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命百岁的绝世真经:有病不要乱求医 (四)

 昵称6977811 2015-01-08

52

  农村有土法用鲜姜切碎和葱白一块煮水,趁热喝下,微汗出,风寒感冒即可自愈。

  风热感冒多因风热之邪犯表、肺气失和所致。症状表现为:

  ·舌苔黄或薄黄。

  ·浓涕,通常黄色。

  ·身热,口渴,心烦。

  ·头涨痛。

  ·咽喉肿疼,咳嗽,痰黄稠或带黑色。

  ·便秘。

  宜宣肺清热、辛凉解表,可选用银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或感冒清热冲剂口服。传统中药的代表方剂是桑菊饮——桑叶克、*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克、桔梗6克、甘草克、苇根6克,水煎服。

  暑湿型感冒因为人体感受了夏季湿热时邪,又因喜欢纳凉和饮冷,使体内的暑热为风寒所遏,疏汇受阻,因而发病。症状表现为:

  ·畏寒,发热。

  ·口淡无味。

  ·头痛、头涨。

  ·腹痛、腹泻。

  此类型感冒多发生在夏季。治疗应以清暑、祛湿、解表为主。可选用藿香正气水、银翘解毒丸等药物治疗。

  ◆抗生素对流感病毒无效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是轻症,休息几天就会痊愈。普通感冒多数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无效,只能用抗病毒药物。如果不太严重一般不必服药,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过几天一般都会自愈。平时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自身抗病能力是预防感冒最好的办法。

  

寒邪可导致炎症

炎症分为两类:“感染性炎症”和“无菌性炎症”。

  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和细菌、病毒、原虫等感染时,引起的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炎症反应叫做感染性炎症;而理化因素引起的人体产生渗出、坏死和增生等的炎症反应叫做无菌性炎症。能够让我们的身体产生无菌发炎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寒邪”。

  元旦这天,刘女士邀请了诸多同学和亲友聚会,在风中等待良久,见一位同学抱了个大礼盒过来,赶忙上去接过,没想到盒子很沉,她猛地抱起后,突然就感到右胸部刺疼。之后,只要手臂动一动,右胸处就感到疼痛,深呼吸、咳嗽时剧疼。她本来就有高血压,亲友们怕她冠心病复发,赶忙将她送进了医院。

  经过检查,医生说,可能是病菌引起的胸膜炎,也可能是病毒引起的带状疱疹,但因为典型症状都没有出现,所以尚不能确诊。于是只能先当胸膜炎治着。

  也是在冬天,胡先生有一天晨起,棉衣没穿就出门取报纸,一不小心把钥匙给掉在了地上,捡了之后猛地起身,腰就不能动了。弯腰剧疼;深呼吸、咳嗽时剧疼;浑身不论哪个部位用点劲,腰部臀部的肌肉就抽筋般疼痛;回屋想躺着休息一下,也是感觉着剧烈疼痛。

  后来经确诊,刘女士患的是急性期肋筋膜炎;胡先生患的是急性期腰筋膜炎。

  这两人的炎症,都可能是因为冬天不注意保暖,染上了“寒邪”引起的。中医认为,寒邪可以致病。当寒邪侵袭人体时,会导致人体微循环不畅,人体某些部位需要的能量供应不足,就会生出各种炎症来。

  寒冷的天气,会造成人体微循环受阻,人体组织收缩、舒张时受到的阻力增大。此时猝然运动,甚至仅是猛地咳嗽,都会引起局部肌肉纤维及结缔组织的细微损伤,引发无菌性炎症。

  组织内渗出的黏液刺激末梢神经,还会引起肌纤维痉挛。肌纤维痉挛,肌肉兴奋性增强,肌肉总是处于收缩状态,导致腰背僵直,无法动弹。

  不管是无菌炎症刺激还是肌纤维痉挛,都可以引起疼痛。

  正在上大四的学生小蔡,因为就业的压力,在寒假的时候没有回老家,在校外租了间没有暖气的出租房。这天,小蔡缩着脖子坐在屋内打电脑,打着打着,突然肩膀到颈部之间痛得不行,动弹不得。后经医生诊断,认为是肩颈固定姿势太久,再加上天气太冷,筋膜更加紧绷,筋血不畅,导致局部营养及循环障碍,造成了脖颈筋膜发炎。

  还有一位刚上班不久小陈,办公桌靠门,空调暖气吹不到,过堂风却吹个不止,他日日端坐上班,前不久颈肩、腰椎部疼痛,到医院就诊检查,也被确诊为无菌性炎症。后来小陈特别注意加强保暖,疼痛也就慢慢消失了。

  

寒邪内侵

过敏性鼻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它的主要症状是鼻塞、打喷嚏、流鼻涕等,这些症状虽然和感冒有些类似,但是并没有咳嗽、发烧、头痛等感冒的症状。

  而在中医看来,所谓的过敏性鼻炎是由“感受寒邪”所致,形成的原因是“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寒邪凝滞,津液内停,流涕不止”。

  在西医看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发作的原因是过敏源,如花粉、尘螨等引起。最确切的证据就是在北京有很多季节性过敏性鼻炎患者,每年八月中旬开始犯病,一过“十一”,就戏剧性地消失了。如果查这类患者的过敏原,应首先考虑豚草,因为每年犯病的时间和豚草花粉的成熟期一致。

  对于过敏性鼻炎,西医更擅长速效的解决办法。西医认为,过敏性鼻炎处理的第一步是进行环境控制,避免接触过敏原。比如避免房间飘进花粉,外出戴上医用口罩等。轻度的过敏性鼻炎,可以口服抗组胺药,如开瑞坦、仙明特、氯雷他定等。对于中度至重度的持续性鼻炎,可以合并使用抗组胺药和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如伯克纳、辅舒良等。

  中医可以通过“冬病夏治”,改善鼻炎,也可以通过调理过敏性体质,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理念,可以在不发病的时候,用中医的方法排除潜伏在体内的寒邪,也可以通过中医手段改善体质。

  过敏性鼻炎发病期间,为避免并发症(如中耳炎、过敏性哮喘、鼻窦炎等)的出现,可用第二代抗组胺药,严重者可以同时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在缓解症状的同时,将副作用降到最低。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湿邪探微

中医湿病可见于内、外、妇、儿各科临床和人体各个系统的疾病。元·朱丹溪云:“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之*。”而其治疗向来棘手,缠绵难愈。

  ◆湿邪入侵的途径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大量研究表明,许多疾病的诱发都与外界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空气相对湿度则是重要因素之一。

  中医认为,水湿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通过呼吸由口鼻进入人体,先影响人体的上焦,进而影响到中、下焦。

  ·通过肌肉皮肤渗透进入人体,先暂留于肌表关节,进而阻碍经络,最终深入脏腑。

  ·湿邪中伤脾胃。人体脾胃受“湿邪”的影响最大。很多南方人一到梅雨季节会有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减退的症状,还常伴有精神委靡、嗜睡、身体乏力、不想喝水、舌苔白腻或黄腻等,中医叫做“湿邪中阻”。

  ◆湿邪,与病菌有关

  在西医临床中,由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肝炎病毒、痢疾杆菌、沙门氏杆菌、布氏杆菌、真菌、阿米巴原虫、疟原虫、丝虫、疥虫等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在中医看来,多为湿病。

  所以,湿邪还包含在一定湿度中才能繁殖的微生物。

  湿度、温度等自然条件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

  微生物缺乏适当的湿度,就不能生存。如淋球菌、霍乱弧菌、脑膜炎双球菌、梅毒螺旋体等。而当相对湿度由40%~60%升高至70%~80%时,病毒的存活率明显增加,真菌生长环境的相对湿度需要大于75%,而霉菌在高湿的环境中异常活跃。

  ◆西方对湿邪的研究

  水湿之邪对人体的影响,西方国家也有研究。

  美国一家科研机构曾对5个州从事11种主要工业生产的1500名雇员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相对湿度高于80%时,工业意外事故增加了1/3。另一项研究指出,当湿度随温度上升而增高时,人会缺乏自控力,烦躁不安,打字员的出错率增加,在相对湿度高的4~9月,犯罪率也升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单纯的水湿之邪不仅可以影响人体气血津液的循行,脏腑功能活动的强弱,还可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

  

中医的风湿与西医的风湿病是一个意思吗(1)

风湿是一种常见病。中医所讲的风湿,并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医学的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范畴更广。中医和西医对“风湿”的定义和理解不一样,治疗理念也不一样。

  ◆中医对风湿的定义

  风湿之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病者一身尽痛,日晡所剧者,名风湿。”

  《黄帝内经》中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中医的风湿,指风、湿、寒三种病邪结合所致的病症。说明了气候变化无常,冷热交错,或居处潮湿、寒冷或涉水、冒雨等风寒湿邪气,乘机体抵抗力低时侵入人体,注于经络,留于关节,使气血痹阻而为痹证。症见头痛、发热、微汗、恶风、身重、小便不利、骨节酸痛、不能屈伸等。

  因为这种痹症大多因受风、寒、湿影响而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一词沿用至今。

  但是由于各人体质不同,病邪各有偏盛,因而《黄帝内经》中又说:“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如风寒湿痹日久不愈,病邪郁久化热,或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阳盛或阴虚有热,感邪之后易从火化而使关节红肿热痛,形成热痹。

  中医还认为,风湿如果长久不去,则可以引起其他脏腑发生病变。《黄帝内经》云:“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这就是说外邪滞留机体,日积月累,由经络而病及脏腑,可产生相应的脏腑痹的证候。其中以心悸、气短、胸痛的心痹较为常见。

  综上所述,中医中的“风湿”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当人们的肢体、关节、肌肉、筋骨、皮肤等部位出现了疼痛、酸痹、麻木、肿胀、僵直、变形、活动受限甚至累及脏腑时,都能够称其为痹证、风湿痹病。

  也就是说,中医将风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都作为“痹病”,因其感邪不同,而分为风痹、寒痹、湿痹、风湿痹等,并根据每个人的具体病因辨证施治。

  ◆西医对风湿的定义

  西医对风湿病的认识,主要用来描述周身酸痛或疼痛的一类疾病。后来,随着医学的发展,风湿性疾病的范围也不断扩充,命名与分类不断变化,逐渐概括成为特指风湿性关节炎,又称风湿热,该病是由链球菌感染所致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心脏。

  而现代西医中的风湿病概念,范围更广,从临床角度出发,凡表现为:起病或急或慢,关节疼痛,局部肿胀、麻木、屈伸不利,部分患者可致骨关节破坏,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等,不论病因如何,全部列入风湿病范畴。它所涉及的范围几乎包括所有影响到骨关节及其软组织等的一大类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颈椎病、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骨质疏松症、痛风、坐骨神经痛等。

  西医认为,风湿病的病因常为感染、代谢、退化、内分泌因素、免疫原因、地理环境及遗传因素等,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风湿病是致残的主要疾病,它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尽早医治,保持健康的身体。

  ◆什么是类风湿

  类风湿即类风湿关节炎。西医认为,类风湿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类风湿以关节腔滑膜炎症、渗液、细胞增殖、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破坏,为常见的初期表现,直至最后导致关节强直及功能的障碍。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医的风湿与西医的风湿病是一个意思吗(2)

在中医诊断中,类风湿关节炎属痹证范畴,因其以遍历关节肿胀疼痛,缠绵难愈为特点,故又有“*风”、“历节”、“鹤膝风”、“骨痹”、“痹”、“顽痹”之称。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内脏亏虚、禀赋不足、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内因是脾胃肝肾气血

  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外因为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发病机制与关节、肌肉、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以邪气痹阻、痰瘀互结、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特征,瘀血贯穿于疾病的始末。

  ◆西医对风湿的治疗

  西医对风湿的研究、分类相当详细,而且风湿病本身就是以西医标准命名的疾病,诊治标准也是由西医制定的,因此西医在诊断和治疗上针对性较强。

  在治疗上,西医基本采用的是改善症状的药物,目的是改善症状,延缓病情的进展。

  用来改善风湿症状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类药物,包括:消炎痛、布洛芬、萘普生、芬必得等,服药后短时间内可取得抗炎、消肿、解热、止痛之效;当病情处于急性期时,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特别是在合并心脑等重要脏器病变时,肾上腺皮质激素能迅速抑制免疫系统的反应以缓解病情。在病情缓解后,激素即应逐渐减量,如减量过快会引起病情重新快速加重。西医常用的药物有:青霉胺、金制剂、雷公藤和免疫抑制剂,可根据不同病种、个体差异及病情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和缓解症状。

  西药治疗起效快,能迅速缓解病情,但其不足之处是存在着许多毒副作用。

  ◆中医对风湿的治疗

  中医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对痹证的病因、症状、分类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以后经过历代医家从临床实践中不断发展和补充,逐步形成了系统的理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

  中医认为,风湿的治疗需要因人而异、辨证施治,讲究从整体方面进行调节以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在治疗时,中医重视人体的正气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药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但大量的临床报道和实践证实,通过补肾或健脾等扶正治法,可以调动机体促进自身增加激素、细胞因子的分泌,发挥其治疗效应。尤其是组成中药复方后可以针对不同的证候类型,发挥相应的双向调节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应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复。

  在治疗上,中医的流派甚多,方法各异,但总体原则是相似的,均为: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

  一般来说,“行痹”以祛风为主,兼用散寒除湿,佐以养血;“痛痹”以温经散寒为主,兼以祛风除湿;“着痹”以除湿为主,兼用祛风散寒,佐以健脾;“热痹”以清热为主,兼用祛风除湿;如果痹症日久,则应根据正气亏损的不同而加用益气养血、补养肝肾的成分,在“扶正”与“祛邪”的同时,做到标本兼顾。

  中药虽见效慢,但安全性高,副作用也相对较小。用中药治疗风湿一定要长期坚持。

  bookbao.com 书包网最好的txt下载网

燥邪伤人

燥邪是中医学上对一类外界环境致病因素的称呼,为六淫之一。与湿邪相反,现代医学认为,燥邪是由于空气湿度过低引起的。

  有句成语叫“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秋季燥气主令,燥邪伤人多见于气候干燥的秋季,故又称秋燥。干燥的空气影响人体的皮肤和呼吸道黏膜的湿度,使皮肤干燥,肺功能受损,组织供氧不足,从而容易发生干燥或炎症。

  燥邪可导致干咳、咽痛、口干鼻燥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气管炎或支气管炎,出现“燥咳”。

  燥邪又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类:温燥属阳邪,可见偏热症状;凉燥属阴邪,可见偏寒症状。

  症 状 对 策

  温燥 心里感觉烦热、口渴、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等多吃水果和汤水

  凉燥 感觉寒凉、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等喝姜糖水,以除寒气

  温燥和凉燥主要是由于秋天气候有偏寒或偏热的不同变化所产生。在西医看来,温燥的主要成因是空气干燥时,革兰氏阳性菌和流感病毒容易繁殖。因此,当空气干燥,气温较高时,人体容易感染革兰氏阳性菌,机体出现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增多,而出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干咳、咽喉肿痛的症状。温燥症状中的少汗、痰黏量少或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口渴是身体轻度脱水所致,心烦和舌边尖红是交感肾上腺系统功能活跃的表现。

  凉燥的成因也与空气干燥有关,当周围气温较低时,人体容易感染流感病毒,机体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增多,而出现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凉燥引起的无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少痰或无痰也大多与身体轻度脱水有关。

  在外的燥邪如果不解,就会向里传变,而形成内燥,症状可见大便秘结、口渴、皮肤干燥、肌肉消瘦、舌燥无津、脉细涩等。

  

“上火”是什么

一个中国人,没有听说过“上火”这个词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天你突然发现嘴里长了小泡、溃疡,牙齿疼痛、出血,咽喉干痛……这说明你“上火”了。

  一些人会将“上火”等同于西医的“发炎”,这并不完全准确。西医的“发炎”,实质就是病原微生物导致的“感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表现为红、肿、热、痛。应该说,上火的某些症状和发炎相似,但又有区别。

  例如口腔“上火”症状,在西医看来,有的可能是因为缺乏维生素B2导致的唇炎、口角炎,有的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牙龈、黏膜出血,更常见的可能是细菌、病毒感染引起的炎症,如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口腔炎、口腔溃疡。有的还可能与新陈代谢、内分泌变化有关。

  “上火”和西医的“应激性疾病”也有交集,比如熬夜、着急、身体透支,都会引起“上火”。

  “上火”并非纯粹的中医概念,只是一种民间口语,所指症状较为广泛。“上火”在所对应的中医概念尚且比较笼统,所以,在现代西医中更难找到具体的对应称呼。

  

“火”从哪里来

“火”是中医“六邪”致病理论中的一种病因。

  “火”,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自身引发的,还是外界因素导致的?中医认为,“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

  其实,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火”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

  健康的人体是阴阳平衡的,火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但是,如果阴阳失衡,比如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

  对人体来说,适度的火的存在是必需的,当“火”超过了正常范围,就成为“火邪”,就是致病之火。

  “热”与“火”相类,二者只是程度上的差异。“热是火之源,火为热之渐”。中医认为“火邪”比“热邪”在致病能力及临床表现上更为严重。

  “火”分为内火和外火。

  外火最典型的表现是什么?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时间过长,然后体温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

  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在人生活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经常吃烧烤等,内生火的因素比以前要多得多。

  如咽喉干燥、口腔溃疡的“上火”,除外感热邪可引发外,更多的是“内火”所致,而且有多种不同的性质,如肺阴不足,阴虚火旺;或肝气郁结,肝火上扰等。病根不同,治法当然各异。

  一般地说,从外界感染的“上火”比较容易治疗。从内而生的“上火”,其发病机理复杂、症状杂乱、证型较多,治疗上较为困难。

  ◆怕“上火”就要喝凉茶吗

  “怕上火,喝凉茶!”类似这种广告,从宣传效果来讲,非常成功;从医学角度讲,是大错特错的。

  在中医看来,与“火”有关的疾病多达数十种,按脏腑分有肝火、胃火、肾火等;按八纲分又有表火、内火、虚火、实火等。

  症 状 对 策

  实火 牙龈疼痛、喉痛、口腔内生疮、口渴欲饮、内热、大便干结等清热泻火

  虚火 燥热、盗汗、口热干燥不欲饮、心烦、失眠、耳鸣、头晕等养阴清热

  不同的火热病证在治疗方法上也各有差异。

  凉茶从功效上分为两派。一派是“泄阳派”,特点是“霸道”、“苦寒”,适合“实火”患者饮用,以王老吉凉茶为代表;另一派是“养阴派”,特点是“性温”、“滋阴”,适合“虚火”患者饮用,以白云山凉茶为代表。

  以王老吉为代表的凉茶的主要成分为金银花、夏枯草、杭*等;双黄连是金银花、川黄连、枯黄芩。这些成分多是苦寒之药。

  如果是阴虚所致的虚火,过度使用寒凉之物会伤阳,阳损及阴,则加重阴虚火旺。如此周而复始,各种怪病便会纷至沓来。

  临床上,有因服用夏枯草导致过敏,出现皮肤瘙痒、丘疹,甚至因过敏性休克而昏倒的病例。也有儿童因服用含苍耳子、夏枯草和鸡内金的中草药3个月导致急性重症肝炎而死亡的病例。

  凉茶含有药物,会有副作用。不分青红皂白,感觉上火了就去喝凉茶,并不能达到去火的效果。

  所以,不管是不是“上火”,当需要使用“清热泻火”类中药的时候,最好能够找专业的中医咨询:是不是真的有“火”?有火的话是“实火”还是“虚火”?需要去“火”的话,去“火”药该吃哪种?吃到什么时候为止?是“虚火”的话怎么样用中药攻补兼施?这些都需要专业的中医给出医嘱。

  书包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养心莫执著,人生如道场

一天,一个修行者来到佛陀面前,问自己为什么不快乐。

  佛陀回答: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一个人不快乐的原因,除了种种生活压力,还有对过去的追悔和对未来的忧思。

  人毕竟是人,总有七情六欲,只要不成为天天执著的习性,都是正常的。

  有个叫谢子衡的老中医,93岁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记者问他有什么养生的诀窍,他回答说,人生如同大雁过河,大雁经过这个河上的时候,河水里面有影子;等到大雁飞过去,河水里就什么都没有了。事来则心始见,事去则心遂空,不要小心眼。

  事情分为已经发生的和尚未发生的两种。已经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也无须执著。尚未发生的事情又要分成两种,一种是当下的行动能改变的,一种是无从改变的。无从改变的,也无须执著。不要浪费时间精力追悔过去,或焦灼于未来。正如佛陀所言,心系当下,由此安详。

  有一句古老的欧洲谚语说:“心灵痛苦,经由身体宣泄。”

  当一个人很痛苦了,很累了,无法解脱,无法“处理”某种局面时,这个人往往就会生病。

  疾病可以让一个硬撑得焦头烂额的人,找到最合理的休息的理由、放弃的理由、承认自己软弱的理由。

  疾病也可以让一个耽溺于享乐、恣情纵欲的人反思与检点自己的生活方式。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讲,疾病是对心灵的一种“保护”,一种自然的调节。

  佛家有云:人生如道场。在人生道场里不断修行的目的,就在去除这种天天执著的习性。常常有活得很偏执的人,经历一场疾病后,仿佛就明白了,懂得了放下和放弃。

  

内伤七情——你的心情会伤害你的脏腑

人皆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悲、思、忧、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这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剧烈的、强烈的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的承受能力,它才成为致病因素,故又称“内伤七情”。

  中医按五行学说,将七情合并为“五志”,划归于五脏。具体来说,过喜则伤心,过怒则伤肝,过思则伤脾,过忧(悲)则伤肺,过恐则伤肾。(详见下表)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志 怒 喜 思 忧 恐

  ◆怒伤肝

  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人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导致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偶有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是尽量戒怒,尤其是在生病的时候,更是要安然顺受,让心安定。

  ◆喜伤心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喜悦的过程,犹如人体能源(精神能源和机体能源)的释放过程,获得释放的能源,将形成原动力,展开新的精神活动,并支配着身体活力,创造出新的业绩。

  喜悦心情能提高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使人感到生活和工作中充满乐趣和信心,从而行动起来显得轻松有力、敏捷、准确、精力充沛;能使心脏、血管的肌肉运动加强,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水平提高;能扩张肺部,使呼吸运动加强,肺活量增大,有利于肺部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交换;能加强消化器官的运动,增加消化液的分泌,从而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新陈代谢。

  那怎么又会说“喜伤心”呢?这里的喜其实说的是大喜,过分的高兴、兴奋,而大喜过望就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损伤心气。因为“喜则气缓”,大喜之后这个气就缓,缓意思是涣,表示一下子涣散开来。《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中也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是藏神的地方,喜笑过度,耗散神气,当然会使心气受伤。

  ◆思伤脾

  《黄帝内经》说:“思则伤脾。”思,即思虑、思考,是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一种状态。《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中医认为:“思则气结。”由于思虑过度,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即可出现食欲不振、讷呆食少、形容憔悴、气短、神疲力乏、郁闷不舒等。

  正常的思虑、思考是建立在脾气旺盛,气血生化之源充足基础上的,正常的思虑、思考不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但是,当人们面对某一问题思虑过度,或者思虑时间过长,百思不解仍思不休止,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承受的限度,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状态时,思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从而造成各种疾病。思虑、思考太过最主要的是影响脾气的正常运行,导致气滞或气结,使脾主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职,出现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头晕目眩等临床病理表现,即“思伤脾”。

  “思伤脾”理论直接揭示了这种联系,也得到了现代医学的印证。近代胃肠生理学在一个多世纪以前也开始认识到中枢神经系统对胃的分泌和运动有影响。近二十年来,至少发现有二十种胃肠多肽也同时存在于大脑组织中,人们把这种胃肠和神经系统双重分布的肽类称之为“脑肠肽”。大脑和脾胃的这种生物肽的确是存在很多联系的。

  ◆忧伤肺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在志为忧,忧伤肺”。忧能导致肺气闭塞,故常有胸膈满闷,长吁短叹,乃至咳唾脓血,音低气微等症。《黄帝内经·灵枢》又说:“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可见,过于忧愁还会导致人体气机运行不畅,随之而来的就是抑郁症、消化性溃疡、消渴、失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多种疾患。善忧多愁还可以伤脾,脾志伤则烦闷,四肢无力,不思饮食,或二便不畅等。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说:“脾忧愁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乱,四肢不举”。

  一般来说,忧作为一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事物的一种正常应答反应,不会对身体构成危害。相反,暂时而轻度的忧伤,有助于对所遭挫折获得正确的认识,对身心健康有一定益处。但是,当一个人的忧愁悲伤太过,或者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人体自身所能调节的限度和承受的负荷,而在思想认识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不良情绪,忧就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对机体构成危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