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导读

 TLB519 2015-01-09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导读  

2009-06-24 09:41:57|  分类: 哲学思想 |举报 |字号 订阅

《梦的解析》作者简介

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奥地利人,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者。弗洛伊德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尽管他的学说备受争议,但其影响已扩展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诸多学术领域。他的学说让成千上万的人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弗洛伊德是20世纪思想界最有权威的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自我与本我》等。

《梦的解析》内容简介

本书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梦”的著作。在书中,弗洛伊德通过对梦的科学性探索和解释,发现了“梦的工作”原理,以其天才式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开创精神指出“梦是愿望的满足”,挖掘出人性的真正主宰——潜意识。该书全面地体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包含许多对文学、神话、教育等领域有启示性的观点,引导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文明。弗洛伊德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人们为什么会做梦,为什么会做奇奇怪怪的梦,梦意味着什么,梦传达着什么,梦将我们引向何方。在书中,弗洛伊德以数百个有趣的梦为实例,以流畅的笔触一一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深沉含义,对诸如“梦是什么?”人为什么会做梦?“梦中的情形为什么通常稀奇古怪?”“梦的意义何在?”“梦的原动力何在?”等一系列困扰人类数千年的疑问提出了合理的解释。弗洛伊德称该是他“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他一生中只会有一次的“领悟”。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鲁本-弗洛伊德这样评价:“《梦的释义》一书中所阐释的梦的基本理论至今仍然大体上未受到挑战,甚至任何值得认真研究的替代理论也没有出现过。”

梦的解析导读 弗洛伊德是谁?(1)

——《梦的解析》导读

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在街上随便拉住一位外国朋友,要求他报个中国菜名出来,对方十有八九会随口说出“宫保鸡丁”的字眼。同样的道理,每当人们谈论心理学时,总会毫不犹豫地道出一个人的名字:“弗洛伊德……”

那么,弗洛伊德是谁?

美国的《图书》杂志曾经这样评价他:“如果没有弗洛伊德,20世纪的面貌可能大为不同,我们对自己内心世界的了解可能仍然少得可怜,而且这个时代最优秀的艺术家也许不会出现。”如果这句话尚不能概括他的尊崇地位,我们不妨想想另外两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卡尔-马克思、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萨特曾经说过,三个犹太人对整个人类的现代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显然,第三个名字就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对世界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856年5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摩拉维亚省的小城弗赖堡(现属捷克)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位以经营羊毛和棉布为生的犹太商人。母亲也是犹太人。弗洛伊德起初的名字是西吉斯蒙德,再加上一个犹太字——所罗门。但是17岁那年,弗洛伊德改名为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3岁时,全家迁往莱比锡,后迁居维也纳。除了中间几次短暂的外出进修访问之外,直到1938年为了逃避纳粹的迫害而去往英国避难之前,弗洛伊德一直住在维也纳。

1865年,弗洛伊德进入中等学校。持续的阅读增进了弗洛伊德的语言能力。8岁时,弗洛伊德已初涉英文的莎士比亚作品。9岁时,他又开始学习法语,并很快就能熟练阅读法语著作。弗洛伊德终生对语言保有浓厚的兴趣,他熟悉德语和希伯来语、英语和法语,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了拉丁语和希腊语,自学了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

在学习期间,弗洛伊德对于哲学和人道主义问题表现出兴趣。但是,他觉得必须用一种严格的科学训练来约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一个犹太慈善机构的资助下,弗洛伊德在1873年考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接受著名生理学家布吕克、动物学家克劳斯、哲学家布连坦诺等人的教育。1876年,弗洛伊德进入布吕克生理学研究所工作,研究低等动物的神经细胞结构及其功能。1877年,弗洛伊德首次发表了关于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方面的论文。

1880年,弗洛伊德应征入伍,并开始翻译英国哲学家和经济学家穆勒的著作以及柏拉图的哲学著作。1881年,弗洛伊德从维也纳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年,弗洛伊德邂逅妹妹的朋友玛莎-柏内斯,于是订婚;同年,他进入维也纳全科医院工作,进一步研究脑解剖学和病理学,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神经解剖与生理的论文。在全科医院期间,弗洛伊德先后在外科、内科、小儿科、眼科、皮肤性病科、耳鼻喉科等部门工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1884年,弗洛伊德致力于研究“可卡因”的临床使用效果。1885年,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神经病理学讲师;获得奖金前往巴黎师从法国神经病学家沙考特,致力于精神病研究,并对歇斯底里症的治疗和催眠疗法发生了兴趣。

1886年,弗洛伊德回国,与玛莎-柏内斯结婚,并在维也纳开设了医治精神病的私人诊所。他继续研究神经学,特别是小儿脑麻痹症,在卡索维奇小儿科疾病研究所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小儿脑病理学及歇斯底里症的论文,研究的兴趣也已从一般神经学转向精神病病理学。

1891年,弗洛伊德发表《论失语症》。1893年,他与人合著的《歇斯底里现象之心理机制》发表。1895年,他与人合著《歇斯底里研究》,但也与合作者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越来越剧烈。弗洛伊德提出了抑制学说,制定了一整套的科学心理学计划。

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并撰写《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初步完成了潜意识理论的体系化。1902年,弗洛伊德邀请几位年轻的同事和学生定期碰头,对他当时正在从事的研究进行探讨。他们谦虚地称这个小团体为“星期三心理学研究组”,后来改组发展成为“维也纳精神分析学协会”。

1905年,弗洛伊德发表三本重要的著作《少女杜拉的故事》、《玩笑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和《性学三论》,第一次系统探索了自幼年时代起的人类性欲发展规律。

梦的解析导读 弗洛伊德是谁?(2)

1908年,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在萨尔茨堡召开,出席会议的42位代表中包括荣格和欧内斯特-琼斯。

1912年,为了促进精神分析学在非医学领域的应用,弗洛伊德创立《意象》杂志。次年,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精神分析技术的论文,并发表《图腾与禁忌》一书,将精神分析学应用于人类学、文化史与宗教学的研究。通过对乱伦恐惧、情感矛盾等许多特征的研究,他强调了原始人弑亲行为的重大意义,并认为文明、道德和宗教起源于对弑亲行为的追悔和其他反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弗洛伊德撰写《论精神分析运动史》一书,尖锐地抨击荣格和阿德勒的学术观点。1915年在维也纳大学开设《精神分析引论》讲座,并于1916年出版《精神分析引论》一书。

1919年,弗洛伊德创办了一家国际性的出版公司,专门出版发行精神分析学方面的杂志和书籍。就在同一年,他在《超越唯乐原则》的书中,开始研究本能问题,提出了革命性的“死本能”概念。在以后的两年,弗洛伊德撰写了《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和《自我与伊德》,后者为新的自我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1923年春天,弗洛伊德患上口腔癌症,只好做了根治手术,上腭一边也被迫全部切除。在以后的16年里,他为此动了33次手术,但仍然继续工作,发表了大量的著作。

1930年,因出色的文学才能,弗洛伊德被授予歌德文学奖。次年,他的故乡为庆祝他的75岁生日,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他出生的那条街道。1936年,世界上许多国家为弗洛伊德的80大寿举行了庆祝活动。同年,他被接纳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通讯会员。

1938年,因纳粹侵害,弗洛伊德离开维也纳,移居伦敦。1939年2月,他因癌症复发在伦敦去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这个在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引发了无数争议的名字,已经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很多西方学者把他誉为“心理学世界的哥白尼”,或者“精神领域的达尔文”。能够与以上两位改变人类历史的大师比肩,充分说明了他的卓越贡献。众多周知,哥白尼推翻了“地球中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打消了几千年来“上帝造人”和“万物之灵”的迷信。跟他们一样,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性本能”两个“足以触怒全人类”的发现,更是扒掉了世人“我是文明人”的底裤。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停下来解释“潜意识”、“意识”,以及“稽查作用”的关系。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里,人的意识系统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打个不算恰当的比方,意识相当于电脑的显示器,前意识类似CPU,而潜意识则是硬盘。在潜意识内容(类比神经兴奋)通向意识的路上,会遇到稽查作用的检查。那些被认为合适的内容得以通过,不合适的内容就被挡在了意识的大门外。因此,稽查作用实际上充当了前意识和意识的“看门人”。

很多人更喜欢把这个体系比喻为冰川。人们能够看到的冰川实际上是它的一小部分,更多的部分则隐藏在水面之下。在弗洛伊德之前,人类对此基本毫无所知。通过他的介绍,人们第一次发现那些未知的部分(潜意识)里包含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比如说欲望。弗洛伊德认为,这些欲望实际上是性欲,学名叫做“力比多”(libido)。这是一种力量或者本能,也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快感。它有时候表现为性本能,饥饿的时候则变现为营养本能。

在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弗洛伊德构建了一套完整而又繁杂的理论体系,并用它解释和治疗神经症(防御机制),诠释个体的发展(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俄狄浦斯情结),重新界定人格结构(自我——本我——超我),甚至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了宗教、文明等“终极”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他的启发下,心理学、病理学、社会学乃至艺术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者们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或者说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他的一小步,让全人类的视野前进了一大步。

梦的解析导读 弗洛伊德是谁?(3)

对我们来说,想到弗洛伊德这个伟大名字的同时,一定会想起这本叫做《梦的解析》的书。这种“焦不离孟,孟不离焦”的关系,类似于达尔文与《物种起源》、王勃与《滕王阁记》。作者成就传世名篇的同时,也奠定了自己在学术界的不朽地位。因此,在弗洛伊德卷帙繁多的著作中,《梦的解析》绝对是奠基石。

要了解弗洛伊德对梦的解释,首先要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理论体系。这位维也纳大学的医学博士,最早与布洛尔医生合作从事神经官能症的治疗工作。在治疗过程中,他发现“梦与清醒生活中精神疾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在这个发现的基础上,他将心理治疗中卓有成效的“精神分析”疗法应用到梦的研究工作中,并有了重大的发现。

弗洛伊德发现,梦不是一种纯粹的生理现象,而是一种“有意义的”心理现象。这种意义往往隐藏在背后,呈现在表面的反而是那些看上去荒诞不经的内容。据此,他把梦的内容分解为“显露的内容”(manifestcontent)和“隐藏的内容”(latentcontent)两部分。他对此曾经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梦“显露的内容”比作一幅抽象的风景画,“隐藏的内容”就是隐藏在其中的暗语。乍看上去,画面上的景象凌乱不堪,毫无逻辑可言;但只要我们逐一揭开每个图像的谜底,整幅画的含义就一目了然了。在前人的眼里,梦只是一种毫无意义的美术作品,我们却把这个看做了猜谜游戏,游戏任务就是发现其中的翻译规则。

那么,这种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做梦的动机常常是寻求欲望的满足。这些欲望平时被某种稽查作用压抑在潜意识中,很难通过正常渠道进入人的意识中。在人类睡眠的时候,稽查作用的工作变得松弛,潜意识得以活动手脚,于是人们会“做梦”。由于多数潜意识的欲望不符合现实生活规范,不能够直接肆无忌惮地表现出来,它只能采取伪装的形式,以同时满足潜意识和稽查作用的要求。

以“梦是潜意识欲望的满足”为线索,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探讨梦的工作机制,以及背后的心理过程。他用手术刀般锋利的思想,向我们剖析了梦的种种伪装,还原了欲望的真实面目。“手术”过程之曲折,细节联想之精妙,宛若把我们带入了某个奇幻的未知世界。

110年的时间已经证明,这是一本伟大的经典著作。经典人人皆知,却往往被读者冷落。究其原因,不外乎经典大多是“大部头”,思想深邃,内容晦涩,令人望而却步。由于话语内容惊世骇俗,加上德语系学者一贯的语言风格,《梦的解析》的遭遇更是凄惨。1900年本书第一版问世,共发行600本。据说,8年的时间里才得以卖完。作者本人也曾经说过:“我可以肯定,这本书的排版中至少会出现1000个错误……”联想到相对论的遭遇,我们也许不得不感叹:“也许,真理真的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

当然,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否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尚需继续等待时间的验证。更何况,孟夫子有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但在本书中,作者用科学的态度和严密的逻辑,认真地阐述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它让人坚信,采用精神分析方法解释梦是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仔细阅读本书,体会精神分析学派关于人类神秘精神世界的理解,也许会帮助我们跳出几千年来“周公解梦”式的思想窠臼。而且,如果读者朋友们能够举一反三,可以尝试着领悟到心理治疗的核心思路,进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本书的部分章节中,作者已经隐约地表达出了这些思想。

在伟人和经典面前,任何一个试图阐释它的人都有高山仰止的感觉。限于学识和时间因素,编译者不敢保证自己真正地理解了弗洛伊德先生的思路。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扫除原文语言、文化背景和“分量”的障碍,引领读者朋友们尽量接近伟人的头脑,更期待着抛砖引玉的大好局面出现。

高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