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帮助农民成为乡村复兴的主体

 bdcxrh 2015-01-09

帮助农民成为乡村复兴的主体

《 农民日报 》( 2015年01月09日   05 版)

    蒋培玲

    近年来,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指导下,我国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某些地区也凸显了一些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真正主体,农民似乎还没有进入角色。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将政策扭曲,打着新农村建设的幌子,以城市人的思维和意志强行改造农村,大搞拆村并居,强迫农民上楼。这些都让古老的乡村文明生态岌岌可危。

    与“拆村式”的新农村建设相比,郝堂村、许村、碧山村这些由民间组织策划、地方政府支持的新模式,为大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范本,值得深思。孙君、渠岩、欧宁等艺术家,他们没有采用那种“革了以前所有命”的方式,而是从农民的主体地位出发,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问题,让村民真正参与进来,有了归属感。他们改造的,不只是环境,守住的,也不仅是树,而是人心的凝聚。

    这些新模式保留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表面上建成的是城市人向往的田园生活,本质上正在进行着一场重拾文化自信的思想洗礼。村民在改造房屋,与艺术家的沟通、交流、协商中,也正在大口地汲取着现代艺术、审美、环保等现代文明元素的营养,成为具有审美品位和科学理念的新时代农民。

    正如一些村干部所说,农村建设像茶,有甘有涩,只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才能把最好的茶性冲泡出来。到底如何建设我们的家园,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