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

 指禅李的收藏 2015-01-11

【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3)《上》

《1》按:春节这几天时间比较充裕,我针对同仁提出的桂枝去皮问题,服药的发汗问题进行了学习和思考,因考虑桂枝汤系《伤寒论》第一方,变化最多,加强对桂枝汤的学习和理解,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窥探经方的奥旨,故作桂枝汤证汇集和应用释义汇编,献给愿意和我一起学习经方的同仁。


桂枝汤证汇集和应用释义汇编(1)

【原文汇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原文2条)

1、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原文12条)

2、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原文13条)

3、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原文15条)

4、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原文24条)

5、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原文44条)

6、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原文45条)

7、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原文53条)

8、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原文54条)

9、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原文56条)

10、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原文57条)

1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原文91条)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原文95条)

13、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原文164条)

1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原文234条)

15、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原文240条)

1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原文276条)

17、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原文372条)

18、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原文387条)

19、师日: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有医治逆者,却一月加吐下者,则绝之。(二十.1)

20、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二十一.8)

桂枝汤在《伤寒论》中有第一方美称,又有伤寒桂枝十八变之说,盖由此也。

【适应证候】太阳中风,发热,恶风寒,汗出,头项强痛,鼻鸣干呕;或非外感性营卫失和,常自汗出,或发热汗出,时发时止,无恶寒头痛;或阳明兼表,汗出多,微恶寒;或太阴兼表,恶风寒,四肢烦疼,纳呆欲呕;或妊娠恶阻,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或产后中风,头微痛,时发热,胸脘闷,干呕,汗出。舌质淡红润,苔薄白或薄白腻,脉浮缓。

【类证辨析】桂枝汤证为太阳中风,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是太阳病的两个主要证候类型,二者同属太阳表证,均以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为基本证候。但中风证的基本病理是卫阳不固,营阴失守,证以汗出,脉浮缓为特征,惟其汗出,故又称表虚证;伤寒证的基本病理是卫阳闭遏,营阴郁滞,证以无汗而喘,脉浮紧为特征,惟其无汗,故又称表实证。治疗上,二者均用辛温解表,中风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伤寒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二者同中有异,必须鉴别,不得混淆。若辨证不清,治疗颠倒,即为误治,不是汗出不及,则为汗出太过,出现种种变证。因临床证候错综复杂,变化万千,而中风表虚证和伤寒表实证在证候、病机等方面又有不少共同点,是其治法亦有灵活变通之处。如若表实证误治而表证仍在,,或表实证兼有里虚寒证时,解表多用辛温发表轻剂桂枝汤,使表解而正不伤。然若表实证未经发汗,亦无里虚之象,治法则必须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而不可用桂枝汤。仲景所谓:“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是也。

《2》【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3—2)续1

【方论选录】成无己:《内经》 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日: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收之,是以桂枝为主,芍药甘草为佐也。<内经》曰:风淫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注解伤寒论》)

周扬俊:桂枝血分药也,仲景用以治风伤正之证者,其义何居?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风既伤卫,则卫气疏泄,不能内护其营,而汗因以自出矣。汗者,血之液也,苟非以血药直透营分,和营散邪,芍药护营固里,则不但外邪不能即出,且必内入,而为府患,然后知和营则外邪出,邪出则卫自密,更不必固表之药,而汗自止矣。(《伤寒三注·太阳上篇》)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太阳中风,是指风邪外袭以后,在太阳病的提纲脉证上,又出现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等脉证的就叫做太阳中风证。所以,它和近代医学“脑血管意外”的中风不同。风为阳邪,犯表袭卫,卫阳与风邪相搏,故先见发热。并且,发热的出现既迅速而又突出,它与以恶寒为突出的太阳伤寒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卫阳被风邪所伤,失去了卫护肌表,管理汗孔开閤的作用,再加上风邪的不断疏泄,迫使营阴不能内守,因而可出现“自汗出”的证候。但是中风的汗出,并不是汗多而连绵不断,而仅是皮肤潮润,以手扪之可知有汗为辨。汗出则更使肌腠疏松不固,卫气随之也泄。反映在脉象上即是缓脉。张仲景在第12条对此证作了很形象的描述和很好的说明:脉“阳浮而阴弱”,即指浮取有余,重按不足的浮而缓弱的脉象。“翕翕发热”、“浙浙恶风”、“啬啬恶寒”,形容象多着衣服那样的发热:象冷水淋在身上一样的怕风,而怕冷又表现出一种畏缩的样子。同时由于风邪外袭,影响了肺气的宣发和胃气的下降;肺气不利则鼻呜,胃气上逆则干呕。太阳中风的病理,可概括为“荣弱卫强”四字。“荣弱”是说荣阴失去卫阳的固护而外泄,反映了正气有不足的一面,“卫强”指风邪犯于卫分,反映了邪气盛实的一面。总起来看,风邪外袭以致荣卫不和,就是太阳中风证最基本的病理特点。
太阳病的中风证当用桂枝汤治疗,但桂枝汤却不仅限于治太阳中风证。如本属太阳伤寒证,经过汗下之后,表邪仍不解,或虽经汗解,但又复感风寒病在表者,均可以用桂枝汤再行解表。为什么不用麻黄汤呢?这是因为病虽原属伤寒,但已经汗下,尽管表证仍在,也不宜再用峻汗之法。用桂枝汤可解肌发表,调和荣卫,虽发汗祛邪,但又不损伤正气。正如第57条说:“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还有一种情况,即有的病人内脏并没有反映什么毛病,只是不时的自汗出,或伴以发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卫气不和”,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也就是说,虽然病人营气和顺,但卫气不和,不能与营气密切协作,以致营卫各行其事,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因而“常自汗出”或“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种既非太阳中风,又“脏无他病”的荣卫不和证,也要用桂枝汤在发病之前服药取汗,使营卫调和则愈。

桂技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组成。方中桂枝温通卫阳,配生姜之辛,以解卫分之风邪,芍药味微苦酸,能敛阴和营,配大枣之甘,可滋养营阴之弱;甘草和中扶虚,佐桂、芍以和阴阳。以上五药,内含辛、酸、甘等味,由于辛甘化用可以助卫,酸甘化阴可以和营,故桂枝汤有调和营卫的功效。本方服法,要求药后喝热稀粥,温复避风,其目的是使谷气内充,既可以助桂枝发汗驱除卫分之邪,又可以内资汗源而和营阴之虚。
桂枝汤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它能发汗以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在外它有调和营卫之功,在内则有调和气血之用。它的特点是以调和中焦脾胃阴阳为主,故可以调节气血、营卫等的不和。观方中五药,如生姜、大枣、甘草,皆为厨中调料之品,而有健脾开胃之功;且桂枝芳香而味窜,能促进食欲、又有通阳、理气之效。此方乃古《汤液经》之绪余,抑为伊尹之手制欤?
在《伤寒论》113方中,有桂枝的计41方,以桂枝进行加减的则不下29方。所以在临床中,桂枝汤的应用机会较多。为此,我们不但应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还必须结合实践加以印证。

李培生:桂枝汤中,桂、甘、姜、枣,为辛甘发散之品,配以芍药苦酸微寒,于宣卫通阳中而和营阴,故发汗中又能止汗,深得阴阳相配刚柔互济之妙。……桂枝、生姜两种辛温药同用,更能发挥通阳解肌的作用。芍药、大枣两种濡润药同用,则增强和营养液的效果。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则是使用两种性质不同之药,相反相成,而起着调和营卫的作用。可见经方配合组合之妙。姜、枣并用;因能调和营卫,故桂枝、葛根、青龙、越婢、大柴胡、小柴胡、泻心等方皆用之。甘草用炙,用意重在和中。”(《柯氏伤寒附翼笺正·卷上》)

焦树德:本方主要用于外感风寒表虚证,证见头痛发热,自汗出,恶风寒,鼻鸣干呕,舌苔薄白,脉浮兼缓和之象。外感风寒表虚证,是因风寒之邪从皮表侵入人体,但由于营卫不和,阳不能卫外,营不能内守,故自汗出而病不解。外邪搏于肌表而致头痛、发热、脉浮。肺主一身之表,肌表受邪,肺气不宣故鼻鸣。胃气不和故干呕。用此方解肌、疏风、调和营卫,其汗自止,诸症自愈。本方用桂枝辛温可入透营分,和营散邪为主药;辅以白芍护营固里。二药同用,一散一收,营和则邪外出,邪出则卫自密,营卫调和,则汗自止。佐以生姜辛散以助桂枝达邪外出,大枣味甘以助白芍和营养阴;使以甘草甘缓调和百药,使诸药共达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效。

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桂枝汤是仲景书中第一方,从它加减变化而成的方剂比较多,其用途也极为广泛。……桂枝能“温筋通脉”(《别录》),“解表发汗”(元素),是解表药。芍药能“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元素),“缓中”(《别录》),“止痛”(《本经》),是和里药。这两味药的功用虽然不一致,可是在配合使用时,反可利用它们的一开一合,而使表邪得解,里气以和。此外生姜协桂枝以解表开胃,大枣协芍、草以安中缓急。姜、枣在本方中虽然是佐使药,但对桂枝、芍药两药却分别起了相当大的协同作用。至于甘草一要,《别录》说它能“通经脉,利血气”。可见它能协助桂枝和畅血行,有利于冲逆、动悸和疼痛的解除。李杲说它能“缓正气,养阴血。”可见它能帮助芍药以除血痹,而达到缓急、舒挛、止痛的目的。

邓中甲:

1、阳强指的是卫阳浮强。这样卫气不能固护体表,自然要恶风恶寒。由于寒性较轻,伤阳气本身并不重,所以它恶风。那恶风、恶寒有何区别。比如门窗紧闭还在怕冷,还在发抖,那是恶寒。关好门窗,他怕冷就缓解,就好一些,这是恶风。发热,是由于风为阳邪,和体表卫阳两阳相争,会有发热,但这种外感风寒,偏于风的呢,病邪较轻,发热也并不太重。所以它的特点,恶风发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头部气血逆乱”,可以有一定程度的头痛。邪正相争,毕竟在体表,可以脉浮,所以卫阳浮强,这个病机,关键是理解这个卫气在风性疏泄下,有一点浮越耗散。所以它用桂枝,桂枝能够温通,能够助阳。

营阴泄弱呢,泄弱是阴泄而弱。因为出汗,汗血是同源的。“汗为心之液”由于出汗,造成了营阴的外泄,那这个出汗的原因有两方面,因为卫阳不能固护它,它要出。风性疏泄,它要出。而这种出汗,要注意它有两个趋势。一个趋势,因为汗出,有自汗,营阴受损伤;第二个趋势,营阴还在,由于体表营卫失去平衡协调,卫阳不固护它,还有继续外泄之势。

2、从桂枝汤的方义里,产生了多个基本组合,而这种组合的相互关系,是不能单用一味一味药解析,它有一个协同和相互配合。比如说,整个方配伍特点,解表剂有发散作用。但是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它既祛邪又调正。所以它发散祛邪,还要调正,还要固护到卫阳营阴这个正气。既发散,还要收敛止汗,发中有补,散中有收,邪正兼顾,阴阳并调,是邪正兼顾的。而且它调整是阴阳并调,这是此方总的配伍特点。具体来说(1)作为桂枝、芍药配伍,是非常重要的。桂枝得到芍药,散中有收,汗出有源,桂枝解表辛散,毕竟要出汗。本身营阴外泄了,已经营阴受损伤了,发汗要有源,所以芍药以及从芍药到大枣、到甘草这个系列,以芍药为主,它以芍药益阴养血,能够使汗出有源,供给发汗有资源。发汗,邪才随汗而解了。芍药得到桂枝,滋而能化。因为这个有邪了,芍药阴柔了。在这种桂枝阳药,善于温化的药物同用,能够滋而能化,补不敛邪。所以这两味药,它既有分工合作,这种相辅相成,又有相互制约,扬长避短,相反相成。包括性味,一个散还有一个敛,性味,一个温,一个寒。它还有相反相成,相互制约的一面,又有分工合作、相互协同的一面。这是桂枝、芍药配伍的意义。而这种意义,后来用在调整五脏阴阳方里,很多要有这种基本的思路格局了。这是配伍组合要注意的,第一个。

(2)就是生姜大枣。在这里,生姜帮助桂枝是作用在卫气为主。大枣帮助芍药,是作用在营阴为主。调和营卫,生姜大枣。它是一种做为一个调和营卫的一个小单位,小的结构。它也是两个,一个是涉及到卫阳,一个涉及到营阴,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气血,所以后来在,比如解表药当中,后世时方里经常加点姜枣。解释它代表可以调营卫。在内来讲,它由于和甘草相配的,辛甘化阳,酸甘化阴,整个这个桂枝汤结构,后来就把姜枣认为能够在内可以调和脾胃,调和气血。实际上本质来看,生姜能够振奋脾胃功能,大枣可以补益脾胃,既能益气,又能益阴,益阴养血。所以这两味药结合,在外调和营卫,在内调和脾胃。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又说它可以调和气血。所以后世很多方里都有姜枣。有的作为药引子有的加进去。而且它本身药食同源,本身都是食物,也是一种常用的基本结构。

(3)桂枝、甘草呢,《伤寒论》上有个桂枝甘草汤,有温通心阳的作用。桂枝之温,大枣之补,温补结合,温通阳气很好,不仅助阳,可以通阳,由桂枝这个,也就形成一种温通阳气,一种基本结构。桂枝、甘草。

(4)芍药、甘草呢,是我们常用的酸甘配合以后,缓急止痛的基本结构。《伤寒论》有个芍药甘草汤。能治疗脚孪急,吃了以后其脚即伸。柔肝、舒筋、缓急,又能止痛。这又成为后世常用一种基本配伍结合。

《3》【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3—2)

桂枝汤证汇集和应用释义汇编(2)

【组成用法】桂枝去皮三两(9g)芍药三两(9g)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十二枚,擘(3g)


上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复取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腻、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本方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适用范围】外感风寒。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喝,脉浮缓或浮弱者。

【方论选录】王绵之:桂枝汤证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恶风或恶寒”,是表寒表虚的症状,有时简单地称为表虚证。从卫气来理解,卫气的作用是温分肉,充皮肤,肥腠里,司开合。卫气属阳,是温养人体的,所以能够卫外而为固,全靠卫气的功能。当其处于病态时,汗出就不是正常的出汗,作为一个症状,恶寒发热同时幷见,也不是简单的表虚自汗,而是表虚兼风寒。由于虚,毛窍开合不正常,卫气与风邪相争,时而卫气胜,时而卫气败,胜则开,败则合,开则汗出,合则无汗,所以汗出是一阵一阵的。同时见风就怕,说明该人素体卫气不足。根据外界的气候和受邪的轻重,恶风或者恶寒。既然是虚,就不能用麻黄汤来发汗,而且已经有汗出,虽然汗出,但却不能解其表,但汗出津液就伤了,汗不仅伤津而伤气,因为人体的汗出是靠气和津液,吴鞠通讲“汗以阴津为材料,阳气为运用”,哪一方面都不可缺,哪一方面功能不正常,汗也就不正常。反之,汗出人受损必然损伤人体的阴津和阳气。

在此情况下,就不能用麻黄汤发越人的阳气,要改用桂枝温通血脉,和营散风,就是所谓的解肌发汗,既然是解肌发汗,就要考虑它已经汗出,因为卫气虚,不能保护营气,营气随卫气外泄,便是自汗,要考虑发汗解肌,又要考虑汗出表更虚,所以加芍药,既可补其不足,又能防止汗出更伤津液,芍药酸收(酸苦微寒),习惯上讲桂枝一散,芍药一收,这是简单的理解。芍药可以益阴、养血,不仅益肝阴,而且益脾阴,它酸性故可收敛,但它还可以行,酸收之中还有行的作用,甚至有人讲其有走气的作用,散结的作用,现在讲,一味药可存在着多种作用,有一些是双向的,相互矛盾的,作用于一起两都能发挥作用,就是双向调节,实验证实,无论赤芍,还是白芍,都可延缓血栓的形成,现在只从酸收这点理解白芍的作用是不够的,这里配芍药,今天证明它是科学的,它用的恰到好处,不影响解表。针对营气与卫气,阳气与阴津失调,不能用麻黄时怎么办?它一方面加甘草,用至二两,侧重补气,与桂枝相配,辛甘发散,有利解表,与芍药相配,酸甘化阴,补营补阴,通过生姜与大枣,姜协桂草发汗解表,另一方面它鼓舞胃气,使胃气上行,大枣益脾气,滋脾阴,姜枣合用升腾脾胃升发之气,蒸液以为汗,生姜大枣在《伤寒》中多处就依此道理而用。后世有的用姜枣为引,量少如姜三片,枣三枚,与这里有规定分量还有点不同,说明了它在方剂中的位置比较重要,与后世姜枣为引重要,姜枣本身是主药,作为使药是甘草,身兼两职,芍药与桂枝酸与苦,辛与甘是相对的,使两者调和是甘草的作用之一。

归纳起来是桂芍发汗解肌,调和营卫。因为桂枝汤证既有发热汗出,又有恶风,是卫气虚而又有风寒,可是汗出伤营血阴津,既要发散风寒,又要考虑卫气虚,营血伤,所以既用了桂枝与芍药作为主要药,又加生姜、甘草助桂解表,加大甘草更好地滋阴养血,生姜跟大枣又能鼓舞脾胃之气,升腾脾胃升发之气,使津液上行。还要注意一点,服后啜热稀粥,一者加强热力,二者增加水谷之气,以生津液,说明姜枣虽能升发脾胃之气,但以水谷之气,作为鼓舞之用,只有有了才能升腾。轻感冒或并不是感冒,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化气和阴阳”,在《金匮》里有此用法,治疗内科杂病,不时自汗发热,营卫阴阳失调,有那种情况下,不强调什么时吃,什么时间再吃,也没提及嗓粥,在《伤寒》根据发汗的要求不同,有的连续吃,有的规定就服一次,有的服完要温覆衣被,覆汗跟方剂的功效、发挥的作用、达到的目的相关。


    柯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凡头痛发热,恶风恶寒,其脉浮而弱,汗自出者,不拘何经,不论中风、伤寒、杂病,咸得用此发汗。若妄汗妄下,而表不解者,仍当用此解肌。如所云头痛发热、恶寒恶风、鼻鸣干呕等病,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惟以脉弱自汗为主耳。(《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太阳方总论》)


    吴谦等:名日桂枝汤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酸收,酸能收敛,寒走阴营。桂枝君芍药,是于发汗中寓敛汗之旨;芍药臣桂枝,是于和营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用以调和中气,即以调和表里,且以调和诸药;以桂芍之相须,姜枣之相得,借甘草之调和,阳表阴里,气卫血营,并行而不悖,是刚柔相济以相和也。而精义在服后须臾,啜稀粥以助药力。盖谷气内充,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去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复入也。又妙在温覆令一时许,絷絷微似有汗,是授人以微汗之法也。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是禁人以不可过汗之意也。此方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之第一方也。(《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陈修园:此方最切于时用,中风汗自出者用之,服麻黄汤复烦者用之,下后脉仍浮者用之。气冲利不止者用之,阴症脉浮为欲愈亦用之。桂芍辛甘化阳,助太阳融会肌气;芍、草苦甘养阴,启少阴奠安荣血;姜佐桂枝行阳,枣佐芍药行阴。此方本不发汗,藉热粥之力,充胃气以达于肺,令风邪从皮毛而解,不伤气血,为诸方之冠。时医以桂枝汤、麻黄汤,地非北方,时非冬月,戒不敢用;以羌、独、苍、芎、荆、防代之,而不知此等药,更燥烈害人也。桂枝汤以桂枝为君,色赤入心生血,得芍药之苦以和之,为阴阳调和之剂。麻黄汤以麻黄为君,此物轻清走表,绝无辛烈之味,悍浊之气;又佐以桂枝入心化液,杏仁入肺降气,甘草安内攘外,又加姜之上行,枣之留中,迳走肌表,不伤津液。视苍、芎、羌、独之类,孰和平?孰峻烈耶?(《伤寒真方歌括·卷-》)

《4》【茗德中医】医学实践录——临床篇(3—2)续2

桂枝汤(经方验刘景祺)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桂枝发散通阳,温经行血,既能调营,又能和卫,祛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益血养营,收敛阴气;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

【无名热】粟xx,女,24岁;1976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低烧(37.6℃~38.2℃)已半年。背恶寒为甚,全身倦怠无力,曾服西药解热剂和抗菌素无效。化验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缓。印象:发热。辨证:表虚不固,邪犯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服桂枝汤三剂,低烧退,恶寒和全身不适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此案正合《伤寒论》中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面神经麻痹】张x,男,26岁,工人,1975年12月9初诊。感冒已两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风冷,右侧面肌瘫痪,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沟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额皱纹消失,右目不能闭,咀嚼不便,畏风。苔薄白,脉浮缓。印象:面瘫。辨证;风寒郁滞,经络瘀阻。治则:散风祛寒、温通经络。处方:桂枝9克,芍药9甘草6克,大枣3个生姜9克,僵蚕9克,蝉退9克,。服三剂后,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又服三剂痊愈。观察二年无复发。

【妊娠恶阻】董x,女,28岁,xx年x月初诊。停经已三个月,近半月来时觉气自少腹上冲胃脘,同时恶心呕吐,纳呆,倦怠无力,怕冷。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滑。辨证:气血不和。治则:调气血,和阴阳。服桂枝汤六剂而愈。

【痹证】陈xx,男,65岁,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诊。耳鸣,口渴多饮,四肢麻木酸胀已二十余年,上肢明显,阴雨天加重,全身困乏难忍。曾长年服脉通、地巴唑、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注射ATP等,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年老表虚,邪搏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蛤粉15克,生龙牡各15克,服药六剂,4月7日二诊时,四肢麻木己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耳鸣同前。于4月1日方中加麦冬30克,又服六剂,4月14日三诊时,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鸣同前。

瓜蒌桂枝汤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栝蒌根味苦入阴,清热生津,柔润筋脉,桂枝汤调和营卫,疏泄风邪,促使经气畅通。

【结核性脑膜炎】杨x,女,42岁,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出现低烧、盗汗、睡眠不安,易怒,纳呆,近两天出现头痛,呈喷射性呕吐,项强。十五年前有肺结核史,现在右肺尖有钙化点。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克尼格氏征阳性。脑压增高,脑脊液乳白浑浊,蛋白(++),细胞计数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结核杆菌。苔白厚,脉浮数。西医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诊断:痉病。辨证:风淫于外,津伤于内。治则:和营卫,养筋脉。服加一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一剂呕吐止,服十二剂痊愈。疗后二年追访,无复发。

【脑震荡后遗症】张xx,男,25岁,农民,1979年6月8日初诊。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伤头部,又加生气,受惊,引起终日嗜睡,反应迟钝健忘,项强,恶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脉左浮,右关滑。苔薄白。中医诊断:多寐。辨证:阴阳失调,阳虚阴盛。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加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三剂,症状减轻,睡眠减少,意识较清楚。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产后发痉】肖x,女,36岁,农民,1979年3月17日就诊。产后半月余,受风,引起项强,眼球上翻,头向后仰,步履蹒跚,身体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须有人搀扶,已二十余日,无呕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脑脊液未查,X线透视,心肺未见异常。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左浮,右关滑。辨证:血虚津伤,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治则:调和营卫,益阴养筋。用加倍栝蒌桂枝汤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阵发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岁,农民,1979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舌强,言语不清,右手发麻已二十余日,每于生气和受凉后发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续一、二小时,多见于下午两点以后,言语艰难。头向右、向后扭转不利,眼球不动,项强,全身无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脉左浮,右关滑。中医诊断:柔痉。辨证:外感风寒,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治则:调和营卫,润燥养筋。服加倍瓜蒌桂枝汤一剂后两小时曾犯病一次,以后再未犯病,服三剂后说话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脉同前,又服前方六剂,诸症状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另加桂枝二两而成,温通心阳。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阳虚所致的下焦寒邪上冲之心悸、腹痛等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叶X,女,38岁,纺织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诊。阵发性腹痛一月,发时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气上冲到胃脘部,疼痛异常,出虚汗,每日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约一小时左右。发作时服服颠茄酊等无效。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奔豚。辨证:中阳虚陷,木气不舒,风木郁动,发为奔豚。治则,温阳平冲。服本方三剂后治愈,疗后追访半年无复发。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本方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祛除肌表之寒邪,发散通阳,温经行血;龙牡收敛固涩,安肾宁心。

【阳萎】李x,男,28岁,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诊。阳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为甚,曾服西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桂枝龙骨牡蛎汤一剂见效,三剂痊愈。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遗精】李x,男,24岁,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诊。遗精已一年,几乎每夜必发。饮食正常,腰痛腿软,怕冷,全身无力,有时头晕。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本汤二十一剂治愈。

任x,男,30岁,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诊。排尿时阴茎疼痛,淋漓不畅,小便色黄,经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无力。曾在某医院检查前列腺肿大,诊断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减无效。舌苔薄自,脉浮。中医诊断:滑精。辨证:肾气虚损,精关不固。治则;调和阴阳,补肾固精。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服十二剂而愈。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作者采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以退经扶阳,是对桂枝汤证而兼见阳虚者所设。

【汗证】王x,男,15岁,1976年12月6日初诊。一个月前患感胃,服A.P.C.后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难,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挛,活动则痛剧。舌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沉细。辨证:发汗伤阳,故漏汗不止。治则: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汤三剂治愈。

桂技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解肌发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柔润筋脉。

【感冒】梁xx,女,35岁,农民,1980年9月16日初诊。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风,项背强,两上肢发麻,倦怠懒言,曾服发汗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外感风寒。辨证,风邪犯表,经气不舒,阴液被耗,经脉失养。治则:解肌生津,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三剂治愈。

【肩周炎】周xx,男,45岁,1979年7月12日初诊。四个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项强,汗出怕风,左上肢发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脉浮紧。印象;肩痛。辨证:风寒侵犯,阻遏络脉。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没药9克,十五剂治愈。

【半身麻木】张xx,女,64岁,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诊。左半身麻木,项强,出虚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屡治不愈。苔薄白,脉左右浮紧。辨证:太阳中风,经气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舒通经脉。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葛根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

【面神经麻痹】李x,女,60岁,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诊。用冷水洗澡后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闭合,饮水时右口角流水,鼓腮时右口角漏气,右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发紧,项强。苔薄白,脉寸关浮紧。辨证: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中于经络。治则;祛风通络。处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姜18克,炙甘草12克,大枣6个,僵蚕15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目已能闭合,鼻唇沟恢复,项强好转。服十五剂治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

此为辛温轻剂,取桂枝汤和其营卫,麻黄汤疏达皮毛,生姜、麻、桂辛甘发散;白芍、甘、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微汗祛邪,避免过汗伤正,用于不可过汗又不可不汗的轻证。

【荨麻疹】孙X,女,45岁,农民。1952年7月20日初诊,恶寒发热,全身起大片风团己二十余日。发病前曾汗出冒雨,过一日后,即发现全身起大片风团,每日发作五、六次,痒甚,心烦。曾注射钙剂,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等无效。面色苍白,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全身散在大片风团,胸部较多。舌淡苔白,脉弦。辨证:风寒束表,不得宣泄。治则: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麻黄3克,大枣4个,炒杏仁8克,服六剂。临床治愈,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5》桂枝汤(经方验 刘景祺)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桂枝发散通阳,温经行血,既能调营,又能和卫,祛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益血养营,收敛阴气;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

【无名热】粟xx,女,24岁;1976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低烧(37.6℃~38.2℃)已半年。背恶寒为甚,全身倦怠无力,曾服西药解热剂和抗菌素无效。化验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缓。印象:发热。辨证:表虚不固,邪犯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服桂枝汤三剂,低烧退,恶寒和全身不适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此案正合《伤寒论》中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面神经麻痹】张x,男,26岁,工人,1975年12月9初诊。感冒已两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风冷,右侧面肌瘫痪,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沟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额皱纹消失,右目不能闭,咀嚼不便,畏风。苔薄白,脉浮缓。印象:面瘫。辨证;风寒郁滞,经络瘀阻。治则:散风祛寒、温通经络。处方:桂枝9克,芍药9甘草6克,大枣3个生姜9克,僵蚕9克,蝉退9克,。服三剂后,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又服三剂痊愈。观察二年无复发。

【妊娠恶阻】董x,女,28岁,xx年x月初诊。停经已三个月,近半月来时觉气自少腹上冲胃脘,同时恶心呕吐,纳呆,倦怠无力,怕冷。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滑。辨证:气血不和。治则:调气血,和阴阳。服桂枝汤六剂而愈。

【痹证】陈xx,男,65岁,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诊。耳鸣,口渴多饮,四肢麻木酸胀已二十余年,上肢明显,阴雨天加重,全身困乏难忍。曾长年服脉通、地巴唑、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注射ATP等,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年老表虚,邪搏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蛤粉15克,生龙牡各15克,服药六剂,4月7日二诊时,四肢麻木己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耳鸣同前。于4月1日方中加麦冬30克,又服六剂,4月14日三诊时,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鸣同前。

瓜蒌桂枝汤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栝蒌根味苦入阴,清热生津,柔润筋脉,桂枝汤调和营卫,疏泄风邪,促使经气畅通。

【结核性脑膜炎】杨x,女,42岁,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出现低烧、盗汗、睡眠不安,易怒,纳呆,近两天出现头痛,呈喷射性呕吐,项强。十五年前有肺结核史,现在右肺尖有钙化点。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克尼格氏征阳性。脑压增高,脑脊液乳白浑浊,蛋白(++),细胞计数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结核杆菌。苔白厚,脉浮数。西医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诊断:痉病。辨证:风淫于外,津伤于内。治则:和营卫,养筋脉。服加一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一剂呕吐止,服十二剂痊愈。疗后二年追访,无复发。

【脑震荡后遗症】张xx,男,25岁,农民,1979年6月8日初诊。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伤头部,又加生气,受惊,引起终日嗜睡,反应迟钝健忘,项强,恶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脉左浮,右关滑。苔薄白。中医诊断:多寐。辨证:阴阳失调,阳虚阴盛。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加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三剂,症状减轻,睡眠减少,意识较清楚。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产后发痉】肖x,女,36岁,农民,1979年3月17日就诊。产后半月余,受风,引起项强,眼球上翻,头向后仰,步履蹒跚,身体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须有人搀扶,已二十余日,无呕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脑脊液未查,X线透视,心肺未见异常。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左浮,右关滑。辨证:血虚津伤,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治则:调和营卫,益阴养筋。用加倍栝蒌桂枝汤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阵发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岁,农民,1979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舌强,言语不清,右手发麻已二十余日,每于生气和受凉后发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续一、二小时,多见于下午两点以后,言语艰难。头向右、向后扭转不利,眼球不动,项强,全身无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脉左浮,右关滑。中医诊断:柔痉。辨证:外感风寒,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治则:调和营卫,润燥养筋。服加倍瓜蒌桂枝汤一剂后两小时曾犯病一次,以后再未犯病,服三剂后说话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脉同前,又服前方六剂,诸症状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另加桂枝二两而成,温通心阳。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阳虚所致的下焦寒邪上冲之心悸、腹痛等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叶X,女,38岁,纺织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诊。阵发性腹痛一月,发时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气上冲到胃脘部,疼痛异常,出虚汗,每日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约一小时左右。发作时服服颠茄酊等无效。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奔豚。辨证:中阳虚陷,木气不舒,风木郁动,发为奔豚。治则,温阳平冲。服本方三剂后治愈,疗后追访半年无复发。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本方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祛除肌表之寒邪,发散通阳,温经行血;龙牡收敛固涩,安肾宁心。

【阳萎】李x,男,28岁,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诊。阳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为甚,曾服西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桂枝龙骨牡蛎汤一剂见效,三剂痊愈。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遗精】李x,男,24岁,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诊。遗精已一年,几乎每夜必发。饮食正常,腰痛腿软,怕冷,全身无力,有时头晕。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本汤二十一剂治愈。

任x,男,30岁,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诊。排尿时阴茎疼痛,淋漓不畅,小便色黄,经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无力。曾在某医院检查前列腺肿大,诊断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减无效。舌苔薄自,脉浮。中医诊断:滑精。辨证:肾气虚损,精关不固。治则;调和阴阳,补肾固精。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服十二剂而愈。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作者采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以退经扶阳,是对桂枝汤证而兼见阳虚者所设。

【汗证】王x,男,15岁,1976年12月6日初诊。一个月前患感胃,服A.P.C.后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难,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挛,活动则痛剧。舌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沉细。辨证:发汗伤阳,故漏汗不止。治则: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汤三剂治愈。

桂技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解肌发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柔润筋脉。

【感冒】梁xx,女,35岁,农民,1980年9月16日初诊。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风,项背强,两上肢发麻,倦怠懒言,曾服发汗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外感风寒。辨证,风邪犯表,经气不舒,阴液被耗,经脉失养。治则:解肌生津,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三剂治愈。

【肩周炎】周xx,男,45岁,1979年7月12日初诊。四个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项强,汗出怕风,左上肢发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脉浮紧。印象;肩痛。辨证:风寒侵犯,阻遏络脉。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没药9克,十五剂治愈。

【半身麻木】张xx,女,64岁,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诊。左半身麻木,项强,出虚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屡治不愈。苔薄白,脉左右浮紧。辨证:太阳中风,经气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舒通经脉。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葛根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

【面神经麻痹】李x,女,60岁,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诊。用冷水洗澡后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闭合,饮水时右口角流水,鼓腮时右口角漏气,右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发紧,项强。苔薄白,脉寸关浮紧。辨证: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中于经络。治则;祛风通络。处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姜18克,炙甘草12克,大枣6个,僵蚕15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目已能闭合,鼻唇沟恢复,项强好转。服十五剂治愈。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

此为辛温轻剂,取桂枝汤和其营卫,麻黄汤疏达皮毛,生姜、麻、桂辛甘发散;白芍、甘、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微汗祛邪,避免过汗伤正,用于不可过汗又不可不汗的轻证。

【荨麻疹】孙X,女,45岁,农民。1952年7月20日初诊,恶寒发热,全身起大片风团己二十余日。发病前曾汗出冒雨,过一日后,即发现全身起大片风团,每日发作五、六次,痒甚,心烦。曾注射钙剂,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等无效。面色苍白,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全身散在大片风团,胸部较多。舌淡苔白,脉弦。辨证:风寒束表,不得宣泄。治则: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麻黄3克,大枣4个,炒杏仁8克,服六剂。临床治愈,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