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的老门楼
老门楼、老院落 大河网讯 开封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暨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棚户区改造的区域大都集中在老城区。 老城区内特别是开封城墙内城市格局、街巷肌理保存完整,分布着大量的文物建筑和老门楼,不过由于很多古建筑破损严重,存在众多的加建、贴建违章建筑,破坏了原有格局氛围。一些建筑为私人所有,受经济条件及保护意识的局限,这些建筑拥有者对于濒危古建多数采用了将其拆除、新建普通民房的形式,从而使许多有价值的古建群迅速消失,破坏了历史街区的风貌、格局。 由于开封市棚户区改造的进度加速,开封市许多著名的老街道、老胡同面临着消失或复建整改,如今让我们再一次来畅谈开封老街道、老胡同的历史文化并处身设地的去感受。 在开封素有“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只说。 “七角”既县角、行宫角、崔角、丁角、吴胜角、都宅角、府角。角一般指街的拐弯处,不少是以靠近较大的府衙宅院而取名。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建筑虽荡然无存,地名却传了下来,有的还成为附近街道的名称。如县角是民国年间开封县衙所在地,行宫角由清皇帝行宫得名,吴胜角旧为武圣角之讹,以关帝庙得名,都宅角以明代都任住宅得名,府角由明代周王府得名。 开封城内“八巷”是:双龙巷、贤人巷、聚奎巷、保定巷、金奎巷、南京巷、慈悲巷和第四巷。开封“八巷”均有其来历。贤人巷于民国以前称仙人巷,有神仙庙一座,人们不断来此求医问药,仙人巷以此得名。20世纪20年代冯玉祥毁寺庙,把仙人巷改名贤人巷。聚奎巷于清代靠近贡院,赴省应试文人多聚居于此,故有“聚魁(奎)”之称。聚奎巷原名经奎巷,“经魁”是明代经科考试的第一名之人在此居住过,所以称经奎巷。保定巷传说是狄青得宝之地,“保”即“宝”的谐音(也有说因有保定人所修祠堂得名)。 胡同即小道,以窄、短为特征。“七十二胡同”之说,实际情况因经常变化,数目并不稳定。开封胡同的命名大体有7种类型,都有一定的来源依据。以家族命名的,有北刘府胡同、南刘府胡同、高家胡同、惠家胡同、侯家胡同、屈家胡同、王家胡同、刘家胡同、大黄家胡同、小黄家胡同、哑觉(巴)胡同;以生产作坊命名的,有油坊胡同、南炉房胡同、打线胡同、酱醋胡同、炭场胡同、黑墨胡同、旋匠胡同、炉房胡同、南陶胡同、北陶胡同、当铺胡同、烧鸡胡同、前炒米胡同、后炒米胡同、蔡(菜)胡同;以景物命名的,有椿树胡同、林荫胡同、秀水胡同、翠花胡同、如意斋胡同、马齿苋胡同、水车胡同、绣球胡同;以吉祥仁爱命名的,有三光胡同、明照胡同、新丰胡同、福寿胡同、博爱胡同、朝阳胡同、南仁义胡同、北仁义胡同、状元胡同;以堂庙命名的,有教经胡同(原挑筋胡同)、裴场公胡同、太白胡同;以官衙命名的,有法院胡同、西司胡同、财政厅胡同;以时代命名的,有三民胡同、解放胡同等。 这些街角、巷子、胡同,如今多数已经只能存在开封市民的记忆中了,而剩下的也将在未来几年改造中发生变化。30日上午,大河网记者就带大家来到这些老街老巷深刻感受这种历史文化,留些片刻的记忆。 9时记者来到了,开封市第一巷“双龙巷”。双龙巷 一挑担着两盘龙这个传说,作为双龙巷的街名由来已有千年历史。明《如梦录》载:“东通双龙巷,宋太祖、太宗旧居之地。与记者熟识的张先生从巷子中出来迎接记者,张先生虽然年轻才25岁,但他家几辈人均生活在此巷,他告诉记者,双龙巷自明代起相传为宋代皇帝赵匡胤、赵光义两兄弟曾住过的地方,古代称皇帝为“真龙天子”,故得名。后人在双龙巷西口两侧各筑一龙头以示纪念。 跟着张先生前行,四下望去,虽说是“开封第一巷”,可这小巷也就七八米宽,两侧的老屋多为青砖灰瓦,很矮的屋顶,有的屋顶瓦片凹陷起伏,显然是顶梁已经弯曲残败,由于有些房子年久失修,已经翻建,与古老的巷子相比显得有些格格不入。许多宅院还保存着老式的照壁,黑门残留着过年时贴的春联,只是颜色很淡了。门楣上方的瓦砾上斜长着几茎野草,在风中微微颤动。 在张先生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乐观街的田家大院。一门出三个进士的田家大院,一个可以说是典型的豫东民宅建筑的四合院,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非常适合独家居住,不过由于历史原因,现在田家大院除了格局外,院子内的建筑有些已经翻修重建。门楼建在台阶上,在河南,一进院厢房墙体多为影壁墙,一进门楼里就可以看到。大户人家还有二道门、三道门,门多有装饰雕花。过堂门多是有贵客时才开启,平时就走侧门。四合院正房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为晚辈居住,佣人住倒座房。通过对房间的住房安排,我们不难看出古人用此区分人伦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同时,我们的古圣先贤早在最初建筑房屋的时候,就把传统教育的精华运用在四合院的布局当中了。在过去,家是一个很大的团体,不像现在都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开封过去多是五代同堂住一个大院落,大家庭中就有尊卑的关系了,如田家过去在开封乐观街就有半条街的宅院。 双龙巷、田家大院这两处虽不是开封历史的全部,但却代表了开封市井曾经的繁华,也许再过几年,这些地方也会因为改造发生变化,但是这些古老的历史却不会磨灭。(董伦峰) |
|
来自: md7005的图书馆 > 《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