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火神派探源

 百草园丁馆 2015-01-10

火神派探源

从人类对火的依赖溯扶阳理论源渊 )

内容提要:为了溯源火神派扶阳理论之源头,从古人利用火的过程、火与中国文化、火与中医关系及火与扶阳理论四个方面,阐述了火的利用与崇拜,是人类把自然界之火与人类文化进行密切联系,而后形成了火的文化与依赖,中医药内涵与文化和火的关联更为紧密,而扶阳理论之源头均和火的认识与利用有密切相关联。 关键词:火/人类的依赖 火文化/中医 扶阳理论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项发明能像火影响那么大,从中国传统的社会与家族祭祀活动,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与火打交道,从钻木燧石到火柴的产生,在人类文明前进的每一步,火的作用和影响都不容忽视。而对火的利用与崇拜,溯源人类对火的依赖,充分证明扶阳理论的源头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联。1 古人利用火的过程在远古时代,自然火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场大火过后,无数生命被吞食,幸存下来的人类只得从灰烬中寻找可以充饥的东西。原始人在从灰烬里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火虽然是可怕的,但靠近它时又可取暖。这一意识的发生可以说是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一个重大分界线,正是意识到火可以取暖人类才产生了保存火种的意识。原始人开始将自然火种带回洞穴中保存起来,人类对火的利用也就从此开始了。当时人类保存火种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烧烤食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寒冷的冬天能取暖。当冬天来临时,原始人在晚上围在火堆旁休息,天气越冷,人类就越靠近火堆,人类本来用以御寒的毛发慢慢地被火烧焦了,变得越来越少。随着熟食的增多,原始人的饮食习惯也在改变,吃熟食容易使人积累较多的脂肪,脂肪的增多一方面提高了人类御寒的能力,另一方面却阻止人类毛发的正常发育,降低了毛发在抵御寒冷方面的功能。所以,火的利用与用火带来的饮食结构的变化,是造成人类毛发退化的根本原因。原始人在使用火的过程中,随着毛发的减少,对火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特别是冬天,当人类离开火堆外出活动或寻找食物时,由於感到非常寒冷,就不得不开始思考寻找御寒的办法。这样,洞外取之不尽的柔软并且可以连结起来的树叶,自然就成为人类的第一件衣服,但人类学会用树叶、兽皮做为御寒工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人类从利用树叶护身到使用兽皮御寒,可以说都是由用火催生的。表明,人类对火的应用之后,不仅促进了人体向更完善方向发展,同时也促使人类的大脑的更进一步的发达,使人类的思维方式更加复杂化。掌握和使用自然火是人类食物发生变化的关键。原始人捕猎归来,把捕获的动物或采摘的植物放在火中烧烤,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改进食用熟食的方法。在我国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均发现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发明使人类开始可以随心所欲地烹饪食品。熟食的长期食用不仅可以防止疾病,同时还可以增加营养,并进一步促进人类大脑的发育,最终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所以火又是人类智慧产生的原动力。 由此可见,从原始人到现代人智慧产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火,可以说认识和掌握自然火是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一步;而人类在火光中得到光明,在寒冷中取得温暖,利用火抵御野兽侵袭,是火对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二步;继而人类掌握了用火烧烤食物,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使人类大脑在吃熟食过程中更加发达,这是火对人类智慧启迪的第三步,人类从此揭开了认识自然改变自然的新篇章。由此,也可以说,是火将人类带进文明时代。2 火与中国文化在人类对火的使用过程中,才产生了那种籍以把握自然变化与自身活动之间关系的原始卜算现象。这种占卦的最初标准,是对照龟甲或骨头上烧出的纹路走向构成。因此,这才有《荀子?天论》所说:“卜筮然后决大事”。同时,人们发现当那种对自然烧出的骨甲或许还有石贝等质材的裂纹,可以用来以占卜预测未来,并发展到人为用火棒在甲骨板上灼洞,再观察的占卜行为的出现,不但是人类在对自然质材制作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观察选用能力的折射,而且还表明古人在其生产生活活动中,对所有自然现象认知的综合演释能力的日趋成熟化,以致最后出现了形象与抽象统一形式的图腾和占卜文字。从占卜中产生的文字来看,我们在社会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由火焰中产生,并内涵着火性的那种古老意识灵魂的存在。如在我国的记载最早的《书经》和《周易》中就有“火是化育万物”的学说;或许正因此“许多古代和现代民族都是用仪式来加以照护——那些永远不许熄灭的神火”。.例如我国西南自称“火民族”的彝族,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特别是我国中原汉族每年祭灶的然火习俗以及每年春节前后的社火与灯火活动,以及人死之后所设香案上的长明灯,这些大概是人类对火的利用与怀念所形成的习俗,而这些不成文的习俗就是火文化所带来的文明与进步。人类进化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演进与积累,在黑暗中徘徊了几十万年,是火的产生和利用促其发生了剧烈突变。东方的人类崇拜燧人氏——火神,正是因为火给人类带来了从原始蒙昧到文明智慧的过渡。燧人氏被中华民族誉为三皇五帝中的至尊,火神与庙会更是华夏汉人最为至尊的圣会,可见火神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联。古代人们理解大自然,尝试为自然现象分类,并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文化归纳。因此,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之一。五行相生相克,其中木生火、火生土、水克火、火克金。天干的丙、丁为火。中国民间传说指火是由燧人氏发现的,古称火为“阳之精”。如《後五行志》中说:“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清代人顾炎武说:“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复有四时五行之变。《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周礼》:季春出火贵其新者,少火之义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寿自减,有之来矣”。他认为取火用木,则符合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索用它法则违背的自然生态平衡的规律,而且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这表明火的索取与利用对人体的健康产生非常的影响。古人把火称为五行之一,认为它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同时古人来还认为,独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谓的二者,是指火有阴火和阳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天火、地火、人火三种,认为天火有四种,地火有五种,人火有三种。“天之阳火有二;太阳,真火;星精,飞火。天之阴火有二:龙火(称龙口有火),雷火。地之阳火有三;钻木之火,击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阴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称油贮存到一定数量会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称江湖河海,夜动有火)。人之阳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肠的所谓离火),人之阴火有二,命门相火(谓起于北海,称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味之火(纯阳,乾火)。”总共阳火六种,阴火也六种,共十二种。当人们文明程度的进步之后,文字的产生与火的关系则更加密切,如汉字中有多少个与火字傍有关的字我们以无法说清楚,但从这些记载我国文明史的文字中,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与指向。3 火与中医关系火,由于不仅是人们都很熟悉的,而且还日日都在应用它,当物体燃烧时,发出的熊熊光焰,滚滚热浪,能使人感到灼肤欲裂,刺目欲眩,这就是火。与此同时,中医也把人们最为常用之物,借鉴到中医理念中来,这就是中医理论产生之根源。中医所说的“火”,只不过是一种比喻说法,因为火有炽热、亢进、燔灼等特性,所以,当人体出现发热、亢奋、煎灼体液等病理现象时,中医就认为与火有关,而以火名之。例如,一个患牙痛的病人,表现有牙龈红肿溃烂,口干渴喜饮凉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症状时,中医就说他是“胃火亢盛”。与此同时,当一个出现怕冷、脉微细、但欲寐等表现,中医就认为这个人的体内“火弱”了,需要给体内助阳壮火,这些都是中医理论借鉴自然火之特性。中医说的火,在《内经》中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生理性的火是指人体的热能,它是推动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称之为“少火”。少,有温煦柔和,不亢不烈的意思,《内经》说:“少火生气”,这个“气”就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而言。民间有“小伙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的俗语,“火力”,当是少火的俗称。少火充旺,身体机能自然强盛,能耐得凛凛寒气。反之,火力不足,就会畏寒肢冷,虽厚衣重被,依然瑟缩不暖,这种情况中医也称为“阳气虚”。所以,少火其实也是阳气的别称。人体内的病理性的火,叫做“壮火”,壮火也就是体内“有余”,这个“壮”是相对“少”说的,意在表明它的亢烈、破坏作用,并不是热能增多的意思。壮火能消耗人的“津液”(指具有营养作用的体液),耗散人的“正气”,所以《内经》又说:“壮火食气”。“食”即侵蚀、消耗之意。所以,吴佩衡教授说:“壮火不可留,少火不可灭”。与此同时,当人们认识药物的时候,也引进了“火”的概念,如寒热温凉,温与热,就是火的特性,就是火在药物中的特点,而利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来对抗人体内的寒热温凉,《内经》称之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就是此意。中医的五行学说,以及五脏理论的相火、龙雷之火、命门之火等等,无不以火的内涵来说明问题,凡此种种均是借鉴自然火的特性说明中医之理。4 火与扶阳理论由于火的意念与自然界的火具有相同样的意义与内涵,而人体内的生命活动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火的支撑。如人常说的:人活者,一口气也,气即阳也,阳既是火也。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生命之火的燃烧过程,而且人的生命之火,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不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资源的。故此,人体内的火力是一个递减的过程,如何通过中医中药的调整与补给,来增添生命之火力,这便是中医扶阳理念之源头。从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我们可以看出113方中,应用姜桂附的方药占大半,可见张仲景擅于应用辛温扶阳药物,来振奋人体内的火力而达到驱病和强身的目。从《伤寒论》的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受“寒邪”侵袭之后,最易伤及的仍然是人体的阳气,而阳气的根本就是人体的生命之火力。由此可见,扶阳理念的源头,是人们从火的利用与引用上,找到了中医扶阳理论的渊源。由于人体生命之力低下,这便形成了所谓的三阴证体质,形成或是导致三阴证体质的因素甚多,而阴证之形成,当然最重要的是体质,或者说禀赋属素体阳虚者。此外,与饮食劳倦、房室不节有关。还有更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便是医者不识阴阳,不分体质,对素体阳虚者既病之后滥用、误用、多用、久用寒凉滋腻,更伤其不足或虚衰之阳。尤其是头面虚火引起的多种这样的病证,从外表来,颇似阳证者甚多,其实根本仍然是阴证,而医者每多忽视阴证,错把虚火当成阳证来治。因此,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在其《医理真传》与《医法圆通》两书之中,几乎在每一病证之后,都要批评市医积习,这一积习便是不独立思考,不思治病求本,见咳止咳,见痰化痰,见血投凉,又多用套路套方,如一见便秘即用大黄、当归、白芍、蜂蜜、麻仁、郁李仁,一见小便不利,便是木通、车前、滑石之类;更视峻药如虎,力图平淡稳当。小病犹可,大病则往往误人。由此追溯郑钦安的学术渊源,其理论实以《内经》为宗,其临床则“用仲景之法”,宗《内经》则在“洞明阴阳之理”,宗仲景则“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因此他的真传就是:“认证只分阴阳”,“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阳证自有阳证治法,阴证则宜益火之源,或甘温扶阳,或破阴返阳,如此,则仲景之四逆、白通、理中诸方,自然顺理成章地成为他的习用之方了。“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这便是他的夫子自道。5 小结自从盘古开天辟地,斗转星移数万年,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火为人类的进化、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立了首功。如果没有火,人类不知还要在茹毛饮血的生活状态中延续多少万年?如果不是因为有火而吃上熟食,也不会有今天男性的光鲜和女性的颜如玉,可能还停留在浑身毛发与猩猿为伍的阶段。自从有了火以后,才真正加速了人类进化的进程,所有的一切文明与进步,都与火有着千丝万缕的直接关系。离开了火,人类的整个生存和发展将一筹莫展。从燧人氏开始的早期人类,由自然之火启迪学会燧石取火,逐渐掌握了生火用火的本领,是火的产生和使用,人与猿才有了根本区别,通过火所衍生的一系列革命性变化,促使人类全身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也加速了头脑的发展,增长了智慧,产生了语言,有了文明,并逐步产生了文化。恩格斯指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由低级劳动和低级生活向高级劳动和生活的根本性跨越式过渡,没有火是完成不了这一跨越的。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人类文化的产生与火的利用更为密切,而文字的形成而为中医学理论找到了记载历史的源头。《黄帝内经》中关于火字的出现,不仅代表了自然界之火,更是把人体内的五脏六腑的生命之火,比喻的甚为恰当。而扶正祛邪的治疗法则,则为扶助人体阳气,即成为扶助生命之火力定下了千年不变之真理,火神派扶阳理论创始人郑钦安先生,发扬光大了《内经》与《伤寒论》中扶阳理论体系,使其成为中医理论中的一支独秀,为我们治疗三阴病证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与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