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博 文章

 匡吉周图书馆 2015-01-06
      谁说中国人缺乏竞争意识?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就是一种典型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从隋朝到清朝持续了将近1300年。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与读书人比例的增大,这种竞争越来越激烈。可以说中国的科举考试是知识阶层的全民运动。

中国的科举考试是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正是科举考试的优胜者构成了1300年间中国文官的主流,他们是这段中国历史、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国运的兴衰,政治的治乱,民族文化与民族意识的发展,无不与他们息息相关。

    科举考试,是古代大多数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而科举考试中的状元,更是万众仰慕的佼佼者。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历代状元有姓名可考者,自唐高祖武德五年的孙符伽起,到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终,共有592人。

古代的才子佳人小说,莫不以才子中了状元为结局。如若家乡有人中了状元,四乡八里是官是民都会引以为无上光荣,甚至政府还要拨款修建状元坊。状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如此崇高,他们的事迹,时至今日民间仍然流传不衰,且愈传愈玄,愈传愈奇。自古以来,民间就经常把驸马与状元这两个词联系起来,好像中了状元就可以做驸马。戏剧小说中也常见“中状元,招驸马”的情节,使人们产生一种误解,以为这种事很普遍,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

    实际上中国历史上唯一可考的驸马状元只有一位,他就是唐朝的郑颢,他是唐会昌三年的状元。本来他早有婚约在身,中状元后打算迎娶卢家的千金。可是这位年轻英俊的状元被皇上看中了,非要将自己心爱的女儿万寿公主许配给他,郑颢偏偏不爱公主,非娶与自己青梅竹马的卢家小姐。唐宣宗便让宰相白敏中说服他,白敏中费尽口舌,又多方威逼利诱,终于迫使他娶了万寿公主,婚后两人生活得并不幸福,后来郑颢多次弹劾白敏中,幸好唐宣宗自知理亏,替白敏中压下了弹劾的奏章。

 

历史记载,宋元明清没有一个状元被招为驸马。因此,那个流传甚广的陈世美故事,是子虚乌有的。

不少人,甚至伟人认为,古代那些奔竞于科举之途的士人,即使考上了举人、进士,也往往是读的死书,多半是庸才,这种看法至少是不符合宋代的实际的。不说一般进士,仅宋代状元中就有不少人以其突出的贡献而垂名千古。文天祥,这是最被人赞颂的人物,他既是民族英雄,又是政治家、文学家,还是个书法家。陈亮、张孝祥则是知名度很高的爱国词人,陈亮还是个颇有影响的思想家。吕蒙正,戏曲《状元媒》中的那个状元,有许多大公无私的事迹流传在民间。宋代其他一些最有影响的人物,也大多是科举出身,虽不是状元,但科名也颇为可观。王安石,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改革家”,他是宋仁宗庆历二年那一榜的第四名,原本是被殿试阅卷官们定为状元的,只因其文章中指斥时弊的言辞太尖锐了,才被仁宗降低了名次,当年才22岁。寇准,为太平兴国五年甲科进士,也就是一等进士,当时20岁。范仲淹,也是甲科进士,是大中祥符八年的省试第一名,当时27岁。欧阳修,也是甲科进士,天圣八年省试第一名,当时24岁。苏轼、苏辙、曾巩、黄庭坚、柳永、陆游、杨万里、朱熹、陆九渊、苏舜钦、晏殊这些大名鼎鼎的人,都是进士出身。编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也是科举选拔上来的人才,甲科进士。垂范千古的大清官包拯,也是天圣年间的甲科进士。诸多事实,可以说明,那种认为科举考试不出人才,甚至毁灭人才的观点,也有些偏颇的。

 

据统计,明代状元们的平均“魁龄”是33~41岁,大部分状元是20岁以上考上的,早已娶妻生子。再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时候结婚又早,公主们十六七岁该出嫁时,想招年龄相当的驸马还不容易?即使有未婚的状元碰上未嫁待招的公主,皇帝又岂肯将十几岁的公主嫁给几乎可做父辈的状元?

明代最年轻的状元费宏是20岁,其次周延儒是21岁,这个年龄也超过了当时法定的结婚年龄18岁,即或有“晚婚”的,也不会连“对象”都没有。因为状元们多数家境是好的,而且从小必有些过人之处,有的甚至名扬天下,有姑娘的大户人家,谁不争着抢着找这样的女婿?例如周延儒,尚在孩童时期就被大户人家看中,还接到家里去读书。就是出身较为贫困的状元,他们显现出来的过人才学,也会被大户相中。在理学盛行的时代,在婚姻家庭问题上的清规戒律甚多,别说是结了婚不容易离婚,就是定了婚,要解除婚约也是件难办的事情。谁要是违背前盟,另攀高枝,都会受到极为严厉的舆论谴责,状元们好不容易挣得一顶桂冠,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做当驸马的梦?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安定天下,必须要笼络一批良将为他卖命,他的16个女儿,全都下嫁了立有战功的勋臣子弟,后来的他的子孙们也照样办理,驸马多半在公侯子弟中找,因为他们握有重兵,再搞成亲戚关系,更有利于江山的稳固。明代的驸马中,不仅没有一个状元,而且没有一个是普通进士,甚至连举人、秀才都没有一个。

 

清代是满族入主中原,他们规定不跟汉人通婚,清代114名状元中,有111个是汉人。顺治朝专门举办过2次“满榜”,2位状元是满人,其次是同治四年(1865)的状元崇绮,旗人和汉人一起考试争得头名状元的,整个清朝仅崇绮一人,几年后崇绮的女儿又被册封为皇后,状元又做了国丈。

清代的公主和格格们,大多嫁给了蒙古各部的领主贵族,维持了一个朝代制度化的“北不断亲”,仅科尔沁部与清廷的联姻就达130人次,其中清皇室嫁女94人次,科尔沁部女子嫁到清廷36人次。


清代的科场曾出现过98岁和12岁这种巨大年龄差距的考生同科中举人的奇特事件。广东有个98岁的老秀才,按年龄是可以恩赐举人的,每到乡试的年份,广东巡抚就开上他的姓名,想通过礼部申请皇帝特赐举人。但考生本人坚决推辞N次,说“不信这一生就考不上”,一定要为老年儒生争这口气!乾隆五十一年(1786)终于考中举人,同榜最小的12岁。人们纷纷把这一老一小当做科场佳话。这位考生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第二年又进京参加会试,朝廷特地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荣誉头衔。三年后,又进京祝贺乾隆皇帝八十万寿,皇帝又赐予“正四品鸿胪寺卿”衔,并赐诗和匾。这位超龄考生也真是生命力旺盛,再过10年才去世,享年120岁。他的会试履历也引人注目,先后有三妻二妾,生有23个儿子,12个女儿,有孙子29个,曾孙38个,玄孙2哎,最后不得不又提起有个考不上科举就去造反的洪秀全同学,都是广东考生,差距咋这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