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析《汤液经法》

 昵称21426101 2015-01-08

摘要:提出经方运用五行制化原理制方;探究《汤液经法图》的内涵,剖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部分方剂制方规律。

关键词:五行制化 药气状态 制方方法

 

《汤液经法》是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运用“取象比类和天人合一”观总结出来的用药制方理论,虽然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法》已佚失,但从陶弘景所著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一书中仍可见一睽,其用药制方具有严密性和整体性。

在《吕氏春秋.本味》篇中记载了一段伊尹关于饮食五味烹调的理论: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甘酸苦辛咸”五味 “以水为溶剂、以火为之纪”调和五味,这是伊尹从长期烹调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汤液治病的最原始方法。

一、五行制化

五行在夏代已产生,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五行并非是五种物质,而是宇宙间万事万物所具有的五种属性〔水润下、火炎上、木曲直、金从革、土稼穑〕;五行相生相克称之为五行制化;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和土生金;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和火克金。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1五行生克制化调节

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五行制化”关系的正常。在宋朝徐子平《元理赋》中所述,包含两大现象,一为相生的原理,一为相克的原理。

1.1相生的原理: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及水生木,作无始无终之生生不息的循环。在正常之相生循环状况下又可分三种现象:

1.1.1强者泄之: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害。

1.1.2母旺子衰: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赖金生,金多水浊。

1.1.3子旺母衰:金能生水,水多金沉。水能生木,木盛水缩。木能生火,火多木焚。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1.2相克的原理:

其意义就是被克制而受到阻碍伤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循环相克。正常的相克现象也分三种:

1.2.1弱者遇强者之克:是毁灭性的克,是所有相克中最不好的现象。金衰遇火,必见销熔。火弱逢水,必为熄灭。水弱逢土,必为淤塞。土衰遇木,必遭倾陷。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1.2.2反克:就是弱者主动去克强者,因克不动而造成自己受伤,此种现象称之为反克。金能克木,木坚金缺。木能克土,土重木折。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能克火,火炎水热。火能克金,金多火熄。

1.2.3相成:两种作用为相克的力量产生了相互成就的运作,这是相克组合中,最完美的组合,也就是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组合。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相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能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总之,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

2、五行胜复调节

在事物消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的消长情况,这本身又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这就是胜复调节,胜负的过程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如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可以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一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故《黄帝内经》中提到“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胜气轻,复气亦轻。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3、五行用事和体用

五行用事是指五行在不同季节中强弱消长之变化,就是指木旺于春,火相水休金囚土死。火旺于夏,土相木休水囚金死。土旺于长夏和四季,金相火休木囚水死。金旺于秋,水相土休火囚木死。水旺于冬,木相金休土囚火死。而体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与“用”是一对哲学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体是基础和根本,用是作用和应用。没有体,这个用不可能发生,而没有用的体,那这个体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所以阴为阳体,阳为阴用,任何事物都具有“体阴、用阳”两个方面。五行也不例外,也存在的体用关系,是每行中两种作用为相克的力量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组合,就是五行相成关系,如下表所述。

五行相成关系

解释

木旺得金,方成栋梁。

木旺于春,春天气候为温,木行用温,得体金,才能制约平衡;说明木运季节,体金用木。

火旺得水,方成相济。

火旺于 夏,夏天气候为热,火行用热,得体水,才能制约平衡;说明火运季节,体水用火。

土旺得木,方能疏通。

土旺于长夏,长夏气候为平,土行用平,得体木,才能制约平衡;说明土运季节,体木用土。

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旺于秋,秋天气候为凉,金行用凉,得体火,才能制约平衡;说明金运季节,体火用金。

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旺于冬,冬天气候为寒,水行用寒,得体土,才能制约平衡;说明水运季节,体土用水。

根据上表五行体用关系,可以画出《五行相成图》,如下:

 

 

 

 

 

 

 

 

 

 

 

 

 

 

 

 

 

 

 

 

 

 

 

 

 

 

 

 

 

 

 

 

 

 

 

 

 

 

 

 

 

 

 

 

 

4、五行相生相成图

五行相生关系中“强者泄之”: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害。具体解释如下表:

五行相生关系

解释

强金得水,方挫其锋。

水化强金,强金是金行中体火强,金生水,水泄金。水行用水化金行体火成水行体土。

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木化强水,强水是水行中体土强,水生木,木泄水。木行用木化水行体土成木行体金。

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火化强木,强木是木行中体金强,木生火,火泄木。火行用火化木行体金成火行体水。

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土化强火,强火是火行中体水强,火生土,土泄火。土行用土化火行体水成土行体木。

强土得金,方制其害。

金化强土,强土是土行中体木强,土生金,金泄土。金行用金化土行体木成金行体火。

  五行相生结合五行相成关系,可以画出《五行相生相成图》,如下:

 

 

 

 

 

 

 

 

 

 

 

 

 

 

 

 

 

 

 

 

 

 

 

 

 

 

 

 

 

 

 

 

 

 

 

 

 

 

 

 

 

 

 

 

 

 

 

 

 

 

 

 

 

 

 

 

 

 

 

 

 

 

 

 

 

 

 

 

 

 

 

 

 

 

 

 

 

 

 

 

 

 

系统

 

肝木系统

心火系统

脾土系统

肺金系统

肾水系统

五行

木体金

木用温

水体土

火体苦

火用热

木体金

土体辛

土用平

火体苦

金体咸

金用凉

土体辛

水体甘

水用寒

金体咸

五味

五性

温入肝木用味

热入心火用味

平入脾土用味

凉入肺金用味

寒入肾水用味

作用

木用化水体生成木体

火用化木体生成火体

土用化火体生成土体

金用化土体生成金体

水用化金体生成水体

 

用味辛化化味甘生成体味酸

用味咸化化味酸生成体味苦

用味甘化化味苦生成体味辛

用味酸化化味辛生成体味咸

用味苦化化味咸生成体味甘

 

用味辛+化味(母体)甘=本体酸

用味咸+化味(母体)酸=本体苦

用味甘+化味(母体)苦=本体辛

用味酸+化味(母体)辛=本体咸

用味苦+化味(母体)咸=本体甘

 

 

生长靠本体(体味),即酸入肝,苦入心

运化靠用味,甘入脾

收藏靠母体(化味),辛入肺,咸入肾

 

实:(泻汤):建立父行系统克(制抑)之,母行助之。

虚:(补汤):建立本行系统,母行助之。

 

 

 

 

 

 

 

二、人体按五行划分五大系统

1、自然界中25种气的基本状态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的结构,天和地是结构的轮廓;五行是结构的间架;阴阳是运行于这个间架中的两种势力。

从时间方面看,一年中五行的运行有五个阶段,也就是五运(主运),分为五节,每节7305刻;名曰“初、二、三、四、终”运。每运各主一节气候。代表万物在一年之中的产生、发展壮大、消弱、灭亡,即“生、长、化、收、藏”更生循环的整个过程。初运为木:由大寒日起,木运主春,其性温;二运为火:由春分后13日起,火运主夏,其性热;三运为土:由芒种后10日起,土运主长夏,其性平;四运为金:由处暑后7日起,金运主秋,其性凉;终运为水:由立冬后4日起,水运主冬,其性寒;是宇宙五运运行的结果;所以天之五运的变化,产生温、热、平、凉和寒五种气候特征,也只不过是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变化。五种气候之间是可以相互制约的,《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所述:“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论述了春天(木)气候“温”胜长夏(土)气候“平”,长夏(土)气候“平”胜冬天(水)气候“寒”,冬天(水)气候“寒”胜夏天(火)气候“热”,夏天(火)气候“热”胜秋天(金)气候“凉”,秋天(金)气候“凉”胜春天(木)气候“温”;说明古人早就知道不同季节的气候是相互制约的。

从空间方面看,木居东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这五种势力,好像是天柱地维,支持着整个宇宙。从时空两方面结合起来看,一年中五运与方位(东南西北中)相结合,会产生不同方位的25种气的基本状态,即木运的东南西北中、火运的东南西北中、土运的东南西北中、金运的东南西北中和水运的东南西北中的25种气的基本状态(见下表),如木运季节时东方的气温(即木温)、南方的气温(火温)、西方的气温(金温)、北方的气温(水温)和中央的气温(土温)都是不相同的。选用若干个气的基本状态可以模拟不同季节不同方位的气候状态。

五运

木运

火运

土运

金运

水运

方位

方位

方位

方位

方位

西

五味

 

 

 

 

 

五性

2、人体划分为5大系统

《黄帝内经》认为宇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自然感应观点是宇宙和谐思想的核心。万物依阴阳消长和五行转换而兴亡更替;人体也是如此,各种机能按阴阳五行的配置和特性而分别显现。因此,《黄帝内经》用取象比类的方法,把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心理和生理现象跟同人类密切的自然事物联系起来,纳入五行的分类系统中;所以人体按五行划分成五大系统:“肝、心、脾、肺、肾“(五脏);与五行相配,即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五大系统;与人体部位相配,肝木为左,心火为上,脾土为中,肺金为右,肾水为下。

根据五行体用和相成关系,肝木系统为体金用木,心火系统为体水用火,脾土系统为体辛用土,肺金系统为体火用金,肾水系统为体土用水,这五种体用关系都是每个系统中两种作用为相克的力量相互影响、相互成就的组合,也就是五大系统五行相成关系,是自然界稳定的最佳组合。

3、人体内25种气的基本状态

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原理,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自然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人在自然界生存,其五大系统必须适应自然界气候的变化,其变化也只不过是五行中木、火、土、金、水五种变化。正常情况下,人体能按照运气规律加以调节,跟年气候类型同步相适应。如果不能适应年气候的异常变化,人体就会发生跟气候变化特征相关的流行病,如“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等。因此,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影响下,人体五大系统内显现气的状态是不相同的。人体内各大系统气的状态可以用“人体五大系统变化与天之五种气候特征排列组合”方式表示,有25种气的基本状态,即肝木的温热平凉寒、心火的温热平凉寒、脾土的温热平凉寒、肺金的温热平凉寒和肾水的温热平凉寒的25种气的基本状态;如肝木系统会有温性、热性、平性、凉性和寒性的5种气的状态;其对人体的作用和功能都是不相同的;但人为了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五大系统的“用”与不同季节的五行“用”是相通的。

系统

种类

肝木系统

心火系统

脾土系统

肺金系统

肾水系统

本体

 

 

 

 

4、人可以划分为25种人

类别

五运

木人

火人

土人

金人

水人

木运季节出生

火运季节出生

土运季节出生

金运季节出生

水运季节出生

 

总之,人体按五行划分成五大系统即肝木(体金用木)、心火(体水用火)、脾土(体木用土)、肺金(体火用金)、肾水(体土用水),每大系统有5种气的基本状态。在不同季节,每大系统会以不同气的状态参与人体阴阳五行制化,以适应大自然的气候变化。

 

三、《汤液经法》五味含义

《汤液经法》中提出:“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 说明了《汤液经法》中所指的“味”有二种含义,是按体用学说来表述的,一是体味,是物质和基础,是五气化生成形的五种物质形态(化生五味:辛、酸、甘、苦、咸);二是用味,是功能和作用,是五气化合的五种功能状态(五味之变),是《素问·脏气法时论》所指的:“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也就是中医所指“辛温、酸凉、甘平、苦寒、咸热”五性;所以这二种“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而用“辛、酸、甘、苦、咸”来共同表示“味”的二种含义;按取象比类方法,从同气相求的角度出发,分别归属于五行:木、金、土、水、火(辛木、酸金、甘土、苦水、咸火)。如“味辛皆属木”的“辛”是“体”,是“木”;“椒为火”的“火”是“用”,是“咸”,是“热”,所以二者合起来“体辛用热”或“味辛性热”可以用“辛热”来表示,也就是中医本草的“五味五性”,不妨暂叫“药气”,与《本草》中药味性相对应,但《汤液经法》中所述药精的药气味性有别于《本草》中药味性。用“味性”表示药气状态,“味”为“体味”,“性”是“用味”;按数学上排列组合,共有25种基本药气状态,《辅行诀》中所载的25味药精可与之相对应。

四、《汤液经法》中所述的25味药精、药气的状态和《本草》味性对照表,如下:

五味属性

用味(功能、作用)

木(辛散)温

火(咸软)热

土(甘缓)平

金(酸收)凉

水(苦坚)寒

体味

(物质和基础)

味辛皆属木

药精

桂枝

细辛

附子

汤液

辛温

辛热

辛平

辛凉

辛寒

本草

辛温

辛温

辛温

辛温

辛温

 

 

温肝

温心

温脾

温肺

温肾

味咸皆属火

药精

大黄

旋覆花

泽泻

厚朴

硝石(芒硝)

汤液

咸温

咸热

咸平

咸凉

咸寒

本草

苦寒

苦辛咸微温

甘淡寒

苦辛温

咸苦寒

 

 

热肝

热心

热脾

热肺

热肾

味甘皆属土

药精

甘草

大枣

人参

麦冬

茯苓

汤液

甘温

甘热

甘平

甘凉

甘寒

本草

甘平

甘温

甘微苦平

甘微苦微寒

甘淡平

 

 

平肝

平心

平脾

平肺

平肾

味酸皆属金

药精

枳实

芍药

五味子

薯蓣

汤液

酸温

酸热

酸平

酸凉

酸寒

本草

苦辛微寒

辛微温

苦酸微寒

酸温

甘平

 

 

凉肝

凉心

凉脾

凉肺

凉肾

味苦皆属水

药精

黄芩

黄连

白术

竹叶

地黄

汤液

苦温

苦热

苦平

苦凉

苦寒

本草

苦寒

苦寒

苦甘温

甘淡寒

甘苦寒

 

 

 

寒肝

寒心

寒脾

寒肺

寒肾

选用25种药气中若干个来纠人体的气之偏,平衡人体的五大系统,以适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气机),这也许是最原始的汤液制方思想。

 

五、《汤液经法图》

    根据“辛木、咸火、甘土、酸金和苦水”,用“辛、咸、甘、酸和水”分别一一对应代入《五行相生相成图》“木、火、土、金、苦”,就可以得出《汤液经法图》,说明《汤液经法图》实际上就是《五行相生相成图》转换而来。

 

1、用味+化味=体味 如:木行中用味辛化化水行(母)体味甘生成木行体味酸,用味即功能,体味为基础,化味为母行的体味。

2、木生火长土化金收水藏,生长需基础,入体味,即酸入肝木、苦入心火;脾土运化靠用味甘,甘入脾土;收藏靠化味(母行体味),生成体味才能收藏,故辛入肺金,咸入肾水。

3、除烦:味酸和味苦,味酸化辛味,味苦化咸味,即辛包咸为烦,即风包热。土体包金体

   除痞:味苦和味辛,味苦化咸味,味辛化甘味,即咸包甘为痞,即热包湿。金体包水体(作痞,病发于阴,而早下之,因作痞)(病发于阴,即肾水系统发病,用味苦盛,如下之,下之用药的结构为心火系统结构,用味咸化化味酸生成体味苦,导致肾水系统更加盛,将心火系统克死,心火系统的用味咸不能化化味,;又心火系统弱不能制约肺金,肺金系统盛,将肝木系统克死,肝木系统的用味辛不能化化味甘;导致咸包甘,而作痞,只能用苦味化咸味,辛味化甘味,结痞病的用药结构肾水系统和肝木系统)(病发于阴,如肺金系统发病,下之用药结构为心火系统结构,用味咸化化味酸生成体味苦,心火将制抑肺金,达到平衡,故病发于阴,肺金系统发生故障,下之不会产生结痞)。

   除滞:味辛和味咸,味辛化甘味,味咸化酸味,即甘包酸为滞,即湿包燥。水体包木体

   除燥:味咸和味甘,味咸化酸味,味甘化苦味,即酸包苦为燥,即燥包寒。木体包火体

   除逆:味甘和味酸,味甘化苦味,味酸化辛味,即苦包辛为逆,即寒包风。火体包土体(结胸,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于里,因作结胸)(病发于阳,即心火系统发病,用味咸盛,如再下之,下之用药的结构为心火系统结构,用味咸化化味酸生成体味苦,下之的结构使心火系统更加盛,把肺金系统克死,用味酸不能化化味辛;心火系统生成大量的体味苦,使苦包覆辛,即寒包温,成结胸;只能用甘味化苦味、用酸味化辛味,结胸病的用药结构应该扶持肺金和脾土系统。)(病发于阳,如肝木系统发病,下之用药的结构为心火系统结构,用味咸化化味酸生成体味苦,肝木系统没有足够的甘味,体味酸很快就会被心火的咸味化完,肝木系统中用味辛就没有甘味可化,会多出来,被心火的体味苦所包覆,即导致苦包辛或苦包甘,苦包辛会形成结胸;苦包甘不会形成结胸,甘化苦变成辛。)

4、太阳病下病脉证中脏结:如“假令肝脏结,则两胁痛而呕,脉沉弦而结者,宜吴茱萸汤(肝木系统虚,补肝木结构,+虚则补其母或子能令母安)。若发热不呕者,此为实,脉当沉弦而急,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主之。(肝木系统的父行弱,不能制抑木行,肝木实,只能扶父行结构,+母能令子虚或子能令母虚)”

5、中风为肝木系统结构失衡或破坏,即木升金降发生故障;伤寒为肾水系统结构失衡或破坏,火浮水沉发生故障;这二种故障都有阴阳二个方面,病发于阳或病发于阴,即病发于阳的中风为肝木失衡,病发于阴的中风为肺金失衡,病发于阳的伤寒为心火失衡,病发于阴的伤寒为肾水失衡。

6、性味:五大系统的性味,性为五大系统的用,味可以为用、体、化。药之性味,药之性入系统中的用,药之味入系统中的用、体和化。系统平衡即本行用味化化味(母行的体味)生成本行体味。一药之味即可作为本行的用味,化母行的体味(即本行的化味),生成本行的体味;也是所胜行的体味,泻所胜行的用味;也可以是胜己行的化味,被胜己行的用味所化,生成胜己行的体味;而一药之性,只入所属系统的用味,参与运化化味,生成系统的体味。

7、《伤寒论》按发病内外因,分为二种:外因(温病,气候引起的内因病: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和寒病六种),内因引起的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六气(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和太阳寒水)对应人体六个部位,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六部位没有制抑,人就会病,人病按此分别对应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也就是说:不能制抑寒水或寒水弱,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名为太阳病;不能制抑燥金或燥金弱,胃家实、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名为阳明病;不能制抑相火或相火弱,口苦、咽干、目眩,名为少阳病;不能制抑湿土或湿土弱,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名为太阴病;不能制抑君火或君火弱,脉微细,但欲寐,名为少阴病;不能制抑风木或风木弱,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名为厥阴病。五运(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对应人体五大系统,即肝木系统、心火系统、脾土系统、肺金系统和肾水系统,在地对应五味和五性,五味:辛、咸、甘、酸和苦,五性:温、热、平、凉和寒;用五味和五性可以平衡人体五大系统,达到治疗六病。

外因:A、非时之气,发生的温病(温疫)。

B、因风寒暑湿燥热六种气候变异,引起人发病,有伤暑、热病、湿病、伤燥、伤风和寒病六种。

 

8、天干即五运,地支即六气,五运(主运)主性(木温、火热、土平、金凉和水寒),是指空间,五星与地球距离的远近,产生对地球的气候的五种影响,由此产生温热平凉寒五性;六气(主气)主味(风木辛、君火相火咸、湿土甘、燥金酸、寒水苦),是指时间,月球对地球、地球自转时间,产生对地球的六种气候,由此产生辛咸甘酸苦五味;所以五运六气对地球物种的长期周期影响,物种都会性味二方面的反映。

 

六、探究《汤液经法图》

1、《汤液经法》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用胜数。”天之五运和四时八节之气在地化生成“形”,而“形”的体用就会蕴藏着五运和四时八节之气,即“形”的体味和用味;也就是中医每味本草的“味性”,“味”是体味,“性”是用味。

2、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之五运反映在人身上的五大系统:肝木、心火、脾土、肺金和肾水,在《汤液经法图》中用“木、火、土、金、水”来表述人体的五大系统,而这五大系统也有体阴用阳,肝木体酸用辛、心火体苦用咸、脾土体辛用甘、肺金体咸用酸和肾水体甘用苦。

五大系统

肝木系统体酸用辛

肝木体味酸,酸入肝。

肝木用味辛,肝木功能是辛散,性温。

心火系统体苦用咸

心火体味苦,苦入心。

心火用味咸,心火功能是咸软,性热。

脾土系统体辛用甘

脾土体味辛,辛入脾。

脾土用味辛,脾土功能是甘缓,性平。

肺金系统体咸用酸

肺金体味咸,咸入肺。

肺金用味酸,肺金功能是酸收,性凉。

肾水系统体甘用苦

肾水体味甘,甘入肾。

肾水用味苦,肾水功能是苦坚,性寒。

3、人食入五味,归入五大系统作为基础,是体味,根据《汤液经法图》所示,“体味酸入肝体,体味苦入心体,体味辛入脾体,体味咸入肺体,体味甘入肾体。”,“用味辛入肝用,用味咸入心用,用味甘入脾用,用味酸入肺用,用味苦入肾用。”

4、人体五大系统各自的体阴用阳平衡中,体阴多用阳少,用阳多体阴少,达到阴平阳秘。五大系统在各自体用平衡的情况下,相互作用(相克)是通过各系统的“用”制约实现平衡,而“体”不直接参加,只是通过“用”来实现“体与体转换”参与制约(相生)。采用三种基本方法:补法、泻法和除法,其配伍根据病证选用一种或二种以上的方法进行纠偏,达到阴阳平衡适应当时的气机。补法为需补系统的用味体味化味且用味大于化味,泻法为需泻系统的体味用味且体味大于用味,除法为相邻系统的用味体味且体味大于用味。实际上除法也是泻法的一种。

5、《汤液经法图》中五行生化制约:五行之间的制约是五行用味“辛温、咸热、甘平、酸凉、苦寒”之间的制约作用,即“热者寒之,温者凉之,寒者平之,凉者热之,平者温之”。虚则补之,是指用虚,是用的不及,不能制约所胜行的用;需扶本行“用”,即泻所胜行“用”。实则泻之,是指用实,是用的太过,需扶本行“体”,即泻本行“用”。五行之间的虚实,是指五行用的虚实,因为体不直接参加制约,是利用“体多用少,体少用多,用与体相生,用与用相克”的阴阳五行平衡来调节用的太过与不及。《难经》中所述“虚则补其母,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母能令子虚”的虚实补泻方法是利用五大系统中的母、子行的体味来制约母、子行用味的太过。

5.1相生关系

五行相生

解释

肾水生肝木

肝木用味辛化肾水体味甘,生肝木体味酸,肝木用味辛泄肾水体味甘。

肝木生心火

心火用味咸化肝木体味酸,生心火体味苦,心火用味咸泄肝木体味酸。

心火生脾土

脾土用味甘化心火体味苦,生脾土体味辛,脾土用味甘泄心火体味苦。

脾土生肺金

肺金用味酸化脾土体味辛,生肺金体味咸,肺金用味酸泄脾土体味辛。

肺金生肾水

肾水用味苦化肺金体味咸,生肾水体味甘,肾水用味苦泄肺金体味咸。

5.2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

解释

肝木克脾土

肝木用味辛克脾土用味甘;肝木用味辛化肾水体味甘,生肝木体味酸,心火用味咸化肝木体味酸,生心火体味苦,脾土用味甘化心火体味苦,生脾土体味辛,泻脾土用味;故肝木用味辛能克脾土用味甘;增加脾土体味辛,能相对提高肝木用味。

脾土克肾水

脾土用味甘克肾水用味苦;脾土用味甘化心火用体苦,生脾土体味辛,肺金用味酸化脾土体味辛,生肺金体味咸,肾水用味苦化肺金体味咸,生肾水体味甘,泻肾水用味苦;故脾土用味能克肾水用味苦;增加肾水体味甘,能相对提高脾土用味。

肾水克心火

肾水用味苦克心火用味咸;肾水用味化肺金体味咸,生肾水体味甘,肝木用味辛化肾水体味甘,生肝木体味酸,心火用味咸化肝木体味酸,生心火体味苦,泻心火用味苦;故肾水用味苦能克心火用味咸;增加心火体味苦,能相对提高肾水用味。

心火克肺金

心火用味咸克肺金用味酸;心火用味咸化肝木体味酸,生心火体味苦,脾土用味甘化心火体味苦,生脾土体味辛,肺金用味酸化脾土体味辛,生肺金体味咸,泻肺金用味酸;故心火用味咸能克肺金用味酸;增加肺金体味咸,能相对提高心火用味。

肺金克肝木

肺金用味酸克肝木用味辛;肺金用味酸化脾土体味辛,生肺金体味咸,肾水用味苦化肺金体味咸,生肾水体味甘,肝木用味辛化肾水体味甘,生肝木体味酸,泻肝木用味辛;故肺金用味能克肝木用味辛;增加肝木体味酸,能相对提高肺金用味。

6、阳进为补,其数七,五行中某一行要补,即扶用,从该行的用味开始,再按《汤液经法图》左转(顺时针旋转)7行,找到该行要补的7个用味。如补肝木,7个用味左转依次为辛、咸、甘、酸、苦、辛、咸;即七味药的性(用)必须为“温、热、平、凉、寒、温、热”。

7、阴退为泻,其数六,五行中某一行要泻,即扶体,从该行的体味开始,再按《汤液经法图》右转(逆时针)6行,找到该行要泻的6个体味。如泻肝木,6个体味右转依次为酸、甘、咸、辛、苦、酸;即六味药的体味必须为“酸、甘、咸、辛、苦、酸”。

8、五大系统的补泻法

五大系统

解释

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以脾土体味辛补肝木用味辛,以肝木体味酸泻肝木用味辛,急食肾水体甘以缓肝急。

补肝法:二辛一酸一化甘(4+3味);泻肝法:二酸一辛。(3+3味)

心德在耎。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以肺金体味咸补心火用味咸,以心火体味苦泻心火用味咸,急食肝木体味酸以收心缓。

补心法:二咸一苦一化酸(4+3味);泻心法:二咸一苦。(3+3味)

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以肾水体味甘补脾土用味甘,以脾土体味辛泻脾土用味甘,急食心火体味苦以燥脾湿。

补脾法:二甘一辛一化苦;泻脾法:二辛一甘。

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以肝木体味酸补肺金用味酸,以肺金体味咸泻肺金用味酸,急食脾土体味辛以散肺气上逆。

补肺法:二酸一咸一化辛;泻肺法:二咸一酸。

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苦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以心火体味苦补肾水用味苦,以肾水体味甘泻肾水用味苦,急食肺金体味咸以润肾燥。

补肾法:二苦一甘一化咸;泻肾法:二甘一苦。

9、五除法

五除

解释

方剂举例

除烦

木用与火用旺(太过),肝木体味酸和心火体味苦共同泻之。

除烦法:酸苦;二酸二化咸一苦(5味)

栀子豉汤

除痞

火用与土用旺(太过),心火体味苦和脾土体味辛共同泻之。

除痞法:苦辛;二苦二化甘一辛

泻心汤

除滞

金用与土用旺(太过),脾土体味辛和肺金体味咸共同泻之。

除滞法:辛咸;二辛二化酸一咸

大黄附子汤,《千金》温脾汤

除燥

水用与金用旺(太过),肺金体味咸和肾水体味甘共同泻之。

除燥法:咸甘;二咸二化苦一甘

调胃承气汤,胶艾汤

除痉(逆)

木用与水用旺(太过),肾水体味甘和肝木体味酸共同泻之。

除逆法:甘酸;二甘二化辛一酸

乌梅丸、五味子甘草合用等方,韮白酒诸汤

 

 

 

五大系统运行五味结构

 

五味结构

 

肝木系统

用味辛—体味酸—化味甘

补肝法:二辛一酸一化甘(4+3味);

泻肝法:二酸一辛。(3+3味)

心火系统

用味咸—体味苦—化味酸

补心法:二咸一苦一化酸(4+3味);

泻心法:二咸一苦。(3+3味)

脾土系统

用味甘—体味辛—化味苦

补脾法:二甘一辛一化苦;

泻脾法:二辛一甘。

肺金系统

用味酸—体味咸—化味辛

补肺法:二酸一咸一化辛;

泻肺法:二咸一酸。

肾水系统

用味苦—体味甘—化味咸

补肾法:二苦一甘一化咸;

泻肾法:二甘一苦。

除烦

体味酸—用味苦

 

除痞

体味苦—用味辛

 

除滞

体味辛—用味咸

 

除燥

体味咸—用味甘

 

除痉(逆)

体味甘—用味酸

 

 

 

10、剖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大泻汤、大补汤的方剂按五味五行理论模拟气候状态制方规律,分析列表如下:

10.1 大泻汤方(包括小泻汤方)

 

君药

所生之补方(实则泻其子)

用量

3

3

3

1

1

1

大泻肝汤

药精

枳实

芍药

干姜

甘草()

黄芩

大黄

汤液

酸温

酸平

辛平

甘平

苦温

咸温

本草

苦寒

苦平

辛温

甘平

苦平

苦寒

该方剂是泻肝实,就是扶肝木体,来泻肝木用。肝木用太过,是因为所胜行土用不及引起,木用与土用失衡,导致木用克土用失常。需扶土用,补木、土二行的用体。扶木、火、水、金四行体,略泻四行用;从方剂中可以看出木亢,是由于土用弱,木用相对于土用就偏亢,故要扶土用。

肝木泻方(二酸一辛一化甘)+实则泻其子(咸)+母能令子虚(苦)。

大泻心胞汤

药精

黄连

黄芩

大黄

芍药

干姜

甘草()

汤液

本草

 

 

 

 

 

 

心火泻方(二苦一咸化一酸)+实则泻其子(甘)+母能令子虚(辛)

大泻脾汤

药精

生姜

附子

甘草()

黄芩

大黄

芍药

汤液

本草

 

 

 

 

 

 

脾土泻方(二辛一甘化一苦)+实则泻其子(酸)+母能令子虚(咸)

大泻肺汤

药精

葶苈子

大黄

芍药

干姜

甘草()

黄芩

汤液

本草

 

 

 

 

 

 

肺金泻方(二咸一酸化一辛)+实则泻其子(苦)+母能令子虚(甘)

大泻肾汤

药精

茯苓

甘草()

黄芩

大黄

芍药

干姜

汤液

本草

 

 

 

 

 

 

肾水泻方(二甘一苦化一咸)+实则泻其子(辛)+母能令子虚(酸)

10.2 大补汤方(包括小补汤方)

 

君药

所生补方(子能令母实)

用量

3

3

3

1

1

1

1

大补肝汤

药精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大枣

(12)

代赭石

()

旋覆花

竹叶

汤液

本草

 

 

 

 

 

 

 

肝木补方(二辛一酸化一甘)+虚则补其母(苦)+子能令母实(二咸)

大补心胞汤

药精

代赭石()

旋覆花

竹叶

人参

甘草()

干姜

汤液

本草

 

 

 

 

 

 

 

心火补方(二咸一苦化一酸)+虚则补其母(辛)+子能令母实(二甘)

大补脾汤

药精

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汤液

本草

 

 

 

 

 

 

 

脾土补方(三甘一辛化一苦)+虚则补其母(咸)+子能令母实(酸)

大补肺汤

药精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

细辛

地黄

竹叶

甘草()

汤液

本草

 

 

 

 

 

 

 

肺金补方(一酸一咸化一辛)+虚则补其母(二甘)+子能令母实(二苦)

大补肾汤

药精

地黄

竹叶

甘草()

泽泻

桂枝

干姜

芍药

汤液

本草

 

 

 

 

 

 

 

肾水补方(二苦一甘化一咸)+虚则补其母(酸)+子能令母实(二辛)

 

 

 

泻肝汤: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除烦方,二酸二化咸一苦)肝实烦吐

 

枳实熬  芍药  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旋复花  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二两,当从)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除痞方,二苦二化甘一辛)心实痞满,清下致心下实

黄连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除滞方,二辛二化酸一咸)(二辛一甘,小泻脾汤,二辛一化酸一咸,除滞)脾实冷寒滞胀

 

附子炮  干姜  麦门冬  五味子  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燥,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方。(除燥方,二咸二化苦一甘)肺实血燥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  大黄  生地黄  竹叶  甘草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方。(除逆方,二甘二化辛一酸)肾实汗出

 

茯苓  甘草  桂枝  生姜  五味子各三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养生补肝汤: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 塞方。(补肝+泻肺)

 

蜀椒汗,一升  桂心三两  韭叶切,一把  芍药三两  芒硝半斤  胡麻油一升

右六味,以水五升,先煮椒、桂、韭叶、芍药,取得三升,去滓。内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人,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服,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补心+泻肾)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当从)  栗子打,去壳,十二枚  葱叶十四茎  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栀子十四枚,打  人参三两,切

右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日三。

建中补脾汤:治脾虚,肉极,赢瘦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补脾+泻肝)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黄饴一升  芍药六两  桂枝二两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补肺+泻心)

 

麦门冬二升  五味子一升  白酨浆五升  芥子半升  旋覆花一两  竹叶三把

右六味,以白酨浆共煮,取得三升,分温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补肾+泻脾)

 

地黄切  王瓜根切,各三两  苦酒一升  甘草炙  薤白各四两  干姜二两,切

右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方。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炙,二两  大枣十二枚(补肝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粥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出则病不除也,取瘥止。若不汗出可随服之。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辛—酸—辛—甘—甘(即辛532+12枚),为补肝汤方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方;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二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泻肝汤+补脾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啜白酨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苦—酸—辛—甘—甘(即苦3322+12枚),泻肝汤+补脾汤)(也可除痞烦逆)

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芪五两  人参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饴一升(补肝汤或木金交互化甘,大轮)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5—甘3—辛3—辛3—甘2—酸6—甘12枚—甘1升(辛6610+12+1升)左升右降化甘味补气。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满,往来寒热者方。(补肝汤,轮上升力大下降力小;补脾汤,轴上升力小下降力大)

柴胡八两  人参  黄芩  生姜各三两  甘草炙,二两  芍药四两  大枣十二枚  半夏一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甘3—苦3—辛3—甘2—酸4—甘12枚—辛1升(苦115+12枚辛3+1升酸4)补肝+补脾(除痞烦逆)

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  杏仁半升,熬,打  桂枝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泻脾汤,如果杏仁味为酸,就是补肝汤)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3—苦半升—辛2—甘1.5(甘1.55苦半升)泻脾汤

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方。

麻黄去节  细辛  芍药  甘草炙  桂枝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三两(补肝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3—辛3—酸3—甘3—辛3—酸半升—辛半升—辛3补肝汤

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补脾汤化湿)

右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补脾汤)

辛—苦6—甘2—甘6 补脾化湿气除燥

大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半夏半升  生姜二两,切  竹叶三大握(补脾汤化湿)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辛—甘—甘2—甘6合—辛半升—辛2—苦3  补脾化湿除燥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补心汤)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2枚—咸3锭—苦4—苦2—酸2     补心

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三锭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人参二两  干姜二两  (补心汤+泻肺汤)“用味体味量大于等于化味才能构成组方,用味量大于体味为补方,反之为泻方”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四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2枚—咸3锭—苦4—苦2—酸2—甘2—辛(补心+泻肺+补肾)

小玄武汤: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干姜三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泻脾+补肝合方,使肾水强)

3—酸3—苦2—辛3—辛1  (补肝+泻脾)

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冷,小便不利,大便鸭塘,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炮  芍药二两  干姜二两  人参二两  甘草二两,炙*      (补脾+补肝合方)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3—苦2—辛1枚—酸2—辛2—甘2—甘(补脾+补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