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荐:烟雨一生才女泪,写尽心中恨与愁

 江山携手 2015-01-13
 

烟雨一生才女泪,写尽心中恨与愁

——关于“走近李清照”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实录

执教:李锦霞

时间: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地点:深圳市南头中学四楼多媒体教室

班级:高二(4)班、高二(11)班

(播放《千年一梦》歌曲)

师:上课前,依照惯例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请同学上台。(蔡汉强同学演讲《落叶不只在秋天》)

    刚才同学的演讲讲述了生命的延续,让我们想到了龚自珍的一首诗——

生(齐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虽然我们赞叹落红的伟大,但秋风秋叶的萧瑟的确让无数文人伤情悲怀,比如李清照。上星期,我们进行了“走近李清照”的研究性学习,可是大家学习成果的随笔总结我却不太满意,你们应该写得更好的,不是吗?听说上公开课时。有同学问我上什么,我说“声声慢”,这位同学还说,都学过了,还上?今天,我不是让同学们详细学习《声声慢》,而是想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它,来了解诗歌研究性学习总结的写法,学会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既然学过,今天就考考大家。(出示《千年一梦》第一段歌 词)

这首歌词里的很多词句和李清照有关,能说说吗?

陈丽宝:卷帘人、雨疏风骤、海棠依旧出自李清照的《如梦令》,黄昏后、谁比黄花瘦出自《醉花阴》,寻寻觅觅出自《声声慢》,还有《点绛唇》。

师:人们常说,品诗一定要知人论世,同学们的总结中也收集了很多关于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只是要么太简短,要们太冗长,或者缺少一些文采。能不能把下面的一些说明连缀成文呢?

生: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前期 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搜求寻访名人书画和古器物。这时北方大乱,赵家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小部分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后期,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南逃至建康。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她怀着极大的悲痛敛葬了丈夫,便追随着高宗逃难的路线辗转避乱,从越州到明州,经奉化、台州入海,又经温州返回越州。最后,在绍兴二年,又从越州移居杭州。

师:1103-1126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度过了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1127年:金灭北宋,他们夫妇俩辛苦收集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 病,八月去世,终年四十九岁,李清照时年46岁,丧夫之痛痛彻心肺。1130年:由于战争,李清照漂泊于越州、台州、黄岩、温州、越州之间。1131年:为解不白之冤,李清照居淅江会稽,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6月: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离婚。受牢狱之灾。1134年:经历丧乱的女词人只能避乱临安,整理完成丈夫的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掌声)

师:了解了易安居士的亡国破家之恨、颠沛流离之苦和孤寂无告之哀,我们是不是要读出她词中痛彻心肺的愁呢?谁来读?

(张文静诵读,她声情并茂的诵读把大家带进了词的意境中,赢得一片掌声)

师:你的诵读中,我最欣赏的是前三句。语气先轻后重再转向轻。为什么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一开始词人再找些什么,却只有冷冷清清,然后是心理悲凉。

师:她告诉我们这三句话是由动作写到环境再写到心理感受,还告诉了我们诵读要融入诗的意境。她已经读得很好了,我们好可以读得更好,大家是想听老师读还是听名家读?

生:听老师读。

(老师范读,采用了拖读、顿读、连读、叹气、重复等一些悟读方法。掌声)

师:现在告诉大家,除了诵读外,鉴赏诗歌还常用比较的方法。法国诗人克洛岱将《声声慢》作了改写,标题也换成了《绝望》:“呼唤!呼唤!/乞求!乞求!/等待!等待!/梦!梦!梦!/哭!哭!哭!/痛苦!痛苦!我的心充满痛苦!/仍然!仍然!/永远!永远!永远!/心!心!/存在!存在!/死!死!死!死!”和原词比较一下。

余兴志:《绝望》直露,号叫,直抒胸臆,声嘶力竭。没选取任何意象,抛开了原作的物(师:物+感情=?)意象。没有意象只剩下声嘶力竭的呐喊,显得抽象,有点情感“泛滥成灾”。

师:余兴志告诉我们两点:一诗一词的抒情手法不同;诗歌贵在含蓄。改写的诗,尽管痛苦绝望的情感是相同的,但已面目全非了。倘若李清照知道了,一定不会承认这是自己作品的改写。

师:是不是只要有了意象就好呢?请大家看看老师根据这首词改写的诗:

冷清凄戚难将息,雁过伤心晚风急。

满地黄花憔悴损,梧桐细雨黄昏滴。

生:不是。老师的这首诗偷了《声声慢》里的句子。

吴家惠:没有原词写得细腻。“开头三句变成了“冷清凄戚”,不用叠词,音韵不美,也没有非常非常凄惨的感觉。

王敏:“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很有意蕴的。李清照的词里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也许她在想,这只大雁就是原来传送情书的大雁,它可以飞回北方,自己却难回去了。改了以后,就没有这种味道了。

师:(故意得意)那“满地黄花”呢,该详细了吧?

田梦溪:少了“如今有谁堪摘”,心理活动就不明显了。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老师改后的诗只剩下干巴巴的意象,没有了词人原作里细腻感人的意境,也就不能表现心理的极度悲愁了。好,我接受。

师:那就再考考你们“拓展和想象”。读了声声慢,你想到些什么?比方说前三句让我想到《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又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出门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这就是一个女子因思念而夜不能寐的悲愁,但比起李清照夫死国破家亡的恍惚,寻觅之后的冷清和凄惨,还是差了一层。

生:由“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想到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着两句话出自李白的《宣城谢眺楼饯别校叔云》,以送别为题,却不写叙别,不写楼,直抒郁结,是千百年来描绘愁绪的名言。希望洒脱的抽刀断水,但是过往的日子就像流水般的纠缠无法摆脱。诗人只能举杯销愁,却只能在日渐增长的愁意中不能自拔,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李清照愁他丈夫赵明诚的病死,余生的孤苦无依,冷冷清清,酒不淡却难压心愁,一片冷清、凄凉、悲戚,是永远的分离,痛得深沉,痛得怅然。

师:由于时间,今天的拓展只能到这里,大家就把这个当作今天的作业,希望写出更精更美更深的感悟。

    其实,大家看一下这节课的几个板块,就是老师想让你们体现在“走近李清照”研究性学习中的几个内容。先熟悉诗歌鉴赏的一些方法,以后就可以就一点去深挖,就可以避免浅、泛的毛病,使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提高一个层次了。

       婉约的宋词是一杯线装的酒,最后,让我们带着对一代词宗的崇敬诵读下面这首诗:

       闺中少女,早已走出前世的危楼,

       锦书虽在,不见了你的兰舟;

       一样的绿肥红瘦,一样的月如钩,

       你声声慢的心事有谁猜得透?

       宛约的宋词是一杯线装的酒,

       一醉千年至今流韵悠悠。

       为读那些爱,为解那些愁,

       我们在平平仄仄的时光里,

       依然感受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课!

 

【课后反思】李锦霞

这节课是针对上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总结而设的。上周,学生完成了“走近李清照”的研究性学习,原本要求学生能先从大体上对词人的生平和前后其作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分析总结,在总结中运用一些方法对词作进行鉴赏分析。但是学生的总结却是三言两语,不完整、不细致、不深刻,普遍存在泛、浅的问题。我希望用这节课先告诉同学们总结可以从几个方面完成,形成完整的系统;然后再可以选其中的一个点加以深究。我总以为不论一节语文课,尤其是诗歌,应该给学生营造一种充满着美感的氛围,所以,我总在追求着美,也展现着美,过多地追求损害了探究的“深”,因为自己的精彩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心有些沉重,前一个目标达到了,后一个目标因为时间的安排不好没有深入,但是这却是一个可以让学生经过思考、经过交流提升自己的思维而发挥得更精彩的地方。而前面的知人论世可以几句带过。一节遗憾的课教会自己以后会更好地有效利用教学时间。

【评课1】茹清平老师(南头中学语文组组长、特级教师)

李老师的这节课有很多亮点:1、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价值追求目标。2、课前三分钟演讲非常有益,致力于学生的长远发展。3、设计着眼于学生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4、体现了语文学科诗歌教学的特色,让学生有感悟。5、恰当地处理了人本、学本的关系,活用教材,教材为我所用。5、教学过程展现了语文的美:教学语言、示范诵读、示例等等。

华东师大叶楠教授曾说过:真正有价值的课一定是一堂有缺憾的课。这堂课的缺憾有两个地方:地一个缺憾是新课程新课标要把握住:是老师传授和是老师引导?课好不好,关键在学生学得好不好,不在老师表现得好不好。第二个缺憾是:语文教学要充满生命的激情,人文学科要将生命与文本荣忽然在一起,而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居然还笑呵呵地,就没有把自己融进诗情中去。李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她的到来,为语文组带来了活力,现在高二语文组推广的就是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我总共听过李老师的四节课,印象都非常深刻,尤其是其中的一节《论语》活动课,学生思维的活跃,老师的精彩点拨,令人叫绝。与今天的课相比,这是我听过的李老师最差的一节课。

【评课2】吴向东老师:

这是一节精彩的课,不管是整体设计还是教学的目标,教得很细腻,很有感情,课堂气氛很好,实用性很强,是个教学就应该为学生呈现一种诗歌的美,这本身对于学生是一种示范,老师的教学语言、课堂点评、迁移拓展都显示老师极深的文学素养和教学功底。要说不足,有一些地方值得商榷,比如,探究拓展留给学生的时间少了一些,就显得这一块挖得不深。另外,“知人论世”改为“知人论诗”好一些,因为是在议论探究李清照的诗歌。还有,以后可以让学生就其中的一点挖得深一些,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说,“比较”,可以在比较之后来一个总结,让学生从时间回到理论,回到一些形成共识的理论上,学生印象会更深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