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 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预后不良的严重的大疱性皮肤病。中医亦称为“天疱 疮”。其特征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和粘膜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尼氏征阳性,病情严重,可 危及生命。 . 中医文献无明确类似的记载,有其名,其描述和现代医学的天疱疮不同,应注意区 分。如明《外科启玄。天疱疮》中说:“遍身燎浆白疱,疼之难忍,皮破赤沾。”清《外科 大成。天疱疮》中说:“天疱疮者,初期白色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棋子,延及遍身。” 本病好发于成年人,30~50岁发病者占半数,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病程经过慢性, 预后不良。 [病因病机] 1 热毒炽盛 心火旺盛,热邪燔灼营血,则热毒炽盛。 2 湿热交阻 脾虚不运,则心火内蕴与脾经湿热交阻。 3 阴伤胃败 日久则湿火化燥,灼津耗气,胃液亏损,故病之后期每致气阴两虚, 阴伤胃败。 总由心火脾湿内蕴,外感风热毒邪,阻于皮肤而成。 西医学目前认为可能是自身免疫病。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的特征是在正常皮肤或红斑上成批出现蚕豆大小的水疱,疱壁 薄,松弛而有皱折,很易破裂。用手揉搓水疱间的正常皮肤,表皮即脱落,用手指压迫 水疱顶部,水疱向四周扩张,此即为尼氏征阳性,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疱液初清后混, 可有渗血、糜烂、感染,以后结痂,遗留色素减退或沉着,有少许疤痕。 多数累及粘膜,粘膜损害以口腔最常见,且半数病人水疱最初发生于口腔粘膜,其 损害是水疱、糜烂、溃疡、出血。 自觉疼痛,伴全身寒战高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黄糙, 舌质红绛,脉弦数。 临床常分成四型:①寻常型天疱疮:是天疱疮中最多见和较严重的一种.其特征是 在正常皮肤上出现松弛性大疱。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初期先出现口腔水疱,经过数月、甚 至数年之后,皮肤才出现水疱,形成典型的寻常型天疱疮。发病初期可以是缓慢的,在 急剧发展期,往往有长时间发烧,高达39"-'40℃以上。如果不伴有合并症,水疱本身不 痛、不痒,或只有微痒.②增殖型天疱疮:可由寻常型天疱疮转化而来,本型比较少见。 其特征是在粘膜和皮肤上发生松弛性大疱,疱破后在糜烂面上常形成肥厚的乳头瘤样增 殖,有恶臭的脓性分泌物。往往多见于皮肤皱褶处,.如腋下、腹股沟、会阴部及乳房下 等。病程慢性,自觉症状轻微。⑧落叶型天疱疮:其特征是在正常皮肤上,有时也可发 生在红斑基底上的极易破裂的松弛性大疱,有的甚至在大疱尚未形成之前已经破裂.水 疱反复成批出现,疱膜和痂皮持续脱落,全身皮肤形如树枝落叶之状,故名“落叶型天 疱疮”。破裂干燥成灰黄色或褐黄色的痂片,似酥油饼状,这是本病的又一特征.初期好 发于头面、躯干,逐渐波及全身。④红斑型天疱疮:较为良性,病程可达十数年或数十 年之久,若不发展成落叶型或寻常型天疱疮,一般健康不受影响。其特征是松弛性易破 裂的大疱和水疱。开始时常在两颊、鼻部或耳部出现片状红斑,表面很快形成脂性鳞屑 和痂皮,颇似脂溢性皮炎,有时皮疹呈蝶形,很象红斑狼疮。四型天疱疮有时可以相互 转化,常见的是寻常型转变成增殖型,红斑型转变成落叶型,甚至两者界限不清,很难 区分。 实验室检查:血清总蛋白明显减少而o1、o2和γ球蛋白增高,血沉加快,寻常型天 疱疮细胞学检查可找到天疱疮细胞。 2 诊断要点 2.1 好发于成年人,30—50岁发病者占半数,男女之比无明显差异。 2.2 全身皮肤和粘膜均可累及。 2.3 本病的特征是在正常皮肤或红斑上成批出现蚕豆大小的水疱,疱壁薄,松弛而 有皱折,很易破裂。用手揉搓水疱间的正常皮肤,表皮即脱落;用手指压迫水疱顶部,水 疱向四周扩张,此即为尼氏征阳性,这是本病的重要特征。多数累及粘膜,表现为水疱、 糜烂、溃疡、出血. 2.4 自觉疼痛,伴全身寒战高热、口渴欲饮、烦燥不安、大便干结、小溲黄赤,苔 黄糙、舌质红绛、脉弦数. 2.5 病程慢性,易复发,预后大多不良。 3 鉴别诊断 3。1 疱疹样皮炎 皮损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风团、结痂可以并存,典型者 呈环状或半环状排列,周围红晕明显。尼氏征阴性,碘试验阳性,常不累及粘膜,自觉 剧痒。血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高。好发于两肩、腰骶及四肢伸侧。 3.2 大疱性类天疱疮 在红斑上或正常皮肤上出现紧张性大疱,这种大疱壁厚难破 易愈,尼氏征阴性,但在炎性红斑上压迫水疱,有时可移动,而正常皮肤决无擦脱现象. 一般无粘膜损害。自觉有明显的瘙痒。多发于腋窝、腹股沟、中腹部及四肢屈侧. 3。3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多见于出生后不久的小儿.皮损为在易摩擦、外伤或受压 的手、足、肘、膝发生松弛性的大疱或血疱,数天后糜烂、结痂,遗留色素沉着,或萎 缩、疤痕。病程较长,预后良好。 3.4 大疱性多形性红斑 皮损为在红斑基底上出现大疱或血疱,常同时或先后发现 虹膜样红斑,尼氏征阴性。自觉有瘙痒和烧灼感。 [辨证] . 1 热毒炽盛证 多起病急骤,水疱成批发出,焮红糜烂、灼热、或有血疱、或有渗 血、或有感染,红肿疼痛。伴有寒战高热,口渴欲饮,烦躁不安,大便干结,小溲黄赤, 苔黄糙,舌质红绛,脉弦细而数。 2 湿热交阻证 红斑水疱散在,成批发作偏少。糜烂流汁较多,或已结痂,病情稳 定,或有增殖,稍有蔓延,或伴有胸闷纳呆,腹部胀满,大便溏薄,苔薄黄而腻,脉濡 滑数。 3 阴伤胃败证 病情稳定,或是后期,多数结痂,或有少数水疱发出,消耗过多, 人体消瘦,神疲肢软,汗出口渴欲饮,饮食不多,咽干唇燥开裂,口角糜烂结痂,苔光 剥体胖舌红绛,脉沉细虚数而无力。 (治疗工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热毒炽盛证 治宜凉血清热,利湿解毒。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生地、赤芍、 丹皮、银花、连翘、生山栀、黄芩、黄柏、生石膏(打)、白鲜皮、地肤子、生大黄(后 下)、土茯苓、生甘草。 加减法:神志不清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腹胀呕吐者,加陈皮、厚朴;大便 溏泄者,加淮山药、银花炭,去生大黄、银花。 1.1。2 湿热交阻证 治宜清火健脾,利湿解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黄连、苍术、 白术、淮山药、猪苓、茯苓、赤小豆、茵陈、芡实、干蟾皮、蒲公英、车前子、甘草。 加减法:胸闷纳呆者,加陈皮、鸡内金;流汁多者,加滑石、泽泻,有乳头状增殖 者,加丹参、夏枯草、牡蛎;红斑明显者,加丹皮、生山栀;有继发感染者,加草河车、 半枝莲。 1。1.3 阴伤胃败证 治宜益气养阴,和胃解毒。方用益胃汤加减。生黄芪、太子参、 生地、玄参、玉竹、北沙参、赤芍、银花、地骨皮、生甘草。 1.2 成药、验方 外科蟾酥丸,每次3—5粒,1 日2次,温开水送服。 1.3 西药治疗 1。3.1 皮质类固醇激素 病情严重者,每日应用泼尼松60~80mg,分次口服,病 情稳定后逐渐减量,若在3—5天内无进展,则应及时增加用量,增加剂量应为原剂量 40%一50%。 1.3.2 免疫抑制剂 当患者已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激素仍不能控制皮损,或有使 用皮质激素的禁忌症,应选用免疫抑制剂,常用环磷酰胺每日50~lOOmg,硫唑嘌呤每 日100~150mg. 1.3。3 抗生素 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2.外治法 2.1 银花30g,地榆30g,野菊15g,秦皮15g,煎汤外洗。 2.2 青黛散麻油调搽。 2.3 滋水不止者,用青黛散加煅海螵蛸粉、煅牡蛎粉等份,在患处先用麻油湿润后 干扑,或麻油调搽,1日3—4次. 2.4 滑石粉30g,绿豆粉30g,研末和匀外扑,每日多次。 2.5 绿豆粉50g,氧化锌5g,樟脑工g,滑石粉加至lOOg,和匀外扑,每日多次。 [预防与护理] . 1 卧床休息,经常翻动身体,防止发生褥疮。 2 预防全身和局部继发感染。 3 给予高蛋白、低盐饮食。 4 皮损结痂或层层脱落时,可用麻油湿润,轻轻揩之,不宜水洗。 [古籍选粹] 《外科启玄.卷之六.天疱疮》 遍身燎浆白疱,疼之难忍,皮破赤沾。 <<外科大成.卷四。天疱疮》 天疱疮者,初起白色燎浆水疱,小如芡实,大如棋子, 延及遍身,疼痛难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四》 初起小如芡实,大如棋子,燎浆水疱,色 赤者为火赤疮,若顶白根赤,名天疱疮。俱延及遍身,焮热疼痛,未破不坚,疱破毒水 津烂不臭,上体多生者,属风热盛,宜服解毒泻心汤;下体多生者,属湿热盛,宜服清 脾除湿饮。未破者,俱宜蝌蚪拔毒散敷之;已破者,俱宜石珍散撒之,清其湿热,破烂 白干,甚效。 [现代研究] 1临床研究 1.1 辨证论治 黄鸣用自拟解毒利湿汤治疗本病32例全部有效。药用金银花、蒲 公英、紫花地丁、萆藓、土茯苓、苦参、地肤子、甘草等。发热者,加柴胡、黄芩;口 渴便秘者,加花粉;生地;便溏者,加车前子、滑石;合并感染者,加连翘、蚤休。林 熙然采用健脾益气法治疗本病,并观察到长期服用健脾益气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 苓等煎服或补中益气丸)有稳定病情的作用。姜洁等用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法治疗重症 天疱疮工例,药用:生地30g,银花50g,莲子芯15g,白茅根50g,苡仁50g,黄连lOg, 栀子15g,蒲公英50g,地丁20g,土茯苓50g,黄芩15g,生石膏lOOg(先煎),重楼15g, 甘草lOg。配合静点清开灵60ml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每日1次。服药15帖后症 情基本告愈,后以养阴清热,佐以通络止痛之法巩固疗效。周鸣岐等认为天疱疮多由素 体心火亢盛,脾胃湿热蕴蒸,复因外感风热、湿热之邪,内外合邪,搏结肌肤,内不得 疏泄,外不得透达,而发天疱疮。急重期治以清热利湿、疏风解毒为法,以求病邪表里 双解,邪去病痊。药用白鲜皮、苦参、大黄、黄柏、地肤子清热燥湿;银花、公英清热 解毒;蛇蜕、蜈蚣祛风解毒,既达皮腠,又入经络,搜剔邪毒,赤芍凉血化瘀;薏苡仁、 生甘草渗浊化浊解毒.治疗中后期,要逐渐加用补气益阴扶正之品,以期全功,故减方 中蜈蚣,加土茯苓、威灵仙,以增利湿化浊之力。病久改用扶正祛邪之法,增生黄芪、山 药、生地、石斛等补气益阴之品,去大黄、公英、苦参、黄柏等苦燥寒凉之药,邪毒得 去,正气得复,令顽疾痊愈。 1.2 中西医结合治疗 张志礼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30例,临床治愈工8例,显效 9例,死亡3例,有效率90%。同时认为:①在急性暴发期,激素仍是首选药物;②中 药治疗可使激素减量速度加快;⑧中医治疗必须随时根据病情辨证论治.袁兆庄用中医 辨证论治,湿热炽盛型多为红斑型及落叶型天疱疮,治以清热利湿,方用除湿解毒汤;脾 虚湿盛型多为寻常型及增殖型天疱疮,治以健脾除湿,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或用二术汤. 西药治疗同时应用皮质激素或硫唑嘌呤或氨苯砜等。并认为尽管目前中药治疗不能控制 重症天疱疮的病情,但其改善症状,减少激素副作用和增强体质作用是可以肯定的。李 清用皮质激素合并雷公藤治疗天疱疮6例,男工例,女5例,年龄38-80岁,病程2周一 1年。其中5例寻常型天疱疮,1例疱疹样天疱疮。6例中4例效果良好。 1。3 单方验方治疗 朱光斗报告雷公藤糖浆治疗天疱疮,一般10~15ml,每日3次 口服,少数每日可达60~80ml,1个月为1疗程,有效续服,依病情酌情增减用量。 2 发病学研究 天疱疮的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弄清。康克非等认为是一个自身免 疫性疾病。主要根据是:①皮损的直接免疫荧光显示棘细胞间有免疫球蛋白的沉积,而 且沉积部位与天疱疮最初病理变化部位完全一致。②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显示患者血 清中存在有抗表皮棘细胞间物质抗体,且滴度与病变的活动度相一致。⑧将具有高滴度 抗体天疱疮患者的血清或IgG被动转移至实验动物,如多次注射于兔的皮内或粘膜内, 可产生表皮棘细胞松解;将上述血清加于组织培养皮片的培养液中,亦可产生表皮棘细 胞松解,而且造成棘细胞松解所需血清量与抗体滴度成正比。④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有 明显效果。 [述评] 天疱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年龄大,体质差,水疱范围广,一般预后差。目 前仍以大剂量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控制病情,配合内服中药和雷公藤制剂,能加快递 减激素,调节其免疫功能,对缓解病情有良好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