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现代传播学意义

 IT茶座 2015-01-12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语出《史记·张仪列传》中“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什议,且赐骸骨辟魏”一段。 

这是张仪游说魏国哀王的一段经典对白,意思是说:“我听说,羽毛虽然轻,但积聚多了,就可以使船沉没;货物虽然轻,装载多了也可以折断车轴;众口一词,就是金石也可以消融;流言诽谤多了,骨肉之亲也可以消灭。所以我希望大王审慎拟订正确的策略,并准许我引退离开魏国。”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意思就是指舆论的力量非常巨大,可能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观中外,传媒达到“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效果的案例不胜枚举。从著名的“水门事件”到“拉链门事件”,在到去年广州发生的孙志刚案,无不印证着媒体这一独特的传播效果。 

今年早些时候,因伊拉克战争而引发的英国“凯利之死”事件算得上一个较新的典型例子。以BBC为代表的全世界媒体的一致关注和追踪报道,迫使英国首相布莱尔以十二分的小心来处理此事。在调查组的结果尚未出来以前,布莱尔和英国政府就已经成了公众心目中的“凶手”和“罪人”。这无疑是“众口铄金”的典型体现。 

与布莱尔同样倒霉的就是他忠实追随的“反恐英雄”、美国总统布什。布氏两兄弟自伊拉克战争以来一直身陷全球传媒对这场战争动因的质疑与诘问中。媒体空前一致的态度令两布身陷另一种囹圄。我们看到,无论是对伊拉克战争动机的质疑还是凯利之死,媒体都首当其冲担任了舆论组织者的角色,而媒体的异口同声很快感染了全世界的受众,形成了一股舆论。在这种强大的舆论面前,布什和布莱尔成了战争罪犯和刽子手。他们有口难辩,无可奈何,只能任凭舆论将各种标签贴到自己脸上,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工程毁于一旦。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多少让人痛快的话,孙志刚事件中展示出来的媒体效果却不能不让人扼腕。 

媒体对一个大学生无端死亡的连续追踪报道,让全社会再一次面对收容制度的种种弊端,最后这种制度在媒体和舆论的推动下被废止,被更新。这个案例让我们体悟到传媒“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力量。与此同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这种传播效果对社会生活的巨大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是传媒的成功,也是舆论的成功。 

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体制要靠传媒和舆论的外在影响才能得以修正,这是否也算一种悲哀呢?媒体没有力量,固然是媒体之不幸,但若媒体的力量超过了某种界限,这恐怕是社会是国家的不幸。收容制度的弊端绝不是一个新话题,但一直没有引发强有力的社会舆论和广泛的讨论,直到有一个大学生因此死去。好在媒体的良心和责任感,促成了一件有益的事情。然而,如果媒体的影响和“权力”变得无限,又没有很好的机制来管理与调控,这种权力会不会产生新的腐败和危机呢?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一旦媒介的力量可以影响政治体制,可以影响司法公正,可以影响经济走势,那么,这种力量也极有可能把社会推向深渊。关键在于怎样寻找和维持这种力量的“平衡点”,让舆论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始终保持中立和公信的态度,始终保持积极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只有如此,媒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神奇效果才是传媒之幸,社会之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