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学生作文之怪现状及其对策(卢世国)

 江山携手 2015-01-11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深入推进,作文教学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不少学生作文境界高远,思路开阔,文采飞扬,亮点频出。但不容乐观的是,如今的作文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在学生作文上便是出现了一些怪现象。笔者列举这些现象,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希望能够对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文体不分之大“杂”文

怪文特点:记叙文中插入比记叙性文字多得多的议论,议论文中出现大段大段的记叙性文字,议论文的头尾,记叙文的“身”,本来很短的一段话分成若干行,成不伦不类的散文诗。

怪异透析:文体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客观存在的“抽象的具体”,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作者有了一定的文体素养,则可以根据写作的目的、要求、对象选择恰当的体裁形式来组织内容、安排结构,用妥帖的语体表达思想、情感或意图,否则,必将文不得体而无所适用。  

中考高考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潜能和特长,标举“文体不限”的大旗,这在客观上导致学生对文体的忽视。尽管有识之士一再呼吁“不限文体不是不要文体”,但事实上,学生作文中文体模糊、语体失当的现象非但没有受到制约,有时反而受到张扬,从中考高考的高分卷和满分卷中可以看出,那些莫名其妙的、非驴非马的“文体”,那些煽情和矫情的文字,正在被视为“富有人文内涵”而受到青睐。

加强文体训练,提高文体素养,可以帮助学生从入格走向创新,而且在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的创新才是理性的、可靠的。凡是对文体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大家,无不具有极高的文体素养,对多种文体写作驾轻就熟,决不是没有文体制约的天马行空,随意涂鸦。

建议对策:阅读——摹写——规范——创新

教学示例:请揣摩以下段落中的句子功能,根据所提供的“话题设计”,摹写一个段落。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可以坐知天下之事。(材料句)凭什么?知识,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一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靠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示例评析:

学生之所以写不出合乎规范文体的文章,其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平时阅读到的规范文体的文章少,教师也没有较为规范地引导摹写。他山之石,拿来攻玉,学会规范才能创新,这是改变文体不分之大“杂”文的必由之路。

底蕴缺失之 “文化”文

怪文特点:名言荟萃、古人集会、余秋雨笔法,靓词排队。

怪异透析:作文的“文化底蕴”是指考生在文章中透过一般的叙事写景,谈古论今,能反映出不同国家、民族、地区、行业等的某种历史文化传统、氛围、特征、风格,显示出考生的文化积淀、学识素养等等。出于应付考试和追求升学率的需要,老师和学生只是想着运用什么样的技巧能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各种辅导材料以及优秀作文选本备受青睐。这些课外阅读材料成为了学生语文知识的重要来源。学生从中得到的是被分解过的知识养分,没有经过潜移默化的陶冶过程,不能形成深厚的文化积淀。读中学生的作文,常常会有一种失重感,即语言贫乏、内容浮泛,缺乏厚重的质感和内在的蕴涵。其根源在于缺少文化底蕴。考试的残酷现实让人失去了思考的时间,也失去了思考的能力。我们已经淡忘了古人的智慧,忘记了民族的精神宝库,我们的灵魂空虚得只剩下一点空白。

建议对策:读书——读成本的书——读数量可观的成本的书

教学示例:阅读《红楼梦·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片段,从中选取一个人物,以《透过诗句看XXX》为题,写一篇文章。

示例评析:《红楼梦》的这个片段,通过各个人物的诗句展示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阅读这个片段,不仅可以得到中华诗词文化的熏陶,而且学生要写好这篇作文,必然要通读《红楼梦》,学生的文化底蕴也会自然丰厚起来。打通作文与阅读的通道,是防治学生底蕴缺失之“文化”文的必由之路。

假大空废之无“情”文

怪文特点:胡编乱造、空话连篇、情感缺失、思辨缺位。

怪异透析:所谓“大话”,本质在于造假。其实,高调并非不能唱,关键在于唱得是否真诚、是否得体。如果矫揉造作,不分题材、不分主题、不分体裁,一律高唱“主旋律”或“最强音”,写《母亲》非歌唱祖国不可;写《春天》非歌颂改革不可,那便是把高调唱假了。所谓“空话”,本质还是造假。“空话”不仅表现为言之无物,更常常表现为言之“无我”。那些从名人那里借来的观点,从媒体抄来的材料,并未经过自己大脑的加工,所以无法提炼出独特的感受和认识。所谓“废话”,学生为文只是迫于老师的压力或分数的胁迫,于是便挤牙膏似地凑字数、拼段落,没话找话,敷衍成文。作文中的“假、大、空、废”,其根源在于“惟考是图”。为了谋求分数,我们老师往往只顾教学生文字编织术,而把陶冶学生心灵的职责抛之于教学之外;为了谋求分数,就只顾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求稳妥、求平庸,而把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宗旨牺牲殆尽;为了谋求分数,就只顾误导学生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把作文和做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试问,当作文变成了“谋求分数的敲门砖”时,我们的作文教学中究竟还残存着多少素质教育的分子?

建议对策:体验——思考——写作

教学示例:我们现代人一般只有一个名字,而古人既有“名”,也有“字”。请查阅有关古人“名”与“字”的文章,利用工具书,给自己起一个“字”,把选择的过程和感悟记录下来,题目《我的“名”与“字”》。

示例评析:学生的生活圈子大多是从家到学校两点一线,没有生活阅历,没有观察感悟,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不少教师对此很无奈。但作文教学还是要生活感悟的,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进行体验式作文教学。本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体验式作文是连接写作与生活的一条光明大道,是防治学生假大空废之无“情”文的必由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