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2.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3.临江仙(记得金銮同唱第) 4.采桑子(十年前是尊前客) 5.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6.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 7.采桑子·其一(画船载酒西湖好) 8.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9.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10.南乡子(归梦寄吴樯) 1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12.浣溪沙(湖上朱桥响画轮) 13.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14.浪淘沙(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 15.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 16.诉衷情(清晨帘幕卷轻霜)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何人解赏西湖好?景无时佳①。飞盖②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③。 谁知闲凭阑干处?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④。 参考答案 1.《伶官传序》或《秋声赋》 2.C 3.作者写西湖美景,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第一,具有画面感。这里,词人描绘了一幅清丽活泼、空灵淡远的风景画,清新可爱,美不胜收。第二,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既有静止不动的水面、烟雾和沧洲,又有款款飞动的白鹭。使得眼前景色宁静安详有充满灵动。第三,意境层次井然。这里既有高空飞翔的白鹭,又有低处的水面和小洲,还有两者之间的微烟。视野开阔,层次分明。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②。垂杨紫陌③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是诗人春日与友人旧地同游而作的游宴诗歌。 1.本词是一首游宴之作,但作者在上片中并未直接描写宴饮的场面,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处理?(5分) 2.结合诗句“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诗人不写酒筵之盛,也不写宴饮之欢乐,而是述说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要匆匆离去,停留下来,一同欣赏大好风光;(2分)也是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同时也以游宴的地点指出此行是故地重游,回忆了往昔的游赏之乐,同时为下文抒怀铺垫。(2分) 2.“今年花胜去年红”既有希望友人尽情赏玩之意,又与上片“当时”句呼应,道出了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及久别重逢的喜悦;(2分)“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虚笔想象,明年此处花朵将更加繁盛,但自己与友人又将天各一方,突显出了好友相逢,不能久聚的痛苦;(2分)此二句呼应前文“当时”句,将三年之花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惜花来写别情,以新颖的构思,抒发好友难得聚首,见面旋即离别的伤感。(2分)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2.(5分)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1.上片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刻画出怎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2.有人评说此词流于颓唐,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下片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对比。十年前的“月白风清”与如今的“忧患凋零”形成鲜明对比。刻画出一个老病羸弱,饱经忧患,晚景凄凉,内心充满幽愤的词人形象。 2.不同意。“鬓华虽改心无改”,虽然久经人世沧桑,但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欧阳修 残霞夕照西湖①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②凉生。莲芰③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注】 ①指颍州西湖。神宗熙宁四年,欧阳修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官,回到颍州私第居住。②轩槛:长廊的栏杆.③芰:指菱。 1.作者通过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3分)3.词中说“西湖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4 分) 4.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月”这一意象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通过视觉、触觉与嗅觉等多种感官描写“西湖好”。①视觉上,作者看到残霞夕照,花草繁茂,岸幽湖平,月上云散,写出了西湖的美景;②触觉上,作者手触轩槛,感到清凉,微风拂面,倍感清爽;③嗅觉上,作者在晚风中闻到阵阵莲菱清香,沁人心脾,倍感惬意。[4分。答出一种感观1分,对应分析1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悠然闲适之情,超凡脱俗之情。[3分。“喜爱”,1分;“悠然闲适”,1分“超凡脱俗”,1分。意思对即可。] 3.①花草繁茂(岸、汀花草繁茂),②湖平岸静(湖面广阔平静、湖岸幽静沉寂),③月色清幽,④莲香宜人。(4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4.与上片“残霞夕照”相照应,写出时间的推移;营造出了一种清幽的境界,烘托出西湖之美;表现出诗人对景色的陶醉。(4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西湖风光好,你看那夕阳映着晚霞的暮色,岸上的花坞,长满水草的小洲一片橙红。宽广的湖面波平似镜,小船横靠在那静寂无人的岸边。浮云消散,西南方露出了明月。傍水的栏杆边上凉风习习,带来了阵阵莲荷清香。这拂水的凉风,吹醒了游人的酒意。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阮郎归 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 1.首句的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3分) 2.结合下阕简要分析末句“画堂双燕栖”所蕴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 2.天色渐晚,主人公踏青归来坐在秋千上,感觉到疲乏,欲解衣小憩,抬头见画堂上立着两只燕子,猛然感到自己的孤单,心生怅惘,思念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译文 风和日丽,马嘶声声,可以想踏青上车马来往之景,青梅结子如豆,柳叶舒展如眉,日长气暖,蝴蝶翩翩,大自然中的生命都处在蓬勃之中。踏青过后,又荡秋千,不觉慵困,遂解罗衫小憩,只见堂屋前双燕飞归。 7.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其一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其二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1.两首词的上阕,都写了游西湖时的感受,但重点不一样。请简要说出其区别。 2.第一首下阕妙在一个“疑”字,你认为“疑”字妙在何处?请简要作答。 参考答案 前者侧重写泛舟西湖之上,饮酒为乐一醉方休的情境。后者侧重西湖景色给诗人留下的美感。 妙就妙在既与上阕中的“醉”字相互应,又交代了产生“行云却在行舟下”、“水中别有天”幻觉的原因:一是自己醉眼看西湖,二是湖水太清澈,也太平静。一个“疑”字,将天与水,湖与人,物与我融为了一个整体。 8.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① 欧阳修 群芳过后②西湖③好,狼藉残红④,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①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欧阳修致仕后,隐居颍州西湖作了一组《采桑子》词,共十首,此词是第四首。 ②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③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④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描写了怎样的图景?(4分) 2.首句是全词的纲领,全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运用了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1分),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1分)。落红零乱满地、杨花漫空飞舞、栏畔柳条尽日斜拂于春风中(1分),作者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4分) 2.全词实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暮春景象,虚写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2分),表达了作者繁华喧闹消失后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无所牵系的闲适心情(2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欧阳修 一年春事都来几?早过了、三之二。绿暗红嫣浑可事,绿杨庭院,暖风帘幕,有个人憔悴。 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任选两种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上片叹春日之迟暮,春光不能留驻,引出个人的伤感。(1分)下片通过叙述在长安“买花载酒”想起在家乡桃李,直抒胸臆,强化思乡和思亲之情。(1分) 2.寓情于景,以“绿暗红嫣”暗示春已到头,转眼就将是红衰翠减,流露出了几分伤感之情;对比,将“长安买花”与“家山桃李”对照、比较,突出对家乡与家人的深情与爱重;直抒胸臆,用“有个人憔悴”直接表达了春日远去,时光流逝,青春年华不在的伤感之情,“相思难表,梦魂无据,惟有归来是”三句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浓浓思念之情。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乡子① 陆游 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想见芳洲初系缆,斜阳,烟树参差认武昌。 愁鬓点新霜,曾是朝衣染御香。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他乡胜故乡。 【注】①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自蜀东归。这首词为临近武昌时舟中所作。 1.简要说明“‘归梦寄吴樯,水驿江程去路长’”在全词中的作用。(3分) 2.诗人在舟中主要想了哪些事情?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3.“却恐他乡胜故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1.交代自己在归途中(1分),表达急切归乡心情(1分),引出下文(1分)。 2.初到武昌情景,仕途经历(1分),想象重回故乡情形(1分)。 3.表达了想回故乡又怕回乡的矛盾心情(1分)。诗人久别故乡,迫切希望回乡(1分),但又担心故乡交旧离散反而勾起比客居他乡更深的寂寞与伤感(1分)。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西湖: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与泉河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词的上阙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上片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5分) 2.词的下阙主要是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的?抒发了诗人的什么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2分)上阙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3分)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2分)一、二句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2分)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2分) 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1.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 明。 2.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6分)诗人通过三句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春光图(2分):湖中的桥上隆隆驶过绘着彩画的车轮;春云在天上飘逸,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云影;春水无波,碧绿滑静,像琉璃一样晶莹无尘。(3分) 2.(6分)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1分),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2分)。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写枝头上的小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遗憾之情。(3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浣溪沙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注】此词是欧阳修贬官颍州时所写。 1.这首词上片描写生动传神,请找出两个表现力强的字,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词的最后一句情感发生了变化,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逐”“拍”“出”。(任选两字均可)“逐”字,生动传神地写出游人如织、熙熙攘攘的热闹情形;“拍”字写出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的情境;“出”字,突出了打秋千的人,让人仿佛看到秋千上轻盈的身影,隐约听到远处的欢声笑语。(字选对2分,解说2分,意思对即可) 2.上片描写春色秀丽,游人欢娱;下片写作者在画船中簪花宴欢,欢畅无极;最后一句笔锋陡然一转,人生中又有什么时候能欢乐如此呢?由欢快骤然转入沉郁,对比鲜明,感慨深沉,给人的印象极深。 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浪淘沙 欧阳修 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可惜天教生处远,不近长安。 往事忆开元,妃子偏怜。一从魂散马嵬关,只有红尘无驿使,满眼骊山。 1.联系全词,赏析“偏”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2.“只有红尘无驿使”一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作简析。 参考答案 1.从结构上看。“偏”字呼应上阕的“可惜天教生处远”一句,同时从内容上凸显了杨贵妃不顾客观实际、一味追求个人享乐的情态? 2.写道路上,被过往行人车马扬起的红尘依然如故,但唐玄宗、杨贵妃都已作古,为贵妃送荔枝的驿使再也见不到了,词句中寓含了作者对玄宗、贵妃荒淫享乐、乱政误国的批判及对后人应以此为鉴的劝戒。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 1.上阙一、二句,所写之景有何特点?作者写景的目的是什么?(4分) 2.“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使用了哪种修辞?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3.从下阕看,抒情主人公为什么会产生“寂寥”之感?请概括说明。(3分) 参考答案: 1.花木繁盛,花香阵阵,景色秾丽美好。②渲染洛阳满城春色,反衬深沉的离愁别绪。(每点2分) 2.①拟人;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每点1分) 3.①旅途春光无限,愁思也无边无际;②和繁华的洛阳形成鲜明的对照,驿舍偏僻寂静;③抒情主人公夜不成眠,望月思人,倍感“寂寥”。(每点1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诉衷情 欧阳修 清晨帘幕卷轻霜,呵手试梅妆①。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②。 思往事,惜流芳③。易成伤。拟歌先敛,欲笑还颦④,最断人肠。 【注】①梅妆:《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阳寿公主一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头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日,三日后洗落。宫女奇异竟仿,今日梅妆是也。” ②故画作远山长:故意把双眉画成长长的远山形状,表示离恨的深长。 ③流芳:一作“流光”,义同,均指流水年华。 ④颦:蹙眉,表示愁情。 1.词的上片写离愁别恨,但词人并不直接写,而是 借助人物的动作描写来写,试作分析。 2.词的下片刻画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心理? 参考答案 1.词的上片以形传神,“呵手试梅妆”这个细节,点出了女主人公的微妙心理。天气很冷,起床后呵手取暖,梳妆打扮,暗示了一夜思念,希冀久别之人突然回来;“故画作远山长”,只因心中充满了离愁别恨,所以把双眉画得像远山那样修长。 2.下片写歌女内心的愁苦。首三句写她追忆往事,哀叹芳华易逝,流年似水,内心伤感不已。此三句,寥寥数语便道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自身命运不能自主,而只得让美好年华虚度在陪人欢笑上的痛楚。结尾三句,以女主人公“拟歌先敛”、强颜欢笑、寸肠欲断的情态,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歌女无法获得幸福生活而为生计被迫卖唱的痛苦心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