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人生:一个语文追求者的境界覃永恒

 许愿真 2015-01-12

 正如每一种命运的色彩都会嵌入偶然一样,刘建琼老师的语文轨迹也是无数偶然铸成的必然。

想当年,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翩然而至“一山放过一山拦”的湖南永州宁远县,不满十七岁的少年刘建琼意气风发从“帝子乘风下翠微”九嶷山走进大学,毕业后又自愿到湖南最僻远的小山城工作。他工作的第一站——江华瑶族自治县教师进修学校,实际是民族师范。在常人看来的穷乡僻壤,却让他有了不小的收获:比如学校的语文带头人林黛元老先生,语言文字功底即使与今天的大学语言文字学教授相较也不会逊色,《说文解字》烂熟于心,古代诗文如数家珍,课堂赏析入木三分。与名师为伴的日子,让刘老师养成了热爱学术研究的习惯。“大儒有时藏在民间”,刘建琼老师幽默且真诚地说:“这样的耳濡目染,真是一种幸运。”

不久他转调到当时县最好的中学——江华二中任教高三语文兼任教务主任,后转调永州一中。20世纪90年代初,经过考评遴选,千里挑一,他进入三湘名校——长沙市长郡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兼任高三年级组长、教研组长。1997年市教局要他到一所中学做副校长,未前行。2005年选调湖南省教育科学工作者研究院,始任教育学术期刊《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社业务副社长兼副总编,现任湖南省教育人力资源所副所长。

“我不能选择那最好的。是那最好的选择我。”(泰戈尔《飞鸟集》)刘老师就是以这样拳拳的感恩和热爱之心,“在灵魂深处那一片纯然至善的芳草地上,诗意地栖居着。”

从诗心到诗语文

老师有一颗诗心。他特别喜欢诗,钻研得最深的也是诗,先后有17篇研究阮籍、苏轼、李贺、王维、余光中、海子等诗人诗作的学术论文发表,出版了专著《古代诗歌鉴赏》(岳麓书社)。刘老师最喜欢的诗人是王维,在语文的世界里,刘老师也让“王摩诘的才情”放飞自己的理想,王维的“诗中有画”、“诗中有禅”深深地滋养着刘老师的语文教学,使他的语文世界弥漫着诗画气、诗味隽永。

老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诗意的人。在讲台上眉飞色舞,魅力四射。即使是给老师们作高考试题评析及复习建议,也能讲得有情有味。在湖南师大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导周庆元眼中,这位最年轻的语文特级教师“具有诗人的豪情,演说家的风度,演员的表达技艺”。他懂得倾听,更能够表达。他能雅,亦能俗;他能抑,也能扬。刘老师自己说:“语文的光亮,在于寻找言语的韵味。在实践之中,真诚的言说、笃善的情思和感人的形象,使倾听者情为之动,理为之晓,这是语文教师不倒的根本。”(刘建琼《语文教师的味道》)

激情又是从哪里来?它来自刘老师内心的善意和诚恳,来自对人、事的深度理解和洞察。这种激情来自对生命的热爱,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到了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老师那儿仿佛像充了气的气球一样情趣饱满,他也无时无刻不像蜜蜂采蜜一样吸啜着生活中的情趣;他像一块磁石,总能从常人看来平平常常的细节中吸取沉甸甸的金属打造魅力大厦。刘老师的激情更来自对语文的深度投入: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活动就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他把每一次语文活动当成一次生命运动,又把平常的生活当成一次次语文历程,举手投足,眉间眼上,口头舌尖,无不散发出浓郁的语文气息。

诗的激情营造出诗的氛围,言语就是诗意流淌的生命。“语文教学是各种各样的对话,听说读(看)写评概莫能外。” 老师认为“无限美丽潜藏在对话中”,“建立对话的良好情境是解放语文的基础。”“语文的自由境界靠对话构建。” “语文以对话的形式凭着语言负载的意义激活相对沉睡的心灵,使精神的血液流淌,从而获得相对意义上的言语自由。”他把师生对话看作“精神的血液流淌”,而把写作看成是“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当成一种“极好的自我教育”:“自我生命的率真、情趣和责任,处在现实拷问和理想的追问之中,经历汉文字的洗礼从而获得精神升华。”“写作是用言语不断地去调整思想的坐标的过程。坐标调整,愈是率真、愈有情趣、愈具责任,坐标之值就愈大。”刘老师就是这样教育学生从率真、情趣、责任中追寻言语的诗意,又以诗意的灵魂碰撞沉睡的心灵,使言语、行为和灵魂不断地获得砥砺,生命得到洗礼。

跋涉在课堂这条诗意的河中,刘老师把目光也投向了诗意的源头之一——教材。教材除了是技术性语言训练的工具,还承担着文化建构的使命。因此刘老师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诗意地统一的教材编写方式,探求着充满教与学意义的教材。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组织编写,刘老师主编的《新编职业学校教材》于20074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一套别开生面的教材。全套教材以新的课程理念、教材体系和知识呈现形式编著,将课内与课外结合、文本与活动结合、传授与自学结合、守正与延伸结合,比较鲜明地体现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架构时,该教材一条线索着眼于“语文素养”,另一条线索特别突出“语文能力”。刘老师试图以语文教材的改革来带动语文教学的改革,期待刘老师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突破。

 

力求“诗”外功夫

   “目前,不少学生的语文素养颇显苍白。”刘老师以为这是“近亲婚姻”所致。“语文学习不是一个短暂的直线运动,而是一个长期的螺旋式结构。……学语文,功夫在诗外。刘老师一方面强调语文不能上成“泛语文课”,一方面强调语文教学要寻求“远亲婚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要有“诗外功夫”,即课外阅读、生活体验、思想感悟等。而“语文教师”的“诗外功夫”是什么呢?

   刘老师倡导教师进行册读,并要让“册读内化为教师的血脉和骨髓”;主张文科教师要通读理科教材,理科教师要读文科教材。刘老师常说:“阅读是文明人精神生命的支柱!”并把读书喻为“灵魂的壮游”,一卷在手,日月山川,兴衰变迁,悲欢离合便如沿途的风景扑面而来,铸就人类仰望的姿态。不仅如此,语文的功夫,延伸到人生的各种经历中。

人的思维常会有倦怠、休眠的时候。怎样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何使平淡的生活涂上鲜活的色彩,刘老师喊出的口号是:到陌生的地方去!

 在他看来,“生命的历程会遭遇好多的人事,自然也就会淤积好多疑问与困惑。寻找化解迷雾的钥匙最好到陌生的地方去,到那些一闪亮间即可抓住自己的心的地方去,认识那里的人,感受那里的事,感悟那里的自然……”(刘建琼《语文的境界与追求》)刘老师受邀在全国各地开讲座、上示范课300多场(节),他把这些当成宝贵的财富。由一个熟悉的地方向着一个生疏的地方移动,观赏风景、观察人事、记录经由,这也是刘老师的“养气”之道之一。

老师总是“追求着望断天涯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气度”,不仅从文学、美学方面来追寻语文境界,还从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方面着手来解决语文的问题。工作伊始的六年,在中师教授《文选与写作》和电大《文学概论》、《逻辑学》,而后才执教了十五年高中语文,这就让刘老师比一般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视野要宽要广。

对于一个钟情于语文的人来说,生活的一切皆可为语文提供源头活水。刘老师不仅做过班主任、年级组长、教务主任、教研组长,还做教育学术期刊主编等开拓性工作;不仅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硕士生导师,还是教育管理学硕士生导师。语文的内涵在刘老师的生活和视域中不断扩大。管理就是策略,是寻求基本规律的策略,管理中蕴含着语文的基本的思维规律。刘老师常说:他将以人生的练达来反哺语文,在管理中继续摸索语文的规律、探求语文的本质。

走进语文追寻语文的境界,走出语文滋养语文的根基,培植语文的性灵。

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地道的语文人。刘老师的精彩是一个语文人的精彩。

 

在批判中诗意守望

语文,没有哪一门课程像语文这样参差多态,也没有哪一门课程有如此深的黑洞让人捉摸不透。

语文到底是什么?该教什么?“学术的语文是学者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是大众的语文;而中小学课堂的语文应该是言语学习的语文,三者互相促进,有同多异,假如划归等同,恐怕就会蹩足。”中小学课堂的语文为什么会夹在“学术的语文”、“生活的语文”中不尴不尬?又为什么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混杂不清?刘老师认为:“实际上,语文教育的困惑仍是理性探求不够。” “缺少课程意义的学科,一定会将自己学科的特性不知不觉消融在漫无边际的学科群中,从而失去自己的个性存在。”有人认为刘老师的语文气息来自感性、直觉和文采,其实,更多地来自深入的批判、理性的提升,只是刘老师善于把这种提升化作语文的“味”和“道”。

 “目前语文教育境界的束缚似乎随处可见。就以考试的试卷为例,可以说,不少的试卷是文本、教材编写者、题目制定者、语文教师、学生之间于夹缝中最为尴尬的对话,是一种极不默契的横流(非交流)。” 刘老师曾为三湘名校长郡中学的高考立下过汗马功劳。这个戴着镣铐的舞者,要力求在应试的夹缝中开出美的花朵、力争让学生长成参天大树,怎么办?作语文方法的探求者,作精神和性灵的呵护者!刘老师曾出版专著《语文方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11)刘老师是一个很讲究方法的人,比如批改作文:“批改之中,要想办法。比如评语嘛,可以用细节赞美式批语,技艺点拨式批语、思想彰显式批语、字眼分析式批语等等,为学生发现写作的妙处;还有,大优大疵的面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大好发扬,大劣克服。”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方法在很多教师手中成了冰冷的武器!而老师的有他自己独到的观点:“用时间去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倾诉之美。比如,写作态度之美、作品形象之美、表达技巧之美、言语创新之美  如此,为他们建立写作的自信,让写作嵌入学习的过程,成为生命中的必要素。”刘老师喜欢以这样的方式和学生进行个性对话,以欣赏美,赏识美,带动学生去创造美,以写作提升生命质量。正如王尚文所说:“他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批改,又都是他在特定的时空和特定的对象在精神上的相互对话。这一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不可复制的,亦不可移植到别人身上。”(《教师所能给学生的只有自我》王尚文《中学语文教学》20075月)语文新课程对教育的目的如此阐述:“培养在未来社会拥有独立和完整人格、具备文化精神和文化意义的、能够诗意生存和高尚生活的幸福的人。”刘老师自己是一个幸福的人,同时在批判中建构着语文的精神家园,在批判中诗意地守望。

朱光潜在《谈美简史》中写道:“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而对于刘建琼老师,语文,就是他生命中引以为自豪的诗意作品。正如钱理群在北大作的题为《独立、承担、自由、创造》讲座中所说——“无论做学问,讲课,做事情,都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进去的,学问、工作,都不是外在于他的,而是和自我生命融为一体的。”刘老师就是这样在“语文人”的生命轨迹中不断体会、体验着“自我生命的意义、价值和欢乐”。

                                                  (发于《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