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 囊 脱囊是阴囊部位的急性坏死性疾病,即西医阴囊特发性坏疽。其特点是阴囊红肿,迅 速坏死,睾丸暴露。此病多见于农村,好发于不注意个人卫生的老人。 脱囊在古医籍中也称囊脱,早期外科文献中均包括在囊痈范畴,如《外科理例.囊 痈》曰:“一人年逾六十,阴囊溃痛不可忍,睾丸露出,服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外 科,1、5"法要诀.囊痈>>中称:“此证若失治,溃深露睾丸者险。”实际上均是指脱囊。至《疡 科心得集》才在囊痈病中单独提到此病,认识到“又有脱囊,起时寒热交作,囊红睾肿, 皮肤湿裂隔日即黑,间曰腐秽,不数日间其囊尽脱,睾丸外悬,势若险重,其实不妨。” 至清代许克昌才在《外科证治全书》中将囊痈与脱囊分开。由于此病发病较少,所以后 世文献中并不多见描述。 [病因病机] 此病多发于卫生条件差,或不讲究个人卫生,少洗澡,或随处坐卧湿地,皮肤不洁; 或阴囊湿疹、皮炎,搔抓之后,感染湿毒而生。老年人常因肝肾不足,毒邪最易乘机 侵袭。 . . 阴囊特发性坏疽是一种罕见的凶险的外科疾病,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细菌为链 球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多由于阴囊皮肤皱襞,不注意卫生,容易使 污垢存留,阴囊皮肤潮湿,细菌迅速大量繁殖,加之蜂窝组织抵抗力差,细菌自毛孔侵 入,或自轻微的摩擦损伤处侵入,而使阴囊迅速水肿,阴囊组织呈急性蜂窝组织炎性 改变. [辨病] 1 临床表现 初起阴囊红肿,2—3天后肿胀加剧,皮肤裂开,渗液、潮湿。‘继则阴 囊呈紫黑色,迅速坏死腐烂,渗出带有臭味的血性液体,最后腐肉大片脱落,睾丸外露。 同时全身寒战发热,小便赤热。若处理得当,局部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炎症 迅速局限,身热随之消退为顺证;若高热不退,腐烂蔓延不止,阴囊皮肤大片坏死,睾 丸外悬,多为逆证;严重者,可烂及阴茎及毛际皮肤,损伤尿道,形成尿道瘘。逆证者 有发生毒邪内陷的可能。 2 诊断要点 2。1 发病急聚,突发阴囊皮肤红肿,紧张发亮,自觉剧痛。 2.2 继而阴囊皮肤潮湿,有捻发音,坏死。重者可扩展到阴茎和腹壁,甚至可达 腹部。 2。3 阴囊坏死严重者,可见睾丸裸露,触痛极为明显。 2.4 全身中毒症状严重,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甚至神昏谵语等。 2.5 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核左移。 3鉴别诊断 囊痈 主要以阴囊皮肤红肿热痛、化脓为主,发病较之为缓,无大片坏死,睾丸亦 不裸露。 [辨证] I 湿热下注证 阴囊突然剧痛,硬肿灼热,继则化脓,迅速坏死,其色紫黑,破溃 流脓样血水,气味腥臭,寒战高热,恶心呕吐,甚则神昏谵语,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 或黄厚而干,脉弦数或弦细数。 2 肝肾阴虚证 创面腐肉大部已脱,露出红色疮面,身热已退,舌质红,苔根部黄 腻,脉细数。 (治疗) 1 内治法 1.工 辨证论治 1.I。工 湿热下注证 治宜清肝利湿解毒。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土茯苓。神昏谵语者, 加服安宫牛黄丸1丸。 1。1。2 肝肾阴虚证 治宜滋阴清热除湿。选用滋阴除湿汤加减。 工.2 成药、验方 i。2。1 龙胆泻肝丸,每次9g,每日2次。 1。2.2 安宫牛黄丸,每次工丸,神昏时服。 2 外治法 2.1 红肿期,用玉露散、金黄散以水加少量蜂蜜调敷(不宜用凡士林调敷,因油膏 能阻止热和水分蒸发)。 2.2 坏死腐烂期,用三黄汤(大黄、黄连、黄柏)或紫苏煎汤清洗或冷湿敷,后涂 5%蟾酥合剂。 2.3 坏死脱落后,用生肌散或生肌玉红膏收口。局部坏死组织应积极清除,敞开创 面,保持引流通畅。如阴囊皮肤缺损过大,无法遮盖睾丸时,用缝线将残余囊皮加以缝 合,以利愈合。 (预防与护理) 1 讲究卫生,保持阴囊、会阴部清洁、干燥。 2 局部组织坏死腐烂、分泌物较多,气味腥臭时,应勤换敷料,保持周围皮肤清洁。 3 卧床休息,并将阴囊托起。 4 全身高热时,应按常规处理。 [古籍选粹] 《外科证治全书。前阴证治.囊脱》 阴囊生毒破烂,肾子落出,臭气难闻。外用紫 苏煎汤日洗,更取紫苏连梗叶为末,日敷,以青荷敷之。内服黄连五分,黄芩、归尾、连 翘、木通各一钱五分,甘草一钱,煎服。俟其烂孔收小,肌色红白,服归芍地黄汤,敷 生肌药收功。 《外科真诠.脱囊》 阴囊溃烂,睾丸脱露,名曰脱囊。用杉木炭、紫苏叶为末,香 油调,将青荷叶包好,令其仰卧养息。内服六味地黄汤,加人参、当归、白芍治之,多 可保全。若睾子脱出些微,久往末断,用山蛛丝扎二三日自落,落后声音必雌,再用生 肌合口药收功。 [现代研究] 王沛将脱囊分为三型:①湿热下注证,用龙胆泻肝汤,或清肝利湿汤加减清热利湿、 解毒消肿。②气营两燔证,用解毒凉血汤,或解毒清营汤加减解毒凉营。⑧气阴两虚证, 用托里消毒散加减益气养阴、清解余毒。徐福松根据现代医学观点认为脱囊即阴囊坏疽 并分为湿火下注证和气阴两虚证,分别以泻热汤和益气养阴汤加减治疗。 [述评] 脱囊发病急速,开始即有阴囊广泛性红肿。其特点为阴囊红肿迅速腐烂,睾丸暴露, 来势急重。虽然少见,要注意观察,不能忽视,内治着重于解毒,以龙胆泻肝汤加土茯 苓.外治重点是清除坏死组织,敞开创面,保持引流通畅,以利于病灶局限。 量参考文献) 1 王沛主编.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232 2 徐福松编著.实用中医泌尿生殖病学.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263 第5节 子 痰 子痰是发生在睾丸、附睾、精索的慢性疮痨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睾丸、附睾、精 索结核。其特点是肾子部有发展缓慢的肿块,化脓破溃,溃后流出稀薄脓水,并挟有败 絮状物质,疮口凹陷,形成瘘管,经久难愈。 古医籍中称本病为“肾漏”、“穿囊漏”,如《外科启玄.阴囊破裂漏疮》描述的“外 囊破裂,漏水腥臭,久治不痊。”《证治准绳.疡医。囊痈》记载的“石灰散,治肾漏,后 穿破出黄水,疮如鱼口能致命”等,均论述了子痰的性质、特点与疗法。近代根据本病 发病于肾子,特性是“痰”,故统一命名为“子痰”。 [病因病机] 本病总由于肝肾亏虚,络脉空虚,寒湿浊痰,乘虚下注,结于睾丸而成。寒湿日久, 郁而化热,热胜肉腐则成脓;溃后脓水淋漓,形成窦道。随着痰浊化热,全身可出现阴 虚内热之证候,久则阴虚及阳,可出现肾阳虚的表现。总之,本病以肝肾亏损为本,浊 痰凝聚为标.本虚标实,或标本均虚,发于本病。 子痰包括睾丸、附睾及前列腺、精囊结核,其病原体为结核杆菌,绝大多数继发于 肾结核,但部分出现时,肾双侧的皮质结核可能已经愈合,因此并无肾结核的表现。其 病变主要从前列腺和精囊开始,沿输精管蔓延到附睾,始于附睾尾部,再扩大到整个附 睾或睾丸。亦可经淋巴途径传染而来,血行感染者少见。一般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有急 性发作。 [辨病] 1 临床表现 本病多发于25~40岁青壮年,起病缓慢。附睾上有不规则的结节,多 从附睾尾部开始然后扩大到整个附睾,睾丸、精索增粗,上有串珠样结节,.自觉附睾隐 痛、酸胀。经年日久,病变部位化脓,睾丸与阴囊皮肤粘连,皮色暗红,并伴轻度疼痛。 脓肿破溃,流出清稀如涎的脓液,最后形成窦道。病程日久,早期一般无全身症状,病 情发展,可见疲劳,低热,盗汗等阴虚内热之症状,严重者,阴损及阳,可见面色咣白, 肢冷畏寒,腰膝酸软,阴囊寒冷等。 2 诊断要点 2.1 多发于25~40岁青壮年男性,既往或有泌尿生殖系结核病史。 2。2 起病缓慢,开始偶有阴囊酸胀感。活动或疲劳时加重,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 后期可伴有午后低热、盗汗、腰酸痛等症状。 2.3 附睾尾部可扪及大小不等、凹凸不平、轻微压痛之硬结,并延整个附睾、睾丸, . 精索增粗,或呈串珠样结节。 2.4 病久与阴囊皮肤粘连,形成寒性脓肿,破溃流脓,形成窦道。 2.5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但分类淋巴结细胞增高;血沉增快;24小时 尿液沉淀涂片抗酸杆菌阳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3 鉴别诊断 子痈 发病较急,阴囊肿胀疼痛较剧,触痛明显,精索无串珠样结节,全身发热症 状明显,血象化验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辨证] 1 初起(阳虚寒凝证) 睾丸、附睾酸胀隐痛,阴囊发凉,附睾上有不规则的硬结, 子系增粗,上有串珠样结节,多无全身症状,舌淡,苔白腻,脉弦沉。 2 成脓(阴虚湿热痰结证) 数月或数年后睾丸病变部分坏死化脓,睾丸与阴囊皮 肤粘连,颜色暗红,伴有轻微疼痛,全身可伴低热、盗汗、腰酸,舌红少苔,脉细数. 3 溃后(正虚成漏证) 脓液穿破阴囊,清稀如痰证,夹有败絮状物,疮口凹陷,逐 渐形成瘘管,愈合缓慢,或虽愈合,可再复发,全身虚热不退,病久不愈。甚则出现面 色咣白,形寒肢冷,双膝酸软,阳痿或不育,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 1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l。1.1 初起 治宜补肾温阳,化痰散结。选用阳和汤加橘核、荔枝核,并兼服小 金片。 工.1。2 成脓 治宜滋阴清热,除湿化痰,佐以透脓解毒。选用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 工.1。3 溃后 阴虚者,治宜滋阴除湿,续服滋阴除湿汤,阳虚者,治宜补肾温阳, 常服先天大造丸或右归丸。 工。2 成药、验方 工.2。工 小金片,每次2—4片,每日3次,饮前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1.2。2 河车大造丸,每次9g(或1丸),每日2次。 1.2。3 知柏地黄丸,每次9g,每日2次。 2 外治法 2.1 未化脓者,宜用冲和膏外敷,或用葱归溻肿汤经常坐浴。 2。2 脓肿形成不能吸收者,应切开排脓。 2.3 溃后,用提毒化腐药化尽脓毒腐肉,再用生肌药收口。 (预防与护理工 1 加强对结核病的预防与调理,增加营养,注意休息。 2 保持伤口清洁,注意无菌操作。 3 用阴囊托将阴囊经常托起。 4 平时多食滋阴补肾之食品,如甲鱼、墨鱼等,忌食辛辣、刺激之食物。 [古籍选粹] 《外科启玄.卷之三.阴囊破裂漏疮》 外囊破裂,漏水腥臭,久治不痊,盖因生梅 疮,毒结于此。宜内服土茯苓汤加人参等补药,外以黄粉霜药上之自安。忌行房,戒 发物. (现代研究) 王沛将子痰分为四型:①肝肾不足、痰湿阻络证,用阳和汤加减;②阴虚内热、浊 痰化热证,用滋阴除湿汤合透脓散加减;⑧肝肾阴虚、余毒未尽证,用滋阴除湿汤合二 至丸加减;④阴阳俱损、气血两亏证,用左归丸合十全大补汤加减。李彪等认为附睾结 核属于“子痰”范畴,并辨证分为三型:①阳虚寒凝,用阳和汤合消瘰丸加减;②阴虚 火旺,用知柏地黄丸加减;⑧痰瘀脓腐,用八珍汤合透脓散加减。 [述评] 子痰是发生于附睾、睾丸的疮痨性质的化脓性疾病,应注意与慢性子痈、附睾囊肿、 精液囊肿、睾丸肿瘤相鉴别。临床上可分子痰为初期、成脓、溃后三个阶段,特点为初 期肿块硬如核,成脓肿势软如馒,溃后流脓稀薄如痰。故治疗上以培补为主,早期可攻 补兼施,溃后则可峻补,方可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沛主编.中医外科学,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4。230 2 李彪、吴金术主编..实用外科手册.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432 第6节 阴茎痰核 阴茎痰核是阴茎海绵体发生纤维性硬结。相当西医的阴茎硬结症。其特点是阴茎背 部有条索或斑块状结节。 历代外科文献未见有本病的记载。明。汪机《外科理例。囊痈》描述:“一弱人,茎 根结核,如大豆许,劳则肿痛。”清代《外证医案汇编.流痰》曰:“痰阻于皮里膜外,气 多肉少之处,无血肉化脓,有形可凭,即成痰块、痰包、痰核、痰疬等症。”类似本病。 近代医家根据痰核所生部位而取名阴茎痰核或玉茎疽。 [病因病机] 前阴为肾窍之一,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饮食不节脾胃失运,则痰浊内 生,下注宗筋(阴茎),凝结不化,则生本病.如肝肾阴虚者,痰浊易于化热,可出现痰 热瘀结之证. 本病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多次轻度外伤、感染、免疫或掌筋膜挛缩结合征有关.病 变主要在白克(Buck)筋膜内、阴茎海绵体内,以及海绵体间质内、阴茎海绵体与白膜 之间的纤维化病变,海绵体鞘呈珠状灰色纤维化性线状扩张或以散在的斑块形状存在,致 使阴茎背侧或两侧出现单个或数个斑块,严重时可与白克筋膜粘连,甚至超出白克筋 膜外。 (辨病) 直 临床表现 多见于中年男性,平日无异常感觉,勃起时阴茎疼痛、弯曲,严重者 可影响性生活,但多不影响排尿,也无破溃。检查时在阴茎背侧触及硬条索或斑块。阴 茎X线相可能发生钙化或骨化阴影. 2 诊断要点 2。1 多见于中年男性,病程缓慢,无明显自觉症状。 2.2 阴茎背侧或腹侧可触及单个或多个硬节或条索斑块,质如软骨。 2.3 阴茎勃起或勃起弯曲,影响性交,或有局部触痛。 2.4 X线平片可见阴茎病灶阴影,海绵体造影可显示病变情况。 3 鉴别诊断 3。1 阴茎癌 中医称肾岩翻花,初起即阴茎冠状沟附近发生硬结,迅速增大且痒, 溃后状若翻花,渗出物恶臭,与阴茎痰核迥然有异。 3.2 硬下疳 多发生包皮系带、阴茎体,初起为米粒大浸润点,1—2周后逐渐变硬, 形成溃疡,边缘隆起,呈椭圆形硬块,但其颜色发紫,腐烂,有少量渗液。 (辨证) 1 浊痰凝结证 痰核生于阴茎背侧,于皮下可触及索状或斑块样硬结,一个或数个 不等,皮肤粘膜颜色亦无改变,可伴食纳减少,肢体倦怠等,舌苔白或腻,脉滑。 2 阴虚痰火证 阴茎背侧结节表面颜色微红,微痛,或伴全身低热、盗汗、咽干口 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 l 内治法 1.1 辨证论治 1.1。1 浊痰凝结证 治宜健脾和胃,化痰散结。选用化坚二陈汤,兼服小金片. 1.1.2 阴虚痰火证 治宜滋阴降火,化痰散结。选用大补阴丸,兼服消核丸。 1.2 成药、验方 1.2。工 小金片,每日2次2—4片,每日3次。 1.2。2 消核丸,每次lOg,每日3次。 1。2。3 六味地黄丸,每次9g,每日2次。 2 外治法 可用玉枢丹和二白散加醋调敷,亦可用阳和解凝膏切成小块外贴。 (预防与护理) l 节制房事,减少局部刺激。 2 忌辛辣饮食、醇酒及发物。 3 注意局部卫生,防止感染。 [现代研究] 魏德忠等用化瘀散结汤(黄芪15g,丹参、山茱萸、桑椹子各12g,当归、牛膝、赤 芍、柴胡、香附各lOg,乳香、没药、莪术、荔枝、茯苓、川芎、橘核、枳实各9g,甘 草3g)煎水服,药渣煎汤熏洗阴茎,治疗阴茎硬结症23例,结果治愈工9例,有效4例。 宋桂芳用中药三棱、莪术、桃仁、红花、陈皮、厚朴各15g,黄芪、昆布各20g,白芍30g, 海藻、甘草各lOg,土鳖虫、水蛭各6g。水煎,每晚烫洗1次,约工小时,每周6次,休 息1日作封闭治疗。西药口服扑尔敏4mg,每日3次;消炎痛25mg,每日3次;1%普 鲁卡因2~3m]合强的松龙1ml于硬结部及周围封闭,每周1次。结果:所治阴茎纤维硬 结症2l例患者,全部治愈。 [述评] 阴茎痰核症以痰为因,以核(硬节)为症,多由浊痰凝结而成,久之则可致阴虚痰 火。故治疗上化痰散结为主;日久阴虚者,则宜佐以滋阴清热。并应内外治结合,中西 医并用而达到治疗目的。 |
|