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学习笔记

 hxf80688188 2015-01-11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学习笔记

 (2008-10-29 17:34:05)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习笔记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对原文的理解:

善于驾车行路的人不会在路上留下车的痕迹;善于讲话的人不会让人抓住话柄;善于算数的人不用借助算筹等计算工具;善于锁门的人,不用门栓之类的机关,却很难被打开;善于使东西结合在一起的人,不用绳索捆绑扎结,却很难被分解开。所以,圣人都非常善于搭救别人,因此这世上就不会有被抛弃的人;都非常善于修补物品的缺陷,因此这世上就不会有被遗弃的东西。这是一种潜在的明智与聪明。所以,善于为人者,是不善于为人者的老师。不善于为人者,需要善于为人者的教导。不尊重老师,或不爱护需要被帮助的人,是有小聪明而无大智慧的,这是最重要的要领。

 

对字的理解:

善言无瑕谪:瑕,玉上的斑点,指缺点、毛病。谪,音“折”,缺点,过失。

善数不用筹策:筹策,又叫算筹,是古代的一种计算工具。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关楗,门上的门栓,横为关,竖为楗。

是谓袭明:袭,潜在的,不明显的。

善人之资:资,救助,帮助。

 

对本章的体会:

古代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会在土路上留下深深的车轱辘印,久而久之,大家就都会自然而然地顺着这个辙迹行走,这样不仅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会行走得很顺畅。如果不按照这个既定的辙迹行走,就会留下新的痕迹,而且走起来会很困难。“善行无辙迹”的意思就是要顺其自然、不留痕迹、不要勉强。

这世界上,就有那么一些奇人,他们仿佛无师自通般的聪明,在别人眼里难于上青天的事,在他们那里却如庖丁解牛、易如反掌。他们为人处世,从不勉强别人,一切都在顺其自然之间功成事遂,占用最少的资源,花费最少的力气,而且还不留下任何痕迹;他们说话总是那么恰到好处、无懈可击,一句话不多,一句话不少,句句让人听起来自然而且舒服,不会让人感到乏味,更不会说错话、授人以柄;他们并不善于机谋,从不处心积虑地算计什么,但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他们似乎又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够化解掉;他们胸怀坦荡,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他们的德行能使人发自内心地折服,心甘情愿地遵从他们的指引而不会感到受约束;他们不乏慈悲之心,更有教授之术,能使浪子回头、变废为宝。

在这里,我们再次体会到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的真谛,也再次体会到了“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美妙感觉。人们常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这句话即便是只用在登山上,也是不全面的。并不是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肯用力气就能实现目的的。我赞赏另一句话:“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道生心,心生万物,并非物生万物。道是本,心是源,物是象。物可转化,心可迷茫,唯有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故,格物者,心也;事遂者,道也。“道法自然”,岂是强力所能左右的?所以,在“苦登攀”之前,还是要先做“有心人”。然后,需“苦登攀”时就“苦登攀”,能“巧登攀”时就“巧登攀”,该“不登攀”时,就别费力气啦!

圣人救人,物质上的接济是应急的、次要的,重要的是在精神上、心智上的启发与开化。有的人,发了点财,四处施舍,虽然也是一片好心,但说不定会养出一帮懒人,一旦断了救济,原本贫穷的依旧贫穷。而有的人,不是直接的给予,而是教你做人的道理和生存的手段,提供给你生存的机会,让你形成自食其力的习惯和本领。当命运掌握在了被救济者自己的手里,这才是从根本上拯救了他。所以,拯救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拯救他的灵魂而不是他的身体。

圣人救物,并非简单的弃旧图新,而是以长补短,化腐朽为神奇。环境提供给我们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随着人们物质欲望的超速扩张,对环境和资源的占用乃至破坏行为与日俱增。不管什么东西,稍微坏了一点就扔了换新的,机器设备在设计的时候,考虑的不再是如何方便维修,而是如何方便拆换,修理人员几乎都快变成零件更换人员了。医生对待病人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换,有换心的、换肺的、甚至要换脑袋了。本来是一点小毛病,医生和病人合起来用急药、用猛药,恨不得一劳永逸、一剑消除万古愁,凡此种种,都是不善救物的表现。所以,用废啤酒瓶子搭成房子的是圣人,用被丢弃的机器零件焊成了机器人的是圣人,把山上长的草挖来给人治病的是圣人,把坏了的东西敲敲打打又能继续使用的是圣人。甚至,让已经无法救治的人安详地死去,而不是一味地浪费医疗资源让他痛苦地活着的也是圣人。

我们要特别注意体会这个善字,这里的善字,不仅是善良的意思,更多的是善于的意思。一番好意要去帮助别人,但方法不对,结果事与愿违,严格来说,能叫善吗?怎样才是善于教育和帮助他人的正确方法呢?我认为关键有三条:第一,动机要纯,帮人就是帮人,而不是想通过帮别人来显示自己,或是有意无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或是想得到什么回报;第二,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针对不同的人,方法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吃硬不吃软,而有的人吃软不吃硬,搞错了,就事与愿违了;第三,要给别人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体会和改变,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在同等条件下自己做不到的,就不要要求别人做到,那样会起到很坏的负面作用。

人与人之间是离不开相互之间的帮助的,特别是在思想层面上。今天在这件事上,我是你的老师,明天在那件事上或许你就是我的老师。古时候讲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所以才叫做师父,可见对老师的尊重是很高的。同时,老师对学生也是视为己出,孜孜不倦地以育人为乐,对学有所成的弟子更是爱护有加。现在,什么都商品化、产业化了,有些师生之间不再以道德学问为纽带,而是以利益追求为目的。有的老师,为得些嗟来之食,不惜催眉折腰事权贵的事情已经是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好在传统虽然被丢弃在了路边,但毕竟还在,捡起来还来得及。让我们从自己做起,真诚地感谢那些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帮助的人,并尊为师长,是他们点亮了我们心灵的灯,这灯将照亮我们一生的旅程。也让我们爱护所有需要在思想上给予帮助的人,他们是迷途的羔羊,或许我们的一句话就可以帮助他们改变人生的轨迹,从黑暗走向光明。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时代里,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敏感已经渐渐超过了对思想修养之重要性的认识。对面来了一个人,他的身着打扮,开的什么车,用的什么牌子的手机等,往往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据此形成一个判断和印象。而他的品格如何,修养怎样,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能品出来的,或者我们根本就忽略了这方面的考察。现在满街都是真真假假讨食的乞丐,而主动寻师访友切磋心得的人却越来越少了。朋友相会,先是喝酒,然后就是唱歌跳舞打麻将,所谈的大多是别人都在发财,自己总是倒霉的牢骚话,要不就是把领导、同事、生意伙伴等等拉出来挨着个地痛骂一顿,人人都把自己当成世界上最委屈的人,丈夫怪妻子不贤惠,妻子嫌丈夫没本事……等等,那么多烦恼,是酒精能消除的吗?是牢骚能排解的吗?是咒骂能解决的吗?酒精只能麻醉神经,牢骚只能得到一时口头上的痛快,咒骂不仅解决不了问题,甚至还会产生新的麻烦。所有这些都需要心灵上的指导与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逢年过节,谁给谁送了什么礼,大家比较看重,甚至辎铢必较,但对别人给予的忠告却往往只是听听而已,不以为然。其实我们的祖先是很重视思想的交流与切磋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之交淡淡如水”。清茶淡饭之后,大家坐在一起“把酒话桑麻”,分享人生的感悟和体会;彼此要分别了,或者谁有了什么烦恼的事情,经常是:我送你一句话!而不是送你什么贵重的东西。可别小看这句话,它是叮咛、是嘱托、是劝告、是忠言!用金钱和物质去衡量,量不出一厘一文;但是放在思想和情感的天平上,却重如三山五岳、深似五湖四海!为政者,得一句如得天下;为民者,得一句烦恼皆无。万两黄金容易得,一句真言何处寻?朋友遍天下,而良师何在?益友安存?

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论身处多么黑暗的时代,只要还有思想与文明的光辉,就一定还有希望冲破黑暗去迎接曙光;反之,不管是在多么光明与繁华的盛世里,一旦丢掉了思想与文明的火把,迟早都会走向黑暗与死亡。

老子因此而呼吁:要尊师爱生,善于救助他人。千万不能为了一点点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而丢掉了包容宇宙、教化万物的大智慧啊!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