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枝汤是攻药,不是补药

 经方人生 2023-06-24 发布于四川

诸位无恙,我是白发渔

上周一篇文章里我提到,《本经》也别参活《伤寒论》的解读。有小伙伴表示芍药的酸味,都是后来人说的,《本经》可不背这个锅。《本经》里芍药是“味苦平”。

我是认为,《本经》错在给药分了四气五味。比如那篇里的冬天才敢用桂枝,夏天不敢用,现在看来挺好笑的,但现在也有,比如胃口大就想用石膏,喉咙干无法理解用干姜这种。一旦把药归入温凉寒热,遇到病情就会下意识自我理解地去规避用某些药。

继续评点经方实验录:桂枝汤证六,这是曹颖甫门人的医案。

医案:

王姓妇女,没有表证,脉缓,月经后期量少,经常会微微怕冷,背部尤为明显,饭量减少。这是血气运行迟滞,肠胃虚弱导致的,应该用桂枝汤调和。

药方: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酒炒)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姜佐景解说:

我国旧社会妇女平日缺少运动,导致食物难以消化,冬天因为设备的限制,又无法经常洗澡。而大家族的组织庞大繁杂,妯娌姑嫂经常磕磕绊绊,少有和睦相处。因而心底情绪抑郁,影响气血。开始是气逆痛,吃饭不香,她们自称“肝胃气”,书上称为“木侮土”。名字叫的虽然不一样,其实本质上没有区别。很快就会发展到头晕、心悸、月经不调,俗称的贫血症。她们的脉象,通常是缓而无力,但如果贫血严重的话,脉象反而成为细小而数。不必有感冒、外邪加身,也会经常瑟瑟怕冷,特别是在冬天。我遇到这种症状,经常开桂枝汤原方,病人喝了药以后,就会觉得浑身温暖,经脉舒畅,就像沐浴在冬天的阳光之下。这也没啥奇怪的,是桂枝芍药的功效。而向来大便困难的,现在拉得润滑舒畅,因为甘草“安肠”,本就有缓缓攻下之力。如果大便还是依然顽固坚守不动,不妨加点大黄,每剂药一钱的量,稍微引导一下,大黄用生的制的都可以。喝了两三剂后,大便就开始畅通,并且胃口也好了。其间的巧妙,亲历过的人才能说出来。若嫌大黄太过霸道,则不妨改用麻仁,每剂四五钱的量,也能缓缓奏功。况且又有姜枣用来刺激胃功能,把食物消化为精微,有了营养保证,血气就会慢慢增强。我老师经常把本汤的功效简单概括为一句话:“桂枝汤功能就是疏肝补脾。”因为肝主藏血,一旦血气运行通畅,神经得到滋养,可以杜绝烦躁及烦躁引起的疾病,所以称为“疏肝”,也叫做平肝。脾是消化系统的统称,桂枝汤既然能强壮肠胃,所以就称为“补脾”了。概括的精辟啊。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本医案中病人喝了桂枝汤后是否出汗的问题。病人说,并没有出汗,就是觉得浑身温暖而已。那么这个是不是就能佐证桂枝汤无法发汗了呢?我的回答是,是不是发汗属于服药后的现象,服药后的现象受到方药和症状的双重影响,不是方药独自能确定的。具体的说就是,桂枝汤对上中风证,才会出“药汗”。如果对上 的不是中风证,而类似本医案的“里证”(用这个词是为了区别太阳表证),那么就不一定出汗,即使出汗也出少量的汗,甚至病人自己没有发现。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可以推广到其它的汤药。例如喝麻黄汤出了一身汗的,那是因为本就是麻黄汤证。喝了承气汤拉得很厉害的,说明本就是承气汤证。反之,给承气汤证的人用了麻黄汤,给麻黄汤证的人用了承气汤,该拉的未必会拉,该汗的未必有汗,这是可以断言的。但这样一来,病的状态就被破坏了,于是所谓的“坏病”就形成了。

有人问,桂枝汤既能治表证,又能治里证,同一个方药表里都能治,仲景有提到过吗?我回答有的。“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里面的“无寒热”指的不就是没有表证吗?而“其人渴,不能食”不就是在说肠胃虚寒,不能消化食物为营养精微吗?“名妊娠”,不就是在说没有病,更不会有表证了吗?

那人继续问,按你的说法,桂枝汤就是一个滋补的方子咯,纵使没有生病的人,也可以常喝?我的回答是,为啥不可以呢?严格来说,平常肠胃实热、血压高的人,不适合吃,试也不用试的。如果平时身体素来虚寒的老人妇女喝桂枝汤,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仲景用本方作为温补的主方,加桂后就能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就能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就能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就能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就能治“发汗后身疼痛”,更有加黄、当归就能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就能治“脉结代心动”,以上没一个不是大补的方子。统计《伤寒论》中,共有113个药方,从桂枝汤加减而来的占了二十多个方子。这说明仲景很喜欢用补法,谁说伤寒论只攻不守的呢?

曹颖甫评语:

本医案中的桂枝汤证当属于太阴病。桂枝汤一方,外治太阳病,内治太阴病,仲景在两篇中都有专门的条文论述,这里不必多说。只不过桂枝汤治太阳病,很多人都是知道的,但它可以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很多人不太相信。有了本医案,再次证明仲景条文没有虚言。仲景不是说了“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吗?如果太阴病遇到了浮缓的太阳脉,就是桂枝汤证了。

原文:

王(右) 无表证,脉缓,月事后期而少,时时微恶寒,背部为甚,纳谷减,此为血运迟滞,胃肠虚弱故也,宜桂枝汤以和之。

川桂枝(三钱) 大白芍(三钱酒炒) 炙甘草(三钱) 生姜(三片) 大枣(十二枚)

【按】吾国旧式妇女平日缺少运动,每致食而难化。冬日限于设备,又未能勤行沐浴。而家庭组织庞杂,妯娌姑嫂每难和睦,因而私衷抑郁,影响气血。始则气逆痛,纳谷不畅,自称曰肝胃气,书则谓木侮土。名虽有雅之分,实则无二致也。驯至头晕,心悸,经事不调,成俗所谓贫血症。按其脉,常缓而无力。若贫血甚者,反成细小而数。不待风寒之侵袭,而常萧瑟恶寒,尤其在冬日为甚。余逢此等证状,常投桂枝汤原方。病者服后,陡觉周身温暖,经脉舒畅,如曝冬日之下,如就沐浴之后。此无他,桂活血之功也。而向之大便难者,今乃得润滑而下,因甘草安肠,本有缓下之力。若大便仍据不动,不妨加大黄每剂一钱以微利之,生者固佳,制者亦可。二三剂后,便乃畅行,且胃开矣。其用甚妙,亲历者方能言之。若嫌大黄近于霸道,则不妨改用麻仁每剂四五钱,亦可缓缓奏功。又有姜枣以刺激其胃机能,令化谷食为精微,渊源既开,血乃渐。吾师常以简括之句表本汤之功,曰:“桂枝汤功能疏肝补脾者也。”盖肝主藏血,血行既畅,神经得涵养,可杜烦躁之渐,故曰疏肝,亦曰平肝。脾本概括消化系统而言,今肠胃既健,故曰补脾,善哉言乎。

于此有一要点须注意及者,即本案王右服桂枝汤后是否汗出是也。曰:汗出,但觉周身温暖而已。然则桂枝汤果不能发汗乎?曰:发汗与否乃服后之现象。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证之和,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详言之,桂枝汤必加中风证,乃得“药汗”出,若所加者非中风证,而为如本案之里证(姑名此以别于太阳中风之表证),必不得汗出,或纵出而其量必甚微,甚至不觉也。吾人既知此义,可以泛应诸汤。例如服麻黄汤而大汗出者,必其人本有麻黄汤证,服承气汤而大下者,必其人本有承气汤证。反之,加麻黄汤于承气证,加承气汤于麻黄证,则欲下者未必剧汗,欲汗者未必剧下,有可断言者。然而病之形能既乱,于是坏病成矣。

或问曰:“桂枝汤既能治表证,又能治里证,表里不一,方药却同,亦有仲圣之言可资证明乎?”曰:“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技汤主之。”夫曰“无寒热”,非即无表证之互辞乎?曰“不能食”而“渴”,非即胃肠虚寒,不能化谷食为精微乎?曰“名妊娠”,非即谓无病而更无表证乎?

或又曰:若是论之,桂枝汤直是一首补方,纵令完全无病之人,亦可服此矣。曰:何莫不然?惟严格言之,平素肠胃实热,血压亢进之人,究不甚宜,毋须一试。若夫素体虚寒之老人及妇女服此,诚有意想不到之效力。故仲圣以本汤为温补主方,加桂即治逆气冲心,加附子即治遂漏不止,加龙骨牡蛎即治盗汗失精,加白芍饴糖即治腹中痛,加人参生姜芍药即治发汗后身疼痛,更加黄当归即泛治虚劳,去白芍加生地麦冬阿胶人参麻仁,即治脉结代心动,无一非大补之方。综计伤寒论中,共一百一十三方,由桂枝汤加减者乃占二十余方。然则仲圣固好用补者也。谁谓伤寒方徒以攻劫为能事乎?

曹颖甫曰:本案桂枝汤证其六亦当属诸太阴。盖桂枝汤一方,外证治太阳,内证治太阴,仲师于两篇中既列有专条矣,此又何烦说!以此治太阳证,人所易知,以之治太阳病之系在太阴者,为人所不信,自有此验案,益可见仲师之言,初无虚设矣。夫仲师不云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腹痛乎?设太阴病遇浮缓之太阳脉,即桂枝汤证矣。

点评:

一、生姜的功效

怕冷、月经量少、大便不畅通与其说是桂枝汤的功效不如说是生姜的功效,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姜的功效。和桂枝芍药没啥关系的,甘草“缓下”也说的比较奇怪的。

二、桂枝汤是攻药,不是补药

喝桂枝汤总体是损失津液的,所以不能当补药喝,特别是咽喉干的、容易抽筋的人。这里的桂枝汤纯指的是桂枝汤,不涉及桂枝汤类方,比如小建中汤就是补药了。

有人后台问,怎么看出倪海厦方药不行的,我回答是一言难尽。比如这里,倪海厦认为桂枝汤是可以当水喝的,就是没有认清桂枝汤是攻还是补。

三、血压高的人不适合桂枝汤?

高血压,小建中汤是个不错的候选方之一。

获知更多伤寒论观点,可以参考伤寒论入门书籍:《我在东汉末年学中医的日子——另辟蹊径读伤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