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问药华佗 2021-01-23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一)Ⅰ类----Na+通道阻滞药

     IA类:适度阻滞Na+通道,代表药物有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

     IB类:轻度阻滞Na+通道,代表药物有利多卡因、苯妥因、美西律等

     IC类:重度直至Na+通道,代表药物有氟卡尼、普罗帕酮等等

    (二)Ⅱ类—β受体阻断药
     代表药物有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
    (三)Ⅲ类一延长动作电位时程的药物
     代表药物有胺碘酮、索他洛尔等。
    (四)Ⅳ类Ca2通道阻滞药

     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地尔硫等。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抗心律失常药可通过影响心肌细胞膜的离子通道而改变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1)抑制Na+、Ca2+内流,促进K外流而降低自律性。
   (2)Ca+、Na+内流可减少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3)改变膜反应性,消除折返。促K外流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而取消单向阻滞,或抑制内流减弱膜反应性使单向传导阻滞发展成双向阻滞,均能消除折返激动
    (4)改变ERP及APD而减少折返。延长APD、ERP,但延长ERP更为显著(绝对延长ERP
如奎尼丁),或者缩短APD、ERP,但缩短APD更为显著(相对延长ERP,如利多卡因)。这样,
在一个APD中,ERP占时增多,冲动将有更多机会落入ERP中,折返易被取消。影响ERP,使邻
近细胞ERP趋向均一,也可防止折返的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