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斥】“市井半丘坟”真的是屠杀之意吗?

 联合参谋学院 2015-01-06

传统的治蒙元史的专家和文化学者们,经常引用耶律楚材的《西域河中十咏》诗句说明成吉思汗的嗜杀:“寂寞河中府,声名昔日闻。城隍连畎亩,市井半丘坟。”比如著名蒙古史专家韩儒林先生就持这种观点,《成吉思汗》电视剧的主创者朱耀庭先生也这样认为,最近文化大师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哪里来的陌生人》中也这样说道。这里所说的“河中府”就是花剌子模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的东部。这么一个声名显赫的富裕城市,经过这场战争已经“市井半丘坟”了可见杀戮之重,对此耶律楚材不能接受,因此深深一叹。他的好些诗都以“寂寞”两字开头,既说明战争留给一座座城市的景象,也表明了自己的心境。经过这些先生的解读和渲染,似乎蒙古人西征真的像他们所说的,将中亚破坏的疮痍满地、哀鸿遍野、处处新坟、人人掩面,勾画出蒙古人残暴异常的图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粗粗想来就连被成吉思汗如此宠幸的耶律楚材也这般描述,应该离真相不远了。耶律楚材是辽东丹王突欲八世孙,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下笔为文,一蹴而就,成吉思汗攻下金中都后闻其名,召见之,重其言,处之左右,参加了成吉思汗的西征,长期停驻在河中府一带,同成吉思汗身边的宠妃大臣一道劝谏成吉思汗结束西征,颇受信任、可是令我们不解的是,耶律楚材作为一个汉化程度非常高的契丹儒生,怎么可能这样直言不讳地指出自己效忠和服务的君主的过失呢?岂不有违封建士大夫的为尊者讳的言行准则?我们还是完整地来看看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寂寞河中府,声名昔日闻。城隍连畎亩,市井半丘坟。食饭秤斤卖,金银用麦分。生民怨来后,箪食谒吾君。”这首诗是《西域河中十咏之八》,其它几首也是描写西域河中府景致的。我们分析一下这首诗河中地区,指中亚锡尔河和阿姆河两河中间的地区,河中府,就是花剌子模的新都撒马尔罕,诗的前几句主要描写河中府的风土人情,城市同田野相连,撒马尔罕人别致的买卖习惯,而后面的两句是歌颂成吉思汗的。“生民怨来后,箪食谒吾君。”当地百姓埋怨蒙古大军来得太迟了,他们自发地载歌载舞箪食壶浆拜谒成吉思汗。这两句说明的正是历史的事实,成吉思汗围攻撒马尔罕后,城中的伊斯兰教的法官司教同教长们突然来到了成吉思汗处。如果成吉思汗将撒马尔罕杀得血流漂杵、民怨鼎沸,他们会怨来后箪食谒吾君吗?而且若是将市井半丘坟,理解为残酷的杀戮,同贯通这首诗整篇的情绪也是相悖的。


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诗中第四句“市井半丘坟”。在耶律楚材留世的诗文中,里面是不是还提起这个问题?通过检索发现,耶律楚材1235年在和林写了《赠高善长一百韵》回忆在中亚的生活,“西域好风土,大率无蚕桑。灿醉葡萄酒,渴饮石榴浆。随分有弦管,巷陌杂优娼。佳人多碧髯,皎皎白衣裳。市井安丘坟,畎亩连城隍。货钱无孔郭,卖饼称斤量。甘瓜如马首,大者狐可藏。”在这里耶律楚材说“市井安丘坟,畎亩连城隍。”同“市井半丘坟”不同,换了一个字,变成了“安丘坟”。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这个句子了,撒马尔罕人将坟陵安置在城内,中国人传统上是将死去的人埋在城外,不同活人在一起。在古代中亚地区有将陵墓安置在城里的习惯吗?

其实,将陵墓安置在居民区中,正是中亚地区的传统。根据略晚于成吉思汗时代的阿拉伯大旅行家依本白图泰的记载,在同是河中地区的文化名城布哈拉城区,就有大量的坟墓,“我们在布哈拉寄宿在修道者巴海尔兹的坟所在地,在布 哈拉城我探视了大学者阿布杜拉的坟墓。”尽管他没有明确说撒马尔罕城里有坟墓,但可以推想,既然离撒马尔罕不远的布哈拉城内有大量的坟墓,那么同为伊斯兰文化中心圈的撒马尔罕城里,也应该如此。在成吉思汗以后的帖木儿时代,帖木儿和他的后人在撒马尔罕城里也建有大量的陵墓 ,迄今市内仍保留有14——17世纪的许多著名古建筑。包括清真寺,陵墓等。其中以帖木儿帝国时代建造的宫殿陵寝最为壮丽,古尔艾米尔陵墓是帖木儿及其后嗣的陵墓,它建有五颜六色的宏伟穹顶,帖木儿为悼念其王后所建的比比哈努姆修道院,十分精美 ,沙希津 德陵墓也是撒马尔罕古建筑物中的精品。这里有帖木儿的王后图玛阿卡和侄女固尔坎阿卡等座墓葬,不仅达官贵人死后将坟墓建在城内,就是普通百姓也将坟墓建在自己居住地旁边。

稍晚于元朝的明代《西域番国志》记载,中亚帖木儿帝国名城哈烈的情况,丧葬俱不用棺木,唯以布囊裹尸,置于墩内,富家巨室多于坟上高筑土室,恣于华靡,贫民下户坟墓止于居屋旁,居无所禁忌。并说当地人不祀鬼神,不立庙宇,不奉宗祖 ,不建家堂,唯以坟茔祭祀而已。西域番国志作者陈诚、李暹,在永乐年间,曾多次代表明朝,出使中亚,足迹远达阿富汗。以上所引哈烈,就是今阿富汗名城赫拉特。他们通过观察,记载下了当时人们的丧葬习俗。在人群聚集的地方修建坟墓,是中亚地区穆斯林文化的一个传统习惯,印度莫卧儿王朝的创始人巴布尔在《巴布尔回忆录》中也记载了不少坟墓修建在人群聚集地的现象。随着伊斯兰文化的东浸,在我国新疆地区也出现了将坟墓修建在城内的现象。“盐泽城去吐尔番城三十余里,居民百家,城中有高冢,二处环以树 木,周以城垣盖,故国王黑的儿火者夫妻之墓坟,近有小冢,云其平亲昵爱之臣从葬也。”盐泽城(现吐鲁番艾丁湖乡也木什村)黑的儿火者夫妻之墓,现名为黑孜尔霍加麻扎,1999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黑的儿火者(?——1933),东察合台汗国第三任可汗,用武力强迫吐鲁番境内的最后一批回鹘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他虽然是蒙古人,却同帖木儿一样抛弃了蒙古人传统的丧葬习俗,采用了中亚穆斯林的习俗。就是在内陆也有将陵墓修建在居民区的现 象,广州先贤古寺既有墓葬,也曾有过清真寺。始建于公元966年,辽圣宗十三年、北宋至道二年的北京牛街清真寺,里面就有坟墓,埋葬着宋末元初来华讲学的波斯人穆罕默德本艾哈迈德和布哈拉人阿里,而清真寺却是人们日常祈祷讲经的场所,周围就是人烟辏集之处、因此“市井半丘坟”在中亚地区只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丧葬习俗,同残忍的杀戮根本不搭边。

成吉思汗西征,穆斯林史家们多做揭露之语,其中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伊斯兰史家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中叙述成吉思汗毁灭呼罗珊马鲁城的记载。但是这条记载本身充满了矛盾和难以理解之处,文中述说城中的一个赛夷用十三个昼夜统计被杀死的人,计有一百三十万人之多。但是按照文中的记载,成吉思汗的儿子拖雷攻破马鲁城后,将居民交给士兵屠杀,每一个士兵被分到三百至四百人,那么蒙古兵有多少呢?志费尼没 有具体说,据《多桑蒙古史》记载,拖雷之军抵马鲁城下,军凡七万。就是说每个士兵按杀三百到四百计算,蒙古人在马鲁城一次就屠杀了二千一百万到二千八百万的人口,这应当接近当时整个花剌子模国家人口的总数,志费尼的荒谬性显而易见。


就是书中所说的,屠杀一百三十万人之多,和志费尼差不多同时代的,以直言不讳著名的历史学家拉施特,也没有在其巨著《史集》中采信当今美国著名历史学和人类学专家约书亚克拉克更将这一记载,斥为荒唐不可信。其实当时的马鲁城作为一个沙漠中的地方城市,人口不可能超过一百万以上。当时花剌子模国新都撒马尔罕,据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约有十余万户,以一户五口的最高人口算,也就是五十万人口,马鲁城人口应该不会超过这个数,或者更少一些。马鲁城过去是花剌子模和 古尔王朝争夺的地方,至被蒙古人攻占中间仅仅有20余年的和平,人口不可能繁衍很多,就是这些人口,也因为躲避战乱大批出走,撒马尔罕被攻占后,蒙古人从中挑出三万个工匠,而马鲁城被攻破后只挑出区区四百名工匠,工匠数量的多寡,同人口数成正比反映了人口的数量。就是今天的马鲁市,亦作马雷市,作为土库曼斯坦的第二大城市,1999年统计人口数也就13万。之所以出现这种极度夸张的屠杀记载,应当是当时的穆斯林文人对蒙古征服的文化上的抵制。从7世纪以来,伊斯兰文明还从没有被像成吉思汗西征这样的力量征服过,夸大异己文明的凶残,是人类的本能。战争之后确实会出现人口减少的现象,但我们要对这种情况做实事求是的分析,河中和呼罗珊地区由于算端摩诃末怯战流露恐惧情绪,公开号召居民出城躲避蒙古人,导致大量居民外逃。先是建筑撒麻耳干 堡垒之时,摩诃末曾至堡濠,边濠与河水相接,摩诃末曾云,鞑靼兵众投鞭足以填之,及闻蒙古兵侵河中境内,乃弃撒麻耳干,沿途辄语居民速自为计,其士卒将不能卫之也。先是摩诃末遁走伊拉克时,曾 遣使往谕奈撒居民,谓今来寇之敌作战与其他民族异,最良之策莫若弃城市避入沙漠,或诸山中。告诉马鲁城签军士兵及将官,当避难于马儿哈堡。由于国王的号召,居民大批出走,马鲁城出现了别的人,也各按己见前往不同的地方的情况。避兵于各处,有的甚至远到印度河平原,胡鲁只突厥蛮两部之人,多从河中呼罗珊避兵来哥疾宁境内,聚集于富楼沙平原中。富楼沙为今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城,就是说花剌子模境内的主要居民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翻越难以行走的兴都库什山,穿过整个阿富汗,到了印度河流域,而阿富汗地区的居民,有避难到今土耳其境内的。像有名的学者诗人哲拉鲁丁鲁米就是其中之一,他出生在阿富汗的巴尔赫,随着蒙古人的逼近他随全家辗转至土耳其 ,至于就近躲避的应更不在少数。

蒙古人征发青壮年签军,也形成了民族人口的大流动。志费尼承认征发签军是撒马尔罕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蒙古人接连几次在撒马尔罕征军这些签军后来大部 分随成吉思汗来到中国,最终成为人口遍天下的回族。至于成吉思汗在中原地区的征服,也被南宋人《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作者李心传,描绘成“两河山东数千里,人民杀戮几尽,鞑靼款塞。”可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成吉思汗第一次征伐山东后,山东被数路地方武装和金人分别控制,蒙古人重新进入山东,义军首领张荣抵抗蒙古兵数年之久,最后不得已投降他。投降的理由是,“山东地广人稠悉为帝有,臣若但有倚恃,亦不款服。”

地广人稠到什么程度呢?1220年山东严实主要以山东户30万投降蒙古,而当时山东境内同严实力量不相上下的地方武装就有李全,张林,石硅,张荣等,以每支武装控制30万户算,就有150万户之多,以1户3口算,就有650万之众。这里还不包括金人控制的百姓之数山东地区。不仅没有人民杀戮几尽,却相反地广人稠,人力物力丰富,使张荣等义军坚持数年之久。只是在其他地方武装归顺,蒙古悉为帝有后,张荣没有了战略回旋,才不得已投降。李心传因为不能客观记史,有亏史德,历来被人们诟病。作为南宋人,他远离北方战场,关于蒙古人的记载更多的是道听途说,不足凭信。实际上,据学者研究长期征战后建立的元朝初年人口数字,同长期安居乐业的北宋末年人口数字相比,基本持平,甚至略高。元朝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户 ,一千三百四十三万零三百二二,口,五千九百八十四万八千九百六十四。宋朝徽宗崇宁元年,户,二千二十六万四千三百七,口,四千五百三十二万四千一百五十四。考虑到北宋初年约3000万左右的人口 ,同元朝初年的人口数字两相比较,无论如何都很难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同嗜杀联系到一起。


成吉思汗西征后的中亚实际情况到底是怎样的呢?在这方面,学界研究的还很不够,我们知道,占领花剌子模领土后,成吉思汗立即任命了富有城市管理经验的耶律阿海, 蒲察七斤,牙老瓦赤等,一批蒙元帝国最重要的文官管理城市。 耶律阿海祖上是契丹皇族祖孙,都有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 ,早年投奔成吉思汗被封为太师之职, 是成吉思汗时期蒙古帝国最重要的契丹人,也是最重要的文官。 “阿海从帝攻西域,俘其酋长只阑秃, 下蒲华寻斯干等城,留监寻斯专任抚绥之责。”寻斯干,即撒马尔罕。成吉思汗让耶律阿海留监撒马尔罕,可见对恢复花剌子模河中地区正常生产生活的重视。蒲察七斤,是女真人,原为通州守将,投降蒙古人后,随军西征,奉成吉思汗令镇守花剌子模河中地区另一个重要城市布哈拉,蒲察七斤既掌军权,又是蒙古帝国的丞相,也是布哈拉的太守,即达鲁花赤。在他的治理下,布哈拉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就连志费尼也承认,他到那里后使该城恢复些繁荣,在同书中志费尼记载,经过近三四十年的恢复建设,河中地区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原来繁荣昌盛的水平,而在另一些方面很接近原来的水平。而耶律楚材更是由衷地赞颂道,“太守多才民富强,风光特不让苏杭。”《元朝秘史》说从兀龙格赤城,来了姓忽鲁木石的撒儿塔兀勒人,名叫牙剌瓦赤马思忽惕,父子二人和成吉思汗谈论各城各地的风俗习惯,由于他们深切了解各城各地的风俗习惯,就使忽鲁木石马思忽惕和蒙古的答鲁合臣一同镇守不合儿城薛米思加卜城,兀笼格赤城,兀丹城乞思合儿 城,兀里羊城古先答邻勒城。牙剌瓦赤即牙老瓦赤,以上所说的城市都在西域和中亚,在蒙古大汗的支持下,牙老瓦赤父子废除了抽丁强制兵役及额外捐税尽,全力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因为牙老瓦赤父子是穆斯林,所以志费尼高度肯定,说因他们的公正治理,他们恢复了该地的损毁,可以从繁荣兴盛的成绩中看到,正是由于牙老瓦赤父子恢复花剌子模生产生活的功勋卓著,受成吉思汗和以后的历任大汗的重用,在整个蒙古帝国境内施展了自己的才华。

成吉思汗时期,耶律楚材的身份,是一个以备咨询的参谋人员,他的这种身份,一定程度地跳出了当事人的角色,更容易是客观的观察者。他忠实地记述了自己看到的蒙古人征服后的情况,他说“寂寞河中府,颓垣绕古城。”耶律楚 材见到的撒马尔罕是不是这样的?是的,成吉思汗打下该城后,为了防止潜在敌对势力利用城墙叛乱,平毁了城墙和堡前斜坡,印证耶律楚材的观察是正确的。同时耶律楚材进一步介绍被征服后的花剌子模的情况,农民“冲风磨旧麦,悬碓杵新粳,野老不知天子力,讴歌鼓腹庆升平。”一派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的景象。和他一同在撒马尔罕停留的丘处机及其弟子也说,“随处有亭台楼阁,间以疏圃,郭西园林,相接百余里,虽中原莫能过。”“旧日亭台随处列,向年花卉逐时新。”这些记载表明,蒙古人征服后,相当程度地保留了花剌子模的原有生活,应该给我们一定程度地透露了蒙古人征服后花剌子模国的情况,尽管是初步的。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成吉思汗时期撒马尔罕城内建有大量圣贤坟墓,这是中亚国家的传统 ,可是对于一直在中原地区生活的耶律楚材来说,这些都是很新鲜的 ,于是他在诗歌中忠实地记录下了这种现象。他前后两次提到这件事,可见印象之深。五颜六色的宏伟穹顶,让他多年后都难以忘记。耶律楚材不愧是一代英才,他只使用了两个字,就将这种文化现象准确地记载下来了。市井半丘坟,说的是它的现象,市井安丘坟,说的是它的缘由。前者不说安而用半,因为作者当时身在中亚撒马尔罕城内,建有大量陵墓,是每个人都看到的基本常识。后者不说半而用安, 是因为此时作者已经远离撒马尔罕, 读者也在蒙古帝国本土, 指出市井有丘坟的缘由 。这样的用词,既明确了事情的性质,也排除了没有到撒马尔罕的中原人士的误读前后两个字的区 别,显示出耶律楚材的遣文用字的精当,也间接反映了他日臻成熟的政治智慧,使他能在成吉思汗去世后的蒙元政治活动中逐渐走向权力中心,大显身手。尽管他在生活过的中亚伊斯兰地区中名声不显,却在儒家文化圈留下千古赞誉。因此市井半丘坟并不是成吉思汗嗜杀的证据 ,恰恰相反这是成吉思汗保护当地历史和文化的一个无意识的记录 ,如果成吉思汗毫无节制地摧毁当地的历史与文化,耶律楚材能看到撒马尔罕城内壮丽的陵墓建筑 ,以至于他反复歌咏此事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