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中国的收藏家在画上加盖那么多印章,有的甚至还题字,他们不怕破坏了画作的构图吗?

 pgl147258 2015-01-11

比如这一幅:

【知乎用户的回答(163票)】:

这东西叫做「题跋」,其内容与形式及位置要与作品密切配合。书、画,题跋、印章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增益,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是中国书画史上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下面写点废话,没特意研究过,凭记忆写一点,不严谨之处看官就且当故事听吧。

一种题跋是书家的互捧,典型的宋三家苏黄米,他们都私下关系不错,苏东坡写一《寒食帖》,黄庭坚在旁边写一观后感,说写得不错,文采风扬。米芾写一《苕溪诗帖》,黄庭坚在旁边大赞牛逼啊牛逼超常发挥,黄庭坚写一作品,米芾也在旁礼尚往来捧一下。这样子作品的艺术价值也翻了一番,都是名家,相映成趣。几人抱成一团力量就强大了,如黄庭坚,是以诗出名的,字一般般,若自己单干,在宋这种遍是牛人的时代就湮没了,因为在苏米作品旁边看到他的字,觉得风格强烈,黄就被后人发掘出来了。后世的书家也是这么回事,在那时代,字写得好的人太多了,在一流层面有一万人,水平都差不多,真正流传后世就一人,为什么呢?埋头苦练是不行的,像米芾,他的行书技术在历史数一数二了,皇上点的书画博士,他喜欢利用职务之便收名帖名画题个跋,他喜欢二王,所以后世二王的作品,经常会看到他的影子。董其昌,为什么被称为「帖学之王」,他身居高位,手下过去的东西不计其数,玩得很炫,每拿到一帖,就把其风格吃透,用同样的风格在后面写一跋,所以在书画史上想不出名都难,经常会碰到他。

二是藏书跋,有种到此一游的味道,有大财主特有钱,想在历史留个名,怎么办?一个法子就是巨资收名书名画,用发抖的手在上面歪歪扭扭写上自己的名字,有自知之明的,会送给名家高官题,不错的政治贿赂,有的会在月圆之夜邀一群有文化的朋友,赏花吟诗喝酒后,把作品摆出来在上面写某年某月某某某某人共赏。方寸之间的争夺激烈到白热化,有人把作品弄过来一看,没地方可题了,瞧一名气弱没水平的,刷一层浆糊用纸一盖继续。

历史上最大的藏家是皇帝,内府藏的东西,不计其数,有名的「淳化阁」「三希堂」等,皇帝对某位文臣的肯定,就说我这有一羲之的帖,帮朕题个跋呗,这对大臣来说是件祖坟冒青烟的大恩赐,吃素焚香三日沐浴更衣,毕恭毕敬用最工整的小楷最端正的文词把这跋写了,这种题跋水平最高,都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儒臣。康熙雍正的字算不错的,但是自己题得少都让给大臣。但后来就出了二逼皇帝弘历,这靼子自认为文采直追李后主书画能比宋徽宗,其实水平是狗屎还比不了其父和祖父,御藏的字画就遭了殃任他涂鸦,他最爱的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他这辈子看过这帖三十多次,每看一次就写个几百字的读后感,快雪帖总共28字,乾隆在上面写了上万字的感想,冯版兰亭,他的字是最扎眼的。他用的印章是最大最霸气最扎眼的,碗那么大一个,古稀天子之宝、三希堂精鉴玺、乾隆御览之宝,糟蹋了许多东西。

总之,就像BBS的帖,主帖很精彩,跟贴更精彩,有皇帝、名臣、大儒、大书家、大藏家、富商捧场,它才会火有身价。再是这种东西内容底蕴丰富,多重保险基本赝不了,拿上拍卖市场也是很放心的东西,所以,题跋也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2013.09.11补充:对于黄山谷,前面的评价偏颇了,真正了解后,黄山谷在宋四家里排第二名副其实。黄山谷文学上开创江西诗流派,书法上,黄山谷是宋唯一的草书大家,他是草书流变的一个分水岭,有「草书至山谷一变」之说

【知乎用户的回答(29票)】:

看到有关在字画上加盖印章乃至题字这个话题,说段题外话吧。

当年乾隆得到了大学士傅恒卖给他《富春山居图》,可惜十全老人手里已经有一张题为“山居景”的黄公望的画卷(上有“子明隐君将归钱塘”句,习称“子明卷”),乾隆爷以为最开始得到的(即子明卷)为真迹,不过后者“画格秀润可喜,亦如双钩下真迹一等,不妨并存”。于是将后来者(即无用师卷)打入冷宫,直到嘉庆修《石渠宝笈》三编时才录入。

谁料因祸得福,因为乾隆爷有个类似于收发室大爷的习惯,于是子明卷上被反复题词盖印等多达五十余处,密密麻麻遍布山间树杈,好端端的一张画变得体无完肤,直到最后实在没地方了方才作罢。而真正的富春山居图之无用师卷逃过了十全老人的“魔爪”。

(对于构图的影响自然是大大的啊,但是作为收藏者,刷一刷存在感还是必须的嘛)

富春山居图

【magasa的回答(34票)】:

关于这个,我胡说两句,我觉得这种事是有两面性的。

单纯从艺术的角度,创作完成后任何非作者的添加(甚至作者自己的修改也在内)都有损原作品的价值。不仅是破坏了画面构图,也许还损坏了作品的材质等等。

但一幅画流传千年,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了,它也是一件文物,是文化和历史的见证。所有收藏者的印章、题字、签名都构成了这幅画的附加文化含量。但这一点也只有印章题字成为既成事实再经过漫长历史的沉淀后方才成立,同时这也要看题字的是哪一号人。如果你现在得到一幅古画,当场签名,肯定也会被认为是唐突文物了。

【戴苏裕的回答(16票)】:

收藏印本来是个儒雅的事情,很多印本身就是艺术品,旧时的收藏家多有不同的印适应不同的画作题材和尺幅,也会根据画面构图选择适当的钤印位置,可以说好的收藏印不仅不会破坏构图喧宾夺主,甚至使其更有观赏性

不懂的人乱盖自然让人痛心,但并不是所有印都是这样。

虽说收藏印对文物鉴定有很大帮助,不过钤印者多不会考虑文物保护什么的这一层,收进来是就是私有物,钤印只是增加情趣而已。

【匿名用户的回答(11票)】:

在古人书画作品上盖章有这样的目的:

  • 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作品的流传轨迹,即流传有序。就像一个弃婴能够知道谁领养过一样。钤印位置是有讲究的。

  • 题字印章可以成为鉴别真伪的重要手段。

另外,像乾隆那样的题字钤印实在是破坏宝贝,也就皇帝老子家当多才会那么干,正常人最多也就钤个章落个款的,再就是加裱空白纸,自己或请名家题识,如此不仅不损害原件,反而会增色不少,如下图。

【知乎用户的回答(10票)】:

倒是覺得這些印章完整了畫作的生命。

這些印章連起來就是時間流轉在畫作上留下的痕跡啊。人老了會長皺紋,會有白髮。一幅畫老了,顏色同樣會掉,紙張的顏色也會變,它不可能和原來一樣鮮活。

唔,怎麼說呢,你在看畫,你同樣也看到了它的一生。它遇見過誰。它從什麼地方到了什麼地方。這也是很有價值的。

最後,如果能在畫作上看見熟悉的人,康熙、李白、紀曉嵐、和珅,是誰都好,不是會有種「嗯?」的奇妙感覺麼。所以我想,落印的人應該也有這種心情吧。

【藤壶的回答(21票)】:

“XX某到此一游”这件事,不但在建筑物上可以做,在画作上同样可以做啊。

不要说艺术什么,收藏印什么的……买来了就是我的,不盖个印,以后那谁谁怎么知道我买过。

【薄锦的回答(6票)】:

不严谨地简单说两句。。个中错漏还请指正。

可能大家一般直觉反应,只视书法/绘画部分本身为书画作品的「主体」,其余都是可有可无甚至没有更好更清爽的东西。

殊不知,与西方画作不同,中国传统书画的完整构成,就是要包含题字落款签印还有装裱在内的。没有题字落款签印装裱的书画,就不能算是一幅完整的作品。

而你作画我题字,也是文人间的雅事一件,并且因作画者和题字者相互间身份地位关系的不同,又包含着不同的心境和趣旨在其中(具体就不展开了)。

具体到题字题什么内容、用什么形式题、题在何处,落款盖印又用哪个名号/身份签、用哪种类型的印、分别签/盖在作品上的什么位置,装裱用什么纹样、尺寸多少……等等都是有讲究在其中,都是配合着整个的构图来的。

当然,乱盖的肯定有,对构图的审美趣味也多少因人而异,盖到后来空间有限留白越来越少(有的也会利用重新托裱来拓展画面空间改变构图),最终甚至改换了整幅作品的面貌,也肯定不可避免。但绝对不是大家想象中的上来就胡盖一气。

【刘一波的回答(1票)】:

有的比较有良心,在画面外补一段空白纸,在上面题字,不过盖章一般还是在原画面上…

【王建雄的回答(1票)】:

我曾经回答过收藏印的问题,不在这里重复了。

链接如下:

后人在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很多盖章,这在书法学上有什么讲究么?还是仅仅是出于欣赏而盖章?

【李 易的回答(3票)】:

我来搬运了!以下内容来自《中国美术读本》徐建融为了通顺我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组织,如想知道原文大家就去找书吧!

由字面上看题跋是题写“跋语”,一般就手卷而言被置于卷首为“序”,被置于卷后的为“跋”。

题跋作为传统书画鉴赏的一种形式,大概滥觞与魏晋至隋唐之际。具《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晋、宋至周、隋收藏图画,皆未行印记,但备列当时鉴识艺人押署。”所谓“押署”也就是画押署名。隋唐的题跋,其文字的内容扩展到时间、地点以及作品的标题,但仍属于简单的短款,而并不在题跋中表明鉴识艺人的意见。

到两宋,收藏鉴赏书画更成为遍及朝野的社会普遍风气。一方面,由于文治的大兴,不再限制鉴赏者的身份,另一方面,鉴赏的方式有了流通的意识。当时人的题跋之多,水平之高,堪称空前绝后,这些题跋文字,多为当时、后世人辑为专门的题跋文集。书画鉴赏题跋,从此亦由短跋而长题,由叙述性而诗情化。这一传统,一直为元、明、清人所延续、发扬,直到20世纪的前半期。

宋、元人的题跋注重对所题作品的优劣评价,明、清人的题跋侧重于对真伪的鉴定。

书画题跋的部分,有直接题在本幅画心上的一般选择画面边角或上下方的空白部分,但绝非见空白就题,而应视作品本身的构图,进行“再构图”。

元代时,常有一种情况,在一幅画画心上多人题跋,弄到迫塞满纸,后人贬为“打哄习气”,原则上说,由于任何一件书画作品,从笔墨形象到提款、钤印,它的疏密、聚散、主次、轻重,都有作者个人的意匠经营,因而也就有它独立的构图完整性

张中 桃李春鸟图

以乾隆皇帝弘历,每喜在古今名迹的画心上题跋,君臣唱和,不仅文字内容不佳,形式上更对画局造成很大的破坏,足以引为后世题跋者的鉴戒。

书画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一般多要经过装裱,经过装裱的作品,除作为画心的画面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空间,如边、天地头、诗塘、引首、隔水、拖尾等等,所以,题跋不一定局限于画面之上,而往往会将画面之外裱件的其他部位作为自己的用武之地。

黄公望 富春大嶺图

从这一意义上看,书画之需要装裱,不仅仅只是为了从创作上使一幅作品“穿上衣服”,更是为了从鉴藏、玩赏、流传需要的角度,提供后人对这件作品进行题跋的用武之地以传承文脉。

【贾贝贝的回答(1票)】:

我只是觉得很好奇,好像西方那些油画的收藏也经历了很多人的手,不知道有没有什么人在上面写个名字,或者画个记号之类的。

就个人见过的而言(展览的原画,或者图片)基本上很少有的。这应该是属于中国的一个不好的毛病,不能说他是一个长期流传的习惯,就说是好的吧,至少对原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曾以书法作品了解过,原作者在完成作品的时候是没那么多章.

后期经历的不同人收藏,盖上收藏者个人的章.

觉得这种事好囧啊,只是收藏而已还盖个粑粑的章,毁!

【李鹏的回答(0票)】:

盖个章证明这是我的东西,最少老子曾经拥有过

【PedronJI的回答(0票)】:

换位对比一下,你画幅画,我在画面上签个我的名字,你愿意吗?不管你初衷是喜爱、炫耀等等,只要修改就是对作者的不敬。我达不到画家的高度,很难想象他们对自己作品上的元素与元素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严谨到什么程度,但我想即使是两个水平相当的画家互相修改也未必能给原作增色吧,结果只能是破坏原作(管你是乾隆还是奥巴马)。

【ScottDong的回答(1票)】:

那些怕“破坏了画作的构图”的,其实和买个iPhone还要贴膜的心态是一样一样的。

老子买了,老子爽了,管TMD的有没有损耗啊!

【马文的回答(0票)】:

收藏大家常把几经周转的古画作上留下的前人收藏者的印章当做辨别画作真伪的重要依据,同时也留下自己的印章告诉后人这幅画我收藏过。怎么?不信?你看,我有诗为证啊BlaBla

【秋痕之章的回答(0票)】:

插一句吧,艺术品也讲究个传承有序,经过前人们的赏鉴题跋,一直到现在展现在你眼前。这已然成为一个整体,带着岁月沧桑,以供畅想。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到此一游。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相当于现在的「点赞」,表示朕已阅。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加盖印章也是一种文化,很美啊。以前每次看到都觉得和写完作业要写名字道理一样……

【jiang wei的回答(0票)】:

其实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这副画被多少人收藏过,你数数章子就知道了。

【龙龙的回答(0票)】:

基本上属于“打上烙印,我曾经是它的主人”这意思吧。有的作品随着印章越来越多,盖章位置就越来越不讲究,甚至破坏原作整体美感。

【匿名用户的回答(0票)】:

还好古时候不流行贴膜。。

【翟小飞的回答(0票)】:

有的时候这些印章可以鉴别这个画的真假,如果题诗的话,可能会得到主题的升华,毕竟画只是一个图案,交代时间背景的,都是诗

【东阁的回答(0票)】:

类似“火钳刘明”云云

【孙小方的回答(1票)】:

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结论:进阶版到此一游罢了。可恶得狠。

【付大麦的回答(2票)】:

印章这个东西,就和现在照片的水印一样。

弄得好,那不仅会让构图更加完整,美观大方还有格调。增添构图的完整性。不会用,您就贴着犄角旮旯盖一章,告诉别人这是出自你手就好。

此一张图即可说明印章在构图中的重要性。

【苦歪的回答(2票)】:

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起乾隆这个王八蛋

【李永泉的回答(2票)】:

动物之美,人类身上遗留的野兽之美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某某大家“朕已阅”的意思,你们可以捧臭脚了。

【許瀚文的回答(4票)】:

見證了中國人千百年來自私的心態根本沒變,還有一票人為這做法找藉口。

原文地址:知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