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 孔子对公治长(孔子弟子,后来成为孔子的女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你。虽然被关押在牢狱之中,不是你的罪过。”(孔子)把他的女儿嫁给了他。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 孔子对南容说:“国家太平,不会被废弃做官,国家混乱,免于刑罚杀戮。”(孔子)把他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注意:有道,就是天下太平。)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译文】 孔子谈到宓子贱说:“这个人是个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君子,这个人从哪里学来这样好品德的?” (注意:“君子哉若人”,是个主谓倒装句;若,代词,这个。“斯焉取斯”中的第一个“斯”是代词,这个人;焉,是个兼词,于之,从哪里;第二个“斯”也是代词,代“这种好品德”。)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琏瑚也。” 【译文】 子贡(名字叫端木赐)问道:“我怎么样?”孔子说:“你好像是一只器皿。”子贡又问:“什么器皿?”孔子说:“总庙里盛黍稷的器皿。” (注意:“赐也何如”中的“也”字,用于主谓之间,表停顿。琏,应该读(liǎn),《红楼梦》中的贾琏,也该读(liǎn)。)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译文】 有人说:“冉雍(字仲弓,孔子弟子)仁义却口才不好。”孔子说:“哪里要用口才。用口才敏捷善于答辩来控制别人,屡次被人憎厌,(我)不知道他仁义(不仁义)。哪里用得着好口才呢?” (佞,有口才,能言善辩;口给(jǐ),口才敏捷,善于答辩。)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译文】 孔子要漆雕开(姓漆雕,名开,孔子弟子)做官。漆雕开回答说:“我对做官还不能有信心。”孔子很高兴。 (注意:吾斯之未能信,属于宾语前置句。说,通“悦”。)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 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乘着小竹筏到海上漂浮,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子路名叫仲由)了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孔子说:“子路喜好勇武超过了我,没有选取合适人材的办法了。” (注意:桴,小的竹筏;大的叫“筏”。“无所……”,属于古汉语固定格式,翻译成“没有……方法(或”东西”。)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译文】 孟武伯问道:“子路仁义吗?”孔子说:“不知道。”他又问。孔子说:“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子路治理它的军队。(我)不知道他仁义不仁义。” (孟武伯)又问:“冉求(名有,弟子)怎么样?”孔子说:“冉求,一千户人家的城邑,可以让他做县宰。(我)不知道他仁义不仁义。”(孟武伯又问)“公西华(姓公西,名赤)怎么样?”孔子说:“公西华,整饰衣冠系上腰带,在朝堂上站立,可以让她跟外宾交谈。(我)不知道他已不仁义。”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译文】 孔子对子贡说:“你跟颜回比,哪个更强些?”子贡答道:“我,怎么敢跟颜回相比呢?颜回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十件事,我听到一件事就能推知两件事。”孔子说:“赶不上他啊,我同意你说的你赶不上他。” (注意:望,相比;与,赞成,或同意。) 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文】 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类的墙不能粉刷了。对于宰予啊我还能说什么呢?”孔子又说:“开始,我听到别人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听到了别人的话,就要观察他的行动了。从宰予(这)(我)改变了态度。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伥。”子曰:“伥也欲。焉得刚!” 【译文】 孔子说:“我没见过刚毅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chěng)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刚毅的人。”孔子说:“申枨有私欲,怎能说是刚毅的呢?”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文】 子贡说:“我不想别让人强加于我,我也不想去强加于人。”孔子说:“端木赐啊,这不是你所能做到的。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译文】 子贡说:“老师的文章,(我们)能够听到;老师的谈论天性和天道的话,(我们)不能听到了。”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译文】 子路有了了见闻,没有能实行,只害怕再听到别的见闻。” (注意:“未之能行”是一个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子贡问道:“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凭什么谥号称他为‘文’?”孔子说:“机敏而喜好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求问为可耻的,因此他死后给他的谥号是‘文’。” (注意:“不耻下问”中的“耻”属于意动用法。“是以”属于宾语前置。)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译文】 孔子谈论子产说:“做君子的原则有四个。他自己的言行谦恭,他奉事君上时恭敬,他教养百姓时恩惠,他役使百姓时仁义。”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 孔子说:“晏平仲(齐国大夫,就是晏婴,他的字叫平仲)善于跟别人交往,时间长了,(人们)就敬重他。”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悦,何如其知也。” 【译文】 孔子说:“臧文仲(鲁国大夫,姓臧孙,名辰,字仲,谥号为文)储藏着一个占卜用的大龟,有雕刻着像山一样的柱头斗拱,有像画着藻草一样的梁上短柱,为什么他这么智慧呢?” (注意:蔡,古时占卜用的大龟。“山节藻悦”,意思是给那个大龟盖了座房子,房子装饰得很华美。节,通“楶”,意思是柱头上的斗拱。)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 子张问道:“令尹文子三次出仕做令尹,没有高兴的神色。三次被罢免,也没有恼怒的色。旧日里做令尹时的治政,一定把它们交代给新的令尹。(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是忠诚的。”(子张)又问道:“(这个人)仁义吗?”孔子说:“不知道。哪里能够说仁义呢?”子张又问:“崔杼(齐国大夫)杀掉齐庄公,陈文子(齐国大夫)有十辆马车,放弃了它们离开了崔杼。到了别的国家的时候,就说:‘(执政者)犹如我国崔杼一样。’又离开了那个国家,到了另一个国家,就又说:‘(执政者)犹如我国的崔杼一样啊。’又离开了那个国家。(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说:“(这个人)很清白啊!”(子张)又问道:“(这个人)仁义吗?”孔子说:“不知道,(这)哪里是仁义呢?”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 季文子(鲁国大夫,姓季孙,名行文)总是多次思考后才去行动。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注意:再,在古汉语中是“两次”,或者是“第二次”的意思,没有“再一次”的意思。如“三年再见”,如果是古文,是说“三年里见了两次;而在现代汉语中,则是说“三年之后再一次见面”。)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谥号为宁),国家清平的时候,就显得很聪明;国家政治腐败的时候, 就装作很愚蠢。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装出来)的愚蠢,(别人)不能够做到。”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的弟子们志向远大而对事物缺乏谋断, 写起文章来斐然成章,不知道用来教育他们的方法啊。” (注意:所以……,属于古汉语固定格式,翻译成“……的原因”,“……方法”等。)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孤竹国国君之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他们“义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上),不念念不忘旧仇,怨恨他们的人因此很少。” (注意:“怨是用希”句中,“用”,介词,因;“希”通“稀”。)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醢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译文】 孔子说:“谁说微生高(鲁国人,姓微生,名高)直爽?有人讨要点肉酱,(他)向他的邻居套要来才给人家。” (注意:诸,兼词,用于句中,是“之于”;用于句末,是“之乎”。醢(读hǎi)有两个意思,一是鱼肉做成的酱,一是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谄媚的神色,毕恭毕敬,左丘明认为这很可耻,我也认为这很可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译文】 颜渊和子路陪伴着孔子,孔子说:“为什么不谈谈你们的志向呢?”子路说:“(我)但愿我乘坐的车马,穿着的轻暖的皮衣,跟朋友们共同享用,即使使它们破了,(我)也没有丝毫遗憾。”颜渊说:“(我)但愿(自己)不夸耀自己的善行,不把劳苦的事施加给(别人)。”子路说:“希望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对老年人,使他们安逸,对于朋友,使他们信任我,对于年轻人,使他们亲附我。” (注意:“盍各言尔志”,句中的“盍”是一个兼词,“何不”;因而翻译成“为什么不”。衣,破读(yì),名词动用,因此翻译成“穿”。“敝之而无憾”,句中的“敝”,属于使动用法。)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译文】 孔子说:“算了吧!我没有见到能见到(自己)过错而能在内心里自责的人啊!”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译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