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家的中医缘

 昵称9LxOB 2015-01-11
 

   小时候,生长在粤北农村,缺医少药的。我们那几个村(村与村之间有着山阻隔着)就那么一位赤脚医生,那位医生在山的那一边,离我们村有四五公里远。求医不方便,加上贫穷,有个头痛脑热的,一般不去看医生。奶奶在路边采点常用的草药、或从药袋里(平时采摘晒干了的)拿点草药煲水喝;或在背上、额上刮沙,成为黑黑红红的一片,病就可以过去。弟弟小的时候经常患扁桃体炎,半夜三更发起高烧来。那时不像现在家里备着小儿退热药、退热贴,没有电话。晚上,黑得不见五指,背着人走山路去找医生太艰难。妈妈起床来,按平常奶奶教的土方法:找点一种长在土里的小虫——“爬沙蚂”,和着清热解毒的草药一起捣烂冲水喝,药渣敷在额头。妈妈守护在身旁,每隔20分钟喂几小勺药水,额头药渣干了,又重新敷上。慢慢地,体温便会降下来。第二天,奶奶会去找点草药回来,煮给弟弟喝。病情若不好转,才到几公里外去找医生。平常日子里,更是草药茶、草药汤不断。春天布惊叶茶,布惊叶菜;夏天鱼腥草茶,溪黄茶,灯芯草茶,车前草茶,金银花茶,茵陈鲫鱼汤,马齿苋汤,败酱草汤,土茯苓汤;秋天葛粉茶,桑叶枸子菊化茶;冬天艾叶鸡蛋炖糯米酒、、、、、、大自然的草药让我们不花一文,对一些时令疾病起到了预防、治疗作用。这些草药在乡村的路边、山边、河岸都可随手采摘回来。这些茶,这些汤伴随着我成长。中草药,在我家庭中在山里人中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分离的生活中的一部分。

长大后,我们全家搬到了城里。

    父亲是位教师,是位慢性咽喉炎患者。到了城里求医用药方便多了。他经常买点五花八门的喉片含着,痛了就买抗生素口服,再严重点就去输液。这样一段时间后,感觉越来越不舒服。后来还是找了位中医,中医辨证他是肺肾阴虚。不能不加选择地用喉片,苦寒成分太多的喉片不适宜,因为苦寒更伤阴;用抗菌素太多也不行,损耗人体的阳气,阴阳互根互用,阳损阴不长。慢性病要从饮食,休息,运动入手,然后才是药物治疗。父亲听从中医的劝告,作息规律,运动适当,饮食清淡滋阴,配合点滋养肺肾的中药治疗,晚上看电视时坚持按摩太溪、照海、鱼际等穴位,平时适当含点西洋参含片。咽痒、咽痛等不适感消失,几年末再去输液。而母亲是位椎间盘突出患者,当初她拒绝了手术治疗,采用中医药治疗:牵引、针炙、按摩、服用中药,一月后,病情得到了控制。平时做点理疗、注意食疗,基本不影响日常生活。她同时又有慢性胃炎,结肠炎,服用吗叮啉、奥美拉唑、肠胃康等西药后,感觉腹胀、流涎。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湿滞。禁生冷饮食,宜用温补兼化湿的食物,再服用补脾胃理气化湿的中药。如此调理下来,整个人精神了许多。家里如若干年前的乡下,飘浮着浓郁的药香味。看来,到了城里,我们家离不了中医辨证的治疗和养生。

   我是学护理专业的,工作近七年后,由于对现状的不乐观,引起了我的改变欲望。成了 “中医迷”的父亲一个劲地鼓励我重新进校园去学中医。也许骨子里对中医就有种亲近的感情,虽然知道重换专业要走的路是很艰难的,但我还是很乐意地走了学中医的路。参加了专升本的成人高考,走进了广州中医药大学,脱产本科班学习两年。两年期间,我学得很努力,很刻苦,也很顺手。特别是在《金匮要略》的考试中,我这个半路出家的学生竟在110个同学中名列第二,许多中医专升本的同学问我有什么诀窍,我不能回答,真的,只能说是缘分。医古文老师是我们全班公认最有学识的老师,听他讲课是种享受。一个上午上他的四节课,没有一个人打瞌睡。而我呢,更是精神亢奋,竟无便觉,真是奇迹!记得他讲《太医精诚》一课时,是如此饱含深情的讲述着孙思邈的生平和业绩。于是,孙真人拒绝一切诱惑、一人修炼药王山的形象定格在我心中。刚好同桌说她与孙思邈是同乡,不知怎的,心头涌起一股强烈的拜访欲望。父亲听了十分高兴,说我心中有“大家”,定能有出息,并在经济上极力支持我。那年暑假,我终于来到了陕西耀县风景秀丽的药王山——刚进大门,就看见一石碑上刻着《大医精诚》原文,顿觉如沐春风;而药王山之显化台上,药王大殿宏伟肃然,孙思邈身着黄袍,头戴道巾,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光有神,面目方朗,长须飘飘------我竟有《红楼梦》中黛玉初见宝玉时的感觉:“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是中医缘让我们一见如故!

   毕业一年后我取得了中医执业医师证书,并落脚在平沙镇医院。假日回到家,一家开口闭口常常有中医的名词术语,当然,我也成了权威人士啰。       

    我们家和中医的缘分越结越深 :从只会采用田头山边的草药至找中医辨证再到家里有了中医,和中医己是零距离。小时候用的草药、父母疾病的治疗,我都能从理论上给家人解释。现在家人个个都能说出个中医术语来:父亲偶尔咽喉痛且大便秘结时,他会对我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先给通便;妈妈头痛时,说有风和湿,开点除风祛湿的药;弟弟大便不成形时,说他脾虚湿盛,是吃冷饮吃坏的,给他开点健脾祛湿的中药。不愧为中草药救治中长大的孩子,开口闭口都念叨着。

     中医,一路陪伴着我家。路越走越宽,越走越长,越走越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