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语之言
法语之言, 能无从乎? 改为贵矣。 巽与之言, 能无说乎? 绎为贵矣。 从而不改, 说而不绎, 孔子叹曰: 末如何矣。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②?绎之为贵③。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注释】
①法语之言----合乎礼法的言语。 ②巽(xùn)与之言,能无说乎----巽与之言,恭顺委婉的言词。说,悦。 ③绎(yì)----寻绎,理出事物的头绪,引申为解析。
【原文今译】
孔子说:“合乎礼法的话,能不接受吗?改正自己的错误才是可贵的。恭顺的话,能不喜欢吗?加以分析才是可贵的。喜欢而不加分析,接受而不改正,对这种人我无可奈何了。”
【吟余浅语】
恭顺的话,人都或至少是人多愿意听。原因在于,人大抵都有或多有一种自我肯定的倾向。恭顺的话则正好符合这种自我肯定倾向的要求。对自我肯定的人才有自信心,不然则难免自卑。所以,一般说来,愿听恭顺的话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连孔夫子都说,“巽与之言,能无说乎?”重要的是不能把别人的恭顺话都当作自己的真实写照,而必须“绎之”,即有所分析,切忌飘飘然,忘乎所以。至于当领导的,自然会听到更多恭顺的话,故尤其要“绎之”。事实告诉我们,人既然愿听恭顺的话,往往也就喜欢说恭顺话的人。凡是对恭顺的话不加分析或分析不够者,其对说恭顺话的人也往往不加分析或分析不够。以致好在和多在领导面前说恭顺话的人,更易于受到青睐和得到提拔。影响所及,便是更多的人跑到领导面前去说恭顺的话。久而久之,吹吹拍拍和阿谀奉迎的庸俗关系与作风,就势所必然地形成了。圣人所谓“绎之为贵”也者,对于恭顺的话是如此,对于说恭顺话的人也是如此。

松柏后彫
三军可夺帅, 匹夫难夺志。 岁寒然后知, 松柏后彫矣。
【原文】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今译】
孔子说:“三军之帅是可以擒获的,一个老百姓的志向却没法强迫他改变。”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①。”
【注释】
①彫----通“凋”,凋落。
【原文今译】
孔子说:“时令到了严寒的冬季,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落。”
【吟余浅语】
所谓“匹夫”也者,就是最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意志力量,比三军的力量还大。也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要立志成为仁者,任何强大的外力都干涉不了。环境的变化,困厄的降临,只能影响意志薄弱者。(来源:《诗化论语》作者:于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