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见能医

 学中医书馆 2015-01-08

一见能医
   
前言
    中医药抄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颇有价值的遗产,蕴含着历代医家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一

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其中的临床各科与医案部分,每每具有独到的理论启迪与临床见解,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

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录全国113个图书馆截至1980年底为止的馆藏中医药图书,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出版的中文中医药图书

,共计12124种。内有中医药抄本5083种。其中未刻抄本3924种,已属孤本的有3623部;清末前抄本1228种,其中未刻抄本923种,已属孤

本的有818部。内容涉及医经、医案、诊法、方药、综合与临床各科类。其中临证各科的抄本多达2118种,其次为方书、医案类抄本。从馆

藏抄本品种的数量来说,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收藏量最多,分别为1229种与1045种,合计为2274种,占总量的

45。
    对抄本进行系统整理研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摆在研究者面前的困难重重。具体表现为:目前没有一部书目能完整全面地反映现存

抄本的情况;抄本数量庞大,分散各处,难于收集整理;从几千种抄本中进行筛选,既费时耗力,又须具有识别能力;抄本为手写体文字

,字体多不规范,异体字、俗体字、讹误字甚多,再加抄写时日既久,字体有的磨灭,难以辨识,因而要求研究者不仅具有中医药等方面

知识,还要善于辨识各种字体,并须依据上下文意与相关著作加以酌定;提要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介绍作者,而很多作者因无传世著作,其

生平难以了解,须借助相关工具书查寻。唯其如此,对于中医药抄本这一部分遗产,尤其是世上目前仅存一部的珍贵抄本,长期以来乏人

问津,未见有人加以系统整理,因而至今仍是迷雾一团,不知底细。随着时间的迁移,因人为与自然的原因,中医药抄本损失惨重,从现

存清末前未刻抄本的数量已远少于清末后未刻抄本的状况,便可见一斑。因此,对中医药抄本进行整理研究,不仅具有保存中医古籍精华

、弘扬中医学术、促进临床发展的作用,而且具有抢救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
    据我们对抄本的初步研究,其内容体式大致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类辑抄本,即按内容分类抄录前人的资料,如清代张璐医通祖方

、朱时进一见能医等即是。此类抄本虽然属于编辑性质,但其有两方面可取之处:一是将相关资料汇辑一处,给后人阅读使用提供了方便

。二是所抄录的前代资料有的业已亡佚,凭此抄录而得以留传。第二类是评述抄本,即在抄录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分析评述,

如清代杨和幼科折衷秘传真本、方谟重订薛氏济阴万金书等即是。此类抄本汇集前代医家重要论述,间附作者的临证心得,分析评述往往

一言中的,寓有真知灼见,有助于读者把握前代资料的精髓。第三类是心得抄本,即在医学理论上有独到的见解,或在临证实践上有丰富

的经验,如清代徐养恬《徐养恬方案》、江泽之《江泽之医案》等即是。此类抄本最具学术价值,是我们整理研究主要对象,本套丛书所

收录大多为此类抄本。
    本套丛书共收录抄本五十余种,绝大多数为清代抄本,以临证各科类、医案类为主。入选的标准主要有三条:一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价

值与实用价值,在理论与实践上有独特的见解和经验;二是古代既无刻本,现代又无排印本、影印本;三是内容完整、版式清楚的善本。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本套丛书提供底本,谨致谢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为传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编辑

出版本套丛书,其眼力之非凡,气魄之恢弘,殊实令人感佩
    本套丛书的出版,旨在将沉埋多年的中医魂宝呈现给广大读者,以引起人们对中医古籍抄的重视,并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本套丛书

主要为中医药专业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古代文献与传统文化工作者及其爱好者阅读研究,也可供各地图书馆与相关专业图书馆收藏


    段逸山二〇〇三年六月
   
凡例
    一、字体。统一使用简化字,不出现繁体字与异体字。
    二、提要。置于正文之前。介绍作者与全书内容,注重其在理论与临床上的特点。
    三、正文。按内容分段,并加标点符号。为便于分辨,属于眉批、夹注以及药物剂量、炮制方法用小号字排印。
    四、校注。置于同页下方,按照正文所加序号依次分行排列。凡内容重要,且校勘有据者,选择采用本校、他校、理校等校勘方法。

注释对象有二:一是注音。凡冷僻的难读字,采用拼音加直音的方法注音。二是释义。凡疑难词句,加以注释。校语与释文力求科学规范

,简明扼要。凡明显错字或重复的内容,一律直接予以改正或删除,不再出注。
    五、目录。为读者检阅方便起见,抄本原有目录的照录,补上序号;原目录与正文不一致者,则依照正文改正;原无目录的,依据正

文补上序号与目录。
    六
    、案序。为醒目易检,凡医案类抄本,每一病证所录医案,均用阿拉伯数字编排序次。
    七、禁用药物。抄本中有些药物现属国家禁止使用的动、植、矿物药材,为保持古籍抄本原貌,本书对此均不作删改,仅供参考。
   
提要
    作者朱时进,字南珍,清代乾隆年间南汇人。原攻儒业,后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影响,去儒业医三十年,于古今名家辨论,手抄

卷汇,编成本书。其采掇名书精华,不为好奇名异,广稽博考,参互错综。先类病形,了如掌上之螺;详分治法,判若水中之犀。使指下

分明,胸中有主。即使是初学之士,亦可依类而求,按书而治,故名之曰:一见能医。
    全书十卷。卷一之运气司天取之《医林金镜》,经论总抄取之《明医指掌》,望闻问切取之《治法汇辨》,八门看病诀及卷二之医门

八法均取之《医学心悟》。其中医林金镜及治法汇辨两书均已亡佚,本书保存了其部分佚文。卷三、卷四为辨证。卷五、卷六、卷七为病

因赋,内有刘一仁之注文。卷八用药须知、四言脉诀。卷九、卷十为类方。其中辨证及用药须知为朱氏家秘,颇具特色,为本书要点。
    朱氏学术上推崇《内经》,认为医者应宜专主《内经》而博观乎四子,斯无弊矣。善于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引经据典,思路清晰。

如他在《阴症有三辨》中指出:世人论伤寒,辄曰阴症,而不知有传经之阴症,阴中之热症也。有直中之阴症,阴中之寒症也。有房室之

阴症,阴中之虚症也。从而提出阴症有三辨的戒律。其他如既犯房室而得热症,则灼热极甚,犯房室而得寒症,则阴寒极甚。热之甚,则

清剂宜轻,寒之甚,则温剂宜重。此皆心得之谈,对临床辨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本书是普及与学术兼顾的作品。
    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民国三十一年抄乾隆年间本整理。
   
序一
    医,小道也。圣人戒人之无恒,谓小道如巫医,不可以无恒也。注家诂巫、医为二,或曰:巫,古之始为医者。孟子曰:巫,匠亦然

。巫亦谓医,不曰医者,犹甲之为函也。后,莫贱于匠,乃以医配之,圣贤下视艺术如此。夫以尧、舜、周公、孔子之道觇所能,则属一

辞缀文,亦不过为小技,况其下者乎?然世之舍道而执艺也,久矣于艺之中,存君子之心者,于医为近。故司马温公言:人生不得为良相

,必为良医。医人与相相配,岂欲孔孟之说哉?以为与其无益于人,而为庸相,不若有益于人,而为良医也。元。丹溪先生,以理学上

承徽国,而名乃以医著。前明王肯堂,以士大夫而著《证治准绳》一书,世咸奉之,遂目肯堂为医人,是岂他小道比哉?扁鹊云:越人非

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起之耳。术而精,能使当生者生,不精反令可生者死,可弗慎欤?古之神医,无事于书,后世庸医,废

书不观,更有执其偏见,如张景岳谓:人尽虚寒。近某,著人参不可饵论,猖狂恣睢,眩惑愚者,是何异王安石之乱天下也。吾友朱君南

珍,去儒业医,勤苦学问,常手录前人秘本,索余一再序之。今又有《一见能医》之著,皆其读书有得,采掇精华,不为好奇立异,世苟

能诵习伏膺,何患术之不精哉?是所望于有恒者。
    时乾隆三十四年姤月十一日叶凤毛题
   
序二
    读书之法,广稽博考,参互错综,两不可缺。中人之姿,强识既难,贯通非易,安望能兼?况岐黄之道,死生攸寄,其于古人方论,

资乎善记善悟,更非儒书比。而世之习医者,往往以举业不就,退而从事,则质性已半属中下,平时既鲜博考之功,临症又乏明辨之识,

费人之诮,初非过也。余读书三十年,窃苦姿性庸钝,过目易忘,少所触类,因就耳目所及,于古今名家辨论,手抄卷汇,积成是编。类

列病形,了如掌上之螺;详分治法,判若水中之犀。俾得指下分明,胸中有主,虽初学之士见之,亦可依类而求,按书而治,名之曰一见

能医。付之梨枣,亦聊为未能广稽博考,参互错综者,开一捷径云尔。
    时:乾隆己丑春王月南邑石筍里,朱时进南珍氏题于振秀草
   
卷之一
   
简介
    南汇朱时进南珍氏编辑;男继祖志高氏校录;孙大田稼村氏重录
   
运气司天
    主运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地相合则为甲子。故甲子者,干支之始也。天气终于癸,地气终于亥,天地相合则为癸亥。故癸亥者,

干支之末也。阴阳相间,刚柔相须,是以甲子之后,乙丑继之;壬戌之后,癸亥继之。三十年为一纪,六十年为一周。有主运焉,有客运

焉;有主气焉,有客气焉。主运主气,万载而不易,客运客气,每岁而迭迁。自天干兄弟次序言之,甲乙东方木也,丙丁南方火也,戊己

中央土也,庚辛西方金也,壬癸北方水也。故木为初之运,火为第二运,土为第三运,金为第四运,水为第五运。此主运也。
    诗曰
    大寒木运始行初,清明前三火运居,芒种后十土运是,立秋后六金运推,立冬后九水运伏,周而复始万年好。
    客运
    自其夫妇之配言之,甲与己合而化土,乙与庚合而化金,丙与辛合而化水,丁与壬合而化木,戊与癸合而化火。故甲己之岁,土运统

之;乙庚之岁,金运统之;丙辛之岁,水运统之;丁壬之岁,木运统之;戊癸之岁,火运统之。此客运也。
    诗曰
    甲己化土乙庚金,丁壬之岁木成林,丙辛化水戊癸火,逐年客运细推寻。
    甲己之岁,正月建丙寅,丙火生土,故为土运,余四运仿此。
    假如甲己年,甲为土运,初之运,即土也。天之五运于以明!土生金,二之运,即金也。金生水,三之运,即水也。水生木,四运之,

即木也。木生火,五之运,即火也。每一运各主七十二日零五刻,此天干在上为阳,所以主乎运也。
    主气
    又以地支循环次序言之,寅卯属春,术也;己午属夏,火也;辰戌丑未属四季,土也;申酉属秋,金也;六气于以明亥子属冬,水也

。故风为初之气,火为二之气,暑为三之气,湿为四之气,燥为五之气,寒为终之气。此主气也。
    诗曰
    大寒厥阴气之初,春分君火二之隅,小满少阳分三气,大暑太阴四相呼,秋分阳明五位是,小雪太阳六之余。
    客气
    自其对冲之定位言之,子对午而为少阴君火,丑对未而为太阴湿土,寅对申而为少阳相火,卯对酉而为阳明燥金,辰对戌而为太阳寒

水,巳对亥而为厥阴风木。故子午之岁,君火主之;丑未之岁,湿土主之;寅申之岁,相火主之;卯酉之岁,燥金主之;辰戌之岁,寒水

主之;巳亥之岁,风木主之。此客气也。
    诗曰
    子午少阴君火天,阳明燥金应在泉,丑未太阴湿土上,太阳寒水雨绵绵,寅申少阳相火旺,厥阴风木地中联,卯酉却与子午友,辰戌

巳亥例皆然。
    司天
    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厥少太是阴,少阳太是阳
    指太阴少阴上为司天,下为在泉
    掌少阴太阴右左为间气
    图厥阴太阳阳明少阳
    主岁者为司天,位当三之气。司天之下相对者,为在泉,位当终之气。司天之左,为天之左间。司天之右,为天之右间。在泉之左,

为地之左间。在泉之右,为地之右间。顺行
    客运之行也,甲丙戊庚壬五阳干为太过,太!寒前十三日交名先天。乙丁己辛癸五阴干为不及,大寒后十三日交名后天。平气之年,大

寒日交名齐天。
    正司化令之实对司化
    正化寅午未酉戌亥。
    对化子丑卯辰巳申。
    叠见曰盛者,病。相克曰衰者,病。
    以子临父,曰不当位者,病。
    以父临子,曰相得,谓平气。
    客胜主则从,主胜客则逆。
    司天管上半年。
    在泉管下半年。
    天符岁运与司天相合,故曰天符。如丁巳年丁壬化
    木,木运。巳亥之年,厥阴风木司天。
    岁值运气与地支年辰相值,故曰值岁。如丁卯年丁
    壬化木,木运。地支寅卯为木。
    三合司天运气地支,三者俱会,故曰三合。如己丑
    年甲己化土,土运。丑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地支丑年属土。
    五天歌
    木苍危室柳鬼宿,火丹牛女壁奎旁,土(黄今-组成字)心尾轸角度,金素亢氐昂毕前,水玄张翌娄胃是,下为运气上经天。
    三气歌
    敷和发生委和木,升明赫曦伏明火,审平坚成从革金,备化敦阜卑监土,静顺流衍涸流水,平气太过不及数,甲太宫乙少商丙太羽丁

少角戊太征己少宫庚太商辛少羽壬太角癸少征甲丙戊庚壬为阳属太,太者为有余;乙丁己辛癸为阴属少,少者为不及。
    南北政
    甲己土运为南政,盖土居中央,君遵南面而行,乙庚、丙辛、丁壬、戊癸四运为北政,以臣事之,而北面受令所别也。
    南政子午两寸沉,丑未、己亥左右寻左右寸,
    卯酉两尺寅申左左尺,辰戌右尺真分明,
    北政阳明卯酉沉两寸,太阳辰戌少阳寅申左寸应,
    少阴子午两尺厥阴己亥左左尺,太阴丑未右尺何须问。
    十二经手足所属
    心手少阴包厥阴,太阴属肺手之经,小肠太阳三焦少,大肠却是手阳明,肾足少阴肝足厥,太阴脾土就中分,太阳膀胱少阳胆,阳明

属胃足经行。
    十二经气血多少
    心肾三焦胆肺脾,气多血少是根基;小肠膀胱肝包络,血多气少定无疑;惟有阳明大肠胃,气血俱多两不亏。
    十二经络本旨
    中焦肺脉起之中,出手大指之端冲;
    大肠即手起次指,上行环口交鼻里;
    胃经源又下鼻交,出足大指之端饶;
    脾脉就足指端上,注于心中少阴向;
    心经中之入掌循,手内端出小指行;
    小肠从手小指起,上斜络于目内眥;
    膀胱经就目内生,至足小指外侧穷;
    肾脉动于小指下,起注胸中过腹胯;
    心包出处又属胸,循手小指次指终;
    三焦向手次指侧,环走耳前目锐息;
    胆家接生目锐傍,走足大指三毛间;
    足肝就起三毛际,注入胸中循不已。
    十二经形象轻重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其形四垂,附着于眷①之第三柱,中有二十四空,行列分布,以行诸藏之气,为藏之长,为心之盖。是

经常多气少血。其合皮也,其荣毛也,开窍于鼻。难经曰:肺重三斤三两,六叶两耳,主藏魄,肺管九节。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迴!肠当脐,左十六曲大四寸,径一寸,寸之少半长一尺二寸,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广肠传脊以受迪

"肠,乃出滓秽之路,大八寸,径二寸寸之大半,长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是经多气多血。
    难经曰:大肠重二斤十二两,肛门重十二两,大肠上口,即小肠下口。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大一尺五寸,径五寸,长二尺六寸,横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之谷,常留二斗,水一斗五升而满。是经

多气多血。难经曰:胃重二斤一两,胃之上口,名曰贲门,饮食之精气,从此上输于脾肺,宣播于诸脉。胃之下口,即小肠上口,名曰幽

③门。
    脾者,仓廪之官,五味出也。形如刀镰,与胃同膜,而附其上之左,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