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潜口民居

 昵称18892371 2015-01-07

由黄山至歙县的沿途有“古建长廊”之称,潜口明代民宅是其杰出代表,多为明代古建筑,因位于紫霞峰下,故又称“紫霞山庄”,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庄面积一万六千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附近的十座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一处,形成了今天独具风格的明代山庄。这十余座明代古建筑是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司谏第、吴建华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

山庄门厅为3开间门廊,高檐如盖,8根梭往拔地而起。门厅建于明中叶,原为潜口镇汪姓众厅六顺堂残留部分。

“荫秀桥”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4年),为单孔拱桥,它由当地尼姑出资所建,桥的一头是尼姑庵,另一头是鸡犬相闻的村庄,“荫秀桥”三字,一半为阳刻,一半为阴刻,桥中央成了佛界与人间的分界线,故又叫“阴阳桥”,十分有趣的是该桥两旁护栏砌筑却是罗汉板。岁月悠悠,小桥依然,“师太不知何处去,罗汉依旧笑春风”。

走过“荫秀桥”,便是“石牌坊”,它建于明嘉靖年间,牌坊正面无题字,只雕着一个龇牙咧嘴的“鬼”,手里拿着一支笔,脚上踏着一只方形大斗,“鬼”与“斗”合起来为“魁”。牌坊背面刻了月宫桂树,表明立坊者方氏期望家族子弟多出文魁星,去蟾宫折桂,光宗耀祖。

迂回登山,即有一亭,名曰“善化亭”,建于明代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亭名“善化”,乃取旧时“善化贤良释化愚”之意。亭为方形,四柱居空,飞檐翘角,造型美观,亭顶梁横木上刻有对联:“阴德无根方寸地中种出,阳春有脚九重天上行来”,意在劝人诚心行善方可积德。此亭还有一对联:“走不完的前程,停一停,从容步出;急不来的心事,想一想,暂且丢开”,寓意十分深刻。

步出善化亭,顺山而上,即见第一座民宅“乐善堂”,又称“耆耋厅”

,始建于明代中叶,此堂是供族中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娱乐和议事的场所。宅高压古朴,有二进三开间,正面为三开间柱式门厅,厅的两侧多有门房,前后进间设有天井。明代徽州民居家家如此,谓之“五岳朝天,四水归堂”。古时的徽州人聚水如聚财,选设天井,不仅是通风采光的需要,还图“肥水不外流”之吉利。乐善堂天井两侧都有廊室,正堂二十根大柱巍然挺立,横梁雕刻精细,整个建筑气势不凡。

“司谏第”,建于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司谏第既保留了较多的宋代和元代的建筑风格,又严格遵守明代的营造定制,用材讲究,雕刻精美。它进深8米,通间宽8.2米,气度恢弘,是全国突起见的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曹门厅”,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4年),也保持了宋、元时期的建筑风格,只可惜正厅已不存,只剩门厅和两厢。而民宅中其他建筑同样值得玩味,如方文泰宅中雕刻之精美, 苏雪痕宅结构之精妙,等等。

潜口民宅是徽州明代民居的缩影。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首先,潜口民宅很注意它的代表性。从建筑类型看,既有洞社、宅第,也有小桥、路亭、牌坊;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从宅主看,有商人的是捐建的"善化亭",老人议事娱乐的"乐善堂",大家旺族的众厅。其次,潜口民宅颇县典型性。这里有雕饰精美,能体现徽雕技艺的"方文泰宅",有江南现存明代最早砖本结构建筑之一的"司谏第",亦有保留了元代营造手法的"吴建华宅"。这里,可以见到明宅起居方便,简易而富有实用价值的营造法,从天井设水池去体验聚水如聚财的哲理。再次,潜口民宅有统一的艺术风格。移人的建筑,大都取自潜口村,布局上又参照了徽州古村落的固有特点,内部陈设以明代家具和其他生活用品,再现了徽州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貌。

潜口南宋时曾是驰名江南的园林胜地。将古民居集中起来既利于保护,也便于参观,只是它原来的环境就很难如原一样恢复了。

看介绍才知道这里是陶渊明隐居地,不过九江浔阳的柴桑又怎么说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