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神内医生解析:你的神经 你的病

 tuzididie 2015-01-08
    如果说人体是一部机器,那么,人的神经系统就是这部机器的复杂电路,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影响着全身的“传导”.而神经内科的医生们,就是“电路传导系统”领域的高精尖工程师。他们常常在临床表现各式各样又极其相似的神经内科疾病里,寻找蛛丝马迹,破解疾病之谜,然后对症施治。诊治的过程中,每位医生都在跟时间赛跑。然而,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和“相似性”,却让很多人们不以为意或者盲目判断,结果错过了最佳的就诊时间,影响了疾病治疗的愈后,留下了不可逆转的后遗症。如何把握神经系统疾病中被人们忽略的细节?如何走出人们习以为常的疾病误区?带着这些问题,12月11日,记者走进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听医师揭秘,那些被误读的神经内科疾病。

    有一种眩晕是耳石“捣鬼”所致


    年近60岁的刘先生经常小酌几杯。前几天,他多喝几杯。次日清晨醒来,他转动头时,突然感到周围天旋地转。在持续十几秒钟的时间里,刘先生好似掉进了飞速旋转的滚筒中,不敢睁眼,并剧烈恶心、频繁呕吐,而且睡觉和起夜都需要固定的姿势,否则稍一改变了角度,就会眩晕发作。

    几天来,刘先生苦不堪言,十分惊慌。家人领他到市内多家医院看医病,有的诊断为“颈椎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的认为是“美尼尔氏病”的,验血、拍头颅CT和核磁共振片、吃药、点滴、住院,一点效果也没有。后来,刘先生的儿子在互联网看到一篇“十分钟治愈眩晕”报道,就带着父亲来到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找到了二病房的主任王中卿,他就是报道那篇文章的医生。

    经过相应诊断,王中卿主任认为,虽然许多疾病都会引起眩晕,但导致刘先生眩晕的病因还是耳石脱落。“在双侧的内耳有调节身体平衡的器官,其中最重要的结构之一就是里面有球囊和椭圆囊。在这两个小小的囊里面具有碳酸钙盐结晶体,形状像个石头,故被称为耳石。通常耳石由酸性粘多糖牢牢固定在囊斑上,帮助人们感知运动的速度和方向。由于某种原因,如酗酒,或因老化、愤怒、劳累、失眠时,耳石会脱离原来位置,由于重力作用滚到半规管里,随着头部的活动而移动并刺激神经末梢,导致剧烈眩晕。”王中卿说,耳石脱落患病者常常清晨在床上向左侧或右侧转头、卧床、低头、抬头时突然引发眩晕,一般历时数秒至数十秒,不超过1分钟,大约6-8周可自行缓解;严重者可迁延数月甚至数年,每年约有10-15%的人有复发。

    另外,嗜烟如命,也会导致眩晕。这主要是不良习惯导致的血管狭窄所致,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如果患者伴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出现的风险则更高。

    身体“一过性”异常其实是脑卒中“报警”

    “虽然只是持续几分钟的症状,可是,如果能早一点儿警惕,或许就不会因为脑卒中留下偏瘫的后遗症了。”在哈尔滨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55岁的陈女士懊恼不已,因为根据自述病史,医生告诉她,那几分钟的症状,其实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而这恰恰是脑卒中的“预警”表现。

    原来,家住道里区的陈女士最近一周总是感觉自己的右腿和右手突然麻木、乏力,活动几下,似乎又好了。因为最近几天家里请客,她和老伴在菜市场买了一大堆菜,陈女士便认为是自己拎菜太重了所致,也就没太当回事。这样的症状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两次,直到一周后的早晨,陈女士起床时发现自己的右半身动不了了,这才慌了神,赶紧让家人把她送到了医院。虽然救治的还算及时,可陈女士还是留下了轻微的偏瘫后遗症。

    “临床上,这样的病患并不鲜见。”哈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四病房的曾为民主任告诉记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脑、脊髓或视网膜由于局部缺血所致的、不伴急性梗死的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临床表现为一过性视力改变,如黑矒(眼前发黑)、失明;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如患者感到口角歪斜、口齿不清、失语、记忆力下降、肢体乏力、偏身麻木、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还有的人会出现头痛、眩晕、睡眠障碍等症状。由于这些症状多为一过性的,有的是一天发作数次,有的是数天发作一次,一般10到30分钟内就会缓解,患者往往会掉以轻心。其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千万不可等闲视之,要急诊入院!有统计显示,出现了短暂性脑缺血的患者,7天内发生脑卒中风险为4%—10%,90天内卒中风险为10%—20%,90天内短暂性脑缺血复发、心肌梗死和死亡事件总的风险高达 25%.

    ”反应性血压升高“切莫盲目降压

    在谈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哈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三病房的王晶主任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几年前,她接诊过一个外地转诊过来的病患。36岁男性。当时,那个患者是以脑梗死入院的,可她询问患者病史和配合仪器检查后却发现,患者在入院前一天已经出现了头晕、头痛、恶心,可当时患者量了一下血压,血压为200/130毫米汞柱,便自认为是血压升高所致,自行服用降压药后,见降压药效果不好,他还加大了药量和服用次数,一天之内连续服用了6次降压药,结果血压确实降低到了140/90以下,可是病人出现了右侧肢体的偏瘫,意识也出现朦胧状态,虽然经过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可年纪轻轻却留下了偏瘫的后遗症。王晶说,其实,这个病例所谓的血压升高,是机体在脑缺血发作后出现的应激反应,也叫反应性血压升高。作用是这种情况下更好地保证脑部供血,以防相关脑组织受损。可是一些患者因为认识不足,盲目选择降压,结果适得其反,造成了缺血性脑血管病,如脑梗死等。王晶提醒,如果血压升高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一定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

    除此之外,王晶还告诉记者,医学领域还有一种脑卒中3-4.5小时是”黄金救治时间“的说法。一旦有人被发现有脑卒中症状, 能在3-4.5小时内到达医院并得到积极治疗,就有可以得到完全或部分恢复。这是因为脑组织每时每刻,都需要脑血管为它供应血液和氧气,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后,血液完全中断的缺血中央地区,神经细胞在几分钟内就开始坏死,在周围的缺血区,若不及时恢复血流,神经细胞在几个小时内不可逆转的走向死亡。而对已经死亡的神经细胞根本无法救治,所以”时间就是大脑“.

    感冒后周身乏力也有可能是”格林巴利综合征“

    ”不就是感冒发烧吗,刚刚两天,我儿子怎么就四肢无力到梳不了头、系不了纽扣,站起来都费劲的地步了呢?“在哈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病房里,人们老何一脸疑惑地向医生询问着病情。

    前些天哈尔滨突降大雪,气温降低,老何的儿子大力(化名)在户外工作时间长了,回家后出现了发烧、四肢无力的症状,”以为是感冒,喝点儿姜水,捂捂汗就好了,我就让他早点儿躺下睡觉了,可是几天后病没好,症状却严重了,儿子说穿衣服觉得手不好使,系不上扣了,我赶紧陪他到医院就诊,医生说他得了一种叫格林巴利的病。“

    格林巴利这个”怪“名字老何还是第一次听说,而接诊的王晶主任却告诉他,这种病在神经内科并不罕见,差不多每年都会遇到几例。”这种病往往发生在感冒发烧之后,主要症状就是四肢无力,因为会威胁的呼吸肌,所以严重的会危及生命。但如果及时治疗,绝大多数都是可以治愈的。

    王晶主任介绍说,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充分阐明,现在认为它可能与某些病原体(病毒、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它的发病率是0.6-1.9/10 万人,男女发病率相似,以儿童和青壮年多见,四季都会发病,多数患者起病前1-3周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的情况。另外,还有一种疾病叫周期性麻痹,也是四肢无力,有时发生在腹泻之后,饱食、酗酒、过劳等都是诱因,严重的可导致心脏骤停。对于这两种疾病,王晶主任提醒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感冒发烧或腹泻之后周身乏力,最好尝试抬举上下肢,如果是抬不起来立即就医,以防是上述两种疾病并引发严重后果。

    打点滴“通血管”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家住道外区的杜大娘有一个习惯,每到冬春及秋冬季节交替时,都要让当护士的亲戚上门,给她静点一些“通血管”的药物。前段时间,因为亲戚有事,不能来,她便来到自家附近的哈市第一医院,让医生给开点儿药静点,没想到医生却告诉她,这种做法根本不对。更悬的是,杜大娘说自己最近老是头晕头痛,医生建议她CT检查,结果一查竟然发生了轻度的脑出血。杜大娘即庆幸自己就医及时,没有发生大意外,又心里纳闷,周围的老太太们都在“通血管”,为啥医生却说这不靠谱呢?

    当时给杜大娘看病的正是哈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四病房的曾为民主任。他说,临床上输液预防脑中风的药物主要有血塞通、葛根素、丹参、脉络宁等中药注射剂。 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液黏度、轻微抗血小板聚集等,按照病人的理解就是“疏通血管”.可事实上,这并不能有效预防脑中风,因为输液仅消除血管中的杂质,改善微循环。脑中风的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与酗酒等并不能通过输液得到控制。此外,靠输液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的作用也不持久,盲目输液还可能增加心脏负担,诱发不良反应。

    曾为民建议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保健方法应该是每隔一年或半年,到正规医院的专科检查一下血脂、血糖等相关生化指标。另外,要保证睡眠,生活要规律,饮食主张低盐低脂,米、面、杂粮都要吃,还要适当吃新鲜蔬果、豆制品等,少糖少油,切不可私自“配药”治疗。

    手部震颤不都是帕金森还有可能是“特发性振颤”

    “大夫,你说我得的不是帕金森,可我的手为什么一直在抖呀?”55岁的郑先生找到哈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一病房副主任孙伟峰诊病时,怀疑自己得帕金森近半年了,期间他还按照熟人建议,服用了治疗帕金森的药物,一直没有效果,才从农村来哈尔滨就诊。

    “手抖不一定就是帕金森。”孙伟峰一边向郑先生解释,一边对其进行检查。很快,他发现,郑先生虽然手抖,但是做往嘴送物的动作却很准确,“这肯定不是帕金森”.孙伟峰说,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功能障碍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症状主要表现为静止时手、头或嘴不自主地震颤,肌肉僵直、运动缓慢以及姿势平衡障碍等。帕金森病的确诊,要从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4个方面考虑,一个人至少出现了两方面的症状,才会被考虑是否患上了帕金森,然后辅以相应仪器检查确诊。而郑先生只是手抖,不伴有肌强直,肌张力障碍,步态迟缓等症,实际上他患的是一种名为“特发性振颤”的疾病。

    “其实,引起肢体或头部颤抖的原因很多,甲亢、颈椎病、小脑病变、情绪、功能性病变都可能导致手抖。”孙伟峰说,但临床上,把手抖或者头部颤抖当做帕金森的人们却不在少数。最可怕的是,有一少部分人还盲目用药。结果不但不对症,反而受药物副作用毒害。其实帕金森和特发性振颤是有很大区别的。另外还有一种误区就是,很多人们常以为帕金森病就是老年性痴呆。其实,二者有着本质差别。老年性痴呆的主要症状是疾病早期可出现记忆力减退,行为异常,智力下降、有的病人出门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或者忘记在煮饭等,但运动功能正常,动作灵活;而帕金森病人早期智力和记忆力都是正常的,主要是因为患者面部表情少,俗称“面具脸”,伴有抑郁情绪等症状,容易被人误认为是老年性痴呆。只是随着病情进展,严重的患者,记忆力以及智力会下降。所以,孙伟峰觉得,让人们走出那些“习以为常的疾病误区”非常棘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