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诗鉴赏100例(41

 江山携手 2015-01-07

清诗鉴赏100例(41—80)4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淮上有怀

姚鼐

      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注】①秋霜,这里用来形容吴钩的锋利雪亮。②燕,通“宴”。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4分)

2.诗歌的后两句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请结合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淮水之滨,诗人和一位具有豪侠之风的朋友宴饮辞别的画面。(4分人物、地点各1分;事件2分)

2.①友人乘船远去,两岸绿草茵茵,绵延远方,只余淮河水色茫茫,诗人空自伫立凝望。②惜别之意和孤寂之感自然寓于景中。(4分  景象描述2分,感情概括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小园

郑板桥

月光清峭射楼台,浅夜篱门尚半开。

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

数声犬吠秋星落,几阵风传远笛哀。

坐久谈深天渐曙,红霞冷露满苍苔。

1.简要概括月下小园的特点。(3分)

2.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与“客”的友情的?(5分)

参考答案

1.运用月光、楼台、篱门、竹林、犬吠、远笛等意象表现出小园环境清雅、幽静、远离喧嚣的特点。(点出意象1分,概括出环境特点2分)

2.用入夜时篱门半开和观察林中灯光知客到的细节,表现对客人来访的期待(2分);用升火煮茶的行为表现待客的殷勤(1分);用星落笛哀、坐久天曙、露满苔来表现朋友之间情投意合,依依难舍(2分)。(5分。意思对即可)

 

4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鸳湖

查慎行①

晓风催我挂帆行,绿涨春芜②岸欲平。

    长水塘③南三日雨,菜花香过秀州④城。

【注】①查慎行(1650-1727),海宁人。鸳湖:嘉兴南湖。②芜:丛生的草。③长水塘:原嘉兴城外的一条河道,通南湖。④秀州:即嘉兴。

2.这首诗的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美丽景色?(2分)

2在历来被认为佳句的“菜花香过秀州城”中,“过”字用的最妙,请你说说理由。(2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春天的早晨嘉兴城外春风和畅、春水荡漾、春草繁茂的景象。

2.“过”,写出了菜花之盛,香气之浓郁。抒发了作者对春日融融、充满生机的美好自然春光的欣赏赞美之情。

 

4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

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4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

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

  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

  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shuāng:小船。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望”两个方面回答。(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3分)

参考答案

1.晚:归艘钟声。望:江、青山、远帆、老鹤

2.“带”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画面具有动感。

 

4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晓过灵石

赵执信

晓色熹微岭上横,望中云物转凄清。

林收宿雾初通日,山挟回风尽入城。

客路远随残月没,乡心半向早寒生。

惊鸦满眼苍烟里,愁绝戍楼横吹声。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5分)

2.这首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其中“惊”有怎样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羁旅之苦,思乡之愁:诗人在微明中登山启行,途中云雾凄迷,秋寒凄厉,悄无人迹,整个旅途孤独而寂寞。客路迢递,乡心早生,凛冽之早寒更添绵邈之乡愁,戍楼横笛又将思乡之愁推向极致。前路渺渺,漂泊无依:残月西沉,客路茫茫,观残月之凄迷更感前路之渺茫,望惊飞之鸟更生无枝可依之痛苦。

2.(1)描绘了凄迷萧瑟的情景;放眼四望,烟霭茫茫,惊飞的乌鸦散布空中戍楼高耸,笛声呜咽,给行客增添了无限愁绪。

(2)“惊”字绘形绘声,形象地描绘了乌鸦因客至而四散惊飞的情景,移情于景,将诗人感前路之渺茫,处境之悲凉,内心之苦闷蕴含于其中,极富感染力。

 

4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①,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①“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鸿鹄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作者简介

赵执信(1662~1744)清代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人。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

二十八岁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劾革职。此后五十年间,终身不仕,徜徉林壑。赵执信为王士祯甥婿,然论诗与其异趣,强调“文意为主,言语为役”。所作诗文深沉峭拔,亦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篇目。

1.简要赏析颔联中“常”“偏”两词的妙处。(3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常”字强调时间频度,将随朝暮变化的山色写为常暮落日之色;“偏”突出情态,将新月照落叶的自然现象视为有意为之。“常”与“偏”改变景物的客观性,为情造景凸显诗人心绪与情感。

2.诗人看似旷达、闲淡,实则落寞、惆怅。首联即说“了不为秋悲”,诗人的心境看似旷达、闲淡;中间两联汗衫、落叶、霜风、残菊等意象的悲苦色调,透露出内心深处的忧伤与落寞,尾联烛光下饮酒的情景,流露出终老山林的惆怅。

 

4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舟中立秋

施闰章

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

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

  时事诗书拙,军储临海愁。

     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

 []①军储临海:时局动荡,临海府储存了大量的军粮。②洊(jiàn饥:指百姓遇到了连年的饥荒。③棹:代指船。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的变化。(3分)

2颔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对其表达效果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6.(6分)

1.示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由看到秋天生出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到由于看到临海府储存的军粮和百姓的连年饥荒,生出对时局动荡、百姓愁苦的无奈和忧虑的变化。(3分。意思对即可)

2.示例: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写立秋之日站在船上,看到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的迷茫秋景的描写,抒发了内心纷乱和阴郁的情怀。

3分。意思对即可。如从对偶等手法进行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4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符离吊颍川侯傅公

王士禛

跃马千山外,呼鹰百战场。

平芜何莽苍,云气忽飞扬。

       寂寂通侯里,沉沉大泽乡。

       颍川汤沐尽,空羡夥颐王

[注]颍川侯傅公:指明初大将傅友德,他初随陈友谅,后降明太祖朱元璋,有功于明室,后被太祖赐死通侯里:喻傅公生前居处。沉沉:茂盛。汤沐:即汤沐邑,借指封地。夥颐王:指张楚王陈胜,汉高祖称帝后为陈胜置守冢三十户。

1简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4)

2赏析颈联中寂寂”“沉沉二词的巧妙之处。(4)

参考答案:

1(1)首联写人,生动地勾勒出傅公在家乡狩猎时的雄姿与气概(1),颔联写草原广袤苍绿,鹰隼振翅竟使云气飞扬,此联表面写景,实则暗写傅公劲健勇猛、挟带雄风之状(1),蕴含了诗人对傅公的敬仰与赞赏之情(2)

2.“寂寂寂寥、冷清之意,这里形容傅公旧里寂寂无闻,冷冷清清(1)沉沉茂盛之意,这里形容陈胜乡里仍兴盛不衰(1),诗人运用叠词将傅公与陈胜死后衰荣的迥然不同相对比(1),更衬托出傅公命运之冤屈可悲,抒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1)

 

5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金陵晓发

姚鼐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

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

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1.本诗的一、二联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简要回答。(5分)

2.有人认为这首诗情感昂扬,有人认为感情低沉,你认为是哪种情感?请联系诗歌本身加以分析说明。(6分)

参考答案:

1.湖海、风烟、棹声、宵雪、山峰、云雾。(3分)意境阔大雄浑、辽阔深远。(2分)

2.【示例一】情感低沉。景物描写透露出孤寂之感,湖海茫茫,风烟漠漠、寒天断燕。最后一句击剑悲歌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悲慨,对凶吉未卜的前程的担忧。(6分)

【示例二】情感昂扬。景物描写虽然有静穆平柔的一面,但主要表现的还是一种阳刚之美,气势浩瀚,无论是湖海、风烟还是连宵雪、半壁山,让人感到的都是自然的雄伟,这刚好是作者内心昂扬情感的折射。诗中虽然有低沉的慨叹,但最后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决然鼓楫出发了,情感涨之高潮,充分体现了阳刚之美。(6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海上吊吴野人墓

于震

日落平原海气昏,一坟萧瑟对空村。

纵教大业留天壤,到底虚名误子孙。

岸拆蛟龙移墓道,潮来风雨吊诗魂。

当年冠盖应俱在,独认残碑剔藓痕。

【注】吴野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嘉纪,号野人。明朝覆亡后,隐居故里泰州,卒后葬于海滨。

1.诗歌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4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1)诗歌首联通过描写平原落日、海上水汽、萧瑟孤坟、寂寞村落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萧瑟、苍茫、迷蒙、孤寂、伤感的意境。(4分)

2.颈联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蛟龙”比喻海浪,用蛟龙的“移”和风雨的“吊”等拟人手法写吴野人墓的荒寂。尾联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用诗人当年诗名的显赫与如今墓地的荒寂作对比,表现诗人对文人不幸命运的悲叹。(4分)

【诗歌鉴赏】

诗歌首句点明诗人吊吴野人墓的时间,渲染思念之情,为后文作铺垫;第二句描绘吴野人墓地衰败的景色。首联营造了悲凉、萧瑟、苍茫的意境,充满哀伤情调。颔联是激愤之语,表现对吴野人身后悲凉、冷落遭遇的悲叹和同情。颈联、尾联更加详细地描绘了吴野人墓地的景象。全诗极力渲染吴野人墓地衰败、冷落的氛围,哀叹吴野人身后凄凉的遭际,反复表露声誉名望只是空名的思想,表达对吴野人不幸命运的悲叹之情。

 

5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帐夜①

吴兆骞

   穹帐连山②落月斜,梦回孤客尚天涯。

雁飞白苹年年雪,人老黄榆夜夜笳。

   驿路几通南圆使,风云不断北庭③沙。

春衣少妇空相寄,五月近城未著花。

【注】①诗人因科场案而流放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二十余年,此诗约作于抵宁古塔三年之时。②连山:就着山势。③北庭:汉时北匈奴所居之地,这里指诗人所居之地。)

1.诗歌的第二联是用什么手法从哪些角度描写边地景物的?请简要分析(5分)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6分)

参考答案

1.(1)动静结合,“雁飞”是动景,“白雪”是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边地特有的景象。(2分);(2)视听角度,“雁飞”“白草”“雪”“黄榆”是目中所见,“笳”声是耳中所闻,调动视觉听觉,给人身临其境之感。(2分)(3)色彩点染(或色彩渲染),“白”“黄”的色彩点染,写出了边地景色的单调。(1分)

2.表达了诗人身处苦寒边地的忧愁与无奈。(“空”表现出无奈,没有这一点的扣1分)(3分)妻子白白寄来了春装,因边地五月仍然不见春意,“春衣”无法穿在身上,侧面写出了边塞的苦寒。(3分)

 

5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①
査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②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注】①“湘东驿”,即是湖南东部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江西萍乡东部。②缫,煮茧抽丝。丝缫,即蚕丝。

1.本诗颔联的写景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全诗写出了芦溪什么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白描(1分):错落有致的村子里,传来鸡鸣狗叫的声音;绿草绒绒的河岸上,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1分)颔联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

或:视听结合(多种感官结合)(1分):沿途所闻是鸡鸣狗叫的声音,沿途所见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两岸悠闲觅食的身影。(1分)颔联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水乡田园风景画,让人感受到一派祥和、宁静、新鲜的生活气息。(1分)
(手法1分,具体说明1分,手法的作用1分。如果答“列锦”也算对。)

2.①祥和(和谐)、宁静(安宁)、新鲜(清新)【颔联】;
舒适(清凉)、充满生机(或:生机勃勃)【颈联】;
农耕(春耕、耕作)繁忙(忙碌)【尾联】。

(2分,答对三处中的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2分。对颔联、颈联的概括有一个准确的词语即可。)

②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田园(或:农家、农村)生活(1分)的热爱(喜爱、向往)(1分),对百姓勤劳(1分)的赞美(1分)。
(2分,答对前两个要点或后两个要点即可得2分。)

 

5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居庸关

徐兰

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1.本诗第三句极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2.请简要分析本诗中“士卒”的心态。(2分)

3.沈德潜在《清诗别裁集》中将一、二句改为“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参考答案

1.(4分)此句运用了对比、借代的手法(2分)桃花代指温馨美丽的家园(和煦的春光),用雪代指荒凉苦寒的边塞,(1分)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家园的眷恋之情(1分)。

2.(2分)①急于奔赴边地疆,建功立业;②即将出关对家园依依不舍。(每点1分)

3.(4分)①喜欢本诗(1分)。诗中的主人公既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1分)又有家园之思的柔情,(1分)两种对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当和谐的统一(人物形象立体丰满)(1分)。

②喜欢沈诗(1分)。写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2分),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1分)。

 

5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和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垅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4分)

2.这两首诗的三、四两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第一首诗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各2分,共4)
2。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飞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表现出来;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手法对了1分,分析3分)

 

5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8-9题

登采石矶①

张之洞

       艰难温峤②东征地,慷慨虞公③北拒时。

衣带一江今涸尽,祠堂诸将竟何之。

    众宾同洒神州泪,尊酒重哦夜泊诗④。

霜鬓当风忘却冷,危栏烟柳夕阳迟。

【注】①甲午战争爆发后,张之洞由南京回到武汉任湖广总督,这首诗是他归舟经采石矶时所作。②温峤:东晋名将,曾率领水军平定张峻起义。③虞公:南宋大臣虞允文曾率军和完颜亮大战。④夜泊诗:东晋镇西将军谢尚舟行经牛渚,听到袁宏在邻舟吟诗,对他大加赞赏。

1.这首诗不似一般的登临之作,诗人不再是登临览胜,逸兴横飞,而是抒发了自己无限的感慨,你能说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感慨吗?

2.这首诗的结尾有何特色?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在危难中担当重任,忧虑时局;②对英雄已逝,后继无人的忧虑;③自负有救国匡时之略,恨知己难逢。

2.以景语收束全诗,前面一路走来的感慨,议论至此乃变,着以景语,景中含情,使全诗有摇曳不尽之致。诗人凭栏送目,但觉烟柳溟濛。与沉沉的暮霭、迟迟的夕阳混成一片,心情如暮色一样迷茫难消。结尾十四个字中,聚集了霜鬓、寒风、烟柳、夕阳等事物,着力烘托出凄清冷峻的情景,透露出诗人怅惘无奈的心情。

 

5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登缥缈峰

吴伟业①

     绝顶江湖②放眼明,飘然如欲御风行。

    最高尚有鱼龙气③,半岭全无鸟雀声。

芳草青芜迷远近,夕阳金碧变阴晴。

夫差霸业销沉尽,枫叶芦花钓艇横。

【注】①吴伟业(1609—1672),明末清初诗人。字骏公,号梅村,江南太仓(今属江苏)人。吴伟业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仇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对清统治者也无好感。②江湖:偏义复词,义在“湖”,这里指太湖。③鱼龙气:指太湖水汽。

1.第二联写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荻花和钓船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

 

5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遇旧友

吴伟业

已过才追问,相看是故人。

   乱离①何处见,消息苦难真。

拭眼惊魂定,衔杯笑语频。

移家就吾住,白首两遗民。

【注】①乱离:指明,清之际的战乱。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苦难真:听到关于朋友的消息,也苦于难辨真假。

B.拭眼惊魂定:擦干百感交集的泪水,惊悸的心安定下来。

C.衔杯笑语频:难得相遇的老朋友举杯同饮,笑语频频。

D.白首两遗民:战乱中我已白发苍苍,成了被遗忘的人。

2.“已过才追问”一句中的“已”“才”两字似不着力,实则耐人寻味。请简要说明。

3.请简析“乱离何处见,消息苦难真”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2.“已”强调了两人已经擦肩而过,“才”强调了错过之后才觉面熟,又回去“追问”的情形。两字呼应,表现了两人变化之大,突出了相逢的意外。

3.这两句强调了“离乱”,交待了相逢的背景,表明了相逢的不易,突出了相逢的惊喜,也才有了相认后的盛情相待。给相逢之喜增加了悲凉的色调。

 

6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6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横塘夜泊

释宗渭

偶为看山出,孤舟向晚亭。

野梅含水白,渔火逗烟青。

寒屿融残雪,春潭浴乱星。

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

诗人简介

释宗渭,清朝初年江南著名诗僧。生卒年及俗姓均已失考。大约公元1664年前后在世。字筠士,又字绀池,号芥山,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少年时从大诗人宋琬学诗,中年后复游大学者尤侗之门。其诗讲究炼字炼句,讲究意境渲染。不用禅语而深含禅理,时名甚高。 

1.请谈谈这首诗中“逗”字和“浴”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1.用“逗”形容火光与青烟相映而跳动升腾的情态,似乎它们在互相逗趣,把渔火写活了,给“孤舟”飘荡的诗人带来温暖的情趣。用“浴”比喻星星被风吹乱的水中倒影,仿佛是星星在水波里欢快地沐浴而搅乱了水面的宁静。

2.这首诗颔联和颈联,描绘水乡早春静谧、幽冷的夜色,却用了“含”、“逗”、“融”、“浴”这些动词来表达,这是“以动衬静”;尾联“何人吹铁笛,清响破空冥”,是“以声衬静”,那忽然传来的划破夜空的清脆笛声,引发了正沉浸在横塘美景中的诗人的思绪,为诗歌增添了无尽的韵味。这首诗颔联和颈联,还用了拟人手法,“含”、“逗”、“浴”等词,赋予野梅、渔火、残雪、乱星以人的情感,(如“含”描写梅枝临水的婀娜神态,花色与水光相映,白润如玉)把这幅夜色图勾画得幽美动人,静谧而富有生气,真切地传达出残冬正在过去,新春即将到来的信息(或:诗人通过拟人化来表现大自然与人的亲密相通,以及他对自然之美的神会)(能分析一种即可)

 

6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百嘉村见梅花

龚鼎孽(niè

天涯疏影伴黄昏,玉笛高楼自掩门。

梦醒忽惊身是客,一船寒月到江村。

【注】龚鼎孽(1615-1673),字孝升,崇祯元年进士。清兵入关后做太常寺太卿,康熙时官至礼部尚书。

1.诗中是怎样写梅的?梅在本诗中的作用是什么?(4分)

2.这首七言绝句后两句的诗眼,有人认为是“惊”,有人认为是“客”,有人认为是“寒”。你认为是哪一个字?为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梅言志。借梅花表达思乡之情,苦闷寂寞之意。

2.“寒”。(1分)用梅的疏影、玉笛、高楼等意象。(1分)表达自己身为贰臣,内心的痛苦寂寞,表达对故乡的思念。眼前的月亮着一“寒”字,正是他心境的写照,写出了百愁萦绕,无可奈何的凄凉。(2分)“惊”或“客”,分析正确,表达情感正确也得分。

 

6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题王石谷画册玉簪①

蒋士铨

低丛大叶翠离离,白玉骚头放几枝。

吩咐凉风勤约束,不宜开到十分时。

【注】①即玉簪花,夏秋季开花,色洁白如玉,有清香。花蕊如簪头,故名。

1.作者怎样描绘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的?(4分)

2.作者看到王石谷所画的玉簪花后产生了怎样的心理?从中透漏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第一句写玉簪花的叶子,叶大而繁茂;第二句写玉簪花的花蕊,有含苞待放的(白玉搔头),也有已经开放的(放几枝),给人生机勃勃之感。(4分)

2.得赶紧吩咐凉风,对玉簪花梢头之花勤加约束,不要让他开到十分,因为那样的话玉簪花的美就会消失。表现了作者爱美、惜美的感情。(4分)

 

6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夜舟泊吴城

陈三立

夜气冥冥白,柳丝窈窈青。

孤篷寒上月,微浪隐移星。

灯火喧渔港,沧桑换独腥。

犹怀中兴略,听角望湖亭。

【注】陈三立: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陈宝箴之子。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七年二月,诗人回南昌西山祭扫父墓,舟行夜泊于鄱阳湖畔的吴城。

1.试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分析全诗。(4分)

2.“孤篷寒上月”一句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旬式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参考答案

1.全篇写湖上清寒的夜景——孤舟夜泊、夜雾迷茫、冷月细浪、吴城灯火繁密,(分析“景”2分)抒发忧国之思、失意之慨。(分析“情”2分)

2.倒装句式。(1分)本应是“寒月上孤篷”(1分)。把。孤~寒”突出在前,强调自己内心孤单、凄寒的感受;形容词“寒”化作动词,竟是说孤篷把冷意带给挂在其上的月,也就是诗人将自己的寒意移情于月亮。(2分)。

 

6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1.作者在《随园诗话》中说赋此诗是“借古人往事,抒自己之怀抱”。这首诗“借古人往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作者强调广大百姓的苦难远非帝妃悲剧可比,从而表现了关心民众疾苦、同情平民百姓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用了对比(映衬)的表达技巧,将《长恨歌》所描写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与《石壕吏》所表现的普通百姓遭受徭役离乱而家破人亡的苦难作了尖锐的对比。

 

6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和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山雨

【清】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山雨

【宋】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再现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3分)

2.这两首诗题材相同,但在描写手法和思想情感上各有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雨前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

②为后文写惊异之情作铺垫。

2①何诗—既有侧面描写,又有正面描写(中间两联),翁诗—则全为侧面描写;

②何诗—雨前的心旷神怡、雨中的喜、雨后的奇;翁诗—表达雨后的惊异之情。

 

6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邯郸道上

宋荦(luò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来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通过秋风、古木、荒祠、雨水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秋风阵阵、古木沧桑、祠庙破败的古道秋景图(2分),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氛围(2分)。

2.借用卢生“黄粱一梦”的典故(2分),含蓄地表达了对步卢生后尘、热衷功名利禄的“名利客”的讽刺(2分)

 

6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广陵吊史阁部①

黄燮清

沿江烽火怒涛惊,半壁青天一柱撑。

群小已隳南渡局,孤臣尚抗北来兵。

   宫中玉树征歌舞,阵上靴刀②决死生。

   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③。

【注】①广陵:扬州。史阁部:指史可法。明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学士,受命替师扬州,抵抗清兵。孤军抗战至英勇就义。史可法死后,扬州人民将他的衣冠葬在城外的雪岭,种了万株梅树来纪念他。明制,大学士入阁办事,称阁臣或阁部。②靴刀:《田唐书·李光弼传》载。唐代名将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作战时,常纳娅刀于靴中,表示决死之志。③芜城:扬州旧称。

1.诗作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说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2.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梅花岭上梅花盛开,“岁寒真气”的梅花有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诗人敬仰忠肝义胆、侠骨雄风的民族英雄史可法,以梅花写出了英雄浩气长存,以此激励着后人,表现了作者追慕先烈,愤世嫉俗的情怀和贯穿全诗的那种沉重的危机感。

2.(1)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了史可法赤心奉国的崇高气节。以清兵南下,势不可挡来凸现史可法只身支撑南明半壁江山的突出地位;以群小的勾心斗角,破坏大局反衬史可法的坚决抗战;以福王的荒淫无耻,映照史可法的誓死抗清。(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南明王朝比为“半壁青天”,用“一柱撑”比喻史可法支撑大局的突出作用,凝练又生动。(3)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用“玉树后庭花”的典故写出了政局如此岌岌可危、不知死活的福王君臣竟还在宫中纵情声色,逸乐不休;用“靴刀”的典故,精炼表现出史可法誓死抗敌的崇高精神品质。(4)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首句“沿江烽火怒涛惊”虚写清军大举南下,形势危急,渲染得有声有色;末尾两句“留得岁寒真气在,梅花如雪照芜城”写梅花岭上梅花盛开,是实写。但是梅花蕴含坚贞不屈的象征意义,又可说是虚写。(答对两点即给6分)

 

6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送友人出塞

吴伟业

此去流人路几千,长虹亭外草连天。

不知黑水西风雪,可有江南问渡船?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长虹亭外草连天”一句蕴含怎样的“情语”。(3分)

2.试对诗歌最后两句做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在黯然神伤的诗人眼前,猛然展出长虹古亭的外面荒草连接远处的天际的景象,以送别之地的满目荒草寄寓友人流放之地的遥远和荒凉。这无涯的荒草在萧瑟的秋风中伤心失色,凄凄含凄,也正如诗人一样,伤心无限

2.不知道西风吹打,雪浪汹汹的“黑水”边,会不会有江南那样的喊渡船的景象。在“黑水”的对比中,透露着诗人对远出塞外的友人的险恶莫测的流徙生涯的深切的牵念和忧惧。

 

70.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萤火

赵执信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①,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②。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赵执信,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其妻舅王士禛,时名满天下。①崔豹《古今注·鱼虫》:“萤火,……腐草为之,食蚊蚋。”②处囊:《晋书·车胤传》:(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心照书,以夜继日焉。”

1.这首咏物诗是怎样描写萤火虫活动的?(2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用“赋(铺叙)”写萤火虫在雨中仍执着飞行,穿行于人家的窗户间;在风里它似乎要被吹落在地,却忽又轻盈地越墙而过。运用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风、雨”作陪衬,暗赞萤火虫身虽细小却不畏风雨之意。(简述荧火虫的活动1分;细节描写或动作描写或赋,1分;衬托1分。)

2.托物言志(比兴手法、象征、比喻)。/自己独立自主,不肯随人俯仰的孤高兀傲品性,以及必将颖脱而出的坚定的自信心。(5分)

 

7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度大庾岭①

朱彝尊

雄关直上岭云孤,驿路梅花岁月徂②。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
   自来北至无鸿雁,从此南飞有鹧鸪。
  乡国不堪重伫望,乱山落日满长途。

【注】①大庾岭:地名,位于广东和江西交界处。岭上广植梅树,故又名梅岭。②徂:消逝。

1.写出颈联中“鸿雁”和“鹧鸪”的寓意。(2分)

(1)鸿雁:    (2)鹧鸪:   

2.结合全诗,简析尾联的表现手法和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1)(1分)书信,比喻乡音。写出“书信”或“乡音”均给1分。

(2)(1分)喻指思乡。写出“思乡之情”也给1分。

2.运用直抒胸臆、寓情于景的手法。感慨事业功名都随岁月流逝,表达了思乡伤怀之情。

 

72.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屡出

张謇

屡出真成惯,孤怀亦自遥。

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

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

无人能共语,默默斗旋杓。

【注】张謇(jiǎn),清末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为“谋振兴实业以救孱国”,四处奔走,备尝艰辛,这首诗就是“自道其艰苦与怀抱”之作。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中的“犹”“已”两字有何作用?(4分)

2.分析颈联“鹳影中霄月,蛙声半夜潮”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

1.“小车犹择路,独木已当桥”,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道出自己犹如小车一般势单力薄,所要走的路就如危险难走的独木桥,但还是要选择道路,继续前行。“犹”,依然,突出了作者直面困难、苦苦追求的坚强信念;已,已经,表现了作者不怕艰险,坦然前行的非凡勇气。

2.明月当空,映出了栖息的鹳鸟的影子;夜半时分,蛙声、潮声清晰可闻。在这一联中,作者写甚也的所见所闻,以动衬静,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与冷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衬托出作者的孤独寂寞。

 

73.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梅村

吴伟业

枳篱茅舍掩苍苔,乞竹分花手自栽。

不好诣人贪客过,惯迟作答爱书来。

闲窗听雨摊书卷,独树看云上啸台。

桑落酒香卢橘美,钓船斜系草堂开。

【注】①梅村:诗人别墅名字。②诣:拜访。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参考答案

1.第二联写景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2分)到了山顶,还有太湖的水汽,极言太湖之广。(1分)到了山半腰就没有了鸟雀之声,极言缥缈峰之高。(1分)
2。这首诗的尾联表面是慨叹吴王夫差的霸业消沉完了,只剩下枫叶获花和钓船了,(2分)实际上抒发的是吊古伤今的感慨,借对吴王夫差的慨叹,抒发对明王朝灭亡的感慨。(2分)

 

74.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北固山①看大江

孔尚任

    孤城铁瓮②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

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注】①北固山:山名,在今江苏镇江东北长江畔。②铁瓮:铁瓮城,镇江城别名,言其坚固如金城,故名。

1.试分析第二句中的“坐”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2分)

2.请赏析诗歌的三、四两句。(6分)

参考答案

1.清秋季节,落晖之下,诗人坐在北固山的绝顶,眺望形似铁瓮的镇江城和奔流的长江。一个“坐”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从容旷达的心态。(3分)

2.诗人先正面描写长江滚滚东流,奔赴大海;然后写青天竟给人向西飞掠的感觉,从侧面进一步突出长江东流的迅疾,(3分)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以写天来写江,出人意料,新颖独到。(2分)

75.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人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那个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

1.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请简要赏析“拂堤杨柳醉如烟”中“醉”字和“忙趁东风放纸鸢”中的“忙”字各有何妙用?

参考答案

1对乡村春天美景的热爱,对儿童天真快乐生活的欣羡。

2.“醉”字用拟人手法形象描绘了柳枝在烟霭氤氲中低垂飘拂的情态。“忙”字突出了儿童放风筝兴趣之浓烈,刻画出儿童天真可爱的形象。

 

76.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寄家人
沈绍姬①
归来偕隐计犹虚,垂老他乡叹索居。
   别久乍疑前劫事②,路歧才得去年书。
梦如柳絮飞无定,愁似芭蕉卷未舒。
记得小园亲手植,一栏红药近何如?

【注】①沈绍姬:生卒年不详,浙江钱塘(今杭州)人,长年客游淮左(今江苏扬州一带),垂老未归。此诗作于其客游淮左之时。②前劫事:前世事。

1.颈联中作者为什么要写柳絮和芭蕉二物?(3分)

2.在这首诗的尾联,作者不问别的,只问他亲手种在小园中的一栏红芍药的情况。有人说这样写是绝妙的一笔。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作者写柳絮和芭蕉二物是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写法,1分)
前一句用飘飞无定的柳絮来喻没有着落的恋乡梦;后一句用紧裹的、不舒展的芭蕉叶的心来喻在内心积郁已久的不得舒展的恋乡之愁苦。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长年客居在外的诗人为思念家人而梦往神游,无所着落,无比愁苦的心情。(结合文本阐释运用此种写法的作用,共2分,意思对即可)(3分)

2.此笔绝妙。(只有观点而无分析,不得分)诗人以小见大。(写法,1分,意思对即可)红药联系(/勾连)着故乡、亲人。(1分)惦念红药即是惦念着故乡、亲人。(1分)(结合文本阐释写法,共2分,意思对即可)这样写使得思乡、思念亲人的情感表现得形象而含蓄。(作用,1分,意思对即可)(4分)

77.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素心兰
何绍基
深心太素绝声闻,悔托灵根压众芬。
万古贞风怀屈子,一江白月吊湘君。
香愈澹处偏成蜜,色到真时欲化云。
园榭秋光都占尽,故应冰雪有奇文。

【注】何绍基(1799~1873)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咸丰初简四川学政,曾典福建等乡试。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据《大戴记》考证《礼经》。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说文段注驳正》等。

1.结合诗歌内容赏析颔联的艺术手法。(5分)

2.分析诗中“素心兰”的形象,谈谈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6分)

参考答案:

1.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诗人赋予秋兰以人的精神,歌颂其具有屈原的正直风骨,具有明月的虽然淡雅却清操永恒的美,表现了诗人对秋兰的喜爱之情。②诗人展开联想,由眼前的秋兰,联想到与其有着相同境遇的屈原,联想到湘水之神湘君,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拓展了诗歌的境界。

2.诗中的素心兰,色淡香远,胜过众芳的俗艳浓郁;虽因众芳的妒忌而愤郁,却仍保持自己高洁的节操。本诗正是以吟颂秋兰来表达对恬淡自持又流芳万古的君子节操的赞美。

78.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清明
金圣叹
清明正是落花时,百舌声中折一枝。
恼杀东风太无赖,公然来我手中吹。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景抒情,试作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暮春时节,百鸟啼鸣,落英缤纷。②诗人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体,表达了爱花之意、惜春之情。

2.①借代。以“百舌”代指众鸟,百鸟啼鸣的画面鲜明可感。②拟人。赋予东风以人格化写法,表现春风的活泼可爱。

 

79.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渡江大风
袁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
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
   缆系地无所,鼍①鸣窗有声。
   金焦②知客到,出郭远相迎。

【注】①此诗作于袁枚从扬州去镇江渡江时,扬州和镇江是隔长江相望的两城。②“缆系”句,缆绳没有拴系的地方。③鼍(tuó):即扬子鳄,一名鼍龙,又名猪婆龙,体长六尺至丈余,四足,背、尾有鳞甲,相貌可怖,鸣声如鼓。④金焦:金山和焦山的并称,金山在镇江市西北,焦山在镇江市东北,二山相距十五里,对峙江中。

1.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2.你认为哪一个字突出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本诗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中渡江大风击浪、波涛如怒、小船起伏、惊心动魄的场面。②尾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金山和焦山想象成两位热情的东道主,远出城外来到江边迎接诗人,描写新奇,富有风趣。表现出诗人搏击风浪后即将到岸的欣慰喜悦之情。

2.“独”。在狂浪怒卷、险象环生的江上,唯独“我”乘着一只小船搏击风浪。一个“独”字突出表现了作者我行我素、英勇无畏、沉着镇静、乐观洒脱的自豪感。

 

80.阅读下面两首清诗,回答问题。

漫感

龚自珍
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

己亥杂诗

龚自珍
少年击剑更吹箭,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②分:料想。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诗从诗人心系边疆局势写起,“惘然”二字奠定了全诗低沉悲凉的基调。

B.前诗中的“负尽”和后诗中的“一例消”,都传达出了诗人忧愤悔恨之情。

C.后诗结尾二句写出了诗人归乡之后,百感交集、心潮难平的复杂况味。

D.这两首诗既豪宕激越,又沉郁悲慨,都表达出了诗人深沉炽热的情感。

2.“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参考答案

1.B (3分)

2.答案要点:
既拥有报国立业的雄心壮志,又饱含忧国伤时之幽情的诗人形象。或:既有情致又有胆识、刚柔相济的诗人形象。

诗人形象包含两方面特征。能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诗人形象特征分析,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