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不可怕,不觉察才可怕
生活中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一进电梯,就有人急急忙忙地按按钮想要关门,哪怕只需再等几秒电梯门就会自动关上;红灯还未灭,就有人匆忙地迈开脚步;公交车、地铁里,总有人不停地对着电话大声说着什么……人们总是行色匆匆地,难怪有人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焦虑的时代”。可以说,焦虑无处不在,它也在不断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社会上所谓的“房奴”“车奴”“孩奴”……大都是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他们的压力最重,也是最为焦虑的一群人:在工作单位,他们大都有了一定的工作积累和阅历,是公司中层领导,肩负一定的责任和压力;在家里,他们既是人子/女,又是人夫/妻,也是人父/母。套用电视剧《奋斗》中陆涛经常说的一句:“我焦虑,我很焦虑,我非常焦虑!”,这喊出了很多为人父母者的心声。要知道,适度的焦虑问题不大,但过分焦虑就值得警惕了。如果你经常出现如下情况,就需要注意了: 1.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紧张、害怕;易激惹,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而发火; 4.经常因为工作、生活中一点琐事而坐立不安;不愿上班,回到家不愿意说话; 4.总觉得自己身体不适,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出问题; 5.沉迷于购物、游戏不可自拔; …… 一位妈妈向我求救:
她的语气很急促,迫切想要我给她一剂灵丹妙药。我示意她先冷静下来,然后通过详细询问情况了解到,夫妻俩的工作很忙,压力都比较大,用她的话说是很“紧张”。而回到家她就想安静地呆一会儿,总要求孩子听话,孩子所做稍不如意,她就会不由地站在家长的高度批评和教育孩子。 孩子的问题真的那么大吗?其实不是,根源在于是这位妈妈更多的是将自己在工作中的情绪、焦虑反应带了回来,并将它发泄到了孩子身上。亲子之间没有“对等”的情感沟通,只有不对等的指责和宣泄。父母需要反思的是,当你对孩子发脾气时,是否有先想一想,当下的情绪真的是因为孩子吗?要知道,好的教育源于好的关系,没有稳固积极的亲子关系,教育将大打折扣。因此,在发脾气之前,父母不妨问一下内心,我为什么发脾气?只有找出焦虑情绪背后的建设意义,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焦虑自古有之,听听你的“焦虑之心”要表达什么 既然焦虑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不良影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规避焦虑呢?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焦虑自古就有,在人们未认识到时就已存在,是人类无可回避的处境。远古时期,人类居无定所,经常食不果腹,还得时刻担心周围环境的威胁,因此身体状态总是处于一定的应激水平。从身心关系来看,会出现扩散的、无明确对象的紧张担心、以及出现的植物性神经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等身心不协调状态,即焦虑状态。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感受到自身需求与周围环境不一致,身体就会不由自主地出现焦虑反应。 从这个意义来说,焦虑是有其建设性用途的。正如心理学家葛斯汀所说:忍受焦虑的能力对当事人的自我实现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会不断地经历到存在的震撼和威胁。而自我实现就是在承受威胁的情况下继续前进。健康的个人之所以自由,就是因为他可以在多种可行的方法之间做出抉择,利用新的可能来克服威胁。只有勇敢前行而非逃避威胁,我们才可能生活得更好。 因此,若你持续一段时间无来由地紧张、害怕,身体不适,或想要逃避,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正被焦虑困扰。不要紧张,它只是在提醒你:你与所处的环境不一致了,是时候改变了;你可能正走到了一条十字路口,需要做出抉择了…… 不要害怕“可能导致焦虑”的危险,它本身即代表转折或机遇。要知道,人们的创造力和文化都是克服焦虑的产物。仔细观察孩子的成长过程同样也会发现,孩子在成长中所面临的每一个“痛点”,其实都表明他又勇敢地走过了一个“焦虑”,又成长了一步。 正如上文所说的妈妈,她其实刚升职不久,前任因各种原因匆忙离职,并未做好任何交接,为她后续的工作留下了一堆麻烦。加上新官上任,渴望在工作中有所成绩,却面临下属的不配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她每天都焦虑不已,犹如坐在火炮桶上。回到家,孩子出现哪怕一点点错误,都可能激惹她的焦虑情绪,而成为无辜的受气筒。 既然焦虑是对危险的觉察,那么,妈妈要做的是找出焦虑指向的“危险”——工作难题和同事关系等,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处理。 觉察焦虑 研究表明,很多疾病是身心疾病,即由生理和心理原因共同导致的,如心脏病、厌食症、癌症、胃溃疡等。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父母手机、电话24小时不离身,微信、QQ永不断线,就算带着孩子出去玩也是心不在焉地闷头不停刷朋友圈,很少跟孩子进行积极的语言和眼神交流。通常你会发现,这些孩子要么烦躁不安、不停哭闹,要么不停捣乱犯错来吸引大人注意。这时,父母须警醒了:孩子“生病”,通常是因为他所处的家庭病了。孩子焦虑通常是由父母焦虑的引起的。 如上所说,焦虑是一种令人烦躁的情绪,且是无法回避的,怎么办?只有勇敢地面对它,找出使我们焦虑的根源,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加以解决: 1.备受焦虑困扰的人,时刻都很谨慎、时刻绷着自己的身体,这时可通过身体的放松来缓解焦虑,如运动、冥想、舞蹈等,或者是与能够带给我们舒适感的人相处; 2.备受焦虑的人常会感觉身处一种复杂、模糊的危险情境中,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人们困扰,加剧了我们的焦虑。这时,不妨容忍这种不确定性,并耐心等待,千万不可因此失去信心; 3.学习新的技能,寻找新的安全感,如,遭遇工作的瓶颈时,不妨继续学习或转换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