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直肠部肿瘤 肛门直肠部肿瘤包括直肠良性肿瘤和肛管直肠恶性肿瘤两种。直肠息肉屑直肠良性 . 肿瘤范畴,肛管直肠恶性肿瘤即指肛管直肠癌。由于性质不同,临床表现也不一样,而 治疗方法更有所区别。 第工节 直肠息肉 凡直肠粘膜上有可见的突起,无论其大小、形状和组织类型,统称为直肠息肉。是 一种比较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根据息肉组织学类型和发生特征,分成腺瘤性、错构瘤 性、炎症性、增生性和其他五类。并依据息肉的数目,分为单发和多发两种,前者多见 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是腺瘤性。其中少数还可能发生恶变,尤以多发 性息肉恶变较多。直肠息肉中医统称为痔,历代中医文献所记载的“息肉痔”、“悬胆 痔”、“垂珠痔”、“樱桃痔”均指直肠息肉而言.如《疮疡经验全书》:“息肉痔,质嫩鲜红, 儿童多见。”《外科大成》:“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这些记载,明确指出了息肉 的病名、病位和临床表现。 、 [病因病机] 本病是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日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致。 西医学对本病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但一般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1 炎症刺激 肠粘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状肉芽肿。如溃疡性大肠 炎、晚期大肠血吸虫病、阿米巴痢疾、大肠肠结核、非特异性直结肠炎等。 2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 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腺瘤性息肉的形成可能与显性基因 和隐性基因有关,即显性基因与家族性息肉有关,隐性基因与孤立性腺瘤性息肉有联系。 3 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尤其是细菌和胆酸的相互 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4 机械损伤和粪便刺激 粪便中粗渣和异物以及其他有关因素造成大肠粘膜损伤 或长期刺激大肠粘膜上皮,使处于稳定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或者是细胞的产生增快,或 者是脱落速度减慢,或二者兼有之,可形成息肉状突起。 [辨病] 1临床表现 1.1 症状 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尽相同,有的症状明显,有的则无明显症状。主要取 决于息肉在直肠的部位及被累及的范围,息肉的多少及形态的大小、病理性质及是否有 合并炎症等多种因素。最常见症状有: 1.1。1 便血 有隐性和显性二种.隐性血便仅粪便镜检有红细胞或潜血试验阳性, 多见于息肉位置较高或息肉较小、数量少时.显性便血即肉眼可见鲜红色血便,其量多 少不一,一次数毫升、数十毫升直至数百毫升。血液有时不与大便相混,或附于大便表 面。长期便血可导致贫血。 l。1.2 大便习惯改变 多为便秘、腹泻或里急后重等。如乳头状息肉以晨起排出大 量蛋清状的粘液便为其特点。个别患者由于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长,可伴发以K+丢失为 主的水电解质紊乱症状. 1。1。3 脱垂 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由于重力关系,牵拉肠粘膜,使其逐渐与肌 层分离而向下脱垂。低位直肠息肉在大便时可见肉样肿物自肛内脱出,或者红色肉样肿 物连同直肠粘膜一起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或用手送回肛内。 1。2 直肠指检 常可触及直肠腔内柔软的球形肿物,活动,有蒂或无蒂,表面光滑。 多发性息肉,则可触及直肠腔内有葡萄串样大小不等的球形肿物。指套染血或附有血性 粘液. 1.3 直肠镜检查 可窥视距肛缘15cm以内的肠腔状况.如有必要,再行乙状结肠 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 2 诊断要点 2.1 多有便血,色鲜红,可伴有粘液或肛门坠胀。 2。2 排便习惯改变,便时可有肿物脱出肛外,便后可自行回纳或需手法复位。 2.3 直肠指检 可触及低位息肉或高位带蒂息肉,肿物多柔软、光滑,可活动。 2.4 直肠镜检查 肿物有蒂或广基,表面为粘膜样组织,单发或多发。 2。5 病理检查 可助明确诊断. 3 鉴别诊断 3.1 肛乳头纤维瘤 发生于齿线附近,多呈灰白色,椭圆形,质较硬,表面光滑, 不易出血。 3。2 骶前淋巴结 直肠指检在肠壁可触及圆形、光滑、活动度小、质硬有触痛的肿 物,内窥镜检查无阳性发现。 3。3 直肠癌 便血,色紫黯,气味恶臭,里急后重感明显,直肠指检可触及坚硬如 石、凹凸不平或菜花样肿块。病理检查可资鉴别。 (辨证) 1 风伤肠络证 便血鲜红,滴血、带血或喷血,息肉表面充血明显,脱出或不脱出 肛外,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2 湿热挟瘀证 腹泻不爽,里急后重,便带脓血或粘液,腹部疼痛,痛有定处,舌 暗红,边有瘀点,苔黄腻,脉滑数。 3 气滞血瘀证 肿物脱出肛外,不能回纳,疼痛甚,表面紫暗,舌紫,脉涩。 4 脾气虚亏证 肿物易于脱出肛外,表面增生粗糙,或有少量出血。肛门松弛,舌 淡,苔薄,脉弱。 [治疗] 1 内治法 l。l 辨证施治 1.1。1 风伤肠络证 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润燥.方选凉血地黄汤加减。 1.1.2 湿热挟瘀证 治宜清热除湿,活血祛瘀。方选地榆芍药汤加苡米、红藤、三 七、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玄胡. 1。1.3 气滞血瘀证 治宜行气祛瘀。方选膈下逐瘀汤加减。 1.1。4 脾气虚亏证 治宜补脾益气。方选四君子汤加淮山、莲肉、黄芪、陈皮。 1。2 成药、验方 痔宁片,每次8片,每日3次. 2 外治法 灌肠法 用6%明矾液50ml,保留灌肠,每日1次。或用乌梅lOg,五倍子6g,牡 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 保留灌肠,每日1次。 3 手术疗法 3。1 注射疗法 适用于小儿无蒂息肉。用6%一8%明矾液,或5%鱼肝油酸钠。在 肛门镜下找到息肉,消毒,将药液注入息肉基底部,一般用药0.3—0。5ml。术后防止便 秘,每晚睡前服麻仁丸9g。 3。2 结扎切除法 适用于低位带蒂直肠息肉.局麻扩肛后,用食指将息肉轻轻拉出 肛外,或在肛镜下,看清息肉用组织钳夹住息肉蒂的根部,并轻轻提起,用圆针丝线在 蒂的根部作贯穿“8”字形结扎,然后将息肉切除,肛内上九华膏纱条,纱布覆盖固定. 3。3 套扎法 适用于位较高的有蒂息肉,直径在1.5cm以内者。取膝胸位,在直肠 镜或乙状结肠镜下,将息肉套扎器伸入肠镜管中,套扎器对准息肉,并将胶圈套入息肉 蒂根部即可,待胶圈逐渐缩紧,使息肉缺血坏死脱落。 3.4 电烙法 适用于高位的小息肉。在乙状结肠镜下找到息肉,直接用电烙器烧灼 息肉根部,无蒂息肉可烧灼中央部,但烧灼不宜过深,以防损伤深部组织。术后卧床休 息1小时,1周后复查,如脱落不完全可电灼第2次。 3.5 直肠后部切开切除术 适用于生长在腹膜反折平面,基底广,体积大的息肉. 或息肉位置虽低,但基底广,不便从肛门手术者。肠道准备后,在合适的麻醉下,取俯 卧位,在臀部正中线上,自骶骨下端至肛门上方2cm处作纵切口,切开皮肤筋膜,切除 尾骨,结扎骶中动脉,切开提肛肌和直肠后壁,显露息肉并切除之,止血后,依次缝合 各层组织,局部放置纱布条引流。 [预防与护理] 1 重视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少食辛辣醇厚之品,以消除致病之源。 2 积极防治便秘、腹泻、痢疾,溃疡性结、直肠炎、血吸虫病等一些肠道疾病。 3 息肉脱出肛外要及时还纳,切不可盲目牵拉,以免撕伤或断裂而造成大出血。 [古籍选粹] 《灵枢。水胀》 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抟,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 气乃起,瘜肉乃生。 《外科大成》 悬胆痔,生于脏内,悬于肛外,……先枯去痔,不须收口,服血竭内 消丸.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九》。顶大蒂小者,用药线勒于痔根,每日紧线, 其痔枯落,随以月白珍珠散撒之收口;亦有顶小蒂大者,用枯痔散枯之。 [现代研究] 1 发病情况 由于大肠息肉多无症状,准确评价其发病率十分困难,因此,用发病 情况与检出率代之发病率。解放军150中心医院1976一1991年临床共进行了13451例结 肠镜检查,检出了220例大肠息肉者,占16.4%,但在近2万人的无症状人群普查中,检 出率不足5%,大肠息肉的发病年龄除家族性及幼年性息肉可见于少年期外,一般见于中 年后,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约75%的息肉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 2 病理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王建清等对1541例大肠息肉进行了病理组织学分类, 结果提示:幼年性息肉的发病年龄多<30岁,腺瘤多>31岁,增生性和炎性息肉多发于 中老年。大肠腺瘤伴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高,可能为恶性潜能较强的癌前病变,腺瘤上 皮细胞代谢旺盛,增殖活跃,可能是其易发癌变的基础。文锦报告经病理证实为非肿瘤 性息肉193例(幼年性息肉87例,增生性息肉69例,炎性息肉3例),肿瘤性息肉67例, 绒毛状瘤50例。认为息肉的癌变与息肉分型、体积、细胞非典型增生有密切关系,治疗 中除对少数癌变危险性大或发生癌变者行肠段切除外,其余息肉可采用单纯息肉摘除或 保守治疗。 3 单方验方 徐复霖等认为本病虚实挟杂,以虚为主,采用生黄芪15g,白花蛇舌 草15g,儿茶3g,地肤子lOg,五味子3g,白鲜皮15g,炒乌梅15g,三七粉3g,三棱6g, 莪术lOg,甘草6g,组成健脾益康汤。脾虚夹瘀者,重用黄芪,加炒白术、生晒参、丹 参、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玄胡;湿浊凝结者,加苍术、茵陈、法半夏、佩兰、砂 仁、枳壳、厚朴;寒凝瘀结者,加附子、肉桂、淡吴萸、沉香、降香、补骨脂。共治疗 30例,服药时间最短者30天,最长者2年零3个月,其中临床治愈14例,显效6例,好 转8例,无效2例。 4 烙法治疗 刘文忠等采用自制小烙铁治疗,即把小烙铁烧红,将小烙铁往液体石 蜡纱布上一蘸,迅速将小烙铁伸入直肠镜内,烙铁头部直达息肉顶部,一触即可。更换 烙铁,反复烧烙5—6次,将息肉烧成灰白色,共治疗直肠炎性息肉112颗,多一次治愈, 术后1-2周经肠镜检查、息肉均坏死脱落,局部修复正常。 [述评] 直肠息肉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和性别。一般把单个发生称为单发息肉积聚在一起或布 满直肠、结肠,甚至波及小肠者,称为息肉病。息肉在肠道的任何部分均可发生,但以 直肠和乙状结肠最为常见。其临床症状的有无及轻重程度,取决于息肉在直肠的部位、被 累及的范围以及数量多少、形态的大小等多种因素,故在作诊断与鉴别诊断时一定要全 面检查和分析。 在直肠息肉中,以腺瘤性息肉最为常见,而本病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目前已得 到了普遍的公认,如不能及时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就有变成直肠腺癌的危险。因此, 重视直肠息肉的诊治是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