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徐金国)

 江山携手 2015-01-11

王荣生教授在其《语文科课程论建构》一书中,根据选文进入语文教材的不同途径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功能发挥方式,将进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王教授给出这样一个教材选文的分类,对一线教师在处理教材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那么,《致女儿的信》作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的最后一篇自读课文,在教学中如何处理?是当作“定篇”处理,引导学生反复研习文本内容,也就是我们在网上看到的不少都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爱情观”教育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还是当作“例文”或“样本”处理,借助该篇教材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共同法则”。本节课我选择了后者——主要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基本方法。

一、教材处理的主要依据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学内容就是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这其中最首要的知识。而知识的获得和生成是学习者在选文阅读和揣摩中实现的,离开了有特点的选文,知识无法生成。“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生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国文教本中排列着一篇篇文章,使学生试去理解,理解不了的,要由教师给予帮助(教师不教学生先自设法理解,而只是一篇篇讲给学生听,这并非最妥当的帮助);在这里,学生得到了阅读的知识(即方法)。更使学生试去揣摩它们,意念要怎样地结构和表达,才正确而精密,揣摩不出的,由教师帮助;从这里,学生得到了写作的知识(即方法)。”王荣生教授认为,样本说的课程内容是不能事先约定的,而是随着学生技能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的,因此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具体学生在与特定文本交往的过程中。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1.设计的基本理念。坚持实践余映潮老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所以,本节课主要围绕一个主问题:“怎样才能读好一篇文章?”展开,在教学环节上,力求简约而丰厚

2.教学的基本策略。一是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离不开丰厚的积累。所以,在本节课一开始,我安排了两个主要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实实在在的积累。一个是课前热身中的“读一读,背一背”古诗词名句;另一个是“读准字音,理解词义”。二是活动推进。围绕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环节“阅读方法指导”,本节课主要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画一画,问一问”三组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既走进文本,又从中悟出方法。

3.教学重点的确定。一是关注文本内容,更注重文本的语言形式。比如,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要求结合文本内容,尝试用一句话回答“什么是爱情?”以及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回答“什么是爱情”的问题,而是转述童话故事,这样有什么好处?以上这些问题更多的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设计,保证语文课教的是语文。二是注重学法指导。比如说:学法交流,友情提示,及时示例,无不突出本节课的教学更多的是教给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教师要转变观念,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如何才能更好地“用教材教”,首先教者要对文本有个准确的定位,其次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