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读

 昵称122638 2015-01-07

杜甫《登岳阳楼》与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阅读

 

厡诗: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翻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早年心仪久,今日眼底收。

东边是吴越,南边有荆楚。

中间洞庭隔,天地水中浮。

亲戚朋友在,书信从未收。

年老且多病,飘零在孤舟。

北方战事紧,将士鲜血流。

登楼凭栏望,为国心中忧。

厡诗: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翻译:

天下有名楼,岳阳第一流。

长江天上来,波涛洞庭收。

大雁头顶过,带去心上愁。

远山知我意,衔月慰我忧。

楼高插云霄,你我仙界游。

邀约天上客,举杯饮美酒。

高天凉风起,酩酊大醉后。

起舞弄清影,翩跹借长袖。

品读:

两首诗歌体裁相同,都是五言律诗。内容相同,都是登岳阳楼。都是登高望远,写景状物,咏物抒怀。

不同的,首先是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此格调也迥异。杜甫登楼远望,紧接着感叹自己的飘零悲苦,“亲朋无一字”,这是由于战争的动乱与破坏,使得“烽火连三月”,从而造成交通阻隔,而自己飘零在外,虽是思家心切,但很难得到亲朋和家乡的消息,真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难怪他要感叹“家书抵万金”了。如果诗歌就是这样表达自己的个人遭遇和悲苦情怀,那思想意义和诗歌格调也就很一般,但诗圣就是不一般,最后一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让感情大振,格调高标,尽管自己“老病有孤舟”,病魔缠身,飘零在外,孤老一人,但他登楼凭栏远望,想到的再也不是自己,而是吐蕃入侵,北国边关,烽烟四起,将士御敌,流血牺牲,他丝毫也没有被眼前美景陶醉,却是心忧天下,且不禁悲从中来,涕泗横流。而李白呢,他却是放得开得多,登楼观景,心中的那一点忧愁也被远飞的大雁带走了,远山张开大嘴,为他衔来一颗亮晃晃的明月,就像点着一盏天灯,照着他在高耸入云的楼上,与天上神仙举杯痛饮,带着醉意,在凉风中翩跹起舞。诗仙就是诗仙,他不像诗圣一样先忧后乐,而是“行乐须及春”,“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他来得洒脱得多,飘逸得多。自然,情怀的不同,诗歌的格调也就自然也就有高下之分,自然人们也就把“爱国诗人”的桂冠戴在了现实主义诗人老杜头上。

其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歌风格,也能从两首诗歌中明显的反映出来。杜甫紧紧的抓住现实生活,把战争的烽火狼烟如实的记录在自己的作品中,在痛苦的流血牺牲面前,沉郁顿挫的吟诵着现实的苦难,多沉痛,多悲苦。而诗仙呢,则是浪漫得很,飘逸得很,他不愿让内心的忧愁变成一个沉重的包袱压迫着自己,他会洒脱的借酒浇愁,他会凭借着他浪漫主义的大胆联想和神奇想象,让高山带来快乐,让大雁引走愁苦,够大胆的联想吧,还不够,既然楼高百尺,索性下榻云间,既然下榻云间,索性邀约天仙来举杯痛饮,既然痛饮,索性一醉方休,既然醉后凉风起,索性乘风舒广袖,和嫦娥姑娘及仙女们高蹈起舞,醒时同欢乐,醉后各分散。这就是李白,真真是仙气十足,浪漫得无以复加,尘世间真真无出其右者。正是他的浪漫,登得楼来,观景饮酒,快乐无比,轻松无限,“醉后凉风起”,多清新,“山衔好月来”,多俊逸。只怕庾开府和鲍参军转世重来,也不能望其项背了。

由于风格的迥异,表现手法自然也就不同。老杜虽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夸张,虽有“戎马关山北”的联想与示现,但毕竟是基于眼前景物和现实生活的大实在,是基于现实的客观描绘,而太白呢,则是大胆的虚拟想象;他用拟人化手法,让大雁把自己的愁苦引走,更赋予远山以生命和情感,让大山张开嘴把明月给衔来,这比一轮明月在山坳里冉冉升起要形象得多,有趣得多,活泼得多,当然也就热闹得多。“云间连下榻”应该是“下榻云间”的倒装,联想够奇特吧,“天上接行杯”应该是“行杯天上”的倒装,意思是举杯邀明月或举杯邀仙女,够大胆吧。喝醉了,索性和仙女跳个舞,够神奇吧。这都全然突破了现实生活的大实在,但我们就是能够接受他,不惟接收他,还愉快的欣赏他。他就不像杜诗那样来得压抑,让人沉甸甸的喘不过气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