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理学(23-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学习笔记)

 龘龘清欢 2015-01-11

第一节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分类


  注意:本节名称是按大纲要求命名。
  一、
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理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主要通过降低心肌自律性,特别是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1.降低自律性——减慢心率3种机制——要么减速,要么延长路程【分别手写板图示】
 
 (1)降低4相舒张去极化速度——【减速】
  快反应细胞:抑制4Na+内流或促进K+外流。
  慢反应细胞:抑制4Ca2+内流。
    (2促进3K+外流,增加最大舒张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加——【延长路程方法1,图示】
  (3
提高阈电位与最大舒张电位距离增加。——【延长路程方法2,图示】

  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是通过Na+Ca2+内流中介,因此阻断这些离子的内流可有效防止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引起的心律失常。
  后除极:是异位起搏细胞继
0相除极后尚未完全复极时所发生的另外除极。
  触发活动:一旦达到阈电位则引发一连串异常冲动的发放。
  分类:
  早后除极: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
2相和3;主要由Ca2+内流增多所引起。
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复极之后的
4相之中。由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钙通道阻滞药——减少细胞内Ca2+蓄积——减少后除极,
  钠通道阻滞药——抑制一过性Na+内流——减少晚后除极。
  
3.改变膜反应性及传导性而消除折返如:
  苯妥英钠:
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因而消除折返激动。
  奎尼丁:
减弱膜反应性而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发展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
  
  
另,有效不应期延长有利于减少期前兴奋和消除折返
  绝对延长ERP: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和胺碘酮减慢3K+外流,延长APDERP【见后】。
  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促进3K+外流,缩短ERPAPD,但APD缩短程度较ERP更显著,使ERPAPD比值增大,即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超级难点!【见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