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株洲市教科院2014年下期茶陵二中教学视导语文组评课记录

 夫子曰 2015-01-12

株洲市教科院2014年下期茶陵二中教学视导语文组评课记录

一、            授课教师说课

A、              段艳强老师说课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语病辨析,遵照学校的四环节学案导的精神来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了比较详细的学案,我的点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题目来自高考真题选编。

B、 陈迪平老师说课

本节课主要讲授高一必修教材(一)第二单元第三课《鸿门宴》。这一单元主要讲述古代诸侯之间或军事首领之间在危难之时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保全自己。《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以利相诱,瓦解同盟”;《荆轲刺秦王》主要是“以武相胁,鱼死网破”;《鸿门宴》主要是“攻心为上,避锐击虚”。以前的教学总是围绕字词句,逐段讲解,按部就班,毫无生气,那么,现在我该怎样教呢?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教材,我发现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从政治角度来解读,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定格在用人是否得当、纳谏是否诚恳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从项羽的出身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角度来解读,把项羽在宴会上放走沛公是项羽把儒家的“仁义”看得过重所致。我觉得应该还原人本性来解读,我从心理、性格的冲突来解读。我把教学方针定在“解读《鸿门宴》,揭秘《鸿门宴》”上,围绕项羽与项伯、沛公、樊哙等人的性格冲突来设计教学环节,新颖独特。我按照四环节学案导学要求,设计了一套学案,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字词句的练习,课堂上,让各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把各组的答案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我点拨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沛公军霸上”“旦日飨士卒”“皆为龙虎”等语句中的“军、飨、龙虎”。疏通语句之后,我又设计文意理解环节,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记述了几件什么事?这些事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何作用。教师的释疑点拨重点在对文中项羽发怒的“怒”的微言大义的阐发。我引导学生练习故事的时代背景,归纳出三个要点:(1)一个出身卑微的人竟敢称王;(2)一个势力弱小的人竟敢称王;(3)一个在战场上占便宜的人竟敢称王。进一步提升为“藐视沛公的身份、地位;藐视沛公的军事势力;藐视沛公灭秦的功劳”,从而概括项羽的性格——自矜功伐、狂傲自大。到此是解读《鸿门宴》,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揭秘《鸿门宴》。项羽这样的性格,显得“刚性烈烈”,如此刚性的人,如何攻克?沛公如果不攻克项羽的心态就无法逃出宴会,项伯如果不攻克项羽的“刚”就无法君臣相处。道家有句话“以柔克刚”。这就是妙计,项伯、沛公就用这种方法,挫下项羽的锐气,达成各自的目的。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击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出身将门之后,受儒家影响很深,他一心想做一个仁义之君,通过项羽这么一说,他就觉得言之有理,他当初发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现在怒气锐减,项伯以柔克刚,既兑现了自己对沛公的承诺,保全了自己的亲家公——沛公,又融洽了他与项羽的君臣关系。沛公一见到项羽就道歉,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句“不自意”,可见他态度虔诚之至,这样就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狂傲自大”的心理,因而项羽的怒气全消,以为自己“修仁德以怀远”的做法发生了效力,沛公通过甜言蜜语、虔诚的态度这样的“柔性”攻破项羽的“刚性”,再看樊哙,他闯帐之后就指桑骂槐,借秦骂项,并且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警告项羽,诛杀沛公就是会自取灭亡。以刚克刚。不过他的“以刚克刚”是在项伯、沛公的“以柔克刚”之后,如果在他们之前,那就适得其反。正因为项伯、沛公的“以柔克刚”和樊哙的“以刚克刚”,所以项羽的锐气完全搓下去了,因此沛公就能顺利地逃出宴会。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险恶处境能生还。所以司马迁在《鸿门宴》中隐藏了一个秘密——领袖的心理和性格对革命事业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就到此完成。

二、            听课专家评课

A、县教育局教研员刘正常老师发言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两点感受和三个质疑。两点感受:(1)本次视导效果好;(2)感到有收获。三个质疑:(1)如何让学生从辨析简单句子的语病到辨析复杂句子的语病;(2)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中的“标”的内涵是什么?;(3)对文本的解析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B、 市教研员肖启武老师发言

(1)    高三段老师的课对语意不明这类语病讲得过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语病很少见,一个正常的人不会说出这类病句的。

(2)    语文高考的取胜在于客观选择题,主观问答题的得分拉不开差距,因为目前网上阅卷比以前人工阅卷粗糙的多。

(3)    古代诗歌鉴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从字面上读懂诗词,如果读懂了,再联系生活,并穿插相关名词术语,那么这样的题目就好做了,由此说明古诗文鉴赏的基础在于文言文的功底。

(4)    高考选做题,文化经典研读,考的不是传统文化的旧有含义,而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

(5)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大可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因为目前的高考尤其是湖南高考作文题都显而易见,学生审题不会有多大障碍。

(6)    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不必深究,只需要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即可,因为目前高考文言实词题都是选择题,而且是对词语意思解释是否正确之类的选择题,没有出现特殊用法,如“名词或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之类的术语。

(7)    对于文言文教学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方法好。

(由于肖老师演讲能力有限、说话口齿不清,思维逻辑较乱,概括力不强,所以他讲了很长时间,我只能从他零碎的发言中整理出这么几点)

 

 

                                  20141015

一、            授课教师说课

A、              段艳强老师说课

本节课讲授的内容是语病辨析,遵照学校的四环节学案导的精神来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了比较详细的学案,我的点拨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质疑进行,题目来自高考真题选编。

B、 陈迪平老师说课

本节课主要讲授高一必修教材(一)第二单元第三课《鸿门宴》。这一单元主要讲述古代诸侯之间或军事首领之间在危难之时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保全自己。《烛之武退秦师》主要是“以利相诱,瓦解同盟”;《荆轲刺秦王》主要是“以武相胁,鱼死网破”;《鸿门宴》主要是“攻心为上,避锐击虚”。以前的教学总是围绕字词句,逐段讲解,按部就班,毫无生气,那么,现在我该怎样教呢?我在备课时反复研究教材,我发现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从政治角度来解读,把刘邦、项羽的成败定格在用人是否得当、纳谏是否诚恳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从项羽的出身以及儒家思想的影响角度来解读,把项羽在宴会上放走沛公是项羽把儒家的“仁义”看得过重所致。我觉得应该还原人本性来解读,我从心理、性格的冲突来解读。我把教学方针定在“解读《鸿门宴》,揭秘《鸿门宴》”上,围绕项羽与项伯、沛公、樊哙等人的性格冲突来设计教学环节,新颖独特。我按照四环节学案导学要求,设计了一套学案,上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字词句的练习,课堂上,让各学习小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把各组的答案公布在黑板上,然后我点拨学生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沛公军霸上”“旦日飨士卒”“皆为龙虎”等语句中的“军、飨、龙虎”。疏通语句之后,我又设计文意理解环节,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记述了几件什么事?这些事对整个故事情节有何作用。教师的释疑点拨重点在对文中项羽发怒的“怒”的微言大义的阐发。我引导学生练习故事的时代背景,归纳出三个要点:(1)一个出身卑微的人竟敢称王;(2)一个势力弱小的人竟敢称王;(3)一个在战场上占便宜的人竟敢称王。进一步提升为“藐视沛公的身份、地位;藐视沛公的军事势力;藐视沛公灭秦的功劳”,从而概括项羽的性格——自矜功伐、狂傲自大。到此是解读《鸿门宴》,那么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揭秘《鸿门宴》。项羽这样的性格,显得“刚性烈烈”,如此刚性的人,如何攻克?沛公如果不攻克项羽的心态就无法逃出宴会,项伯如果不攻克项羽的“刚”就无法君臣相处。道家有句话“以柔克刚”。这就是妙计,项伯、沛公就用这种方法,挫下项羽的锐气,达成各自的目的。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击中了项羽的软肋,项羽出身将门之后,受儒家影响很深,他一心想做一个仁义之君,通过项羽这么一说,他就觉得言之有理,他当初发怒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现在怒气锐减,项伯以柔克刚,既兑现了自己对沛公的承诺,保全了自己的亲家公——沛公,又融洽了他与项羽的君臣关系。沛公一见到项羽就道歉,说:“臣与将军戮力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一句“不自意”,可见他态度虔诚之至,这样就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狂傲自大”的心理,因而项羽的怒气全消,以为自己“修仁德以怀远”的做法发生了效力,沛公通过甜言蜜语、虔诚的态度这样的“柔性”攻破项羽的“刚性”,再看樊哙,他闯帐之后就指桑骂槐,借秦骂项,并且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警告项羽,诛杀沛公就是会自取灭亡。以刚克刚。不过他的“以刚克刚”是在项伯、沛公的“以柔克刚”之后,如果在他们之前,那就适得其反。正因为项伯、沛公的“以柔克刚”和樊哙的“以刚克刚”,所以项羽的锐气完全搓下去了,因此沛公就能顺利地逃出宴会。在“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的险恶处境能生还。所以司马迁在《鸿门宴》中隐藏了一个秘密——领袖的心理和性格对革命事业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就到此完成。

二、            听课专家评课

A、县教育局教研员刘正常老师发言

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两点感受和三个质疑。两点感受:(1)本次视导效果好;(2)感到有收获。三个质疑:(1)如何让学生从辨析简单句子的语病到辨析复杂句子的语病;(2)导学案中的达标检测中的“标”的内涵是什么?;(3)对文本的解析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B、 市教研员肖启武老师发言

(1)    高三段老师的课对语意不明这类语病讲得过多,其实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语病很少见,一个正常的人不会说出这类病句的。

(2)    语文高考的取胜在于客观选择题,主观问答题的得分拉不开差距,因为目前网上阅卷比以前人工阅卷粗糙的多。

(3)    古代诗歌鉴赏的关键是学生能否从字面上读懂诗词,如果读懂了,再联系生活,并穿插相关名词术语,那么这样的题目就好做了,由此说明古诗文鉴赏的基础在于文言文的功底。

(4)    高考选做题,文化经典研读,考的不是传统文化的旧有含义,而是从现在的角度看待传统文化。

(5)    高考作文审题训练大可不必花费很多时间,因为目前的高考尤其是湖南高考作文题都显而易见,学生审题不会有多大障碍。

(6)    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不必深究,只需要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即可,因为目前高考文言实词题都是选择题,而且是对词语意思解释是否正确之类的选择题,没有出现特殊用法,如“名词或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之类的术语。

(7)    对于文言文教学还是回归到传统的方法好。

(由于肖老师演讲能力有限、说话口齿不清,思维逻辑较乱,概括力不强,所以他讲了很长时间,我只能从他零碎的发言中整理出这么几点)

 

 

                                  20141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