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板子」是什么?

 绍宜 2015-01-11

在古装剧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朝堂之上,大臣们都拿着一个板子与皇上商议事情,大臣们为何要拿板子,这个板子叫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

古代大臣们朝见皇帝时手里拿的板子名叫“笏”[hù],也称作笏板、手板或者朝板。大臣面见皇帝手里拿板子是从周代开始的,一直到明代。

那么,这个板子有什么作用呢?

追溯其作用,在《礼记·玉藻》里是这样记载的,“凡有指画于君前,用笏;受命于君前,则书于笏。”如是说来,笏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臣子们向君主奏事时,为了避免以往,提前把要上奏的事情写在笏板上;另一个是当时还没有纸,就用笏记载下当时君主所说的话,就跟现在我们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一样。

除此以外,大臣手里拿板子朝见皇帝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臣子与君主说话时不能直视君主,要一直看着举在自己面前的笏,以此来体现君主的威严。

接下来,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笏,《礼记》对笏的大小规定:“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笏一般是用玉、象牙或者竹木所作。而不同级别的大臣手里拿的笏所用的材料也是不一样的。唐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六品以下的官员执竹木笏。而明朝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的官员不执笏。笏到清朝时开始施行跪礼,笏就被废弃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