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论

 天天太平 2015-01-10

关键词/五正  脏腑

  虚生百病,百病生虚,病与虚是分不开的,内伤病,完全根于因。现在临床上几乎百分之九十或九十以上的人,死于虚伤病,几乎有七十以上的人,虚于脾胃病,几乎百份之九十九的人,未活到天年,因早虚太过,脏腑机理机能伤失而英年早逝了。

  虚证之病,无不触目惊心。

  实证病主于实火,实热之病,不论是中医,或是西医,都为好治。中医用张子和的“三法”一泻了之。而虚伤的内伤病则不易,不管是中医或是西医,都较为难

  人体之虚,,主要是人体的五正之气不及,由五正不及所影响起的脏腑的机理机能不及,这就导致产生形成人体之虚了。

  治虚病,只能用补法。“虚不可损之,实不可益之”。这是治病理法之准则。

  内伤病,有虚无实,有实也是假的,是由脏腑之间对应太虚反参出来的。人体一虚,阴阳有变,阴阳生杀之权,故而百病皆生。人体脏腑正正相及,人体就不虚了。

  我们人体的生命,生命的能力,全是靠我们的脏腑机理机能来实现的,五正是脏腑耐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体脏腑的五正不及,自然我们生命的活力,也就不相及了,因此,我们生命的活力不相及,是完全由我们的体虚引起的,由我们的脏腑决定的。

  五正,是生命的能量,也就是说,是生命的机理机能。它与脏腑的关系,是相生互益的,又是失生互恶的。是自身产生的形成,又是自身耗用,当产生的少,而耗用的多,生耗失去平衡,于是人体之虚就形成(病因)了。

  产生人体至虚的病因,基本上有七种:一种是天时外伤,产生对机理机能的影响,使脏腑的阴阳损伤。二种是水谷营养的不平衡,太过和不相及。三是太过的耗用。四种是七情内伤,直接影响脏腑的机理机能不及。五种是年岁的增长,使脏腑机理机能衰退,六是自然之物侵入人体五正之气形成不及的影响,使之相生机理机能消减。七种是环境对人体阴阳之气与脏腑的直接损伤......

  自然致虚的病因有些我们根本就无法知道它们的细节,而我们唯一所能改变我们自身所虚的,就只有用补泻去医治它。虚有明虚与暗虚,明虚是较为严重之虚,病家感到自己不行,这里不适,那里不舒。而有些没有明症的虚,只有通过高明的医生才能早知道。明是暗的积数,暗数积多了,所达到一个太极点,由量变产生质变,暗虚就所存了明虚了。明虚一时,可暗虚就是数年,甚至数十年其病在身。

  有一种人,只关注实证,不关注虚证,认为虚病,吃好点,加强“营养”,或少作劳动或活动,就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其实,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方不知,多少病是因太过的“营养”大肉大鱼,牛奶豆浆,甜食...造成的......中医提倡“清食素淡”,就是所要解决人因食物“营养”致虚的根本问题。但是,“清食素淡”,也不能太过,太过也是要致虚的。太过的营养,极好的生活,“营养论”的流行与扩散,反致人虚而失去了它真正所能取得“营养”及“营养”相平衡的意义,最后是物极必反,反造成人体“营养”的不相平衡,产生脏腑偏盛偏弱,形成虚“实”两极,这就出现真虚的内伤病了。

  在临床上,脾胃虚病最多,几乎站住了内伤虚证病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应该怎样解释,脾主水谷,水谷养生脾胃,也伤脾胃,脾胃恶厚味浊气,“营养”之物多腻厚之味,故脾最易虚伤为病,在加脾主思,这是脾最易伤虚的主要病因。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因此,中医很注意脾胃的相及,脾不虚,是保证后天不虚,而少病的先决条件,难怪古代圣医著有《脾胃论》。后天不虚,全在脾胃。人有病,主要得有胃气,中医认为,其病在重也不重,认为有胃气就能医,药能发挥效力。中医医病首先解决吃的问题,吃得就不虚,就能正胜邪除。西医切除脾后,人体会多病,就是吃不得,或吃得吸收不得引起的,人吃不得就虚,虚则邪入。西医把脾似为免疫之脏,中医把脾似为后天之本,这是中西医理论吻合。

  脾虚,形成后天五正无源,必致体虚,总之,太过的营养和不及的营养,偏食爱好和长期单一的生活习惯,是造成人体之虚的根本。太过的耗正,也是形成人体致虚的一个主要原因。

  五正之虚

  五正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正气,一点也不能虚,而我们讲的脏腑之虚,就是指的脏腑的五正之虚,或五正中的某正之虚。人体的正气,不能相虚不及,一虚就形成虚病。人体任何一正的相虚偏绝,都是人体最为深重的病症,较为难治。人体五脏六腑,五正行序平衡相虚,其病轻于某脏腑单一的五正平衡相虚的脏器衰竭之虚。其因是平衡无克,某正单一的相虚则有克。

  血正

  血是维持人体生命的重要一证,它的机理,起着运送阴阳和津气的作用,是水谷的精气。是由津与气的相合而生的。气血表里,津血相生,就原于此。血正在人体不能虚,血正一虚,,则人体的生命就所受到威胁,突发性的血损而伤,人体就会立即死亡。多失血会死亡,少失血,至血正不及,自然人体就所成血虚成病了。血虚为病,肌烧骨热,五星发热,头昏眼花,四肢战抖。舌唇眼睑无血色,身肤失神而白,脉芤,虚散,结代等。造成血虚的主要病因,除了营养外,或有脾肾肺三脏之气虚不及,津与气衰不能生血相及,先天以津生血,后天以脾生血,肺是脾肾之子,在母子之间,所以,血的生成机理,或密切关系着肺气的相及与否的怎样。

  气正

  气的机理,是推血行运,生化水谷精气为血为体用,实元气,以维持生命的体现。人体的气正不能虚,一虚则血不行,心中紧闷不适,一身劲痛,中气虚则虚饿乏力,脏器下垂,夜发保胀,下元虚则无体力。人无气就会死亡,肝无气则肝气失疏和用阳不及,心无气则运血不行,一身冷乏力。三焦元气不及,则脉迟弱,体身乏力。所以,气正在人体不能虚。人体气绝,就会死亡,气少不及,形成气虚,自然也就多病了。人体的元气越相及,人体的体力就越大。武术之人,就是在练内气之盛,来强身健体的

  阳正

  阳的机理,阳化气,气化阳,气阳二正互跟。人体的生命,是以阳为用的,阳亢阴寒,热身,太过则瘦身。阳是人体生命的动能,阳一尽,体无阳,身寒冰冻,血津不行,气血不运,人体也就死亡了,所以,死亡了的人是冰冷的,死亡了的人为阴人。阳尽会死,自然阳不及人体就因阳正不及而病生了。所以,人体阳正之气不能虚。阳虚,病生阴寒,病寒凉或虚热,四季恶寒怕冷,喜热。

  阴正

  阴正的机理,消阳,化津生正,养血,体形。人是靠阳正来维持生命的,而并不需阴正来害阳正的消弱而有害生命的不及。但是,自然的本身总是对立相反的出现它的自然现象来维持它本身平衡的存在。人体没有阴正,就是纯阳之体,纯阳之体是什么概念,天上的太阳也不是纯阳之体。人体的阴正不及,就会阳过,产生脏器烧灭而至命死。所以,阴正在人体也不能虚。阴正在人体一虚,就会成内热,这一点人体自所有感。脉会变细玄,舌就会变红,或无苔,形体就会消瘦,皮肤色泽会干枯而黑,五星就会发热,脏腑就会变小变硬,失去阴柔生长。肝硬化就是肝阴不及,肝阳太盛,由肝的阴正不及所引起的,所以,阴正在人体也是不能相虚的。

  阴阳消长,阴增长一点,阳就消降一点,反之同然,所以《内经》强调阴阳的平衡。对于人体来说,阴阳都不能相虚,只能相平衡相及而不太过的增长,只有增长,而不能下降。

  津正

  津是真阴之水,它的机理,消阳克火,生血养气,体型,人体津正一虚近绝,其必干枯而死,失水而脱,阳极化火,火极化阳而另人死亡,所以,人体的津正不能伤,人体津正一伤,血生无源,内火不能克制,身体火焚。所以,人体的津正一点也不能虚伤,津少血多,津比血要为黄金珍贵。或养身之人,多昔津如命,所以,肾气强旺的人,多长寿,其它的理论根据就在这里。现在的人短寿,大凡跟过耗肾津有一定的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