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 疮 肥疮是一种传染性较强的毛发真菌病。因其后可发展成秃,故又名秃疮,俗称“堆 砂胡痢。”其特点为蜡黄、松脆、鼠粪臭的癣痂,易形成秃疤。多发于儿童,流行地区成 人也被累及,家庭成员或邻居均可患病。 《诸病源候论。赤秃候》中说:“此由头疮,虫食发秃落,无白痂,有汁,皮赤而痒, 故谓之赤秃。”这是类似“肥疮”的最早记载。以后诸家均有所发挥。《外科启玄。肥粘 疮》说:“小儿头上多生肥粘疮,黄脓易暴。皆由油手抓头生之,亦是太阳风热所致,亦 有剃刀所过。”邹五峰《外科真诠.肥疮》中把本病另列一节,症状描述更为确切,如: “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乃真阴不足,阳火上浮所致.初发小吻,瘙痒难堪,上结黄痂。”肥 疮相当于现代医学发癣中的黄癣。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腠理不密,感染风邪湿毒,蕴蒸上攻头皮,凝聚不散,以致气血不潮,皮 肤干枯而成;或油手抓头,或枕头不洁,或理发工具不干净,接触传染而得。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由许多兰毛癣菌所引起的头皮和毛发感染。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痂,有毛发穿过,逐渐蔓延扩大,增厚形成粘 着棕黄色污秽厚痂,如松脂,又如堆砂,外观呈碟形,边缘稍隆起,中央微凹陷,常有 2—3根毛发穿过,称为黄癣痂,为黄癣菌与头皮碎屑所组成,这是本病重要的临床特征。 黄癣痂不易剥去,将痂剥除后可见潮红的湿润面。此痂逐渐扩大、增多或相互融合, 结成大片的黄色厚痂,往往散发出类似鼠粪的臭味,这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 自觉瘙痒,病变多先由头顶部开始,逐渐向四周扩大,可侵及整个头皮,但头皮四 周约lcm左右宽区域不易受累,所以该处毛发健存。 头发枯黄失去光泽而且容易拔出,并逐渐脱落,日久成秃,留有萎缩性疤痕,头发 永久不再生。其上残存少数毛发,虽不易折断,但易于拔出。 病程缓慢,多由儿童期开始,持续到成人。少数糜烂化脓,伴有附近淋巴结肿大疼 痛,有的侵犯面、颈,仅有丘疹和少数鳞屑;亦可累及指(趾)甲,使甲板混浊、变形, 甲板游离缘下可见到黄癣痂。 镜检:发干内有多数菌丝和排列成行的关节孢子。 2 诊断要点 2。1 儿童成人皆可发病,但以儿童多见。 2。2 皮损初起在毛发根部生成小脓疱,溃后逐渐形成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溃疡。脓液 干后,结成蜜黄色脓痂,痂缘翘起,中央凹陷如碟状,有残发贯穿。痂质脆,捏之如豆 渣,有鼠粪臭气。病发干燥无光泽,逐渐脱落。 2.3 病程缠绵,如不及时治疗终生难愈。愈后形成萎缩性疤痕,不再生发。 3 鉴别诊断 3。1 白秃疮(白癣) 病发容易折断。到青春期可自愈。不发生成片的萎缩性疤痕。 3.2 脓癣 毛囊性脓疱形成肿块,上有多个排脓口。 3。3 白疕(银屑病) 在红色的斑片上,有较厚云母状的银白色鳞屑,头发不脱落, 不发生秃疤。 3.4 湿疹 有水疱、糜烂、流滋、结痂,局部瘙痒,无继发感染。一般不脱发。 [辨证] 湿热内蕴证 糜烂结痂,红肿痒痛,渗出脓水,头痛身重,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为湿热内蕴证,治宜祛风杀虫,清热渗湿。方用苦参丸加减。常用 药物:地丁、苦参、野菊花、金银花、连翘、山栀、黄芩、半枝莲、半边莲、土大黄等。 1。2 西药治疗 El服灰黄霉素,成人每次服用0.2g,每日3次,饭后服;儿童按 体重每日每kgl0--15mg,分2—3次服,疗程3周左右。亦可使用酮康唑、伊曲康唑。 2 外治法 本病治疗宜采取剪发、洗头、擦药三步治疗法. 2。1 剪发 治疗期间,每10日剪1次。 2.2 洗头 用热肥皂水,或10%明矾水,或用鲜侧柏叶煎水,每日洗1次. 2.3 搽药 5%硫磺软膏、水杨酸软膏、一扫光或雄黄膏,早、晚各搽1次.搽后 应戴帽子或裹以毛巾,持续用药1—2个月。 [预防与护理] 1 患者用过的梳、帽、枕巾等物要煮沸消毒。 2 加强对理发室的管理和工具的消毒。 3 平时勤洗头和保持头皮清洁。 [古籍选粹] 《外科大成。秃疮》 秃疮生白痂多个而不相连。若症疮则生黄痂成片,有脓为异耳。 《疡科心得集.辨白秃疮肥疮论》 肥疮生于头顶,乃脏腑不和之气上冲,血热之毒 上注,小儿阴气不足,阳火有余,故最多犯之。宜内服荆芥、防风、连翘、天花粉、贝 母、玄参、赤芍、生地、牛蒡子等清热解毒、凉血和血,俟毒气少解,方外用药以涂之, 切不可骤加寒冷深遏,以致热毒内攻不救。盖小儿脏腑娇嫩,易入难出也。 《外科真诠.肥疮》 肥疮多生小儿头上,乃真阴未足,阳火上浮所致.初发小吻, 瘙痒难堪,上结黄痂.宜先用细茶汁洗去黄痂,综用大皂散搽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