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汝纶公学 朱永齐 刚刚我办公室来了位家长。衣着朴素,貌似工地上刚回家的农民工兄弟;神情焦虑,与我交流时抓耳挠腮,时不时抱着头沉思不敢与我正视。 我客气地为他泡了杯茶,告诉他详细与我说明来意。 原来,他有个男孩十三岁,小学六年级刚刚毕业,现辍学在家,哪也不想去上学,附近中学通知孩子去上学,强行送去, 听罢最后一句,我哭笑不得。外面的传言对我们学校是褒是贬?不得而知。 面对家长的期待,我没有一口回绝。孩子原就读小学校长正好是我的同学,我就给他打了个电话,想了解下孩子的真实情况。 电话中,我一报该生姓名,老同学就如同背书般的向我娓娓道来:孩子还算聪明,就是一直有厌学情绪,作业基本不做。特别是六年级时,在家陪读的母亲已经束手无策,孩子屡屡逃学,在外打工的父亲只好亲自在家护送陪读,甚至后来近十天左右的时间,他爸爸在教室内与他同坐一桌,陪听陪读,免强让孩子完成了小学学业------最后老同学还乐呵呵地说了句:听说你们学校管理得紧,第二课堂开辟也还丰富,那儿应该是孩子快乐学习的乐园呀!这孩子去你那或许有变化吧。 听罢介绍,我倒吸一口凉气。 办学以来,我校确实接受过类似公办学校难以管教的学生,有些行为习惯不好或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由 当然,这样特殊的群体,这些公立学校拒受、头疼的孩子,在学校挽救过程中一方面学校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特别是基层 最终,考虑到孩子的现状,为了学校的办学声誉,我还是委婉的拒绝了这个家长。看到家长失落离去的表情,我感觉到一种自责,一丝不安。 这样的孩子,在义务教育强调学生零流失的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家长该求助于谁?做为教育管理者,我不得不思考,可又无能为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