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港獨立書店風景

 真友书屋 2015-01-08

立音樂、獨立設計、獨立攝影、獨立書店……好像冠上了「獨立」這個稱呼,就變得特別美好、特別文藝一樣。事實上呢?在香港,「獨立」往往承擔著更多不與人說的辛酸與艱苦,因為它意味著:沒有後臺,沒有支撐,沒有大量受眾,卻要頂著巨大的經濟壓力和被主流淘汰的命運。

香港被稱為「文化沙漠」,這不是假的。在香港,喜愛閱讀的人與日俱減,不是因為電子書的出現,也不是因為其他客觀原因,只是因為,對,香港人不愛閱讀。這些年來,老的餐廳食肆一家一家地結業了,獨立書店也一家一家地消失了。

在讀森記的故事之前,我們先聽聽這個故事。

(一)書閣(The Book Attic)

愛書之人Jennifer,2008年毅然放棄工作,在灣仔廈門街的小巷開了一家小書店,取名為「書閣」,出售自己收藏的600餘本英文書。每一本店內的二手書都是經過她精心挑選,她亦親自為每一本書做清潔消毒工作。她说:“內心最滿足的時刻是,當客人對她說,妳的書是有挑選過的呢,不似其他書店,什麼書都收。”

在灣仔開了三年,終於因為高額的租金,而不得不搬遷。後來便來到了中環的伊利近街,不料三年後,又要告別。這一次她說:“離開不是因為租金,而是因為讀書的人實在太少了......”

書閣絕對是一家十分用心的書店,書架上的書井井有條,店內的佈置寬敞舒服,自己錄製店舖音樂,還定期舉辦書籍分享會。是的,在香港很少有一家獨立書店可以做到如此。因此它的地位也非一般書店能及,CNN Go曾在2010年將「書閣」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之一。Jennifer曾說:“沒想過開舊書店一件這樣普通的事情,竟然會觸動到這麼多人的心靈。”

可是這樣的光輝只能留在過去了吧,六年後它終於要光榮結業了。在這六年間,書店有難,客人都會幫手,在準備結業期間,便有老顧客借出私人倉庫給書店存放書籍,是這樣濃濃的人情味,給書店填上了一個美麗的句號,又或者是逗號?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森記圖書公司

聽完上面這個故事,你大概能知道香港的獨立書店是一個多麼卑微的存在了。「獨立書店」對老一輩人來說,是傳承;對新一代來說,是堅持。

好了,現在來說說森記吧。森記在香港也算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

1978年,陳琁初來香港,就應聘到開業不久的森記圖書公司工作。在內地時,陳家住在廈門,陳琁的父母親都是集美航海學院的教師。文革期間,父親被下放,母親則被派到圖書館做管理員。小陳琁於是有機會在圖書館裏度過童年,因禍得福,發現了閱讀的快樂。

所以,在書店工作的她,雖然收入不高,但是樂在其中。1980年代初期,森記的老板準備移民海外。有一天,他把陳琁叫到跟前說:“以後這家店就由你來做老闆吧。”

陳琁說:“我是很想做老闆,可是我不夠錢盤下來。”

老板拿出一張存折,對陳琁說:“不用你現在給錢,從今往後賺了錢,就存到這張存折裏,慢慢把錢給我。”陳旋就這樣成為了老闆。

大概是因為這個承諾,這些年來,雖然業主也加租一倍,但她仍說:"我一直有個信念,從來沒想過有一日會不做,再辛苦也會捱下去。雖然經營困難,但我好想告訴別人讀書好重要,不可以一日無書。"就這樣,她堅持了34年。

森記應該算是所有書店中藏書量頗大的一家,有1.5萬本舊書,一直堆到天花板。除此以外,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這裡收養了30多隻流浪貓。

書店開在很偏僻的北角,位於一棟很破舊的大廈底層。第一次探訪時,書店還未開門,在門口等了又等。書店一開門,店裡的貓便走出來尋找可以安睡的地方。瞬間,整個地下道已經滿滿都是貓。



雖然書店裡的貓貓很多,但和大家卻和諧地相處著,因為店主在書店的各個角落都安放了貓貓睡覺的枕頭,棉窩等,還細心地寫上友情提醒:請不要打擾貓咪睡覺。比較兇的貓貓,則在脖子上掛上了「我是惡貓」的牌子。所以,貓貓,可以自由地睡在地上,睡在書上,睡在書架上。



這裡不文藝,不寬敞,甚至條件有那麼一點不堪,但只要你開口,店主便會耐心地為你推薦,天文地理都可以無話不談。這樣有人情味的鋪頭也只有森記這樣開了三十多載的老店才有,它比任何東西都要美得多。

老書店,需要我們更多人的支持。

森記圖書公司:北角英皇道193號英皇中心地庫19 號

( 友情提示:探訪請保持安靜,不要打擾貓貓,並且帶走幾本書吧 )

(三)Books & Co.

要說香港的獨立書店,Books & Co.絕對是我最愛的一家。

當第一次知道它時,地址中的「半山」兩字讓我大為驚訝:什麼?半山竟然有一家書店?爾後看到書店的相片,只一張,那種久違的「就是它了」的感覺竟浮上心頭。這時,心中的疑惑更大了:什麼?半山竟然有一家這樣藝文氛圍濃郁的書店?!

那天雨後初晴,我踏著興奮的腳步走上了去書店的路途。我坐在雙層巴士的上層,看著陽光一縷一縷穿過葉縫灑下地面,港島的山路很窄,老外牽著狗兒散步,三三兩兩的學生穿著校服走過,隱於鬧市區一角的日式餐廳、西餐廳都在安靜地營業著,那一刻,心裡是久違的寧靜。

我喜歡書店,尤喜歡二手書店。喜歡氾黃書頁散髮出來的陳舊氣味,喜歡木地板木窗臺的老式佈置。喜歡扉頁上前任書主留下的淺淺字跡,也喜歡摩挲舊書封面時的滄桑手感。想到要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午後,去一家舊書店打發一下午的時光,便忍不住地會心一笑。

巴士在附近的道路停下,左右張望,拐上一條僻靜的山道,路上沒甚麼人,一眼望去,蔥蔥郁鬱的大樹遮擋住炎熱的陽光,巴士站前,零星居民邊翻著報紙邊等車,喔~ 這裡多美。



走著走著,竟沒有發現自己已經到達了書店門口,一回頭,才看到。很奇妙的,它並沒有把自己藏在巷弄之中,妳卻隨時會錯過它。這就是那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吧。

紅磚外牆、舊式格子窗門髹上墨綠油漆,高掛起來的黑色鐵皮小招牌寫著「Books & Co.」,一切都很簡潔。這裡是傳統半山區,附近都是住宅和學校,沒有遊客,路過的都是附近居民和學生,書店就好像是融進了這環境裡一般,讓你覺得那麼舒服。

而站在它的面前,我已經在心裡說了很多次的「太棒了」。



推開門走進書店,舒服的民謠已經傳到耳邊。店員微笑著招呼我進來,書的氣味已然飄蕩在空氣中。很多很多的書,整齊地堆放在走廊間,幾個咖啡座椅,心目中理想的獨立書店不就是這般模樣嗎?



這是一家書店。


窗臺上自然堆滿了書。陽光正好,路人在門口的公車站等車,而一窗之隔的我,竟走進了另一個美妙的世界。

雖然坐落於半山,但這裡的書一點都不貴,英文書比中文書多一些,而且看得出也是經過挑選的。書架上的書整整齊齊地擺著,沒有故作姿態,只有店主用心的分類。它沒有好像其他書店一樣標上歷史、政治、文學,但妳仔細看,會看得到店主的用意。



喜歡這裏寬闊的樓底、柔和淡黃的光線以及高眺的黑桃木書架,書本或置於櫃子裏,或於窗台上,或就地堆疊成山,還以為是走進了別人的書房。“希望進來的人感覺像被書堆包圍一樣。”店主James曾經說過,他還說:“其實每本書好看與否、暢銷與否、新舊與否,作者也花了很多精神去寫,每本書都有生命,當他們走在一起時,會有種氛圍,是個很有智慧的環境。”

在這裡,你絕對可以感受得到。



點了一杯熱巧克力,挑了個有陽光的位置坐下。用手掌緊緊包裹著微笑遞來的瓷杯,感受文字和咖啡的溫熱。

妳會很甘願坐在這裡,她就是有這樣一種魔力,讓妳在倉促的步伐間,慢下來,再慢下來,看看手中的文字,看看高高的書架,看看寬敞的開放式廚房,看看路上的行人,那一刻會好像忘記了自己在快節奏的香港,那一刻只覺得是坐在朋友靠窗的書桌前而已。

三點時,一位客人走進來,店員微笑地問要吃些什麼嗎?客人說要義大利麵。過了一會,店員端著做好的義大利麵說:“給妳加了一些分量,肚子餓了吧。”

聽到這段對話,我也跟著笑了。



供應咖啡的書店,其實並不算多。但是Books & Co.做得很好,它的桌椅就在書架邊,伸手就可以拿到,「喝杯咖啡看本書」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滋味,而不是文藝青年用來裝模作樣的手段。

在這裡,除了書,售賣的只有自家製作的簡易食物。所以,沒有商業化,它只是一個街坊式的後書房。



James說過:“希望這裏是舒適、平易近人的,有食物、輕音樂,並非學術性。閱讀需要時間消化,你要挑選、要仔細看,不自覺便享受一個下午。”

它就是這樣一個地方。你不覺得,這才是生活在一個城市該有的風景嗎?

Books & Co. 半山柏道10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