个故事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不是。我想请一位同学把补充的部分来朗读一下,谁来?

生:读

师: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妻子。

生:和他的母亲一样都关心他的平安。

师:请坐。同学们,这就是又一个期待点,又一个满足点。而且相同的情节更强化了母子之情。如果我们想把故事写丰富就可以用期待点和满足点的不断设置来达到目的。故事写到这里就为止了吗?

生:没有。因为我觉得应该给人一点启发。

师:这就是事情写到这个地方应该给人一个更高的期待,来满足人们的心灵的需要,这就超越了一般的心理需求,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就是要写出事件的意义。所以,这就有了我们今天交流的第三个话题:如何写好精神满足点。这就有了从心理需要到精神需要的提升。下面,我们还是来结合《散步》来体会一下。齐读红色部分。

生:齐读。

师:请思考当你读了这段话,你想到了什么?

生:一家人的尊老爱幼。

师:想到了一种美德。还有想得不一样的吗?

生:作者前面有他的母亲,后面有他的儿子,一家三代人的责任都在他的身上,这样写就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师:这就写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一种责任。这位同学想得很深刻,也很深入。我们继续看《走一步,再走一步》,下面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红色字部分,其他同学思考,它告诉了你什么。

生:读

师:从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们把困难分解成一小步一小步,我们就会克服困难。

师:老师来问一下,这里的困难还是那登山的困难吗?

生:不是的。

师:包括吗?

生:包括,不仅仅是。

师:范围有大小之分。联系以上两篇课文,我们该怎样写出事件的意义呢?你能否概括出一些方法呢?

生:由小到大

生:由此及彼

生:有具体到抽象。

师:回到刚才的文章《捎》,请你根据文章的情节加个精神满足点的结尾。

生:最关心你的人往往会想到你的健康。

生:捎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是身边的人对你的支持和关心啊。

师:这就是故事的意义,极简省、极明了。同学们,老师也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最真的情感往往是最平淡的。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从读者的心理期待点说到读者的心理满足点和精神的满足点。事情能满足读者的心理期待,要让人觉得事情有意思,不仅如此,还要让人觉得有意义。所以,要想写好事情的根本点在于:有意思和有意义。

师:今天的作业,写一篇作文:难忘那一回。谢谢同学们。

记叙文写作教学该如何教? - 语参中旬 梁明书 -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中旬》52-279

  
  评论这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