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 第6页 中医讨论版 基层医生网

 johnney908 2015-01-11
关于痞证还有三个方子(赤石脂禹余粮汤,五苓散,旋复代赭汤
前面分析了五个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附子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我觉得是真阳虚),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痰痞的,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水痞的,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虚痞的(这是中焦阳虚和真阳虚不是一回事)。

今天把剩下的三个与痞有关的方子看看。

2.3.12.7赤石脂禹余粮汤证

第一百五十九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两天这八个与痞有关的方子在脑海里就是转来转去,很像,又有区别,完后再写个小结吧。

看着医圣的原文真是思绪万千呀,本条说的,原本是伤寒病,应当发汗解表,服汤药以后,下利不止。这里有个问题,汤药是什么类的呢,泻下之药,还是理中之药,还是解表之药呢。书上解释说这里的汤药应当是泻下药物,伤寒了脾胃之气而致下利不止。我却觉得医圣这里说的下利不止,有没有提示是下焦的问题呢。因为在生姜泻心汤里也有下利的情况,因为我本人得过生姜泻心汤的适应症,干噫食臭,下利如注。很典型的,这里医圣说的词是下利不止。所以我觉得有提示下焦虚寒的意思。
第一百五十七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中国古文很绕口的,尤其是标点符号的问题很重要的,断句怎么断,断的位置不一样,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如何断句或是前后顺序有差别的。

会不会是伤寒,服汤药,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下利不止
如果是这样看,那问题有好看一点,原本是伤寒,也就是表证,当用汗法,而误服下药,以致心下痞硬,而成痞证,但服了泻心汤,还是下利不止。这就提示了后面的赤石脂汤,指出利在下焦,当用温涩法。
书上是这样说的;本证治以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原属对证,其所以不效,可能是病重药轻,仍可续服。医见服泻心汤不愈,误认为是实邪所致,遂以他药下之,以致里气更虚,关门不利而下利不止。医又认为是中焦虚寒之下利,而治以理中汤温中健脾,然下利不仅不止,反而更加严重。这是因为“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

我觉得这条应该是这样的:
伤寒,服汤药,心下痞硬,服泻心汤,下利不止。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

,这个字很关键的,说明服了甘草泻心汤以后,还是下利不止的。
下利不止,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这里医生为什么要再用他药下之呢,在中医里有个通因通用的说法的。如果是热邪或实邪造成的下利,再用下法,使病邪去,也可以使病情好转的。但通因通用,也有条件的呀。

而医生看见下利不止以后,觉得是中焦虚寒之故,所以又用理中汤之类的方药来温补中焦之阳气,却不想,用了理中汤以后,下利更利害了。
我不知道大家对用理中汤而致下利更利害的情况能不能想的通。反正我是想的很通的。因为在我写的老人五更泻的那个贴子里,我有实际体会的。我对老人用了补中益气丸,不能止泻,用了六味地黄丸,下利更甚。当时我还以为六味地黄丸里为大蜜丸药,因为蜂蜜有润肠作用,但现在想来不是这样的。老人本是真阳虚之故也。后来用了四神散,效果那是非常的好呀。
四神散里,我就配有赤石脂的。

这条应该说了两个问题,一个是理中汤不能治疗下焦之下利,二是如果下利不止,怎么办,当利小便来使水液走其正路。

在伤寒论里有一个桂枝人参汤方,是用来治疗中焦虚寒下利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有葛根芩连汤是治疗湿热下利的。这里的赤石脂禹余粮汤是治疗下焦下利的。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脉结代的,有没有下利呢,我觉得应该有吧。

第一百六十三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热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第三十四条:太阳病,桂枝症,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第一百七十七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虽说炙甘草汤没有说及下利的情况,但推及,应该兼有吧,但下利或许不是主证(我就这么瞎说,也不知道对不对)。

后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下利不止者,急当利其小便

中医和生活是相通的,气行脉外,血行脉中,各有各的路,不能乱走的,如果乱了,就出问题了。体内多余的水液当多小便出是正常的,如果水液多从大便出,那就不正常了。就好像那些皮肤病的紫癫之类的一样,正常的血液行于脉中,但如果血热,血被热邪所迫而房妄行的话,不就益出皮肤而成病了吗。

所以学中医也应该知道,什么是恒定的,什么是不恒定的。变是恒定的,静只是暂时的。所以给病人看病,都是在动态中找见问题,用动态的思路去找不动的东西。
是相同的。易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而医的真理也是变化的意思。临床用药没有百分之百的对错问题,只要大方向不错就行,当然分析的越接近病情的本质,病人的病情好的越快,这是肯定的。

当然,医圣在下利不止之后提出了利其小便的方向,却没有提法到方药,有点遗憾,但我觉得已经非常好了,医圣还能什么都说的明明白白呀。就像孙悟空推到了人参果树后,去找他师傅的时候,他师傅只给他指向南海去找办法去了吗。

后面的方药很简单。就两个药,一个是赤石脂,一个是禹余粮,这个就不多说了吧。

说到这个赤石脂,我想到了灶心土,也称为百炼土吗,是农村烧柴火的炉子里的土块,灶心土,常年接受火的烧炼,也就温中止涩的功效的。能不能互替呢。大家可以说一说。


2.3.12.8五苓散证

第一百五十六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医圣就是医圣,全是看不了的病,他才来看的,本用下法之后形成心下痞的证状,用了泻心汤,却痞不解,这个时候病人还兼有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书上说这是水痞,让我想到了上面的赤石脂禹余粮汤的最后一句话,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指的方向是不是五苓散呢。
说起了五苓散,我又想到了真武汤

五苓散是治中焦还是下焦呢,有点晕了,按说是中焦的,可它明明有下焦膀胱气化不利的情况的。
真武汤是治疗下焦的。
第八十二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心态平衡说真武汤是抽水机,呵呵,可以这样好记点哦。真武汤是治疗下焦水邪之盛,已经影响到头眩,心下悸,身抖动,振振欲仆地的情况了。但医圣没说真武汤的小便怎么样,我又看了一下书上的最后一句话:P61页倒数第二行,要知小便不利,心下不悸,便非真武汤证,这是柯韵伯说的。可见,真武汤也有小便不利,五苓散也有小便不利,区别还是很大的哦,五苓散在中焦,真武汤在下焦,其水湿轻重也是不一样的哦。还有茯苓甘草汤哦(这里就不分析了,不然出不来了)
可以看看,关于水的治疗医圣就立了多少方子呀。如果能分析清楚,应用得当,不成名医怕都难呀。


2.3.12.9旋复代赭汤证

第一百六十一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代赭汤方:
旋复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本条的字面意思就是得了伤寒之表证,用了汗吐下等法以后,表证已解,只剩下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用旋复代赭汤主之。
书上把这个证称为痰痞

学到现在,我的头呀,晕的厉害。好多方药,看着相似,又有区别,真不知道医圣是怎么总结出来的这些东西呀。
旋复代赭汤是治疗痰阻中焦,气机不畅而成的痞是肯定的。那半夏泻心汤呢,书上旁批文为,不也与痰有关吗,那生姜泻心汤呢,书上批文是水痞,那五苓散呢。不也是水痞吗。
旋复花能消痰下气散结,代赭石重镇降逆,半夏,生姜涤痰散饮,人参,甘草,大枣温以补脾胃之虚。(这说的是旋复代赭汤)
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                干姜三两,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泻心汤:半夏半升(洗),生姜四两(切),干姜一两,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黄芩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旋复代赭汤方: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旋复花三两,    甘草三两(炙),人参二两,,代赭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我把这几个方子这样对比一下,大有能看出些什么吗。

反正我是还是不得要领的,用药如此之精细,差别却如此之大,多少也能受点启发的。

学到现在我对医圣的用药,那是相当佩服呀。就拿生姜来说吧,他一般用量是三两,如桂枝汤里就是三两的。而在生姜泻心汤里用量是四两,而旋复代赭汤里用量是五两,在朴姜半甘人参汤里用最是半斤(应该是八两吧,因为有半斤八两的成语吗,以前的秤是十六两秤的)
朴姜半甘人参汤:厚朴半斤(去皮,炙),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由此可见,医圣的用药决对不是随意的。
生姜和半夏都能和胃止呕,而有的时候医圣用生姜,和半夏一块用,有时候只用半夏,不用生姜,如半夏泻心汤里没有生姜,而生姜泻心汤里,生姜,半夏,用量都不小,还用了干姜,而旋复代赭汤里只用了生姜和半夏,生姜用量很大。

再从人参的用量也能看出些什么的。这几个方子都用到人参,用量也不一样,半夏泻心汤,人参是三两,生姜泻心汤人参是三两,旋复代赭汤人参用量是二两,朴姜半甘人参汤人参用量是一两呀。

所以现在我就把朴姜半甘人参汤认定为治疗脾虚第一方
原文很精简
第六十六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奇怪:为什么医圣不起个方名呢,却以药名代方名)

医案:

1、牛某某,女,30岁,教师。1966年2月25日初诊。头部胀麻,心烦意乱,胃脘痞满,频频嗳气,恶心欲呕,大便秘结,二、三日一行。月经按期,颜色紫黑。舌苔薄黄,脉像沉细涩。辨证:胃虚肝乘,虚阳上逆。治以补虚清热,重镇降逆。拟旋复代赭汤合竹茹汤加减:旋复花9,代赭石6,清半夏9,党参9,竹茹9,陈皮4.5,生姜0.9,生杷叶9,炒枳实4.5,制香附9,菊花9,水煎服。2月28日二诊:头胀已除,恶心已止,大便已畅,嗳气未止,舌苔白粘,脉象同前。按上方去竹茹,菊花,香附,加茯苓9,姜川朴4.5,苏梗4.5,水煎服。3月3日三诊:服药三剂,嗳气大减,二便均调,将届经期,胃纳不甘,有时胃脘痛,痞满已轻,舌苔薄白,脉仍沉涩。上方佐以调经为治。去党参,枳实,代赭石,加当归6,白芍9,砂仁4.5。水煎服。3月8日四诊:服药三剂,月经已过,嗳气已止,唯食后脘胀,舌苔薄白,脉象细缓,仍用二诊方去苏梗,加黄连1.5,生甘草3,水煎服。服药五剂,痊愈。(单位为克)(吴少怀医案)




2、林某某,男,37岁,干部。1964年11月2日初诊。嗳气频作,胸脘闷满已3个月。现呕吐少食,舌咽不爽,消瘦,乏力,大便不利,面色晦暗。舌尖赤,苔薄白,脉沉细滑。辨证:肝胃失调,气逆不降。治以辛开苦降,和胃镇逆。方用旋复代赭汤和橘枳生姜汤加减:旋复花9,代赭石6,北沙参9,半夏9,麦冬9,陈皮4.5,姜黄连1.5,生姜0.9,生甘草3。(单位为克)。水煎服。11月5日二诊:服药三剂,胃脘舒适,嗳气已止,食欲少增,舌苔薄黄,脉沉滑缓。改用理气和中清热化痰法,拟橘枳二陈汤加减、、、、、、连服八剂收功。(吴少怀医案

经过上面的分析,对这两个医案就不分析了。
现在我的脑子里一直在想另一个事,如果大家从头看过我的贴子的话,我有一很好的朋友,大约四十五六的样子,平时好喝白酒,他有一个怪毛病,就是不时的打隔还是呃逆,有十余年了吧。以前咱学医不精,也瞎开过药,但一直没好,直到现在我才觉得他最适合旋复代赭汤了。改天把他能治好了,让他给送个旗什么的,(呵呵,想的有点远了),我和他关系太好了,用药应该没问题的。

期待我这个医案吧。

其实说到现在我还有好多想法没说呢,真的,例如医圣用附子我的感受等等,附子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又在哪里呢。一个是真阳虚,一个是中焦阳虚。桂枝人参汤和甘草泻心汤的区别呢,桂枝人参汤与小建中汤的区别呢。
茯苓甘草汤,五苓散,真武汤的区别呢。真的,如果能把伤寒的这些方子分析透彻了,不成名医怕都难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