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祯田小品:一个记者的“尴尬”突围

 历史之眼 2015-01-14

祯田小品:一个记者的“尴尬”突围

/李德平

在娘子关内,有很多作家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在文坛打造出一片全新的天地。刘慈欣、小岸、郭祯田等人的作品就给我留下良好的印象,他们在三晋文坛上绽放出的红硕花朵,一次次点燃了我对曾经发生过百团大战的这块土地的想象。

虽然早就知道钱钟书那句流传很广的话:吃鸡蛋又何必一定要见那只生蛋的母鸡!可我的心里还是一直在想,什么时候能见一下这些作家啊?终于在一次意外的邂逅中,认识了郭祯田老师,或者更为准确地说,我原来一直就是他麾下的一名小兵啊!

老师曾经在《阳泉日报》上开过一个“祯田小品”的专栏,我曾断断续续读过一些,第一感觉是他和阳泉的所有作家都不一样,很特别,走得很远。有人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我信;可地域同时也是一个作家的桎梏或者牢笼。它会把你的目光牢牢捆绑在这块土地上,画地为牢。

郭祯田生活在山城阳泉这块“弹丸之地”,限制了在其他影响较大的报刊上发表文章,所以文学影响力并不曾随着他的文学品质而并驾齐驱,这是所有生活在小地方作家共同的“灾难”。阳泉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城市,在煤炭强劲的支撑或挤压下,经济的转型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一直故步自封,举足不前。在阳泉,明显的特征就是书店太少,或者说像样的书店不多——在我看来,靠卖教辅书籍为主的书店压根就不叫什么书店。

看一个作家的成就,从他的文化资源上就可以窥见一斑,这是评价一个作家最简便的方法。看一看本地书店,你就会知道本地会产生什么样的作家、作品。但在《站在后台看人生》这本集子中,你会看到万花筒般色彩斑斓的文化资源,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鲁迅、董桥、钱钟书、陈丹青、王小波等人的身影,是他们丰富了作家本身的艺术素养,为进一步提升奠定了强劲基础。

一个不阅读的作家是写不出什么好作品的,你指靠不上。

郭老师每周至少写一篇小品文,而且一直在网上书店购书阅读,从未间断。作为一个地域性作家,与全国接轨,我觉得最好的捷径就是网上购书、阅读,因为只有把自己放在“全国”这个序列之内,你才能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重,竞争压力有多么大,挑战会多么强,动力会多么大。像阳泉这样的小地方,作家要实现质的飞跃,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外界的挑战微乎其微。正因为这样,读郭祯田的小品才更令我感到惊喜和欣慰。

老师一直从事新闻行业,但一直未放弃对杂文、小品文的思考。媒体“舆论监督”对社会发言的日渐微弱,使得新闻从业者内心处于尴尬的境地。一些记者不愿眼睁睁看着青春流逝、梦想成空,在这种情形下开了副业,比如威震文坛江湖的十年砍柴等,从新闻转向明史随笔写作。

当一个有理想的新闻从业者热血散尽、激情退去的时候,内心必然会进行着一场艰辛的突围。在开了两年的小品专栏中,我们看到郭祯田游离于新闻与时评之外的小品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困惑与不安。这些随笔文字其实和梁实秋等人提倡的小品文有着一定的距离,虽然文字幽默有趣,但骨子里多的还是一个知识分子对世道人心的追问和批判。

这种追问和批判,缘于一个知识分子对人生百态和世道人心的不能忘情。《站在后台看人生》一书,分为“人微言重”、“书斋痴话”、“梦中忆旧”、“保留节目”等四辑。如果依据写作时间先后看,“保留节目”是作者以前的作品,更接近杂文写作,其他三辑更像小品文。老师从新闻转向小品文写作,表现的是一个记者的温柔突围,更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坚守。

                             20081224

补记:

旧文一篇,记得当时还没有写完,更谈不上发表,一直在电脑的文件夹里搁着。刚才无意看到,想补充完成又没了当年写作时的兴致,姑且把这一盘“残棋”摆在这里。

另外,如果感兴趣,欢迎大家关注我编辑的《阳泉贫说》微信公众平台,扫描下面这个二维码关注即可。

“阳泉贫说”(yqpsldp致力于打造山城阳泉的时政、经济、文化言说品牌,坚持原创、精致、品位。如果你喜欢看阳泉本土作家作者的原创文章,请加关注。如果你有关于阳泉的原创好文章,可以给我们提供过来邮箱为lishi320@163.com,我们将择优发表(最好附一张个人照片和几行作者简介文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