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爱与恨 ——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

 青衣问道 2015-01-09

死亡是一种本能,它代表着人类生命本质中的破坏与攻击、甚至自我毁灭的力量。死亡本能的表现分内外两种,向外表现为侵略性的暴力行为,向内则表现成消极、自我放逐、自我惩戒、自虐甚至自杀的行为。

死亡本能在一开始就是一副“旺盛的生命力”的模样,可这不是乐观与积极的情感,它依然没有失去其毁灭的本质。

很多爱情的开端都是以积极的生存本能形式而存在的,但很多爱情又以双方的自我毁灭与相互伤害而结束。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

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

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自伤指向毁灭,而死本能有传染性.死本能可以形式不同,但内核却是一样,所以,每一个求助者,其实都在考问咨询师,你的问题解决好了吗?

咨询中,用生本能去拥抱死本能.所以说,世界上一切的问题由恨产生,而这一切问题可以经由爱得到解决.







生本能是为了获得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感,而死本能正好相反是为了在时间和空间中彻底的泯灭!


如果认真回想自己做过的那些不靠谱的事情就可以看到死本能的影子,其实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体验死亡。

所以如果你现在能意识到自己活着,那么你同时也在体验死亡。



生本能也叫性的本能或爱的本能。
死的本能也就是自我本能。


     爱与恨 ——探索生本能与死本能

爱是生本能,恨是死本能;


爱是生本能但可以是由于爱使用了控制的方法使得生本能耗竭向着相反的方向转化而转为死本能。


性格有内外之分,本能也有内外之分,指向外的死本能是侵害时谋杀,指向内的死本能是自虐是自杀;指向外的生本能是爱,是拯救是帮助,是付出和给予。只有赋予了生本能的意义,才有了爱。


生命具有生本能的动力使得生命延续,使得生命冲破和跨越死亡的羁绊。死本能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同时存在才有的生本能的为生而展现的争斗,有时候必须杀死才能生存,死亡带来繁荣,带来生命的延续。只不过这种死本能是指向外而不是指向内。这里的死本能是指得是向外的为了生存的杀戮。为了生存的死本能是为生存服务的。


死本能向内的时候,是一种主观的不接受,是一种对自身存在的否定;自伤、自虐和自杀是个体否定自己走向死亡的死本能的不同的表现形式。


生本能和死本能是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生命构成形式和客观的存在。生本能和死本能是通过一种形式而存在,就如风和水的存在是通过流动的物体时使物体发声而显示它的存在。生本能与死本能是排斥乙方的存在来显示自身的存在,这种排斥是对立的,狮子为生存而杀死羚羊,战争中人为生存会杀死对方生因死而存在,死因生而显现这是对立也是统一;


正常健康的心理以生本能为主导,病态的心理障碍的个体则可能以死本能为主导。

生与死的本能是一种不同生命形式的转换,是对生与死的促进与催化,生命也因本能的存在而绽放奇妙与绚丽;

生与死的本能在生命中没有好坏之区别和对错之划分,仅仅只有对客观存在的反馈。那些形形色色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不过是我们对症状——它们的存在的主观狭窄的一种认识和定义罢了。



生本能是指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和繁衍壮大本能。一方面表现为维持自身生存的吃、喝、逃避危险的能量;另一方面表现为维持种族生存的能力,如你的性欲,性冲动。






人一天之中的情绪无非有两种倾向,一种向生,一种向死。
 一个人向我举例:“我跟一个人吵架了,我很不舒服,这跟生死有什么关系?”
 别人因跟你意见不一致而吵架,他一定在证明他是正确的,如果这样你就是错误的,如果你是错误的,那你的存在就是错误的,人在吵架之后的那种难过,就是因为被对方的存在否定了自己存在的意义。指向死。

 于是又有一个人举例:“如果我看到一个帅哥,心里很舒服呢?”
 那就更简单了,跟帅哥之间的吸引,其实指向繁殖,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种可能性而会生生不息,指向生。







    人类从有了思想就开始了生与死的思考。人能预见死亡吗?

很多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

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遇难的海军军官科列斯尼科夫的妻子在一次接受采访时泪流满面地说:“不知为什么,我的丈夫似乎预感到了死亡。就在他踏上死亡之航前不久,他悄悄地给我写了一首凄凉的诀别诗,其中最不祥的几句是这样写的: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即将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就像他悄悄写这首诗一样,他悄悄地把这首诗留在了家里,是他出事后我才发现的!我真的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也许在冥冥中确实预感到了什么!”

美国医生威廉姆·格林、史蒂夫·戈尔斯坦因和亚历克斯·莫斯一直在研究死亡的现象,他们对数千名突然死亡的病人背后的故事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多数人预见到了自己的死亡。而且他们表现出来的死亡前兆不是预言式的话,也不是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而是一种特别的心理状态,通常是希望自己的所有事情都能够井然有序。许多人在死亡前会陷入一种消沉的状态,持续的时间从一个星期到半年不等。医生们认为,这种出现的非常奇怪的忧郁是由本人体内的荷尔蒙变化引起的。这种莫名的沮丧,其心理特征是为无法逃脱的死亡准备中央神经系统。










死亡

推测:“预见死亡”可能与人的潜意识有关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一个朋友一次讲起自己的梦,在梦中这个朋友登山时遇到雪崩而摔死。荣格听后当即提醒他说,近期不要做冒险的事情。对方很不以为然,不久后这个朋友就在一次登山活动中,由于固定身体的锁扣滑脱而坠崖身亡。

中国专业意象对话心理咨询师何明华,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释,这种“预感死亡”的现象和人的潜意识有着很大程度的联系,是人的心理情结在起作用,特别是这些预感多发生在突发的死亡事件之前。人的潜意识是人类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智慧,潜意识中包含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人的意识层。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有死亡的冲动,心理学上称之为“死本能”。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生本能”和“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当人在生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快乐,或者精神上的压力使其感到生是一种痛苦时,人对生的欲望就不是很强烈,这时死本能在潜意识中占的分量就比较大。而当潜意识中这种死亡的动机强烈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现实中就会发生与之对应的事件。何明华称,人对死亡的预感,可以说是这种死本能激发、扩大的表现。因此,很多人对死亡的预见会表现为一种消沉的心理状态,这说明他们当时潜意识里“死本能”很活跃,而生本能相对压抑。

何明华说,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总量是一定的,因此两者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人们在预感到自己死亡的时候,及时接受心理治疗,正视其潜意识反映的心理状态。通过唤起其对生的渴望,扩大求生欲,使生本能更加活跃,而抑制死本能的作用,是可以避免死亡事件发生的。





相关:强烈而真实的愿望也可以作用于现实

何明华称,不仅是关于生死的问题,其他真实的愿望,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可以影响现实的发展趋向。这里真实地愿望是指发自内心的愿望。何明华认为,每一种行为现象背后都有潜意识的动机在起作用。是人们的情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非意识的作用。她给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心理引导来解释说明这个观点。

记者说自己希望努力工作,在心理咨询师何明华的引导下,记者一步步地寻找想要努力工作的原因。工作是为了多赚些钱,多赚些钱是为了能满足自己的生活、养活自己,而养活自己又是为了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认可。也就是说“努力工作”和“赚钱”都是来自大脑的、表面化的愿望,是经过加工的;而“得到认可”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可以推导为这种“内心情结”的作用。这种内心的愿望属于潜意识层面,如果强烈到一定程度,也会对现实产生一定影响。而经过大脑加工的愿望属于意识层面,则不会达到这种效果。







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 / death-drive)又被称为毁坏冲动、攻击本能或侵犯本能;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死亡本能"按照 弗洛伊德的学说主张,这种学说认为每个人的身上有一种趋向毁灭和侵略的本能。而达冲动起初是朝着我们自己本身而发的。弗洛伊德认为这个死亡的本能设法要使个人走向死亡,因为那里才有真正的平静。只有在死亡--这个最后的休息里,个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紧张和挣扎。生命由无机物演化而成,人从黑暗、温暖而平静的子宫而来。睡眠与死亡的境界与人所来自的地方条件相似,所以生命一旦开始,一种意欲返回无机状态的倾向随之而生,这就是死亡本能的来源。

平常所谓的攻击驱力,可以说就是死亡本能的衍生物,只不过只将毁灭的对象从自身转移到他人而已。当指向外界的攻击驱力因受到障碍而无法满足时,便会转向攻击自己(例如自杀)以图自我毁灭。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弗洛伊德后期思想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爱的本能(或为性本能),二是死亡本能。前者是建设性的,后者是破坏性的。后者破坏的目的,直白的说法是为了找死,文雅的说法则是渴望从有机物状态回到无机状态。这两种本能虽然作用相反,但却同时并存,此涨则彼消,此消则彼涨。


弗洛伊德引用斯歌波 乔尔(Schopchauer)的话断言道:“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1920a/1955,第38页)。死亡本能,或有时也被称为死亡愿望的最重要的派生物是攻击,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攻击是指向外部对象而不是指向自身的一种自我毁灭的需要;弗洛伊德认为,残酷、自杀、谋杀以及攻击都是死亡本能驱使的。虽然弗洛伊德从没有把死亡本能理论发展的像求生本能理论那样完整,但这一理论仍然是他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是人类两大基本本能。和日神 酒神的关系一样,生本能与死本能也是对立统一的。对立的就是两者的目的与作用截然不同。前面已经论述了这两种本能的种种。生本能,它富于建设性,它的“目标就在于不断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简而言之,是亲合”。死本能,它富于破坏性,“目标是取消联结,故而带来毁灭”,“它的最终目标是使勃勃生机变成无机状态”。



统一的方面就是生本能服务于死本能,但实现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不明显的。“一切生命的目标就是死亡”。弗洛伊德认为,“一切有机体的本能都是保守的,都是从历史上获得的,并且朝向回复某种较早期的状态”,“原始生物实体从一开始就不想改变,如果条件不变,它就总是只重复同样的生命历程”,“有机体的保守本能已经每一种强制性的变化被同化到有机体生命的过程中,并且把它们储藏起来,以供今后的进一步重复”。



可见,弗洛伊德认为,世界本来是无机的,生物的出现就是因为世界发生了变化,世界环境的变化使得生物有了繁殖的能力,也就是说有了生的本能,但明显这是外界促使其在生物体中形成的,真正先天存在的是无机的本性,死本能就是把人带向无机的,所以,生物的目标就是向死前进,生物的真正本能是死本能。弗洛伊德认为,“正是通过爱欲这个机构,指向外部世界的破坏性本能才从自身发生转向”,[52]“本能冲动的本身一定是爱欲和毁灭性的混合”,就是说,死本能,它是与生本能同行的,死本能是生命活动真正要达到的目的,生本能必定和死本能同行,而且为死本能服务而已。由于“死的本能在本质上是缄默的,生命的叫喊大部分是从爱欲发出的”,因此,要达到死本能的目的,其途径是迂回曲折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规模十分庞大,内容丰富。他精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大胆地尝试解释人格的起源、人格的发展进程、人格的结构、心理的本质、人格的变态以及如何通过治疗改变人格。

心理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的核心,是人内在的心理事件,这些事件发动了行为,或是构成了行为的意图,它们可以被意识到,但主要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起作用。这也就是弗洛伊德理论的心理动力学本质:强调行为的内在源泉和动因。弗洛伊德认为,所有行为都是有动机的;每一种行为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因,它们可以通过分析人的思维、联想、梦、失误及其他行为因素而被揭示。



弗洛伊德的概念

心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由4个主要的概念框架构成,它们是心理决定论,早期经验,驱力与本能,无意识过程。

心理决定论(psychic determinism)

弗洛伊德是一位神经病学医生。他在早期的治疗实践中接触过许多癔病患者,他注意到其中有不少人没有任何器官或神经损伤,对此他无法用一般的医学概念进行解释。经过分析推敲,他发现,这些病人的病症同他们生活中被遗忘的早期经验有关,或是由这些经验直接所致。换言之,病症源于心理因素。他的临床实践不断支持了他的观点,以至他后来对心理决定论坚信不疑。而他在个案法疗中采用的临床观察和理性分析,则被他认为是揭开病理学及正常人格的秘密的钥匙。

1.早期经验

弗洛伊德认为,从母体子宫到坟墓,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在这个连续发展的过程中,人的过去经验总要对现时的人格发生影响。而在所有的过去经验中,早期经验,也就是婴儿期与儿童早期的经验,最为重要。他的这一强调同他的临床经验密切相关。正如前面所说,他发现并相信,神经症的产生原因之一就是早期经验所产生的心理印记或创伤。

弗洛伊德虽然强调早期经验,但他并没有去直接观察、研究儿童,他的理论是以对成年病人的回忆和对早期经验的描述为基础的。这样即使他的理论给人留下天才想象的印象,也使他的理论有许多不严谨、不科学的地方。

2.驱力与本能(drive and instinct)

弗洛伊德假定心理异常有其生物基础。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于心理能量,这些能量又出自先天的驱力和本能,它们是躯体器官产生的紧张系统。这些能量一旦被激活,便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

最初,弗洛伊德假定有两大类基本的驱力:(1)同自我或自我保护有关的驱力,包括饥、渴及其他与生存有关的生理需要,它们是使个体生存所必须满足的。(2)性爱(Eros)的驱力,同性欲望和种系的繁衍有关。弗洛伊德更看中性欲望,并把这个概念极大地扩展为既包括性欲望,又包括所有其他的需求快乐或与他人进行身体接触的欲望。弗洛伊德把性欲的能量源泉叫作里比多(libido),认为这是驱使人寻求各种感官快乐的心理能量。

以上两类驱力都叫作“生本能”,与个体或种系的生存有关。后来,弗洛伊德又提出“死本能”(Thanatos)的概念。所谓死本能是指人有被驱动去攻击、侵略等的行为本性。他之所以加上了这种本能,是因为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看到人类之间的互相残杀,有感而生一个概念,这也是他对人类命运持悲观态度的原因之一。

3.无意识过程

与本能一样,无意识是弗洛伊德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他提出这一概念也是同他的临床经验有关的。在治疗癔病时,他发现只有在催眠状态中才能回忆起一些过去经验,而这些内容在清醒时完全不能被意识到,就好像它们从没有发生过一样。他认为,某些经验和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被推到意识之外,是致病的原因。由此他假设,在意识之外,还存在一个心理结构,即无意识。他假设,人的心理是由意识和无意识构成的。它们就好像一座水中的冰山,在水面上的是意识,在水面下的是无意识;也正像实际中看到的冰山一样,(水面上的)意识只是心理结构中的一小部分,而(在水面下的)无意识则是一个相当大的构造。弗洛伊德非常看重无意识,认为它是人类思想、情感和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进一步地,弗洛伊德把无意识定义为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以及其他欲望,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它们被挤出意识之外,被压抑到无意识中。前面提到的早期经验被遗忘的现象,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它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被推入无意识领域。无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僵死的,而是积极活动着,时刻寻求满足。这就像是被压入水的皮球,由于浮力的作用,时刻都在争取浮出水面。然而,无意识中的这些毕竟是与社会准则或个人理念相冲突的,人们必须设法禁止它们进入意识。一旦人的这种努力失败,就会导致各种病变,这就是弗洛伊德以无意识过程创立的病因学。

人格结构

在上面的概念基础上,弗洛伊德创建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在这个结构中有3个成分:本我(id,又音译作“伊德”),自我(ego),超我(superego)。其中,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不断的对立冲突过程之中。弗洛伊德以此来说明人处理自身基本驱力的方式。为了明确起见,我们把这3个概念对照如下:

1.本我

(1)本我是原始的无意识的本能,是基本的驱力源,包括性、攻击等。

(2)以非理性的方式工作,发动冲动,寻求表达和直接满足而不考虑愿望是否有现实可能性、社会接受性和道德性。

(3)遵从快乐原则,寻求不受约束的性、躯体和情绪快感。

2.自我

(1)是人格中现实性的一面。自我是在本我的冲动与实现本我的环境条件之间的冲突中得到发展的一种心理组织。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

(2)在超我形成之后,自我还调停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并在判断哪些行为既能满足本我又不违反超我中起作用,协调本我、自我和超我3方面的要求。

(3)按现实性原则行事,面对愉快需要作合理的选择。

3 超我

(1)是个人价值观的源泉,是习得的社会道德态度,包括良知(conscience)和自我理想(ego ideal)。

(2)随着儿童对父母及其他成人规定的、针对被社会不接受的行为的禁忌的内化,并在克服自我的要求中而发展,超我约束人的行为,使其遵从社会规范。

(3)按道德原则行事,是人的社会性的代表和反映。

由上述对比可见,人格结构中的3个成分各行其职,扮演不同的角色。本我寻求快乐,寻求欲望的即时的直接的满足,反映人的生物性一面,好比“原始的人”。自我则探测现实性,探测实现本我冲动的可行性,是人格的执行者,充当本我要求与环境间的调解员的角色,是“现实的人”。超我则寻求完善,代表人的社会性一面,是“道德的人”。

然而,人格结构不是生来完善的。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初的原始结构,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来源,是遗传的,是人的各种生物性冲动。由于生物需要是始终存在的,因此本我在人格中是永存的部分。自我是人格结构的表层,在人与环境的接触过程由本我发展而来,作为本我的对立面而检查、监督本我,使得满足本我需要的活动更有目的性,更有效,更适应外界的要求。超我也是在人与环境的交往中由自我发展起来的,但它反映的是正误、是非的标准,也就是行为准则。超我是人习得社会道德规范的结果。这时,自我需要考虑本我、现实、超我3方面的要求,担负着协调3个方面、满足三者需要的职责。这样,本我、自我、超我3种力量相互之间形成了特定的人格动力关系。而一个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在弗洛伊德看来,就是由这种动力关系来阐明的。

自我防御机制

在弗洛伊德看来,自我防御机制(self-defensive mecha-nism)是指自我所运用的心理策略,以此保护自己避开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冲突。自我防御机制对于心理上适应来自本我、超我、现实之间的冲突非常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个体回避矛盾、自我安慰、自我开脱,起到维持一种可以令人接受和满意的自我形象、保护自尊、维系心理平衡的作用。在弗洛伊德看来,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使用自我防御机制,因为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因此自我防御是正常的、合理的、必要的。

自我防御机制有许多种,这里简要介绍一些主要的形式:

1.压抑(repression)

是最重要的防御机制,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是一种心理工具,借助压抑,本我的强烈冲动被排除出意识域,使它们的外显表达被控制。

2.投射(projection)

是指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别人或周围的事物上。这使得此方被压抑的内容在彼方反映出来,因而具有第二位的重要性。

3.合理化作用(rationalization)

合理化作用又称“文饰”作用,指通过歪曲现实来为需要得不到满足进行开脱,从而保护自尊心。通常所说的“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都属这种防御机制。

4.反向作用(reaction formation)

是指自我为了控制或防御某些不被允许的冲动而有意识地作出相反方向的举动。诸如“矫枉过正”、“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都是这类防御机制的表现。

5.升华作用(sublimation)

是指改换原来的冲动或欲望,以社会许可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种防御机制使人能改变冲动的目的和对象而并不抑制它们的表现。

6.转移作用(displacement)

是指用另一个目标作为替代品,从而安全地释放或满足冲动。所谓“找替罪羊”就是这种防御机制的例子。

然而,自我防御并不总是万能的。压抑可以使人不意识到某些观念,但人们仍可体验与之相伴随的情感。当被压抑的冲动日益强烈地寻求表达和满足,以至压抑机制难以奏效时,被压抑的冲动就有冲破制约、进入意识域的危险。当人在潜意识里觉察到这种危机时,就会产生焦虑。换言之,焦虑体验是一种信号,警告人们:压抑不起作用了。需要更大强度的压抑。但是,人能施加和承受的压抑是有限的。尽管人会有不可接受的欲望,都需要压抑,但压抑并不总是有效的,人们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焦虑,这可能造成人们过度使用压抑,进而导致病态的神经官能症。通常,那些神经症病人花费过多的精力歪曲、掩饰、排解那些不可接受的冲动,以减轻焦虑,以至很少有精力去营造有建设性的生活和现实。

弗洛伊德认为,每一个社会都要教导它的儿童禁忌他们的绝大多数基本的欲望,因此,每一个人都不得不随时随地防御这些冲动,心理病态也就不可避免。于是,他对人、对人类社会的命运持悲观主义的看法。

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他的人格发展学说。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各成分处于动态冲突与平衡的过程之中。其中本我所代表的无意识冲动主要是性需要(即快乐需要)的满足,这种满足总要通过身体的某一个部位或区域的快感来实现,而这个区域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是不同的,这就形成了人格乃至整个心理的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有5个发展阶段:

1.口唇期(oral stage)

出生至一岁左右为口唇期,这时儿童主要通过吃奶和吸吮等口唇动作来获得满足快感。由于口唇活动是应付焦虑、获得满足的唯一方式,如果过早或过迟断奶,口唇快感满足不够或过度满足,在口唇期后,就会遗留某些口唇期的行为方式。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叫作“固着”(fixation)。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儿童很大了还吃手指、咬笔头,有的成人过分好吃、嗜烟、爱唠叨等。这些人被弗洛伊德认为具有“口唇人格”。

2.肛门期(anal stage)

肛门期在2~3岁间。弗洛伊德认为,这时幼儿以肛门的忍、排便行为为快感来源。这时也正是对儿童进行便溺训练的时期。如果训练过严或过松,会导致肛门期的固着作用。结果是,到了成年期,要么过分拘谨,小气,固执,高度有条理性,过分注意清洁和小节,表现为“肛门期停滞”人格;要么过分杂乱无序,邋遢,没有条理,不拘小节,表现为“肛门期排斥”人格。

3.生殖器期(Phallic stage)

大约4岁左右,儿童进入生殖器期,以生殖器为快感的主要来源。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时期,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儿童恋慕父母中异性的一方,以同性的一方作为“情敌”。男孩子恋母,这称为奥迪帕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取名自希腊神话里奥迪帕斯恋母杀父的故事。女孩子恋父,成为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取名自希腊神话勒克特拉杀母报父仇的故事。然而,这种“乱伦”的情感不能被接受,而且儿童也惧怕来自父母中同性一方的惩罚,因此通过对父母中同性一方“认同”(indentifi-cation),即在行为、思想和体验上以父母中的同性为榜样,与榜样相一致,来解决矛盾。这样,一方面可以“取代”同性一方而获得异性一方的情感,一方面可以因效仿同性一方而得到赏识而不是惩罚。

4.潜伏期(latency stage)

从七八岁左右开始一直到青春期前,儿童进入潜伏期,这时儿童不对性感兴趣,也不再通过定位于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这时,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注意发展各种为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正是儿童进入初等教育的时期。

5.生殖期(genital stage)

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如果前面的几个心理—性欲阶段发展顺利,这时就可建立持久的性爱关系。这时,虽然快乐源仍指向生殖区,但人们不只是寻求自我满足,而是考虑他人需要,在性爱基础上建立爱情关系。




容易产生死亡冲动的9大场景:

1. 站在大桥上向下看滚滚流过的河水时。

2. 手中拿着锋利的刀时。

 3. 在2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向下俯瞰美丽的景色时。

 4. 站在大马路边看奔流不息的车流时。

5. 在险峻的山顶向四处远眺时。

 6. 当车疾驰在高速公路上,人在车内时。

 7. 在面对一桌美味的食物时。

 8. 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看着潮起潮落时。

 9. 屏着呼吸沉在游泳池底时。

弗洛伊德在1920年的《超越唯乐原则》一书中提出了 "生本能"和 "死本能"这一组相对的概念。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生物学基础包含这样 的设定:在人类的心灵生活中有两类本能,分别对应有机体中的消解和 建构这样两个对立的过程。这两类本能就是死亡本能和生命本能,他将 这种对立表达为thanato s (希腊文,意为"死亡")和eros (希腊文,意 为"爱"[又音译为"厄罗斯"])之间的对立。

这两种观念可以一直追 溯到恩培多克勒的宇宙论:生命本能或厄罗斯建造起秩序并延续人的生 命;死亡本能又被称为毁坏冲动、自我本能(ego-instinct)或侵犯本能, 这是一种要摧毁秩序、回到前生命状态的冲动。

 按照弗洛伊德的主张,这两种本能在生命体中有规则地混合存在着; 生命或生活就在于表现出它们争斗和互动的过程。对个体而言,生殖就 代表着生命本能的胜利,而死亡则是死亡本能的凯旋。 新闻报道中那个年轻人的案例只是死本能导致的死亡冲动中的一种。 像人在极度开心时会哭出来,极度幸福时会希望死去,极度绝望时会焕 发出强有力的生命力量,这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转换。死本能表现为 攻击、破坏和毁灭。如果死本能向外表现,就体现为伤害他人,并以人 类战争的最高形式达到顶峰;死本能向内发展就表现为对自我生命的否 定、自毁和自杀。而生本能与死本能的转换就构成了人的生命过程的全 部内容。

 人有很多本能,死亡本能是从一出生就有的。和人生存的本能一样, 死的本能也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心理学家通过对精神病房里的精神病 人观察,对生和死这一永恒的话题往往有了更深入的感悟——有些人可 能不承认或者意识不到自己的死亡本能。其实,只要一个人想到过死, 他就有了死本能的表现。 人的死亡本能是人放弃和逃避的防御心理。很多人常说,钱是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当人们这么说的时候,可能仅仅会感到内心一股悲凉, 但实际上这正是死本能的作用与表现。

与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极度渴望死亡的病态心理不同的是,瞬间的死 亡冲动更接近于一种人类特有的情感。 "死亡冲动是人类在原始情感中共有的。当人面对美丽的景色,觉得 特别髙兴的时候,都可能会有希望自己消失、消融在景色中的冲动。当 人们心中爱的本能达到一定强度值时,会希望用死亡去定格它,就像用 照相机定格一样。爱的本能就是人生的本能最重要的表现,这与抑郁症 患者的自杀是不同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念头表达的则是生 与死的较量与矛盾。"某心理工作者这样说。 人在美景面前的死亡冲动实际上是用"结束"来定格此刻的美好。 当情感达到一定强度时,希望用想象的"死"的方式来定格体验。这与 自杀完全不同。人希望"幸福地死去",实际上并不会真正地去死,只是 对人类生命有限性的无可奈何的颠覆。

由此,古今中外许多文学泰斗都曾在作品中表达对死亡的态度,也 就可以理解了。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在他 的笔下,死亡和生存一样美丽。莎士比亚也曾在《安东尼和克利奥佩特 拉》中写到"死的震击似爱人的技巧,它是伤害者,也是被欲求者"。他 们往往不是消极抵抗和悲观的,而是将死亡赋予了许多美丽的、令人向 往的色彩。














人生不可逃避的四大主题
 子易


人这一生会面对许多重大的问题,每一次面对便意味着选择,而这些问题都与人生的四大主题分不开的:死亡,自由与责任,焦虑,孤独。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无不含有这四大主题的影子。这四大主题是不可逃避的,唯有我们认识和了解它们才能让我们的内心和精神世界得到一种安全感。


死亡:未知生,焉知死?

死亡,无论是对人来说,还是对其他生命来说,都是一种终结。生命的结束便归于虚无,一切物质、价值、意义便全部消失。这种感觉想想也会让人恐惧,而这里的恐惧却是生命意志的体现。因为死亡固然是自然现象,但是对于有思想的人来说,必然要追问死亡的意义。这不仅仅是死亡本身的意义,而且也是死亡对活人的意义,对生命的意义。

西方人对死亡意义的领悟是“向死而生”,而我们则是“向生而死”。但是不管哪一种死亡意义,都是想以此来照亮我们在现世的存在和生活的历程,并以此确定我们的生活坐标。生老病死,轮回不止。想到死亡,便会感到恐惧。一切生命都会对死亡抱以恐惧,尤其是人这种有意识的生命体。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天生就有一种死亡的本能和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将自己的本能论分开了生本能和死本能。

死亡的形式有很多种,一般有老死,病死,夭折,意外死亡,但是还有一种特殊的死亡——自杀。在我看来,死亡虽然令人恐惧,但是人似乎比死亡更可怕,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生命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这是对人生命的一种赤裸裸的讽刺!自杀在生命意志面前更多的是一种弱懦、无能、逃避、失败的表达。

死亡,没有人不害怕。所以我们活着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死亡来临让自己的生命活得有意义些。古代先贤们不仅和我们做着同样的事情,而且还对死亡进行了思考。老子看待死亡是“物我齐一”,认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死相互依存。应该把死亡当做不比探究的自然现象,只需要怀着一颗平常心去做自己的事情就好。

生命比你想的要短暂,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体验到这种生命“生”的意义所在,就如孔子所言:“未知生,焉知死?”我们不必探讨人生前的过去,也不必探讨死后的未来,只应该认识到现在是生命意志显现的唯一形式。人生的诸多烦恼和忧愁与死亡比起来不过是冰山一角,当你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和挫折的时候,不妨思考一下死亡,然后你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件事比得上你还活着,顿时一切烦恼便会淡去,自己便会重新鼓起勇气去面对和生活。所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才会教导人们要活在当下,善待自我。

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的结合!

什么是自由?最初让我对自由有强烈印象的是《勇敢的心》这部影片中男主角为了自由而奋斗,最后在牺牲前壮烈地喊出“Freedom”!生活中的我们无不羡慕自由的生活,但是自由不是漫无边际的,当你在享受自由的时候要随时想到与之对应的责任。

心理学家弗兰克认为自由与责任是一体两面的,他觉得美国西海岸边建造一座责任塑像来与东海岸的自由女神像加以互补。自由具有某种限制的束缚,因为我们并不是完全自由而不受任何限制的,但我们的自由也涵盖着对这些限制的反抗。因此最终的目标是,这些情况都有会受到我们选择的支配,而我们也须为此负责。

生活中有的人做事自由散漫,有的人做事肩负责任。而我们必须为我们的生命、行动,以及不采取行动,负全部责任。如果当缺乏对个人生活责任的知觉,且消极地假设有因素控制我们的存在时,便会形成一种不真诚的存在模式,就会对我们自身和生活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不管什么人都必须要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人们能在可选择的范围内自由地做选择,也因此人类在塑造自己的命运上有重大的影响力,即使我们无法选择是否投入这个世界,但我们可以选择生活的方式及成为何种人:是做一个颓废散漫的人还是一个积极光明的人?





 焦虑: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

焦虑,没有人说他没有体验过,就算儿童也会有焦虑的体验。通常人们对焦虑都不是很友好,因为焦虑给我们带来不安和困惑。就在我们讨论焦虑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在为工作或学习或其他事情而焦虑不安。而焦虑却是我们生命中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

存在主义认为,焦虑是生存的一种状态,也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一种情境,它源于个人追求生存并维持、肯定自我的存在。存在主义治疗者认为一般性焦虑是成长的泉源。正常的焦虑是面对事物时迫切的反应,此种焦虑并不需要刻意抑制,并可视为改变的动机。若我们缺少某些焦虑,生命将无法继续。如果没有焦虑,我们就不能算是活着,也无法面对死亡(May&Yalom.1995)。

一般性焦虑又叫做生长性焦虑,它可以刺激成长,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自由,并明白接受或拒绝自由的结果时,便会体验到焦虑。其实,当我们重建生活时,伴随而来的焦虑,可以说是我们已准备进行自我改变的一种讯号。这种讯号极具建设性,因为它可以提醒我们,自己的情况不佳,需改变。如果我们能学习去倾听这种微妙的焦虑讯息,我们将勇于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向。

面对生活带来的不同焦虑,生与死、成与败、自由与责任、确定与怀疑等,只要我们认清和这种焦虑的来源,勇敢地要面对痛苦与折磨,为生存而奋斗,那么焦虑就会浮出表面。这对于追求独立生活,以成为一个自立自律的人而言,是一个必经阶段。如果我们能以新的生活方式体验更多的满足后,焦虑便会自动消失,而自己也会变得更有自信,而那些来自灾难性预期的焦虑就会愈来愈少。

对于焦虑,我们只能承认和接受,然后积极地去处理,因为焦虑是一种生命状态!

孤独:生命中的一泓清泉

现代人大多数都害怕孤独,不愿意一个人独处,总想着结伴而行。其实,更多的时候那不是一种孤独而是一种孤单。孤独不同于孤单,孤单是一种心理反应,被认为是人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而孤独却是一种境界,是对自我的一种滋养,就如生命中的一泓清泉。

不可否认人是群居生物,但这与孤独却从未矛盾过。有很多人觉得很多时候感到很无聊,不知道做什么,精神很空虚。总是把这种感觉归结为因为自己孤独寂寞了。但是恰恰你没有体验孤独,没有在孤独中思考才导致你这样。

人的一生有一半时间用作休息,还有一半用作工作、学习、人际、娱乐、饮食,当然用来孤独的时间也包含在此,只不过有人太不愿意让自己的孤独耽误自己的生活。之所以尼采当年把孤独归结为人生四大主题中,我想一定包含很大意义的。

生活有太多的烦恼,而孤独却能够洗涤。现代人很多在感到压力的时候选择出去旅游,这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而有些人却选择一醉解千愁,此种做法实为下策。而最好最廉价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孤独下来,孤独如生命中的一泓清泉,没有丝毫的杂质和污染,把自己融入孤独中能净化灵魂,产生思想。

记住,世上伟大的思想几乎都是在孤独中诞生的。然而孤独的乐趣,也并非是人人都能接受,人人都会懂得。人生不过几度朝夕,繁华的喧嚣过后尽显寂寥,人应该学会在孤独中成长。所以请不要拒绝孤独,当孤独来临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这样你的灵魂便会渐渐的净化,思想也走向升华。

总而言之,我们对待人生,需要珍惜生命,懂得死亡;追求自由的生活,却不忘记要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焦虑总是存在的,莫要担心明天的太阳,只需活在当下;人的一生不长也不短,孤独的时间并不是你想的那么长,应该学会享受孤独带来的愉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