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经典、分析、案例1(学中医辨证来这里) 第2页

 johnney908 2015-01-11
第九十五条: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第四十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汗解,宜桂枝汤。
医案:
李某,48岁,男,门诊号5931,昨天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白薄,脉浮略数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生姜三钱,炙草二钱,大枣四枚,法夏三钱,给药一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处方: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炙草二钱,大枣四枚,麦芽三钱,一剂愈。(广东医学,1961年第5期)

第二十五条比较熟悉了,太阳病现象就是发热,汗出,汗出的原因是营弱卫强。卫强营弱怎么使人汗出呢。这个我的理解是卫强弱营弱的人身体平素不是很强健,就像脑力工作者,坐办公室的,像一般的医生也大体如此吧,我没见过一个五大三粗的医生的。呵呵。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本病为太阳中风,应该是欲祛邪风吧,就是想去邪风的适合用桂枝汤发发汗解表。
第二十四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这一条是说服了桂枝汤以后应该汗出而解的,却产生了烦而不解,是什么意思呢,烦这个字很重要,在伤寒论里,烦是一种里热的表现,应该是里虚热的表现,到后面阳明病里还有,通过病人的烦与躁,我们就能辨别他是哪个部位的问题。因为桂枝汤是一个辛温解表的方子,通过桂枝温阳,所以鼓动阳气外祛风邪,而没有达到汗出而解,我觉得这是药量不够,在这种情况下医圣是先刺风池、风府,再与桂枝汤而解。大家都知道,风池、风府在脖子后面,村里人一般感冒处置方法就是针刺太阳穴,前额正中,还有脖子后风池、风府穴,针刺放血,或再加拔罐,一样给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这是给风邪以出路。再用桂枝汤发汗则愈。
第四十二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汗解,宜桂枝汤。
说明了一个基本原则,外证和里证的问题,外证未解不能用其它方法的。
中医治病的八种基本方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表证当用汗法,在上焦,胃脘以上一些病证用吐法,阳明证或下焦的一些病证用下法,在中间的不表不里的用和法,虚寒的用温法,其实后面这几个可以联合用,如温补,温消等等吧。这里着重说汗法。表证当用汗法,一般误用的是下法。就是用开下药,这个时候容易引邪内陷,就像边防线上有间谍,你不用汗法,地毯式搜索把间谍赶出去却自己内部调整,就容易让间谍越来越深入到你的内部。
后面的脉浮弱者,还是卫强营弱的意思,这个时候当用汗法,宜用桂枝汤。
下面说一下医案
病人应该是先恶寒,后头痛,再发热,一直有微汗出,这是卫强营弱的现象,中间产生胸闷,再欲呕,这个字也是一个辨证重点,一个病人呕不呕,说明了一个胃的问题,根据舌苔白薄的现像,说明还是那个卫强营弱的意思,就是病人平素身体就不是很强壮,像书生一样的吧,这里的呕说明病人平素胃就不是太好,胃寒,胃凉之类的。舌苔白薄说明了里还没有变化,正常人的舌苔就是淡红舌,薄白苔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舌的病变位置分析。
舌尖为心,肺,中间为脾胃,后面也就是舌根为肾,左肝右胆。
通过观舌的变化就可知道身体里面的变化的,我本人摸脉功力差点,但一般观舌是十拿九稳的。上看舌象,下观大小便,一般没什么问题,尤其在儿科应用上。
脉浮说明为表证,略数意思正气正欲抗邪,重按无力,就是弱营。
你看后面方子,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除以三,再加半夏,用半夏和胃止呕。第二方就把半夏换麦芽了。
伤寒论的分析太难了,我要这么一条一条的分析完了,我决对成为高手了,真的。自己分析分析,加深理解,有好多以前看不明白的地方,现在要自己分析,不得不弄明白了。
我这个贴子要写完,怕至少要三五年吧。
大家不给点支持吗。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第五十四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这是第十楼时写的最后几条,现在也一一分析一下,真的,我也是第一次发这种贴子,以前看书吧,不求甚解,大体上能看过去就行了,现在我要一条一条的分析,真的好难哦,我压力很大,学习动力也就大了,不停的翻书,看名家解释。对我来说何止是有所提高那么简单呀。好了言归正传。
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条怎么理解呢,太阳病,正解的治法,当是汗解,而被误用了开下的方法。会导致邪气内陷的,邪气内陷这里说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上冲者,一种是气不上冲者。这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邪气内陷的表现,只不过一个轻点,一个重一点。就是气不上冲者重于气上冲者。它这儿重点体会气上冲。虽然邪气内陷,但气上冲者,内陷不深或是病人身体平素强壮,体内营卫相争才会发生气上冲,所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用桂枝汤,方用前法,意思就是和前面桂枝汤的服法是一样的。
这条辨证重点就是气上不上冲,若上冲则是一种情况,用桂枝汤,若不冲者,则不是营卫不和,什么情况还不知道,所以再根据其它情况再随症治之

说到这一条我则才想起了另外一个方子,医圣在治疗奔豚病时用的是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的组成是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也是三次的治疗量。
桂枝汤是什么组成呢,回忆一下,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意思就是桂芍姜,各三两,甘草和大枣一个二两,一个十二枚。桂枝加桂汤却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大桂枝的用量到五两,它却治疗的另一种病症。我们难道不觉得医圣研究的太细了吗。他根据气上不上冲,则能随便用药,奔豚病现在也有好多研究,我看过的报道都是用桂枝加桂汤治疗的。难道两千年来,没有医生研究的比他再细了吗。医圣就是医圣。别人要能研究的比他还细,就能超过医圣了,这个人以前是没有,后有没有来者还不知道。至少目前是没有。
在这里我还想说的是这个病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桂枝用量大一点行不行,我觉得行,桂枝用到四两我觉得也行,加到五两呢,我觉得还行,再高就不合适了吧。医圣研究的这么细,我们现在用起来还是立杆见影的。真的,查一下报道就知道了。
下面说
第五十三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常自汗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病人没病以前浑身时常会出汗,正常人体表是和外界通的,所以会自汗出,你活动了就会出汗吗,对不对,这时的汗和病时的发汗都是汗,但意思可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正常出汗,一个是祛邪出汗。病人没病前自汗出者,是营气和,在这里营和血是一个意思,卫和气是一个意思,卫气营血辨证吗,里面营卫相和,而体表营卫不合,说是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我的土理论里就像是夫妻二人,媳妇为阴,主里,男人为阳主外,体表不合,就是脉像上还应该是卫强营弱。所以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这条就这样吧,说到这里还想说一下,桂枝汤的事,我看方剂学上说,桂枝汤也应该是和解剂的,它虽然是辛温解表剂,但它还是和解剂,就是中医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里的和剂的,现在我们知道和剂的代表方是小柴胡汤。只要是营卫不和的都可以用桂枝汤。
第五十四条: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病人藏无他病,就是先辨清了,如果病人体内没有其它病的话,只是有时发热,还出汗,还不时的发热出汗,不愈。此卫气不和也,说的还是体表营卫不和吗。先其时发汗,意思就是在他发汗之前,用桂枝汤助其一臂之力,再发汗,则愈。


分析起来好累的哦,辨证真不容易,我觉得我写的挺好的呀,都是通过自己的话写出来的,又不抄书上的原话。难道没人和我一块学吗。这才太阳本证呀,到后面是越来越难了,给点力行吗。分析的透了,我就差不多了,呵呵。自己给自己加油了。
前面的这几条是太阳病有本证,和桂枝汤的适应症,营卫不和的都可用桂枝汤,体表的用桂枝汤就行,体内的用桂枝加桂汤。

后面我就按书上的章节走吧,先把条数抄完,后面的贴子再一一分析,这样先看到的同仁,先自己体会。
2.2.1.2桂枝汤的禁例:
第十六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知此,勿令误也。
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帮也。
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几条先抄出来,完后再一一分析。
分析这个真的好累哦,白天一般占不上电脑,都是孩子的,晚上才能用一会,唉,不容易呀。不给点分吗。呵呵,要不要分吧,想给就给点,不给拉倒,前几天级别低时老想要分,现在要不要吧。我在用学就是了
第四十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五十六条:伤寒不太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也。(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
医案: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续名医类案)


不好意思,这两条忘分析了,今天时间不早了,完了再分析吧,这两条很难的哦。

点评

第四十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
第五十六条:伤寒不太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尤在泾说:(宜桂枝汤)四字,疑在(当须发汗)句也。(我觉得也应该是这样的)
医案: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续名医类案)


第四十四条: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都,宜桂枝汤。
这一条说了内外同病的的治则,也就是表里同病,先解外,再解内,不然会引邪内陷的。这里我想差一段历史,就是当时中国抗日一样,如果国内相争,最后国内都打完了,还有什么力量来打日本呢,不是引邪内陷吗。这样就好理解了吧。意思就是先打外面的,再说里面的。所以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看来医圣在两千年前就给我们说出了国共应该合作的事,呵呵,意思是一样的哦。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不可令大汗流离,病必不除。

第五十六条:伤寒不太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这条不太好解释,前后要互相参考,他说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说明是里热,这里伤寒我觉得可以理解为六淫致病的,或是风寒所致病的,过了六七天不大便,应该转为里热了,应该与承气汤,以开下则通,观其后面的条文,这里说明头痛有热者还应该小便黄涩等,里热津伤等症。如果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现实中也有人七八天才大便一次,只要无所苦就算是正常的。以小便清辨里无所苦,以小便是否清来定是用承气汤还是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兼有小便不清者用承气汤,如果小便清则说明体内津液正常,知道病不在里面,仍在表也,在表就要发汗,还应该用桂枝汤。
若头痛者,必衄,说的是头痛厉害,是热盛所致头痛,热盛伤络则流鼻血。
最后几个字(宜桂枝汤)应该在当须发汗之后,原文应该是(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小便不清者,与承气汤,若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宜桂枝汤,若头痛剧者,必衄)。这样写一下应该好理解多了吧。

这一条是辨表里病,还说了一个头痛必衄,一般认为伤寒中风之类是汗解,其实还有一种是衄解的,流了鼻血,病就会轻很多,我记得以前西方流行一种放血疗法的。就是发热病人来了后放其血,来达到治病的目的。中医上认为血汗同源,衄解是另一种汗解,也叫血汗吧。对了这里又要说一个例子,听说过汗血宝马吧,说是西域有一种宝马流的是血汗。呵呵。有这回事吧。

医案:
李士材治一人伤寒六日,谵语狂笑,头痛有汗,大便不通,小便自利,众议承气汤下之,脉之,洪而大。因思仲景云,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方今仲冬,宜与桂枝汤。众皆咋舌掩口,谤甚力,以谵语为阳盛,桂枝入口必毙矣。李曰汗多神昏,故发谵妄,虽不大便,腹无所苦,和其营卫,必自愈矣,遂违众用之。及夜笑语皆止,明日大便自通。。。。。(续名医类案)


这个医案就是对第五十六条的说明和应用,对一个病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小便来定是否有里症看来是很对的哦,我们应该记住吧。这里想说几个词:谵语狂笑。一般来说,谵语是明显的阳明病胃家实的病,只要一说谵语,一般都会想到是阳明热盛所致,谵语也是阳明病的一个辨别点,但是在这里,如果谵语和小便清同是存在,则说明病不在里,还在表的,谵语是表热盛在头部的表现,这个病也许会出现衄。但又感觉不太妥当,因为衄是头部的,谵语一般是胃热的现象。这条还真是不好说的。

这个病人真让我遇到,我肯定是承气汤哦。不过这里学过了,以后用小便清否来试试。医圣是否骗我。呵呵,我对这个病人用防风通圣丸我觉得也行,但感觉开下力量小再加个三黄片之类的吧。

看到这一条的同仁们说说,一定要说哦,我觉得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用承气汤的。


这条最难,这个医案最经典。看到的谈谈吧
解释23楼:
2.2.1.2桂枝汤的禁例:
第十六条: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知此,勿令误也。
第十七条: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这几条都是说桂枝汤的禁例,也就是不适合用桂枝汤的地方。
第十六条说桂枝本来是解肌的,疏松体表的,芍药是滋阴的,桂枝症不就是阳浮而阴弱吗,这里,其人脉浮紧,是伤寒了,比桂枝汤症重一点,发热汗不出的,不能与之,与之会怎样呢,会浮的更紧,发热更甚,也许会出现衄哦,这是我想的,大家说会不会呢。后面还说,常须知此,勿令误也。这一条也许就是为后世医家留下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原因所在。
但后面的桂麻各半汤,和桂二麻一汤,又把桂麻给结合起来了,我觉得医圣的意思不是说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的,只不过说在病人脉浮紧的情况下不能用桂枝汤的,这里用桂枝汤怕就会头痛致衄了,你在桂枝汤里加上麻黄还是可以用的哦。意思就是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情况下,桂枝不可单独与之也。(我说有有那么个意思吗)

第十七条,说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洒客不喜甘故也。
第十九条,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我觉得这两条应该一块说,第十九条是第十七条的重症。因为有声无物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中国这个字造的真好,真好,字不一样,意思就不一样。
爱喝酒的人怎么样呢,就现在来说,我也喝酒,啤酒,白酒都喝,但不多喝,以前没有啤酒吧,喝了白酒什么味,辛辣,白酒属于热性的。医圣的意思是爱喝洒的人体内湿气重,湿气重用辛辣白酒以解湿,湿重则脾运化不好,脾不好的人不喜欢甜食。说到这里反正我是不爱吃甜东西的。可我不是酒客呀,也不贪酒的。他的意思大概是说体内湿气重的,服了桂枝汤,鼓动阳气,所以得之则呕。第十九条是第十七条的更进一步表现,里面湿热重,热盛则会产生脓血那要多厉害的热呀。

大体上就是这个意思吧,说起来感觉有点牵强。悟其那个意思就行了。就不多说了,要不我也晕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吧,前面把太阳本证的中风证算是说完了。


真的大脑细胞死了好多呢,真费劲。第十五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这条怎么理解呢,太阳病,正解的治法,当是汗解,而被误用了开下的方法。会导致邪气内陷的,邪气内陷这里说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气上冲者,一种是气不上冲者。这认为这两种情况都是邪气内陷的表现,只不过一个轻点,一个重一点。就是气不上冲者重于气上冲者。它这儿重点体会气上冲。虽然邪气内陷,但气上冲者,内陷不深或是病人身体平素强壮,体内营卫相争才会发生气上冲,所在这种情况下,还可以用桂枝汤,方用前法,意思就是和前面桂枝汤的服法是一样的。
这条辨证重点就是气上不上冲,若上冲则是一种情况,用桂枝汤,若不冲者,则不是营卫不和,什么情况还不知道,所以,再根据其它情况再随症治之。:
你能不能说说“气上冲”的临床表现吗?
你能不能说说“气上冲”的临床表现吗


非常感谢能得到你的点评,伤寒论第十五条,说的是太阳病,我觉得可以是太阳中风也可以是太阳伤寒,本应用汗法,却误用下法,造成气上冲胸。
这里的气上冲胸可与奔豚病症症状一块参考,这里的气上冲胸较奔豚病较轻。气上冲和恶寒,恶风等我觉得都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从临床表现上来说,病人会感觉会有一股气从中焦往上冲,也许从体外能感觉到,就像肠鸣音一样能体会到吧。我在临床上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但我见过一直唉气的病人,我一朋友男性四五十,时不时的就是胃里往外唉气的那种但不是打隔,就是吃饱了打饱食的那种,拖了好多年,有七八年了吧。他也不相信我吗,但我注意观察就是了。
已有 1 人评分得票 收起 理由今天把后面的题纲写一下,以便一条一条的分析,越到后面是越难的。扯的东西也越来越多。
2.2.1.3太阳病兼证:
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医案:
1、庚戌,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上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伤寒九十论)

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医案:

戌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风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微(原字为上执,下水,打不出来)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普济本事方)

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民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玉函经,作本方):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医案:
1、有一李姓士人,得太阳证,因汗后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屈而不伸。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此证,桂枝第七证也。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药甘草汤,而足得伸,数日愈。(伤寒论九十论)
2、顾某。卫气素虚,皮气不固,动则汗出。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背痠楚,间以恶心,自汗淋漓,迁延两日,病势有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和,手足发凉,十指尤冷,延余就诊。见其面带垢晦,劫手缩足,自汗颇多,气息微喘。此太阳表证,卫虚未厥,必须一鼓而克之,否则顾此失彼,难保无肢厥脉沉之虞。乃外以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钱,赤药四钱,炙甘草二钱半,熟附片五钱,生姜钱半,大枣十枚,一剂而痊。(江苏中医,1959年第五期)
3、回忆1941年,我在重庆时曾治一患者,系头痛发热恶寒之太阳病。病者欲求速效,即服中药发汗,同时自己又购服西药阿司匹过量,以致当夜汗出不止(幸发现治得早)。其脉浮弱,热虽退但仍恶风。投以桂枝加附子汤二剂。症势退,后以党参调理数日而愈。(广东中医,1963年第1期)

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医案:
1、某,四十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去芍加杏仁。(临证指南医案)
2、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临证指南医案)

第二十二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医案:
刘某某,30余岁。冬月伤寒,误服泻药而成。身体恶寒,腹满痛,不大便者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解,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方:桂枝尖一钱,黑附子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去核)。服药后,未及十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均除而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掰),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医案:

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贴,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三贴,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贴,冲气即降,大便得快。经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好家伙,总算抄完了,好累的,这些每条每字分析恐怕很难了,再加上医案的分析,我怕得一段时间吧。

抄的过程也是很好的,有些以前不知道的,现在能知道的深一点吧。以后,一条一条咱慢慢分析哦。不对的地方,高手指出来,我也是第一次弄这个,题目开大了,压力真大。第十四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麻黄三两(去节)。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医案:
1、庚戌,建康徐南强,得伤寒,背强,汗出,恶风,予曰:桂枝加葛根汤证。病家曰,他医用此方,尽二剂而病如旧,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予曰,误矣,是方有麻黄,服则愈见汗多,林亿谓上于桂枝加葛根汤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伤寒九十论)


第十四条说的是太阳病,项背强几几的情况,就是头面部和后背部难受拘紧的一种感觉,按说,这样的情况,和太阳伤寒有点类似,在阳伤寒是脉浮紧,书上说是无汗出,但我感觉不是那么严格吧,只不过是程度上的一种说法罢了,相对太阳中风来说,无汗出而已。这里说项背强几几,应该是无汗出的,但症状却是汗出恶风,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我感觉比太阳中风的桂枝汤症较重一点,好像介于桂枝汤和麻黄汤之间,这里医圣用葛根来舒筋解肌,光桂枝是达不到药效的。所以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后面还会说的葛根汤,和这个又是一个区别。
桂枝加葛根汤的方药是葛根四两,桂芍姜甘枣(桂枝汤的药),我们一定要细加体会医圣的药量变化。真的,一定要细加体会,他每一味药不会平白无故的加量,也不会平白无故的减量的,桂枝加桂汤就成了治疗奔豚病的经典名方了。这里桂枝汤的方药比例是:三个三,二一二(桂芍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但这里却把桂枝减为二两,重用葛根到四两,所以他重在解肌痉挛,减少桂枝的用量,这一点,不用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们体会一下就是了。

在这里我想说一个事情:你说我们遇到典型的太阳中风的病例,用桂枝加葛根汤会有效果吗,我觉得会有效果的,不同的医生会有不同的开药习惯,只要大方向对,就不会出大问题的。

重点:这个方子里应该是没有麻黄的。麻黄汤的方子是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麻黄用量为三量,而桂枝加葛根汤里如果有麻黄三两,那发汗力量就太大的。这条里面不是重在发汗,后面的病例也充分发挥说明了桂枝加葛根汤里不能有麻黄三两的。

所以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掰),


后面的医案充分说明了桂枝加葛根汤里不应该有麻黄的。还再一次提示了发汗的程度是微微汗出,也就是全身都出了汗。

煎服药: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医圣写的多到位,多细心,用多少水,先煮什么,煮到什么程度,也就是煮多长时间,再合什么药一块煮,最后去掉渣滓。温服一升,盖上被子等到全身微微出汗,不用喝粥来增加体内的水份,直到服药后的护理,都是一字不拉的写出来,通过这个我们再看看现在医家写的书,真的,看看现代医家写的书,有哪一个能做到这么细的呢。没有

书是说的是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的症状。




我就佩服这本书的编者们,在那么多的医案中能找到适合这条的医案来也真是不容易,这本书还真好,让我们即能学习,还能看到相应的医案。我们真幸福,不觉得吗。第十八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掰),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这一条,说喘家,就是平素咳喘的人,医圣也总结的很好,什么酒家,喘家,还有风家之类的挺好的。这里我们想想定为喘家,喘的时间肯定不是一天两天,时间比较长了,喘家得了太阳中风,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芍姜甘草,三个三二一二,厚朴杏仁二五零。呵呵,有人可能会说我这样记不太合适,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是记最基本的方的,在最基本的方子上面加以化裁就行了。所以经方一定要记全了,不但要记要还要记药量比例的
这一条我还想说的是喘的时间长了身体的阴阳都会虚的,虚人感冒人参败毒散吗,虽说人参败毒散是后世方药,但思想是好的。我觉得喘家作太阳中风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再加玉屏风颗粒会更好一些吧。


第四十三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这一条说太阳病本应用汗法,却用了下法,下之以后微喘来说明表未解故也,在后面的麻黄汤里会提到,太阳伤寒会有喘症,因为肺主一身之表,体表受风寒闭郁,肺气不利,因而致喘,方剂学麻黄汤后面还有一个三拗汤只用麻黄,杏仁,甘草各等份,以治喘。这里下之微喘者和前面说到的,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有点相似,下之后其气上冲者是用下法后,体内阳气受到开下的缘故,想往上冲,所以接者用桂枝汤就行。本方这里用厚朴来宽胸理气,杏仁来下利肺气。
看到这一条的同仁们来说说,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用桂枝加厚朴汤行不行。我觉得也行
只不过医圣分析的相当到位,一个药也不会多加,一个药也不会少加,用桂枝汤合适的就决不多加一味药,这一点我觉得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煎药及服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加葛根汤方: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将这两个方子的煎法做个比较来看看医圣的门道:水一斗相当于十升,桂枝加葛根汤用十升的水,先煮掉二升,得用多长时间,再合药一块煮,煮到剩下三升,也就是八升的水煮到三升要多长时间,我们应该能体会到时间有多长。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用七升的水,微火煮的剩下三升。按说,桂枝加葛根汤在合药以后是八升的水再煮到三升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用七升水煮到三升用的时间差不多。可前面桂枝加葛根汤为了煮葛根就先煮掉了二升的水,我们学习的人得好好想想的。
因为后面的煎药里还有用开水沸几沸就用的。不能不体会医圣的用心良苦呀。

这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说微火煮取三升。微火这二字完全可以省略掉吗。为什么没有省略呢。用小火慢慢煮。

这个煮药在中医是也是很有讲究的。微火煮的时间长,是取其味厚,用开水沸几沸是取其性,味厚者在中,味轻者在上。


这里不得不再说个服药方法的问题,现在一般都是饭前服,或是饭后服,饭前服是想让药直下肠胃,和早晨空腹服药差不多,饭后服的有的保护胃,但现在大多都是饭后服药的,我一般用开下药的时候让病人饭前服的。

医案:

戌申正月,有一武臣为寇所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风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作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医者怆惶失措,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微(原字为上执,下水,打不出来)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普济本事方)


对于这个医案,我觉得很好,我一般习惯于,先说时间,再说地址,然后再说性别,工作等,从这些上面都可以看出问题的。时间可以看出是一年中的什么时候,像正月里,数九寒天呀,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三九四九冻破石头,五九六九沿河插柳,正月里还是很冷的,在大冬天里把你放天船板底下,饥寒交迫,连惊带吓的,乘风恣食,在船上能吃好吗,再解衣扪虱,不感冒等待何时,自汗而膈不利。



这里我想说一下膈不利的理解,不就是打膈吗,天气转凉,一般吃过饭后,不注意,用嘴吸入凉气,则会产生打膈,或是在暖和的家里出去外面,用嘴吸入冷气,也不打膈,我觉得打膈是因为吸入凉气,致膈肌受凉,而产生的膈肌痉挛。大部分人都会在几分钟内,过去的。但有一次,家父在世时,去年秋冬季节,一次晚饭后,开始打膈,好长时间过不去,其马有一半个小时吧,后来,我就切了三四片生姜片,让他嚼服,生姜辛辣,属于热性,一般治疗胃凉所致呕吐,用生姜汁则可以的。那个味也不好受,但他不相信我似的就吃了几片,我没注意是否吃完了,但一会他就不打膈了。我这个病案没有另发贴子,好像太简单了点吧。所以这个医案看到这里是不是用桂枝汤多加点生姜就能过去呢。有看到这里的说说。
一医作伤食而下之。这本身就是误治的,
一医作解衣中邪(中了风寒邪气)而汗之。感觉这个医生感觉还差不多,大方向是对的,怎么没好呢,或许是汗不得法,这里重点在膈不利,而不是太阳中风的典型病症。误治数天以后,渐觉昏困,上喘息高,说明表郁的厉害了,体内正气不如从前了,但体内正气不甘被郁才有了上喘息高。才有了(予诊之曰:太阳病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微微(原字为上执,下水,打不出来)汗出,至晚身凉而脉已和矣。)


对于这个医案,我想提几个问题思考,我们基层医生网的同仁们,把自己定位在哪个医生身上呢,是第一个,还是第二个,还是最后这个呢。第一个医生没辨清,第二个医生也没辨清,到最后这个才辨清了的。难道能说前两个医生都不好吗,前两个医生也治好过许多病呢。只不过这一个病人没辨清罢了。还有就是普济本事方的作者宋·许叔微他一辈子凡遇到的病例都治好了吗,我看不见得吧,只不过他的书里面录的全是他的经典医案罢了而已。


不是说所有的医生都能把每一个病人的病情给分析对了,也不是所在的医生都能把遇到的每一个病例都治好了,如果这样就觉得很内疚,很不安的话,那天下还会有医生吗,都觉得自己有不如人的地方,那都别干这行算了。

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医生自己不要妄自菲薄,自轻自贱,反过来,我们应该不断的加以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技能,让自己在遇到病人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对症治疗,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我看到论坛上好多人说不让自己的下一代做医生,还看一个贴子引用人民日报的文章来说事,我心里很是郁闷,虽然做医生和学医、懂医是两回事,但你学了医了,懂了医了,做不做那是两回事,现在的医患关系是有点那个啥,但让孩子不学医生,难道将来,把自己的身体交给一个不如自己的医生手里吗。将来你有多少钱给医院呀,还是学医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点吧。
还是让孩子们都来学医吧。当大家都是医生的时候,当大家都对自己的身体很了解的时候,我们真正的医生压力不也就小多了吗,医患关系也就会好多了吧。
第二十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玉函经,作本方):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医案:
1、有一李姓士人,得太阳证,因汗后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屈而不伸。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此证,桂枝第七证也。仲景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三投而汗止。再投以芍药甘草汤,而足得伸,数日愈。(伤寒论九十论)
2、顾某。卫气素虚,皮气不固,动则汗出。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背痠楚,间以恶心,自汗淋漓,迁延两日,病势有增,四肢拘急,屈伸不和,手足发凉,十指尤冷,延余就诊。见其面带垢晦,劫手缩足,自汗颇多,气息微喘。此太阳表证,卫虚未厥,必须一鼓而克之,否则顾此失彼,难保无肢厥脉沉之虞。乃外以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钱,赤药四钱,炙甘草二钱半,熟附片五钱,生姜钱半,大枣十枚,一剂而痊。(江苏中医,1959年第五期)
3、回忆1941年,我在重庆时曾治一患者,系头痛发热恶寒之太阳病。病者欲求速效,即服中药发汗,同时自己又购服西药阿司匹过量,以致当夜汗出不止(幸发现治得早)。其脉浮弱,热虽退但仍恶风。投以桂枝加附子汤二剂。症势退,后以党参调理数日而愈。(广东中医,1963年第1期)



第二十条说的什么意思呢,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重点在遂漏不止
这里的太阳病当是太阳中风证,什么人爱得太阳中风症呢,体虚之人,像一般的办公室人员,脑力劳动者。这类人本身平素身体就不是很好,不会想长跑运动员那样的,这些人平素就阳虚,爱出汗。为什么阳虚就爱出汗呢,汗为阴。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如果身体强壮,一般不那么容易出汗的。看看那些体力劳动者,虽说也干活,但人家相对出汗就少的多了。阳不摄阴。在我的思想里面,阴阳相合,以阴为本,和现在社会说的以人为本是一个意思,但以人为本社会上也就说说而已,但对于病人来说以阴为本就很重要了,所以不管什么医生,都要时时顾护阴液。防止脱阴。这里遂漏不止,就是阳不守阴,而致阴液外泄。对人体是大大不利的。它遂后就会出现四肢逆冷等证,是危重证候。这里医圣只重用附子一枚,就像西医心脏停跳用电击起搏心脏一样的道理。这里重用附子以回阳制阴。后面的恶风是阳虚有表现,小便涩是体内阴液少的表现,前面不是有一条说不大便六七日,小便正常,则知体内没事,再用桂枝汤则愈的吗。所以看小便来判断体内阴液的亏损是很重要的,这个病人外出汗不止,小便涩痛,往后发展,病情很不好的。阴液少了无以柔筋,所以会致四肢微急,难以屈伸。

这里和有的小孩感冒高热时间长了以后会出现抽搐我觉得有很相似的地方。


这里医圣的方子还是桂枝汤加一枚附子,大,破八片(以充分化作药用)。桂芍姜甘草,三个三,二一二,附子一枚(大、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煮药和服药的时间和前面的桂枝汤差不多。

本云(玉函经,作本方):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本云(玉函经,作本方)。这里说到玉函经是伤寒的在流传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版本,书名是(金匮玉函经),这里说在就是在金匮玉函经里面的这个方子说法是>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这一条就分析到这儿,医案就不详细分析了吧,第一个医案是典型的桂枝加附子汤证,第二个医案出汗过多已经出现四肢凉的症状了,为了顾护阴液,一定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否则顾此失彼,难保无肢厥脉沉之虞。选用桂枝加附子汤,重振阳气,才一剂而痊。第三个医案,也是说出汗过多所致。

这里还相说的就是桂枝加附子汤相当于西医的电击起搏心脏一样,到位就行了,不能常用的,不像小建中汤或四君子汤那类的可以用为长服的药。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医案:
1、某,四十四。寒热咳嗽,当以辛温治之。桂枝去芍加杏仁。(临证指南医案)
2、某,五十。形寒咳嗽,头痛口渴。桂枝汤去芍加杏仁,花粉。(临证指南医案)


越到后面越分析不下样子了,感觉很难了。怎么没人看呀。没人学习伤寒吗?

本条说的是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病,下之后我现在只记得一个其气上冲者桂枝汤宜桂枝汤吧。这里是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说是太阳病下之后引邪内陷,以致胸阳不振。这里说一下脉促是什么意思。

脉像一般分
(轻按即得)浮里面分1、(浮而极有力),2、(浮而极无力),濡也是软的意思,我觉得也可以说软脉。
(浮中沉均有力)
(浮中学均无力)
(浮取大,按之中空)
(重取应指)沉里面分1、(按至着骨始得),2、(沉而坚实),3、(沉而无力,细按乃得)

(一息三至以下)里面分1、(一息四至),2、:(迟而歇止)
(止有常数)
(止数不齐,按之浮乱)
(一息五至以上)里面分1、(关上动数,无头无尾),2、(数而歇止),3、(一息七至八至)

(往来流利)里面分1、(如按琴弦),2、(来去有力),3、(不大不小,过于本位),4、(大而来盛去衰)
涩(往来涩滞)里面分1、(应指即回,不能满部),2、(极细而耎,按之欲绝),3、(细而较微有力)

上面这段摘自(秦伯未中医入门

本条里的太阳病,下之,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脉促历代医家都认为不是促脉的意思,应该是脉数的意思。这里有胸满又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以脉促胸满来说明胸阳不振,虽然,太阳病不能下之,而反被下之后,引邪内陷,产生了胸阳不振的现象,这里医圣用的方子是桂枝去芍药汤,方子是: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这里去除芍药就是了,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掰。煮服方法还是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药后护理与桂枝汤同。抄的多了,方子自己就写出来了。

胸阳不振,为什么医圣把芍药去了呢,大概因为芍药阴寒吧,在伤寒论里的用药习惯是只要是胸闷者都把芍药去了,只要是腹满者基本都加芍药。另外桂枝是温通心阳的要药,医圣用桂枝甘草汤治心阳虚证可见其要。

这里先总结太阳病,医反下之后造成的两个后果1,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2就是本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由此可见医圣研究的是多么的细呀,其气上冲和脉促胸满都是误下后的变症,治疗方子却不一样,我们要好好学呀,我感觉区别不是太大。有看到这儿的,一块说说好吗。以后有机会试试医圣是不是骗我们的,呵呵,经过小两千年了,它的书之所以被称为方书之祖,只不过我们没有研究的那么细致罢了。


后面的两个医案就不分析了,说的太简单了。
这两天事有点忙,没来得及更新,呵呵,就全当我在写网络小说了。

第二十二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掰),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医案:
刘某某,30余岁。冬月伤寒,误服泻药而成。身体恶寒,腹满痛,不大便者二日,脉浮大而缓。显系伤风寒中证,医家不解,误为阳明腑证,误用大黄芒硝等药下之,、、、、、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用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以温行之,则所服硝黄得阳药运行,而反为我用也。处方:桂枝尖一钱,黑附子一钱,炙甘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二枚(去核)。服药后,未及十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均除而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第二十二条当于第二十一条结合起来看

第二十一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第二十二条: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这里重点要体会医圣要传达什么意思。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是一个症状,而二十二条,若微寒者的意思是说脉微而恶寒的意思。
这样理解就好点,脉微,和上面的脉促的理解,脉微较脉促更重一点,脉促是指太阳病误下后引邪内陷,以致胸阳不振,体内阳气不能外达到致脉促,前面我也说了,这里的促脉应该不是二十八种脉像里的促脉,而是数介于数脉和疾脉之间的一种脉像,说明的意思主要是脉数,因为太阳病被误下后,体内阳气被扼,才产生脉数的现象。这里脉微较脉促更厉害,后面那个寒意思是恶寒的意思。这样理解就好说多了,在桂枝去芍药的基础上再加附子来回阳救逆。

这样的病人我感觉很重的,光用桂枝加附子汤怕只能缓解一时,后续还要用理中汤或四逆汤之类的。因为脉微兼恶寒,感觉就很重的。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医圣真的很细心的,能不多用一味药,绝不多用一味,只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药是多么的简单呀。

下来说这个医案,腹满痛,本身就是阴症的类型。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身体恶寒,腹满痛,不大便者二日,脉浮大而缓,这里的不大便二日,并不是阳病病的体现,虽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但阳明的不大便是一个实证,也会有腹满痛的情况,但大多是拒按,兼有阳明热像的情况。这里腹满痛,不大便二日,脉浮大而缓,就已经和阳明腑实证是根本不同的了。

这就是为什么说中医要四诊合参的道理,虽说有时候症状是一样的,但体内的情况却是相反的。一般都是这样的。所以医生在对病人用药的时候,不要三五副,一二十副的开药,先用上一两副药,如果可以,有效果,那继续用还行,如果不对症,还来得及变更药方,一二十副药吃下去都一二十天过去了,病人的病情或发展,或变化,早已经和让你诊病时不一样了。所以我一般不认为开一二十副药是多么高明的医生,你看不起我,我还真看不起你呢。当然这里面一些基本温补之类的药可以时间长一点,如四君子汤之类的,补中益气丸之类的服上一二十副没什么事,还可以理解。但大多数方药还是点到为止,如用于汗,吐,下之类的方药。

这里还想说一个事,就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最好的都适合你,对吧。中医里有句话,人参杀人无罪,黄连救人无功。,现在的人一说什么好都和疯了似的都去弄什么,一说什么不好,那连屎都不如,唉。人贵有自知之明,但大多人是没有的。
扯的有点远了,回到正题吧,

上面的医案就是这样,一些医生认为腹满而痛是阳明腑实证,用泻下之法,大用大黄之类的苦寒药,使病人的阳气更加伤的厉害,以致寒气凝结,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胀大而痛更甚也,以致脉微,这样下去后果是很严重的。这里医生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以温化寒药,兼复脉。服药后,未及十分钟,即大泻两次,恶寒腹胀均除而痊。这里说的服药后的效果,真不错,但我感觉后续还应该加点补中气之类的方药以巩固身体。

下面抄几句书下的摘自陈修园的分析: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这是对微寒的解说)
陈修园说:太阳之气,由胸而出入,若太阳病误下之后,阳衰不能出入于外内,以致外内之气不相交接,其脉数中一止,其名为促(和我的说法不一样),气滞于胸而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脉不见促而见微,身复恶寒者,为阳虚已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恐桂、姜之力微,必助之附子而后可。
当时陈修园又没电脑,又没有视频,又没有老师给他讲,他是如何分析的这样细的。在字与字之间找东西呀,真有点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感觉。呵呵。我很是难以理解。

这条就说到这儿吧。
第六十二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掰),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今天说一下第六十二条,这一条重点在脉沉迟
前面我已经把二十几种脉像简单说了一下,浮主表,沉主里,数主热,正气旺盛以抗邪,迟则主里寒,正气虚,无力抗邪。
这里脉沉迟则说明病人体内正气非常虚弱,无力抗邪,这一条比前面的几条症状都重。在医生看来则是很严重的。发汗后,身疼痛,则是太阳病有一般特征,像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而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这条里的项背强几几,就是浑身难受的情况,身疼痛,和项背强几几差不多吧,要说轻重的话,比项背强几几重一点。
这一条病人的情况则是体内阴阳两虚,到至这样的情况估计有很多方法,可以是误下,可以是发汗不得法,发汗过度,引邪内陷,一般病程较长一点,一个正常人不可能说开下,一两天就开下到这种程度。

中医有个说法就是以方测症,还有以症测方,就是看到用药的方子,基本就能知道是什么病,或看到病症就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子去治疗,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这里一说到脉沉迟,则很明显就能推出病人的病情是个什么样的情况。

这里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情况则是病人体内阴阳两虚,加上身疼痛,太阳表症还在,这里医圣重用芍药以阴柔止痛,在止痛的方子里有个芍药甘草汤就是来缓解腹痛的症候的。和营散逆,舒挛止痛。所以这里重用芍药的作用,加生姜以温化寒邪,加人参三两也是补充病人身体正气的。对于人参同类药,还有黄芪,我觉得人参(汉代的时候,一般说的人参都是党参)和黄芪药用差不多(我对中药学也研究的不多),这里能不能把人参换成黄芪,或在本方子里加上黄芪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一点呢。医圣没有这样用,应该有这样用的道理。人参:益气生津,大补元气;黄芪重在益气吧。我觉得加上黄芪效果会更好一些。
(人参偏重于大补元气,回阳救逆,常用于虚脱、休克等急症,效果较好。而黄芪则以补虚为主,常用于体衰日久、言语低弱、脉细无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气变化就容易感冒,中医称为“表不固”,可用黄芪来固表,常服黄芪可以避免经常性的感冒。)

由此可见,医圣用药是多少的精简,能少一味也不多一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现在的医生学习,前两天看新闻上说,有一个人在一个自称老中医处治病,开了个方子,药味多达76味呀。一般病人来了,肯定有问题,不是上火了,就是哪儿虚了,太夫一说大多都在理,但也不能同时用那么多的药呀,哦,你体寒,我用附子之类的,你肝气不疏我用柴胡之类的,你身体疼痛我用止痛类的,如元胡呀,白芷呀等等,反正能用的我都用上了,总有一两样管用吧。。一天不思进取,不好好钻研医学的精深之道,光在这儿浮浅的随便用药,还说的好呢,张仲景不也有桂麻各半汤,也有桂二麻一汤吗。也不嫌可笑,你们这些医生(估且称为医生吧)能和医圣相提吗,就连真正的老中医都差的远呢。我记得不错的话,伤寒论的所有方子药也就76味左右吧。人家医圣就凭这76味药的加减变化,组成了无数的经典方子,直到两千年后的现在用起来还是效如桴鼓。就没有人想过是为什么吗,人家心细,太细了。所以我一直说记伤寒的方子,一定要把药量也记清楚了,先学会走再跑,方子不知道,中药不清楚,随便用药,有是病用是药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那也不能七杂八伙的都给用上呀。我讨厌这种人或医生。

我在论坛里写了一篇(儿科为什么简单)是为了后学者不要觉得中医有多难,撑握了它的核心相对要好学的多,被版主推为首条,我感到很荣兴。但也不是说中医就真的那么简单。中医怎么说呢,好说,好懂,一般病人都知道,这儿不舒服了,上火了吧,发炎了吧,身体虚了吧,该补补了吧,所以有的病人来看病还左右医生的思路,你给我开什么什么药,弄的医生都不好弄了。但医生和病人不要一般见识,因为你是医生,他是病人,他懂的多一点也是好事,但愿世间人无病,哪怕架上药生尘。这本该是医生的心里话。只要人人都不得病了,我不干医生也罢。对吧,医生和病人是有区别的,医生就是要钻研医道,钻研身体的发病情况,和发病的机理、机制。咱和病人是不一样的,病人的都是道听途说的,是一知半解的。说说也罢,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想用什么药就用吧,医生一定要把住方向哦。为什么病人来看病,我们要望、闻、问、切呢,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需问经带产,小儿痘诊是否现。这里面不是有再兼服药参机变吗,说明病人平素用什么药,他是最清楚的,所以我们医生应该大度一点。不要以为病人难打发,这样反过来更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我们是不是哪儿没学好呢,原来这个药还有这个作用,我们就会经验越来越多,见识也越来越广。俗话说理不辩不明吗。其实还有中医这个东西,大家好像都知道,但好像又都不知道。一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大家都知道,但怎么才能让病人通则不痛呢,这是最关键的问题,这也是最难的问题。
中医上有好多种辨证方法,如六经辨证,如脏腑辨证,如三焦辨证,如卫气营血辨证等等,我觉得它每一个辨证方法都是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最好的解释,它每个辨证方法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你前面的方法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无法来说明现实的病情,所以才会有新的辨证方法出现的。就像科学界牛顿的定律,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过程一样,以前的单纯物理学到现在的量子学等,以前最小的物质单位是原子,原子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这我们在初高中都学过,但现在不是已经再小到夸核了吗,以后的孩子学时就不一样的。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想说,让我们先会走了再跑步怎么样,不要一知半解拿个方子就觉得自己是神医了。呵呵,医生和病人的区别就是我们是医生,病人他就是病人,他要能自己看好了,就不来我们这儿了,他们永远都不能体会到头痛治脚,脚痛治头的含义的,别看他们会说。

医理是简单的,看病是很难的,就和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样的意思,呵呵,说的有点多了哦。

回到正题吧,本方子不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吗。根据我的记忆法,桂芍姜甘枣,三个三,二一二,那本方的方药组成就是:桂枝三两,芍药四两(三加一),生姜四两(三加一),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三两。(这是自己写出来的,和前面的方子比对一下,不错)。
再说煎药,前面一般都是七升水,或八升水,也有一斗水的,但这里是上六味药,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一斗相当于十升的水,也就是把十二升的水煮这六味药,剩下三升的汤药才算药煎好了。可见要煮多长时间。去滓,温服一升。也就是说这个方子是三次的治疗量。伤寒论里的方子大多是三次的治疗量哦,不过也有各别的。后面看到了再说。
前面好像已经说了煎药时间长短对药效的影响,时间长的相对味厚一些,时间短的味薄一些,味厚的治中焦或治本,味薄的其气轻扬,取其性。
这个病人体内阴阳两虚,当然应该煮药时间长一点了,细细体会医圣的圣意吧。

医案:
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贴,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又转医作地黄剂使服之,三贴,上逆尤剧,面色如醉,大便益不通,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即与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贴,冲气即降,大便得快。经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下来分析一下这个病例
一老人大便不通,数日,上逆头眩。这个时候的病人可以说是大便不通引起的头眩。用开下药试试,但医与备急丸而自若,因倍加分量而投之,得利,于是身体麻痹,上逆益甚,而大便复结。因医生用药量过大,造成身体麻痹,上逆益甚。前面我也说到过,对于一个病人,不是那个医生都能把病情摸得很清楚的,在你用药的过程中,要时时观察病人的情况,现在出现而大便复结,我们医生就要反问自己,是用药不对呢,还是药量太小,这个阶段是每个医生都要遇到的,这个阶段才是验证医生水平高低的时候,高手一般上手就较稳,用药也合适,病人的变化相对小一些,也不能说每个病人一来,医生就能开出非常对症的方子,一副药就能药到病除,即使有,那也是个例,就算是国手圣医他也只能说是开出的方子准确率高一点罢了。你看后面,更医诊之,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病情发展到这儿,就是我说的医生要反省了,是用药不对,还是量太轻,这里医生是觉得药量太轻,因为不大便吗。服三贴,下利如倾盆,服药太过了吧,造成体内阳气下陷,前面还说过,对于汗、吐、下等法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病人的情况,你看医圣的书里面,那个不是点到为止,发汗是微微出汗,汗出过多,病必不解,吐、下之法也是这样的,点到为止,下利后,停药不服呀,这里对一个老人用大承气汤,用了三贴,那得多大的量,这就是医生的不对了。就造成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于是请治于先生,心下痞硬,少腹无力。这个老人请治于先生,这时的情况已经是心下痞硬,少腹无力了,经过前面几个医生的治疗,老人也受的差不多了,要不碰到先生,后果大家想想吧。先生用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服之,三贴,冲气即降,这里又提到了冲气即降,前面说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汤,方如前法。还记得吗,我觉得这里的冲气即降和前面所说的其气上冲者的冲气性质是一样的。大便得快。经二三日,冷痛止,得卧,大便续通快。这里说明用补正气的方法,使老人的体内正气恢复,才使大便正常了。前面(与以大剂承气汤,一服,不得下利,服三贴,下利如倾盆,身体冷痛,不得卧,大便复结。)里面的大便复结是寒凝所致。这样的病恢复是很慢的。所以二旬之后,诸证去而复常。
这个老人经这一折腾怕也瘦了不少吧。
这里面还少说了大承气汤的事,大承气汤它有它有适应症的,不是所有的大便秘结都可以用的,虽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但一定要有的现象呀。不要一看到大便不通就先入为主的用承气汤吧,这里还要说,承气汤里有大承气汤,有小承气汤,还有谓胃承气汤,为什么对一个老人要用大承气汤,我很是担心前面的那几个医生的。老人本身就已经不是很强壮了,你不能从谓胃承气汤开始先试试吗,如果开不下,我们医者不能反省一下,用药是对是错吗。这样也不至于成这样的呀。这个老人很幸运,是遇到了先生,才会好转。全国现在十几亿人,有多少和老人一样的病例,又有多少老人能遇到先生一样的高手呢。先生遇到老人成就了他的经典医案,


所以医生一定要提高自身的技能,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们面对的是人,人命重于千金呀。现在医患关系又这个样。好好学习吧。从经典里面我们可以学到好多的。

中医说起来容易,精起来是相当难的。
不要一说中医难就害怕了,大千世界都是有章可寻的。我们前人都给我们总结了那么多。我们站在巨人的肩上将会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今天就写到这儿吧。
非常经典,通俗易懂,比喻贴切!期待下文哈!
想跟老师确认一下.:1两=15.625克吗?
也就是桂枝汤转化为现代剂量表示:桂枝50g,芍药50g,生姜50g,甘草30g(过量了吧),大枣12枚。
有点死搬硬套,初学者急切等盼着学习呢!
请指导一下现代用方剂量!谢谢!
期待中!分析起来好累的哦,辨证真不容易,我觉得我写的挺好的呀,都是通过自己的话写出来的,又不抄书上的原话。难道没人和我一块学吗。这才太阳本证呀,到后面是越来越难了,给点力行吗。分析的透了,我就差不多了,呵呵。自己给自己加油了。
每天关注着,楼主,加油噢!
而且特别佩服楼主。其实对中医是爱之极深的。只是它的理法方药,分析这类我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在看了您的分析和讲解,我知道了:平时书看少了,笔记做少了,不能得心应手。
看到楼主分析得头头是道,知道:不下功夫不行。
所以您是咱们的福音哈。这样学起来还真好理解。比看书强多了。而且有互动。不累哈。有问题也有人解决。
谢谢!继续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